2018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11课咏物诗四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新(jīnɡ)(茎) (2)芙(qú)(蕖)(3)蓬hāo(蒿) (4)línɡ(凌)云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解析“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诗句翻译。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4~5题。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虞诗中的“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虞诗中的“蝉”,诗人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5.李诗中的“蝉”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李诗中的“蝉”代表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被诬陷而失去自由的伤感。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 “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有《唐风集》.《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疏影横
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
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
特点。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这一联特别出名,
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 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他是中唐“古文 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文章的内容,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要提倡古道,就一定 要提倡“古文”;对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他十分不满,认为作者的道 德修养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对于古文,他主张在继承前人的 基础上注重创新, “ 惟古于辞必己出 ” ;对于语言,他要求 “ 文从字 顺”、“惟陈言之务去”,文辞要清新流畅,质朴自然。他最重要的贡 献是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自己 真情实感的流露,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的创作也是如此,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 ( 今河南孟州 ) 人,后人称为 “ 韩昌黎 ” 。 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 (792) 登进士第。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 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 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后曾任 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 (817) ,从裴度征淮西有功, 迁刑部侍郎。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 位,召为国子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 (824) 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 “ 文 ” ,人称 “ 韩吏部 ” 、 “ 韩文 公”。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
高中语文11咏物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咏物诗四首“目前的当务之急”?《陕西老年报》曾刊有《杜鹃花如何应对夏季高温》一文,其中说:“要使这些杜鹃花安全越夏,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降温增湿的工作。
”句中“目前”和“当务之急”连用,值得商榷。
“目前”即当前、眼下,指说话的时候。
当,即当前;务,即必须。
“当务之急”前加上“目前”显然语义重复。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王心言走近作者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白称刘为“诗豪”,两人合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杜荀鹤 (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咏物诗鉴赏三步法赏析《葡萄》,最后投影学生对情志的感悟)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征?
2、本诗中“物”(葡萄)与人的相似点是什么?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唐代诗人。曾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明确:这首诗通过咏子规积冤啼血,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方法总结
(1)、分析物象的特征;
(2)、抓住“物”与“人”的相似点;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生学习目标
1、能识别咏物诗
2、学习并运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3、能理解《子规》和《葡萄》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在课堂上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4、从咏物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口述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五、作业布置——巩固三步法
阅读《赏牡丹》和《小松》,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鉴赏,写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小松教案2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三、诗歌赏析:
(一)赏析《葡萄》
葡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点
重点
1、理解咏物诗中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能够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去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
学
过பைடு நூலகம்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导入
猜诗谜——
二、知识链接
1 、概念:所谓咏物诗,就是那些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歌咏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三)、自主鉴赏
阅读诗歌,运用咏物诗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小松(杜荀鹤①)
自小刺头②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中的小松具有怎样的特点?
(2)本诗通过小松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说明什么道理?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子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2) 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了什么情感?(5分)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咏物诗的学习和鉴赏,了解了咏物诗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鉴赏的思路和方法,懂得物,体悟情,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自主鉴赏咏物诗。
五、布置作业
1.将自己创作物诗进行修改,注意托物抒情言志,让诗歌神情兼具。2、整理总结(写在积累本上)这堂课我学会了: 3、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咏物诗鉴赏的方法鉴赏《赏牡丹》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1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11咏物诗四首快乐的密码我住在姐家的时候,常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个中年男子,笑得让人觉得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
”他说。
我非常舒坦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
”可是我当时没有零钱。
“这样吧,你先拿去,我明天早上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豁达一笑:“没事没事,只要你记得,一星期也可以。
”于是我坦然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
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吗?”并不提钱的事。
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天的4元算在一起,给了他7元。
他照样笑了:“小姐好讲信用啊!”我说:“是你先信任我的。
”彼此道了声再见,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忽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信任别人,也值得别人信任,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明道语录》赏读:诚(这个道德概念)是符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概念)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赏读:处理事情的要点是:端正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
做一个廉洁、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集》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一、作者视窗《子规》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常常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 赋予所咏之物更深的寓意,使读者在 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领悟到诗人的 思想或哲理。
唐代咏物诗发展背景
社会经济繁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 期,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为咏物 诗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文化氛围浓厚
唐代文化昌盛,诗歌创作达到了巅 峰,咏物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类型, 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 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物。
他的词作题材广泛,意境开阔, 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对后世影
响深远。
杨花形象塑造及其象征意义
杨花即柳絮,苏轼在词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杨花描绘得栩栩如生,赋予其 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杨花的轻柔飘逸象征着女子的柔美婉约,而其随风飘散的命运则暗示了女子在封建 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哀。
《孤雁》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乱世,对时局和人 民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这首诗借孤雁之形象,抒发了作者 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孤雁意象
诗中的孤雁形象鲜明,通过“孤雁几 时回”、“声断衡阳之浦”等描绘, 展现了孤雁的孤独和无助。
情感表达
杜甫通过孤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 乱世中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通 过“谁怜一片影”、“声断衡阳之浦 ”等诗句,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 人民疾苦的同情。
审美价值
这首词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比兴手法的运用,将桂花的形象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词 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05
《水龙吟·韵章质夫 杨花词》赏析与解读
词人苏轼生平及成就
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11咏物诗四首《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艰险的性格;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以拟人手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
德,展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末句中“清白”一语双关,画龙点睛,
既指出石灰外部色彩,又高度概括了诗人崇高清白的人格。诗人处处以石灰自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高洁磊落的襟怀。
12/7/2021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解题步骤: 1.整体把握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探究——精研文本]
子规 [背景介绍] 顾况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行“新乐府 运动”。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文脉梳理]
12/7/2021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文本深读] 1.首句中的“有时”与后面哪个词相照应?这两个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2021
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名句鉴赏]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鉴赏】 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 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此二句翻出新 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 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委婉地指明世道不公、受冤普遍的社会现 实。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2
3.分析咏物诗的表达技巧。如托物言志、寄情于物、 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和比兴等。
二、阅读《葡萄》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描写了怎 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葡萄的新藤还没有完全覆盖住已枯死的 老藤,有人就为了今后的丰收搭架理枝的景象。
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杜荀鹤 (846—907 年),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 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 年)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 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二、背景介绍
1.《子规》 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 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诗歌主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借“子规”来讽刺 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7.请分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 联中的“真国色”用字炼意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加强
5.“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一句中,“马 乳”“龙须”分别喻指什么?这一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教案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小松(1)
《小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背诵以前学过的咏物诗:于谦《石灰吟》(1)引出咏物诗概念: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2)咏物诗内容: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操守、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小松》(1)观题目小松——点明写作对象。
特征:幼小,挺拔(2)看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3)析物象自小刺头深草里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凌云木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云端。
时人忽略了小松。
直待凌云始道高。
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
高耸入云后才称赞。
(4)找关联小松:幼时扎根于深草中,顽强生长却被人们忽略,长大后才被人们称赞。
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主旨: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不识人才,赞美了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5)明手法象征托物讽喻3.小结:如何鉴赏咏物诗?1.观题目:①以物象为题;②吟(赏、咏、赞)+物象……2.看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3.析物象:外在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4.找关联:物与人的相同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感知精神品质或志向。
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作业11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2021
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高中语文第2单元唐诗之旅(下)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全部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11 咏物诗四首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00362060】A.芍.药(sháo)芙蕖..(fú qú)B.啼.血(tí)著.子规(zhù)C.蓬蒿.(hāo)枯槁.(gǎo)D.新茎.(jīng) 倾.倒(qīng)B[B项,“著”读zhuó。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何树何山著.子规著:附着,这里指栖息B.花开时节动.京城动:使动词,使……惊动C.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贬义词,矫揉造作之态D.莫辞..添竹引龙须莫辞:不要推辞,这里有希望之意C[“妖"无贬义,是“艳丽、妩媚"的意思.]3.下列对诗句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是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鸣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冤屈积累很多很重.B.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题11 咏物诗四
11咏物诗四首课时训练11咏物诗四首一、夯基训练1.填空。
咏物诗在内容上以为描述对象,抓住其着意描摹,往往由物到,由实到,写出其精神品格。
咏物诗在艺术手法上最突出的是,具体常常利用等。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和。
答案:某一物特征人虚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拟人物的特征寄托的志愿2.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何树何山著子规?(顾况《子规》) (2)若欲满盘堆马乳, 。
(韩愈《葡萄》) (3)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 (4)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答案:(1)若教恨魄皆能化(2)莫辞添竹引龙须(3)唯有牡丹真国色(4)时人不识凌云木二、延伸阅读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柳①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季,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
但是由于党争倾轧,他长期沉溺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令人厌倦的幕府生活。
(1)试分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的地方。
参考答案:“逐”字写柳枝追赶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解析:分析用字的精妙的地方,要结合诗句,注意把握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所描画的景象或所创设的意境。
(2)试分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赶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季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季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季之柳的悲叹之情。
解析:这首诗中较明显的是春日之柳与秋季之柳的对比,把握住这一点分析即可。
(3)诗中表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现了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解析:结合注释,诗人长期沉溺下僚,郁郁不得志,且妻子刚病故,其心情之悲苦烦闷可想而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
有《唐风集》。
《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案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咏物诗有个很明确的认识。对怎样鉴赏咏物诗,也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对咏物诗中或显或隐表达着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用明确的语言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志,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理解两首咏物诗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解
决
措
施
1用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回顾咏物诗、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咏物诗鉴赏、最后自己学习运用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描述三步法,阐释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学生能轻松操作三步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在课堂上,通过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和图片及其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鉴赏咏物诗——子规的不满
(尝试品读咏物诗《子规》(顾况),总结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诵读诗歌,找出《子规》诗中表现子规特征的词语?(展示子规鸟的图片)
2、作者说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为杜鹃,那杜鹃还有栖息之地吗?为什么?
3、联系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抒发了作者。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解释让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鉴赏,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志。
四、课堂小结——物象皆有情
语文:《咏物诗四首》课前预习(粤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 咏物诗四首课前预习积土成山一、基础字词1。
识记字音(fúqú) 蓬.著.(zhuó) 茎.(jīng)芙渠..蒿.(péng hāo)2.理解词义著:附着,这里指栖息。
支离:指葡萄藤不规则的攀络状态.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妖:艳丽、妩媚。
芙渠:荷花.国色: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
蓬蒿:野草.凌云木:指松树.凌,升高,在空中。
二、文学常识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
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逸,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
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
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
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
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
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
“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
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
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
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
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
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
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诗风平易流畅,擅画山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强调文章的内容,认为道是内容,文是形式。
要提倡古道,就一定要提倡“古文”;对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他十分不满,认为作者的道德修养才是决定文章好坏的重要因素。
对于古文,他主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惟古于辞必己出”;对于语言,他要求“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文辞要清新流畅,质朴自然。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家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的创作也是如此,“有不得已者而后言”(《送孟东野序》),这是对古代散文创作理论的进步认识,使散文创作更具现实性和斗争性。
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官终校检礼部尚书。
刘禹锡的政治思想与柳宗元是一致的,他的文学主张也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理论一致。
他强调文学与时代、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文气的作用,指出诗歌创作要掌握诗歌格调的变化,善于构思,运用语言,使用比兴手法,从而完备诗歌创作方法。
他的诗或抒发自己的身世遭遇,对现实政治进行讽刺,笔锋犀利;或怀古伤今,表达感慨,沉郁苍凉;或借鉴民歌的形式,描述百姓生活及地方风物,清新活泼。
他的政治讽刺诗立意深刻,胡震亨曾说他的诗“以意为主”。
他多运用比兴、象征、讽喻的手法,借物咏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他的怀古伤今诗往往从平常景物中引申开来,以小见大,托古喻今,“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施补华《岘佣说诗》)。
名篇《乌衣巷》以野草、闲花、夕阳、恋旧的燕子等种种意象写出了显赫一时的王谢世族的没落,在平淡的叙述中借历史的变迁写出自己半世漂泊的感慨,格调深沉浑厚。
此外,刘禹锡的诗还具有深沉的哲理韵味,在他的诗中,通过生动的诗歌形象常能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以沉舟、病树喻过去,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揭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使全诗充满理趣。
刘禹锡还运用民歌的形式,创作了一批民歌体诗,著名的有《竹枝词》等。
这些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胡震亨《唐音癸签》),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风雄浑深沉,言近旨远,加之他创作数量极多,后世称之为“诗豪”。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遭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得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
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喻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
《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
《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以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
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
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平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
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
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近俗”(《苕溪渔隐丛庆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州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二、写作背景《子规》顾况是唐代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王建等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成的。
借“子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中冤魂太多。
《葡萄》韩愈,25岁中进士,却久不得官,后入仕,却屡遭波折,元和十二年因功被升任刑部侍郎,却因谏迎佛骨,再度遭贬,做潮州刺史。
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
《赏牡丹》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
《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小松》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显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
于是写了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冤.亡()(2)恨魄.()(3)著.子规()(4)芍.药() (5)芙蕖..() (6)蓬蒿.()2.填空。
(1)杜宇冤亡积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高架支离倒复扶。
(3)唯有牡丹真国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直待凌云始道高。
(5)韩愈,字退之,著有______________,是中唐____________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文学家,有散文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4)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结构图示《子规》⎩⎪⎨⎪⎧ 前两句:传说中的杜鹃→杜宇含冤而死后两句:现实中的杜鹃→历代“杜宇”→不满 黑暗现实《葡萄》⎩⎪⎨⎪⎧前两句:正待逢时生长→作者正待“攀升”后两句:需架牵引→谪后望升,需人援引 《赏牡丹》⎩⎨⎧前两句:芍药 后两句:牡丹《小松》⎩⎨⎧ 前两句:⎩⎪⎨⎪⎧ 幼时:不被赏识长大:惊呼叫好后两句:讽刺世俗趋炎附势二、要点赏析1.阅读顾况的《子规》与关汉卿的《双调·大德歌·春》,回答下列问题:双调·大德歌·春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