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摘要城镇化建设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
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化,农民,三农问题,金融,政府干预,宏观调控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着如何使我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境,并让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
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加快城镇化进程便成了当前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门议题。
因为,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其他的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也在不断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方案。
可见,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
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界定“城镇化”亦称“城市化” 。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1。
对于城镇化的界定,还有一种说法为“二元城镇化” ,即将城镇化分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 。
其理论认为,“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的城镇集中的过程。
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正确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首先,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在农民进程的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农民迁移到现有的现代化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居民。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再高,其人口容量与资源负荷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农民都“赶”到现有的那些城市中去。
因此,将“城市化”理解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片面的。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和出路背景介绍“三农”问题一词最早出现在 1996 年的《重庆日报》上,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作为中国人口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民和农村和农业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更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焦点问题土地制度土地是农民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对农民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中国的土地产权一直没能有有效地保障,这一点成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焦点。
中国封建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期,土地都是由国家管理的。
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引入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加强农村管理。
但同时,由于土地流转的限制,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的土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三农”问题中另一个焦点问题。
中国现有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并且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低效率、低收益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由于受到投资和技术的限制,农业现代化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农民权益保障“三农”问题的又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保障农民的权益。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出路土地流转和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改善农民生计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土地产权保障力度,为农民提供产权保险和公正的土地流转机制。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农地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农民收益和地方税收,并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保障农民收益、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营销渠道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直 以 来 ,我 国 的城 乡分 割 体 制都 是 以 户籍 管理 制 度 为基 础
进行 的 ,人 为地 把 全体 公 民化 分为 农 业 户 口和 非 农业 户 口,在 制 度体 系 方 面 把农 民 和 市 民区 别 对待 。 表现 在资 源配 置 和 国 民收 入
度 ,创 新 体制 机 制 ,强 化 农 业基 础 ,增 加 农 民收 入 ,促进 农 村 和 分 配 方 面 ,农 业 和 农村 经 济 处 于不 利 地位 ;在 发展 机 会 和社 会 地
解决 三 农 问题 促 进城 乡一 体化 的发 展
李 明
(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 ,山西 太原 0 0 0 ) 3 0 6
摘要 :城 乡一体化是新 时代背景下城 镇化快速发展 的一个崭新 阶段 ,是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而产生 的必然阶段 ,是 促进城 乡居民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 居住 方式变化 的过程 ,也是城 乡经济、社会 、文化和生 态差距缩小 ,各具特 色,协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 乡一 体 化 是我 国现 代 化和 城 市化 发 展 的一 个新 阶 段 ,城 乡 致 的结 果 , 得 城 市化 进程 被 遏 制 ,农 民创 造 的大 量财 富 被剥 夺 , 使
一
体 化就 是 要把 工 业 与 农业 、城 市 与 乡村 、城 镇 居 民与 农村 居 民 进 而导 致 城 乡之 间的 差距 被 拉 大 。 改革 开 放 以来 ,农 民的 耕地 面
作 为一 个 整体 ,统 筹谋 划 、综 合 研 究 ,通 过体 制 改革 和 政策 调 整 , 积越 来 越 少 ,水 资 源 也越 来 越 紧 缺 ,生 态 环境 不 断 恶化 ,农业 的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强生态 文明建设,在率先发展中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为其他地区 提供示范和借鉴。
党建版
2013 年 第 1 期
X IN CHANGZHENG
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问答
机和活力。 三是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
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以及工业基础、科技实力的比较 优势,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与和谐发展,稳步提升中部地区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能 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 通运输枢纽的地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 力实现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在支撑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X IN CHANGZHENG
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 别是 1 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 安 家 落 户 ,难 以 与 城 镇 职 工 同 工 同 酬 ,不 能 真 正 融 入 城 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 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 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 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迫 切 要 求 全 面 推 进 依 法
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王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3期摘要:三农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现代化的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发展;三农;一体化;问题;途径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43-0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体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现发展运行状态上的统一协调,即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运行及其分别治理的体制和机制;二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和人民享有上的矛盾,就是要达到城乡发展条件基本一致、人民生活水准均等化。
开创一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真正走出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前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难点,即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
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加剧,但在现有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的长期外流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剧城市就业、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供给紧张,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城市发展综合症;二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缺人手、农民老龄化以及农村“三留守”问题,如果不能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会极大地削弱农村发展活力,使农村发展陷入落后恶性循环圈。
三农知识试题库与参考答案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试题集与答案 /read.php?tid=1219
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 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四是乡镇企业 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工业相雷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 1985~1988 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阶段。在这四年期间,农 民收入名义增长率跌到 11.0%,而实际增长率只有 1.2%,虽然名 义上收入年年增加,但实际收入的增长却非常缓慢。这一时期农 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景气,农业年均增长率下跌到 4.1%,粮食 生产则出现了“一年停滞,三年徘徊”的被动局面。
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增长约束。 2) 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
重大变化后,农民收入来源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由过去主要 依靠种植业转向主要依靠非种植业,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产业转 向主要依靠非农产业,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动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 期,我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农村就业的基调是鼓励“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国家
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 110 个考点试题与答案 /read.php?tid=3856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试题集与答案 /read.php?tid=1219
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 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 和医疗卫生服务在稳定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 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 条件上作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 距扩大是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过去农业和农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抓产量,保供给,现在既要保供给,更要抓收入,中心任务是推 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目标是千方百计的增 加农民的收入。过去我们要抓速度,单纯追求 GDP 的增长,现在 开始注重质量和效益,讲求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单纯抓生产、 抓经济,现在开始注意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现在提出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形成 的?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 的部门构成的:一是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 他把此种经济称为“二元经济”。 3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发 展的基本目标?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论加快城镇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有利于整合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 加速生产要 素流转、 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应用 、 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 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 、 规模化、 市场
化、 现代化进程 , 提高农业 内在竞争力。 ( ) 二 加快 城 镇 化 发 展 有 利 于 拓 展 农 业 发 展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减
少农业人 口, 进而改善农 产 品的供求关 系 , 扩大农
产品消费市场 , 提高农 产品的价格 , 促进农业 的良 性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 , 有利于增加农业投
邓小平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曾指出 : 中国社会 “
[ 基金 项 目] 州市级课题 “ 赣 推进赣 州城镇化建设与 “ 三农 ” 问题研究” 2006 阶段性 成果 (0 86 )
业 、 民 、 村三个 方 面 , 农 农 分析 探 讨加 快城 镇化 发展
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 要
长期 坚持 不变 。第 二 个飞 跃 , 是适 应 科学种 田和生
产社会化的需要 , 发展适度规模 经营, 发展集体经 济 。这 是 又 一 个 很 大 的前 进 , 然 这 是 很 长 的过 当 程。 [( ’ ”2 j 在改革开放初期 ,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
空 间
、
加快推 进城 镇化 发展 有 利于促 进农
业的发展
“ 三农” 的源头在农业 , 解决 “ 三农 ” 难题 的前 提在农业 。农业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根基 , 起 着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充足的粮食 供应和高效的农业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重要 的物 质基础和核心。农业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 最复 杂 的部 分 , 加快 城镇 化建 设 有利 于 解决农 业 存 在的根本问题 以及 由此引起并激化 的一系列其他 问题 。 ( 加快城 镇化 发 展有 利 于提 高农 业生 产 一) 效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 城 乡一体化 ; “ 三农” 问题 ; 途径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6 9 9 7 ( 2 O 1 5 ) 1 6 - 0 0 1 6 - 0 2
结合 当前农业 农村 的相 关工作 , 可 以看到 , 在缩小 贫富
投 入和补贴机制 ; 另一方面城市企业资金直接投 向农村 和农
业, 推动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第五 , 农业技术人员
的培养 , 农业科学 技术 的研 究开发 , 信 息技术 பைடு நூலகம் 遥感技 术 、 生
物 技术 、 节水 灌溉技术 等在农业 上的广泛应 用 , 都基本 依托 城 市。第六 , 提高农村人 口素质 , 必须提高农村 的基础教育和 职业教育 。而师资 的培养和来源也主要在城市 。城市的教育 环境条件 、 教育设施建设 也优 于农村 。第七 , 目前 出现的圈地 现象, 使不少农 民失去 赖以生存 的土地 , 究其原 因主要 在城 市 。第八 , 目前严重存在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 其污染源头也
距在逐年减小。但是为 了“ 确保到 2 0 2 0 年实现全 面建成小
康社会宏伟 目标 ” , 现 在改革剩 下的是最难啃 的骨头 , 况且距
离 目标只有 5年时间了 , 时间之短 , 任务艰 巨。 那么 , 解决“ 三农 ” 问题 的出路在哪里 呢?笔者认 为 出路 在城市 。首先 , 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转移 的接收地点
差距 、 城乡差距的道路上 , 在 党 领 导 下 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步 , 差
化进程 , 把崆峒区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 调发展 的 中心城市 。 具体应该牢 固树立六种观念 , 探索走好六条路子。 第一, 树 立发展县 域经济 的观念 , 走城 乡统 一规划 同步 推进的路子 。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 国目前较 为理想 的一种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要从源头做起
20 0 8年 我 国 总 人 口 12 0 3 8 2万
生 、基础教育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
务 。20 0 9年 , 中央财政安 排用 于农村 社会 事业 发展方 面 的支 出 2 9 . 63 2亿
人 , 中城镇人 口 6 6 7万人 , 其 06 占全国 总人 口的 4 .%。 57 有些学者提出 , 中国
并不是慈悲为怀 , 推行善举 和善政 , 而 是符合社会 发展规律 的战略选择 , 不
近年来 , 中央在农村教育 、 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
等诸多方 面加大了扶持力度。政府不
增加。在新农村建设 中,关注民生问 题, 发展农村 的义务教 育 、 公共 卫生 、
仅是解决公平 问题 ,也是解决长远的 效率 问题 , 是解决 “ 三农 ” 问题 的治本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所 造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在很 大程
农 民在生活支出方面最担心的是 看病难 、 看病贵 , 教育费用高 , 弱势群 体衣食无着 , 老年农 民生活失怙 。 以 所 尽管农 民有很强烈的消费意愿 ,但 这 些担心迫使他们不敢 消费 , 不能消费。
度上忽 视 了农 民及其 子 女的能 力建
切需 要解 决 的 问题 。
厅 局领 导谈 “ 农 " 三
元 ,进一步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 的
逐渐适应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
覆盖范 围,加快 了农村社会事业 的发
展。2 0 年 , 09 国务 院发布 了新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的指导意见 ,新型 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已覆盖 了全 国 1 %左右 的县 ( 、 旗 )这一制 0 市 区、 ,
怎样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怎样理解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关系到我们今后目标的实现。
本文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三农”;途径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的重要论断。
怎样理解这一重要论断呢?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必然选择早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国提出了“两个趋向”,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援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这“两个趋向”,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也是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的。
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是有限的,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决定了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产业方面。
有关研究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就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四各方面:人均GDP为700——1500美元,农业在GDP总值中的份额为25——15%,农业人口就业份额为55%——30%,城市人口份额为35%——50%。
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
这个阶段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而我国在2004年时人均GDP按当前汇率计算,估计达到1400美元左右,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4:8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
城镇化水平为41.8%。
2012年低,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2.57%,财政收入突破?万亿元。
这就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如果从道义或伦理角度讲,工业过去剥夺农业太多,现在有义务对农业进行补偿。
但实际上,工业反哺农业还有其自身的原因,是工业自身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工业要摆脱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激发或扩大农村市场,而要激发或扩大农村市场,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和对农业的投入。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成习文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1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三农”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打破,农业农村农民尚未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人多地少,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实现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快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社会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在快速增长。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明显滞后。
在近年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长,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粮、棉、油、糖、肉、奶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在逐步增加。
据有关专家测算,如按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计算,目前进口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已相当于我国在境外利用了6 亿亩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加强与农产品出口国的经济合作都有利。
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必须有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者:高长武来源:《中华魂》2017年第09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其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举措及做好这一工作从方法论上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等作了深刻阐释,为我们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要意义的凝练概括。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进一步阐述,集中体现为如下三个论断:第一,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专列“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条,不仅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对推进这一战略任务作了具体部署。
从全国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
要完成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按时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和保障。
第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历史经验表明,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援,工业难以起步和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工业不能反哺农业,农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工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持续。
三农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
是 当前 的重要任务 。任何 一个 国家 ,
不 管 是 什 么样 的所 有 制 ,土 地 制 度 一 它 拿 到 了地 。 现在 的 问题 出在 哪 里
都是 有限的资源。只有在符 合土地 利 的情 况全国到底有 多少 ,不知道 ,但 问题一定要开动脑筋。过去 ,很多该管 用规 划的前提 下 ,土地权利 人的权 利 各地 现 在 的 规 模 已经 非 常大 。 建设 用 的事没管 ,现在不管不行了。
才 受 到保 护 。 平 衡 线 在 哪里 ,要 制 定 地到底怎么办 ,确实是个大问题。 总 之 , 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中 国 的 城 镇 化 取 得 的 成 就 非 常 大 , 城 镇 化率从1 9 9 8 年1 7 . 8 %增 长 至 如 今 的 5 2 . 6 %,非常 了不起 。 ̄ ] 2 0 3 0 年 ,中国 的 人 口达 到 1 5 - t Z,城 镇 化 率达 7 0 %,
搦 霹
这 就 需 要 基 础 设 施 ,需 要 科 技 ,需 要 就 把 目光 转 向 了农 村 ,转 向 了农 民 的 大 ,如何解决差别 ,难度非常大。
经营体 制的创新 ,需要 国家保 护 ,需 土地 。这是现在最复杂 、最 为敏 感的
要形成完善 的农产 品体 系。
问题 ,争议 也最 大 。 能 说 出来 的理 由很 充分 :第 一 ,
第 三 是 社会 保 险 。 目前 ,农 民
定 是 要 保 护 产 权 人 的 权 益 ;但 是 , 土 呢 ? 国 家法 律 明确 规 定 ,建 设 用 地 必 工 缴 纳 了 城 镇 养 老 保 险 的 比 重 是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准确把握的几个问题——本院第八次“三农”问题双月论坛纪要
山东 省 农业 管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
2 0 年 08
第2 3卷 第 2 期
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准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 一
本 院 第八 次 “ 农 ” 问题 双 月 论 坛 纪要 三
齐子忠 山东发展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主任 、教授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经 济社会 发 这 就 需 要 我 们 在 改 革 开 放 和 工 业 化 进 程 中 , 积 极 推 进 城 镇 展 的重 大 历 史任 务 , 为从 根本 上 解 决 农业 、 农村 、农 民 化 ,引导一 部分农 民 向城镇 有序 转移 。同时要提 升传统农 ( 称 为 “ 农 ” 问题 指 明 了方 向 。 站 在 新 的 历 史 起 业 , 发展 现 代农 业 , 改造 传 统农 村 , 加快 推 进新 农 村建 简 三 ) 点上 ,如何 客观地分 析农业 农村 的现 状和 问题 ,如何科 学 设 ,通 过改 善农 民的生产 生活条件 ,通过 对农 民的知识技 地分 析农 民的发展与 变化 ,进 一步深 化认 识,正确 理解 图 能培 训 ,使 另 外一 部 分农 民愿 意 留在 农村 。 谋 ,把握 规律 ,是 实现 科学 发展 、和 谐 发展 、率先 发展 , 推动 新 农村 建设 的关 键 。
小康社 会的重点在农村 ,难 点也在农村 。没有 农村的小康 , 距 拉大 的状 况也 没有得 到缓解 。构建和 谐社会 的一个 重要 就 没 有 全 国的 小 康 ; 没有 农 民 的 小康 生活 ,就 达 不 到 全 国人 方面 ,就 是 要 把农 村 的事 情 办 好 ,使 农 民 的收入 稳 步增 民 的小 康 生 活 。因此 ,按 照 生 产 发 展 、生 活 宽 裕 、乡风 文 明 、 加 ,使 农 民得 以安居乐 业 、和 睦相 处 ,使农 村安定 有序 、
“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木,百年树人。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营养类和方便 类食 品的需求 迅速增 长 。面对 这种消 劳动力能依靠非农产业脱贫致富 ; 另一方面 , 把置换 出
费结 构的变化 , 我 国农业 生产结构相对滞后 , 种植业 来的土地 资源适度集 中在农民手 中 , 实现农业 的规模
比重仍 明显偏 高 , 种植业 中还是 以粮 、 棉、 油 占主导地 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 提高人均产出量 , 保证农 民即使在 位; 此外 , 目前在农 产品保持 国家较高价格 收购的情 农产品价格下跌情况 下也能增收 。
从全 国范 围看 , 这种 小康的生活水平还很 不平 均 。 因 本出路 就是提高我 国的新 型城镇化水平 。
一
、
“ 三农” 问题传统解决手段 的效果 日渐式微
市化对农 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转移农村劳动 力和人 口实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 , 对输 劳动生产率 , 进而提高 了农业生产效益 ; 另一方面 , 城
豳
2 0 1 3 年第 9期
经济众说
职业者 。已经进城 的农 民只能成 为 “ 准市 民” , 他们还 民化 。现 阶段 , 大力 发展小城镇具备很 多有利条件 , 面临着极大 的职业 、 收入 、 保 障风险 , 难 以真正在城市 小 城镇 的发展基本 是依靠 中小企业 和农 民 自行投资
中安居乐业 。已经转移的农 民依然把农村视为 自己的 实现 的, 政 府只要予 以适 当的支持 , 即可收到事半功
家, 保 留在农村 中占有 的资源成为在这种制度安排下 倍 的效果 , 而这一点 已经被我 国东部发达地 区的实践 的理性选择 。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农业 E t 益成为 ‘ 业 余 证 明 了。我 国因为人 口众 多 , 城市化 的压力 非常大 , 产 ’ 和‘ 副 ’ , 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规模利用 。 因此 , 据 预测 即使 到了 2 1 世纪 中叶 , 我 国城 市化 的水平也
以工代赈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20 年 第 8 07 期 ( 总第 12期 ) 6
黑龙 江 交通科 技
HE L I ONGJANG I I JAOTONG J KE I
No 8, 0 7 . 2 0
( u N .6) S m 三农 问题 ” 重 要 手段 的
王 欣 荣
( 大庆 市杜尔伯特县交通局 )
摘
要: 针对当前农村贫 困落后 的现状 , 从理论 、 二十年实践 的角度 , 阐述 以工代赈 政策 从根本上改善 了农 村
贫 困地 区的基础设 施条件 , 而极 大促 进了农村贫困地 区的经济 自我增长 能力 , 从 有效 解决农 业落后 、 农村 贫 穷 、 民贫 困的突出问题 。 农 关键词 : 以工代 赈政策 ; 农村 公路 ; 农村经济 中圈分类号 : 4 5 1 1 1 . 3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 号 :0 8— 33 2 0 ) 8— 10—0 10 3 8 (0 7 0 0 2 2
党 的十六大 明确提 出 : 建设 现代 农业 , “ 发展农 村经 济 , 目的 , 通过实物 的投 入方式 , 贫 困地 区基础设 施 条件得 以 使 增加农 民收入 , 全面建设 小康社 会的重 大任 务” 是 。没有农 根本改 善 , 为其经济 的发展 创造 一个相对 优越 的外部 环境 , 民的小康就没有全 国人 民的小康 , 没有农村 的现代 化就没有 进而促进 贫困地 区的经济 自我增 长的能力。 国家 的现代化 。 以工代赈是 以加强农 村贫 困地 区基础设 施建设 为主要 “ 三农问题” 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全 面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 内容 , 建设 的重点是修 建农村 公 路、 梁 、 桥 人畜饮 水工程 、 农 是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 关系农业发展 浓 民脱贫致富最亟 田水利基本建设 等 , 同时 帮助灾区修复水毁工程等。 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 的解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 3 以工代赈政策在县域经 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3 1 巨大的扶持 , . 空前 的建设 农民安居乐业 , 对稳定农村 、 稳定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1 解决“ 农 ” 题重在基础设施建设 三 问 杜尔伯特县 由于受 自然条件 的制约 , 加之县地方财力 不 农 村贫困地 区普遍 面 临 的共 性 问题 是 : 1 生 产 条件 足 , 源开发难 度大 , 得 杜尔伯 特县农 村基础设 施条 件改 () 资 使 差, 特别是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 不适 应经济 的发 展。( ) 2 交 善慢 , 经济 发展 乏力 。是 国家 实施 的 以工 代赈 这项 特殊 政 通不 便 , 入较 低 , 化 、 收 文 教育 、 生 落后 , 活 条件 较 差。 卫 生 策, 给杜尔伯特县贫 困地 区的人 民带 来 了希望 , 给贫 困地 区 () 3 基础设施薄弱 , 抵御 自 灾 害 的能力 还很差 。( ) 然 4 受物 的经 济发展注入 了强 大活力 。杜蒙 人 民在 此基础上 谱 写了 价因素 的影 响, 即使人 均纯 收入 达 到 20 , 0 元 维持 温饱 和低 改天换地 的新篇章。 水平 的简单再 生产也很 困难 。( ) 困地 区的乡村 集 体经 5贫 杜尔伯特县是少数 民族 自治 县 , 国家进行重点 扶持 开 是 济 十分薄弱 , 加之地方 财政 非常 困难 , 困县要依 赖 国家财 发的贫困县之一。 自 18 贫 9 4年 以来 , 通部 、 交 黑龙 江省交通 厅 政补贴 , 乏 自我 发展 能 力。 ( ) 困地 区大 多 存在 于农 对杜尔伯特县贫 困地 区的基础设 施建 设实行 了倾 斜政策 , 缺 6贫 每 村 , 民的生 活呈现一 定 的 自然经 济特 征 , 大程度 还保 留 年安排一定 投资 , 农 很 作为 少数 民族 地 区交 通扶贫专 项资金, 、 省 着自 自 给 足的生活方式 , 天吃饭的现象还很严重 。 靠 市、 县各级交通 主管部 门在积极筹 措配套资 金和充分利用好 依 广泛发 动群众 , 开展 据统计 , 杜尔伯 特县 现有 贫 困乡镇 1 个 , 困行 政村 扶贫资金 的基础上 , 靠各级政府 支持 , 1 贫 6 7个 , 占全县行政村总数 的 8 . % , 困人 口达 4 2 48 贫 780人 , “ 民工建勤 ”修建 了 条条资源路 、 , 一 旅游路和经济出口路。据 占全县总人 口的 1 .% 。 94 统计 , 20 到 0 4年底 , 后 安 排 杜 尔 伯 特 县 实 施 了 4 先 8项 8 . m 总资金 828万元 , 7 全部用 解决农 民问题 的关键 是增加农 民收入 ; 解决农业问题 的 29 4k 以工代赈公路建设 项 目, 关键是调节农业 产业 结构 ; 解决农村 问题 的关键是改善城 乡 于交 通基础设施建设 及水 毁修 复。特 别是在 19 98年杜尔伯 二元结构 , 加快城镇化进程。所有这些急切要求发 展和改善 特县遭受特大洪灾 , 国家在实施 的以工代赈 中, 加大 了对杜尔 农村基础设施 。基础设 施薄弱 是 中国农村 贫 困地 区经 济发 伯特县的投入 , 当年安排 65 8 万元 的公路建设资金 , 为迅速治 展 的重要制 约 因素之 一。从 实践 过 程看 , 发展 农村 基 础设 愈洪灾创伤发挥了突出作用 , 以工代赈 资金在杜尔伯特 县农 施 , 通过 自身建设 过程的各种物质需求 和劳动力 需求 及其 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会 本质功能的发挥 , 更好 地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 , 促进 “ 三农 ” 问 从 18 9 4年实施以工代 赈 以来 , 杜尔 伯特 县共修建 以工 题更好解决 。概括地说 , 加强农 村 基础设 施 , 一是 可 以使沿 代赈公路 项 目4 0条 294k 其 中新建等级公路 1 . m, 8. m, 7 4k 2 线农 民直接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 中 , 解决大量农村剩余 劳动 改建公路 17k , 1 i 新建 、 建桥 梁 8座 2 1 3m, 1 乡 n 改 1 . 使 0个 力 出路 的问题 , 给农 民带来更 多 的就业机 会 , 通过 物质 和劳 镇 5 5个行政村通公路 , 使行政村通公 路率达到 6.% , 96 公路 动力的供应 , 获得直接收入 ; 二是可 以加 强城乡流通 , 民可 密度从 “ 五 ” 的 2 6 w 百 k 提 高到 1. w 百 农 八 初 .5k. / J, n 14k. / m, 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农 产 品结构 , 活农产 品流通 , 搞 提高 k 杜 尔伯 特县 初步形 成 了 以省级 公路林 肇路为 主骨架 , 一纵五横 、 八环九射 、 横交错 的公 路网 纵 农业综合效益 , 现代农业 ; 发展 三是可 以改善 城乡二元结构 , 以农 村公路为支线 , 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 聚, 完善 小城 镇功能 , 步缩小 城 乡居 络体系。 逐 . 辉煌 的成就 民收入差距 , 区域 经济 , 壮大 促进农 村剩余 劳动 力更 多更快 3 2 鲜 明的特 色 , 以工代赈建设, 既有扶贫 和社会效益的交通 、 水利、 基本农 地转移到小城镇就业 , 发展 现代农村 。经 过长期 的实践 : 要 也有体现经济开发的畜牧养殖 、 经济林 、 品开 农产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 困地 区的落后状况, 解决农村穷、 农业 田建设项 目, 建设, 同时还有保护环境 的水土保持和草场建设等生 差 、 民收入低等“ 农 三农 问题 ” 必须加 强农村贫 困地 区的基 发等项 目 , 态工程建设。二十年以工 赈, 代 对杜尔伯特县基础设施 的改善 础设施建设 。 和扶贫开发发挥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 启动了贫 困地区经济的全 2 以工代赈是加大基础 设施建设 的有效 方式 通过群众的直接投劳和工程项 目效益的发挥 , 全县以 从 18 年 以来 , 94 国家实 行 了专 门 以支 持农村 贫 困地 区 面振兴 。 工代赈受益人 口达 2 多万 人 , 1 4 o 和 9 年相 比, 困地 区群众 8 贫 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 内容 的以工代 赈政策。 按现价计算 )间接增加收入 3 多元 , , 1 0 已有 1 多万人初步解 0 以工代赈是 2 世纪 8 0 O年代 以来 , 中国政府 实施 的一 项 ( -t  ̄ - 百年辉煌 , 了明显 的经济效益 、 取得 生 特殊的扶贫政策 , 于救济 的 范畴 , 它属 其特殊 性在 于救济 与 决了温饱。-- ̄ 4 , 建设的结合与统一 , 要求救济 对象通过参加必要 的社会公 共 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 以 兀 卜 下 / 方面。 建设而获得赈 济实物或 资金 的一种救 济方式 。 以工代 赈是 () 1 以工代赈带来交通业 的发 达 , 进 了农村 经济快 速 促 无偿 的 , 它要求组 织人工通过 出工投 劳来 获得 赈济 。可 以 但 健康 地发展。 这样 说, 以工代赈是 以救 济为手段 , 解 和最终 消除贫 困为 缓 随着 地方交通的发展和完善 , 极大地拉 动了农村经济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农村城镇化滞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约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比要低约20个百分点。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农村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又有体制政策方面的;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又有人为习惯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成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薄弱的城镇化基础。我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840年,比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开端晚了40—80年。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下,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极其缓慢,以近代工来为基础的城镇化也因上而步履蹒跚。解放初,我国城镇不仅缺乏发达的现代工业支撑,手工业也十分落后,而且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薄弱,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不仅起步晚,而且底子薄、基础差。
5、传统计划模式的惯性支配。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选择以分散化为特征的传统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因为在城乡分割、部分分割、地区分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严重发育不足,城镇建设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农民和乡镇企业进入城市难度极大,资源、要素和产权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优化重组交易成本极高。可以说,小城镇道路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和无奈之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分散发展的局限性也迅速凸现出来。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已经形成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分散布局,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7、政府推动的越位和缺位。推进农村城镇化,政府的缺位和越位,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政府推动的缺位,必然导致城镇建设缺乏有效的宏观规划和合理布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在所难免。政府失去的越位,就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机制过度发挥作用,强化自上而下按行政级别设市建镇并相应进行城镇管理的倾向,导致各地按行政格局规划城镇发展蓝图;导致城镇建设中的相互攀比,形成城镇功能雷同化的倾向;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超前于产业发展,形成“有城无市”的城市空壳化倾向;使城镇发展呈现出高成本推进的特征,使整个社会对城镇化的良好预期潜伏着转化为城镇化泡沫的隐患,其极端形态,是将城镇化过程简化为行政区划变更、政府圈地造城搞基础设施的过程。
4、资源利用效率低,资产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小城镇在土地资源利用上,普遍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盲目攀比,建设宽马路、大广场,用地粗放,效率较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小城镇旧镇区存在大量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的企事业用地和村民宅基地,又在新镇区大量征用土地,搞工业园区建设,造成土地“征而不用”,形成新的撂荒和闲置。
3、城镇对乡镇企业的集聚功能较弱,农村工业分散布局仍然相当严重,农村服务业发展缓慢。根据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末全国拥有各类非农乡镇企业139.8万家,其中分布在县城和大中城市及工矿区的占5.6%,乡镇所在地的占20%,村及村以下的占74.4%。这说明,农村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较差,许多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无人兴办或兴办起来由于消费人数过少而不划算,导致农村城镇的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一、农村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虽然与历史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我们与国际横向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农村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农村小城镇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小城镇积极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人口规模。近几年,虽通过“撤乡并镇”、“小乡镇合并”等途径,许多地方的小城镇的镇域面积有所扩大,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人口不足1万人。小城镇规模过小,往往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小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小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从而导致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缺乏辐射带动能力。
6、宏观制度安排的偏向。财政逐级包干体制的实行,使各级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不仅加剧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分散格局的形成,而且增加了小城镇管理的体制障碍。县以上各级政府尽可能地上收财权、下放事权,使基层镇政府掌握的建设资金越来越少;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与事权严重不对称,自求平衡的压力较大,“吃饭财政”使小城镇建设对上级财政的依赖性增强。现行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不仅加剧了农村土地的产权残缺,还为侵犯农民土地利益提供了可能,而且还会从供求两方面产生对城镇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利用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国家垄断,人为压低土地征用价格,容易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膨胀,加剧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粗放经营;人为抬高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容易增加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成本,从而增加城镇产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困难。
2、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城镇和城市不断地向小城镇和城市郊区农村扩张。由于在二元城乡社会结构之外,还存在着小城镇和城市郊区农村这一特殊的社会结构,因而这一特殊社会结构就成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城市向农村扩张型城镇化就是在这一特殊区域里逐渐培植工业园区、文化园区、居住园区等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专业化区域,使小城镇和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专业化区域,通过这些园区使小城镇和城市郊区农村向城市社区过渡,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这种城镇化类型在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模式”和珠江三角洲的“珠三角模式”以及许多大中城市周围比较常见。
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长期实行。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于重工业资本有机构成高,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因而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低。有关研究表明,从1952—1987年新增工业投资应当吸纳劳动力17113.7万人,而实际吸纳劳动力仅8097万人,少吸纳9016.7万人,即实际吸纳的劳动力仅为应吸纳劳动力的47%。显然,这是农村城镇化滞后的一个重要成因。
1、农村向城市转移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从农村边沿向城市不断推进。这种城镇化类型就是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村边沿区域里,选定一个具有较好环境和条件的地方发展农村工业,建成一定的农村工业基础,先走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这种城镇化类型为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
2、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总体品位不高。随着农村城镇化及城市群体规模的扩大,城镇宏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许多小城镇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城市群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城镇的运行效益,越业越取决于它在城镇群中的具体地位。但目前在城镇规划中,普遍存在重单项规划,轻城镇体系的宏观规划;重建设规划,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现象。缺少现代化、市场化的运作理念,用小农经济思想指导城镇建设,用计划经济方式规划产业和市场,造成许多城镇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总体无品位。不少地方的城镇成为所在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简单“克隆”,毫无个性和特色。
3、农村内生型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在农村区域内部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然后将已经工业化的这一区域扩张为城镇,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这种城镇化类型表现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农村区域内部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内部工业化和农村内部城镇化。浙江温州地区和苏南许多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4、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1958年我国把居民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形式。以这两种户口为基础,国家相继推出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就业、食品供应、社会保障、住房等制度。这种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要,它不仅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体外循环”,不能变成真正的城镇市民,过着二等公民的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更加严重的是它分割了劳动力市场,把劳动人口分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部分。农民既成为工业化积累贡献的源泉和被剥夺的对象,又日益成为计划体制下沉重的历史包袱。
4、“飞地”型农村城镇化。它的特征表现在:在边远地区或落后地区,由于对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开放和利用,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推进型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创新产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形态,并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著名旅游城镇和城市。这种类似“沙漠绿洲”的“飞地”区域,可以不经过农村工业化阶段直接向城镇化过渡,实现农村城镇化。中西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可以走“飞地型”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使旅游经济成为支柱经济,把旅游城市或小城镇建成远离工业污染,纯净迷人的“世外桃源”和人们休闲渡假的游乐胜地。 来自 三、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和模式
按照中国国情,我国的农村城镇化不能走一些国家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实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注重发展小城镇,同时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5、小城镇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落后,整体形象与城市形成较大反差。小城镇仍然沿用过去乡镇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县条条管理部门直接把腿插到建制镇,当地镇政府无权管理和协调。建制镇政府对社会事业的管理功能弱化,公共产品供给职能没有手段履行,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赶不上经济条件好的村。如环境卫生整治,习惯于运动式的打扫卫生,上级检查时突击清扫,平时垃圾乱倒、污水乱流、胡搭乱建、塑料袋乱飞、尘土飞扬等现象随处可见,与临近城市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环境形成极大反差。
Untitled Document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