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实习合作协

合集下载

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山东建筑大学

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山东建筑大学

养实施途径 在生源方面, 山东建筑大学坚持 “ 专业对 口、 择优录取”的 选拔原则, 每年在 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中 择优
遴选2 名左右的学生, O 按建筑学专业太阳能
建筑一体化方 向 进行培养 ,学制五年。 目 前
已招收三届在校生 , 共计5 入。 3 与此同时, 学 校还每年为力诺集团培养适量 的工程硕士,
校修学,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强、高效 的人 才培养工程。. 2 以教学主体建设为重心 。 。 完善人才培
应用 , 形成 了鲜明的 究特色 力诺集 研 团是 以太 阳能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高
新技术企业,力诺瑞特太阳能拥有亚
国、 日 本、西欧等发达国 家先后针对在建
筑中发展新能源, 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 我
对学生进行 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强调学生的


的实施策略 山东建筑大学在太 阳能建筑一体 化方面取得 了大量标 志性成果 并推广
1 .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建筑业发展 的必然趋势 当前 , 全球能源形势紧张、 气 候变暖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 ,美
专业 能 技 应用能力的 培养。从而形成了 “ 学
增。 建筑是太阳能 利用的主要载体 , 而一 体化设计 和施工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太阳 能产业的 发展。因此, 高效、 优质地培养 兼通太阳能技术与建筑设计的 复合型人才 成为太阳能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培养人才是 .
解决 了 企业内 部人才继续深造的问题。
业自 主创新能力 ,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的 任务 ,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 意见》 明确指 示, 要加快建立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
才 的共建机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 、

高校与企业 战略合作的协议书

高校与企业 战略合作的协议书

高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协议书甲方:[高校名称]地址:[高校地址]联系电话:[高校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高校法人姓名]乙方:[企业名称]地址:[企业地址]联系电话:[企业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企业法人姓名]鉴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企业在市场运营、实践资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了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战略合作协议:一、合作宗旨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二、合作内容1. 人才培养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岗位的设置、实习导师的配备等。

实习岗位应涵盖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企业的实际运营。

实习导师需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给予学生在工作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高校为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课程设置,融入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例如,针对企业对大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高校可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增加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具使用等内容。

2. 科研合作双方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高校提供科研团队和实验室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和市场需求导向。

双方应定期召开项目沟通会议,高校科研人员向企业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企业技术人员提出市场对项目成果的要求和建议。

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双方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双方应共同探讨其商业化的可能性。

高校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企业负责市场推广和产品化运作。

例如,高校研发出的一种新型环保材料技术,企业可利用自身的市场渠道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环保产品推向市场。

3. 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在高校建立实践基地。

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实践场所。

在实践基地内,设置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和项目案例,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高校为企业在校园内开展宣传和招聘活动提供便利。

高校应允许企业在校园内举办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活动,并且积极协助企业进行宣传推广。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介绍了该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从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实践案例分析、关键成功因素探讨、问题与挑战、建议与展望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也为未来该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案例分析、成功因素、问题、挑战、建议、展望、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学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企业培训员工则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使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实际的培训,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技术交流等活动,学校可以吸纳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企业的最新需求和趋势,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是一种基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合作共享,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培养。

2. 实践教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实际工作场景,使其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产学研结合: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4. 就业拓展渠道:通过校企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1. 建立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共同探讨合作项目、实践实习和育人计划等事项,确立双方合作的共识和计划。

2. 探索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育人模式,结合双方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需求,设计开展符合实际的育人计划和项目,促进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实施育人计划:根据合作共识和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育人计划,开展实践实习、科研创新和就业指导等一系列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

4. 评估与完善:通过实践探索和实施育人计划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对模式进行不断的评估与完善,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

1. 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和流程不够清晰,导致合作实效性和持续性不足。

2. 育人模式不够灵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过于僵化,难以适应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和个性化需求。

3. 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学校和企业在教育资源、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整合还不够充分,导致育人效果受限。

4. 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对校企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发展平台育人模式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了解实际效果和问题所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引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出瓶颈和不足,校企合作成为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倡导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通过将学校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能够有效地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双方资源的共享与优势的互补。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通过本文将对该模式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思考,探讨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之一,其意义重大且深远。

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和行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这种模式还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打破传统的界限,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学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校企合作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

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培养机会。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校企合作愈加普遍。

许多高校与企业合作,致力于将学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什么是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术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相比,新型模式更注重双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强调教育与行业的融合,以实现服务社会为主要目标。

二、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1.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和实践融合,学生在企业中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转移企业需求推动了高校教育内容实践领域的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进行产业化,实现了技术转移。

3.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校企合作能够激发双方的创新潜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实践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对于推动教育和行业的协作,加强学术研究实践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列举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

1.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研发很多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工作。

高校依托研究机构的支持,提供前沿科技研究成果,企业则提供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和财务支持,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产品。

2.开发人才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提出培训需求,校企联合组织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培训项目有效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促进企业快速实现业务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3.育人创新创业,培养创新人才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许多学校以课程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决策过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业精神,为社会培养高水平技术创新创业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实习合作协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实习合作协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实习合作协[关键词]知识经济新型人才高校企业合作竞争[摘要]本文介绍了21世纪新型人才的特征,阐述了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这种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合作方式并提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和企业的具体合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TheExplorationoftheEducationoftheNewT alentsoftheCenturybyCooperatingbetween 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inChinaZHANGQi-mei(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Southwe 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 a)Keywords:knowledgeeconomy,newtalent,u 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Atract:nterprisesinChinaarealsomentionedf ollowingasereducationandenterprisesinter msofknowledgeeconomyinfuture.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新经济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全球的一体化、知识化、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个人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谁能拥有一大批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炽热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那么,什么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呢?怎样才能培养好这种人才呢?我们提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构想。

一、21世纪的新型人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信息化经济、智力经济、可持续经济、网络化经济、创新型经济等熔为一体的复合型经济。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当今社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还能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摇篮,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学术积淀。

高校的教育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高校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企业则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对市场需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直接的体验。

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案例,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场景和实践机会。

但企业在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方面,相对高校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正好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

首先,这种合作能够优化课程设置。

通过企业的反馈和参与,高校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中,企业可以提供最新的技术应用案例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高校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其次,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工作流程,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实习期间的表现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参考,实现了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再者,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企业的平台进行转化和应用,实现产业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进行攻关。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新药研发,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了解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共育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愈加竞争激烈,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而针对这种需求,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

校企合作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实现全方位合作的一种形式。

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种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培养和保留人才;从学校角度来看,可以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在校企合作中,共育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目标。

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如何共育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是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校企合作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充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企业也需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与学校和学生进行互动,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技能培训,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挖掘潜在的人才资源。

其次,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师资培训两个方面。

学校应该设置与企业实际操作相关的课程,融入实践教育元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而相关的专业师资也应受到针对性的培训和提升。

最后,针对学生的培养,校企合作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同时,应注重人才服务,为校企合作的合作伙伴提供相关人才的服务,不断提高校企合作的服务品质和效益。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为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同时也为学校提供教学和科研支持。

是推进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共育技能人才是校企合作重要方向之一,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

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成为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机制中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优势。

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课程,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学校可以与知名IT企业合作,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更好地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学生。

其次,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行业的运作方式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还可以促进知识的互补与交流。

学校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而企业则拥有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

通过双方的合作,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例如,学校的教师可以与企业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此外,在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双方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交流信息,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确保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够与企业的需求保持一致。

最后,学校与企业应积极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和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机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需求、提供实践机会、推进知识交流,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

我们应当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为人才培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合作模式

学校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合作模式汇报人:2024-01-01•合作模式概述•合作模式的实施方式•合作模式的优势与挑战目录•合作模式的案例分析•未来合作模式的展望01合作模式概述定义与特点学校与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的一种合作模式。

特点合作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这种合作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合作模式的重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作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合作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合作模式的类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

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同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

课程嵌入模式学校将企业的课程、师资和实践资源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环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02合作模式的实施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企业提供实际案例和行业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如设备、场地等,协助学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成为各个行业的关键。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并分析其影响和优势。

一、实习合作模式实习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形式之一。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企业中实践所学知识,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共建模式是一种更加深入的合作方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共同培养人才。

学校可以提供专业教育资源和优质师资力量,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先进设备。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更多实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三、课程对接模式课程对接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另一种形式。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实际需求。

企业可以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

通过课程对接,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四、研究合作模式研究合作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高级形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前沿科技。

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实际需求,在科研项目中获取资源支持和先进技术指导。

企业可以获取学校研究成果,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缩小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合作模式可以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此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人才培养规格的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的信任与共识,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企业与高校人才共同培养合约

企业与高校人才共同培养合约

合同编号:__________企业与高校人才共同培养合约甲方(企业):_______乙方(高校):_______鉴于甲方为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专门人才;乙方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就人才共同培养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培养目标1.甲方根据企业发展和经营需要,委托乙方培养_______(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为甲方提供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2.乙方根据甲方需求,结合教学科研条件,为甲方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培养数量和期限1.甲方每年向乙方提供一定数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名额,具体数量和培养期限另行商定。

2.乙方按照甲方的需求,为甲方培养相应数量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期限为_______年。

三、培养内容1.乙方根据甲方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术研讨等方面。

2.甲方参与乙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提供技术指导、实习实训等支持。

3.乙方按照培养计划,为甲方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四、人才选拔与考核1.甲方负责选拔具有培养潜力的员工参加乙方的人才培养计划。

2.乙方对甲方选拔的员工进行入学考核,考核合格者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乙方对甲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

五、人才培养成果的归属1.乙方按照培养计划,完成甲方人才培养任务后,甲方享有乙方培养成果的使用权。

2.乙方培养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乙方所有,未经乙方同意,甲方不得擅自使用乙方培养成果进行商业推广、宣传等活动。

六、合作方式与费用1.甲方为乙方提供人才培养所需的资金支持,用于支付乙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费用。

2.乙方按照甲方需求,为甲方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合理使用甲方提供的资金。

3.双方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费用,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合作协议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合作协议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合作协议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合作协议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一、前言本合作协议是由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教育机构")与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共同编写的。

旨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促进双方的发展与合作。

二、合作内容1. 培养计划双方将根据人才需求和教育机构的优势资源,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周期等具体细节。

2. 人才选拔企业负责提供人才选拔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并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进行选拔工作。

教育机构将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方案,以确保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3. 教育培训教育机构将根据培养计划,提供全面的教育培训。

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实习就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协调,为学员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企业将根据学员的实际表现和岗位需求,为合格的学员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5. 资源共享双方将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共享各自的资源。

教育机构可以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提供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企业可以借助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团队,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和提升。

三、权利与义务1. 教育机构的权利与义务1.1 教育机构有权根据合作需要,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和师资资源。

1.2 教育机构将充分负责培训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工作。

1.3 教育机构有义务保证培训内容的质量和培训效果的达成。

2. 企业的权利与义务2.1 企业有权提供培训需求和学员选拔要求,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

2.2 企业有义务在合作过程中提供合理的支持与帮助,促进培养计划的顺利进行。

2.3 企业有权对学员进行实习和就业安排,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

四、机构协作教育机构与企业将建立起紧密的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双方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合作进展进行评估和总结。

五、信息保密双方将严格保护对方提供的各类信息和数据的机密性与安全性。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而企业则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探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与挑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合作模式和行动措施。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具有多重意义。

1. 对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完善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高校具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专门知识,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和创新资源。

高校与企业合作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3.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能够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挑战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1. 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难以准确了解企业的需求,而企业也很难全面了解高校的培养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

2. 利益平衡问题高校与企业合作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容易出现矛盾。

高校需要保证教育质量和学术自由,而企业则追求实际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双方的合作能够真正共赢。

3. 实践基地不足问题高校与企业合作需要一定的实践基地支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培育更多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

高校与企业实习就业合作协议

高校与企业实习就业合作协议

高校与企业实习就业合作协议一、前言本合作协议是为了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就业合作,以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这里,高校指代任何教育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大学、职业学院等;企业指代任何法人实体或组织,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机构等。

二、目的1. 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就业需求的满足;2. 为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和专业知识,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三、合作内容1. 实习机会提供:企业将根据实际需求,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包括但不限于暑期实习、校外实习等。

实习职位和要求将通过协商确定,并在合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实习期限:实习期限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双方可以协商延长或缩短实习期限,并在协商一致后进行相应修改。

3. 岗前培训:高校有义务为实习生提供相应的岗前培训,包括但不限于专业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等。

培训内容和方式将在合作开始前确定,并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和调整。

4. 实习报酬:实习生将按照实习岗位的要求和企业政策获得相应的实习报酬。

双方将在协商一致后确定实习报酬标准,并依法支付。

5. 工作保障:企业需保障实习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6. 考核评价:高校和企业将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

评估结果将作为实习期间学分认定和企业招聘的参考依据。

四、保密协议1. 双方需对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保密,不得擅自泄露或使用。

2. 如因违反保密协议导致的损失,违约方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合作期限本合作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两年。

双方可根据合作情况协商决定是否延长合作期限,协议到期前需提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对方。

六、争议解决对于因履行本合作协议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如果协商不成,双方同意提交至有管辖权的法院诉讼解决。

七、协议变更及解除1. 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对本合作协议进行变更,变更事宜需以书面形式确认并签署。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定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定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定一、背景和目的本合作协定旨在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在教育、培训和就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此合作,学校和企业将共同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二、合作内容1. 实与就业机会:学校将为企业提供实和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

2. 职业指导与培训:企业将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和就业前景。

3. 课程开发与更新:学校和企业将共同合作,开发和更新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和培训项目。

4. 研究与创新合作:学校和企业将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和创新活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5. 资源共享与互助:学校和企业将共享资源和信息,互相支持和帮助,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合作机制1. 协调机构:学校和企业将设立合作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双方的合作事宜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2. 定期会议:双方将定期召开会议,就合作进展、问题和计划进行沟通和协商。

3. 签署合作协议:学校和企业将签署具体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四、合作期限本合作协定自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五年。

双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合作期满前协商决定是否延长合作期限。

五、保密条款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涉及商业机密和敏感信息,双方将对相关信息进行保密,并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信息泄露。

六、争议解决双方如在合作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如协商不成,可提交至双方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七、其他条款1. 本合作协定的修改和补充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进行。

2. 双方未尽事宜可通过补充协议进行约定。

3. 本合作协定一式两份,学校和企业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以上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定(完整版)》的内容。

双方请仔细阅读,并在同意的基础上签署此合作协定。

合作的实施细节和具体安排可在后续协商中确定。

高校与企业合作协议

高校与企业合作协议

高校与企业合作协议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经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协议,现协定如下:第一条合作方式1.双方将以合作成果共享、资产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创等方式,达成合作共赢和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2.双方将依据自身优势和需求,在科技研发、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在合作前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合作方式、目标、内容等各方面符合法律法规和双方实际情况。

3.双方需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定期交流、评估和改进合作实效,确保合作持续优化和发展。

第二条合作领域1.双方将在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益。

2.双方将在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共同研发、共同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

3.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中形成合作共赢机制,包括联合培养、实习就业、双选师资、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合作。

第三条合作方式1.双方将以合作成果共享、资产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创等方式,达成合作共赢和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2.双方将依据自身优势和需求,在科技研发、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在合作前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合作方式、目标、内容等各方面符合法律法规和双方实际情况。

3.双方需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定期交流、评估和改进合作实效,确保合作持续优化和发展。

第四条合作机制1.双方合作后将组建合作机构,确定合作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等方面的要求,明确合作机构的领导并按照公司体制进行管理与运作。

2.双方共同制定合作规划、实施方案、经费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确保合作机制、实施目标、合作方式、经费筹措及管理、成果评价等得到有力掌控和监督。

3.双方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作计划,明确双方投入资金、设备、场地、人员等资源的数量和比例,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

新型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企业名称]地址: [企业地址]法定代表人: [企业法定代表人姓名]乙方: [学校名称]地址: [学校地址]校长: [学校校长姓名]鉴于甲方需要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乙方具备相应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一、合作目的1. 通过实施新型学徒制,提高乙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培养甲方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

3. 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合作内容1. 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甲方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 培养方式:- 采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 由甲方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乙方负责提供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

- 实施师傅带徒弟制度,甲方师傅负责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计划:- 甲方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学徒培养计划,包括培训课程、考核标准等。

- 乙方根据甲方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场所。

4. 招生对象:乙方在校生或社会青年,甲方在岗职工。

5. 培训期限:一般为1-2年,具体期限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确定。

三、双方权利与义务1. 甲方权利与义务:- 为学徒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工具。

- 为学徒提供师傅,负责指导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

- 对学徒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待遇。

- 对完成培养计划、考核合格的学徒,优先录用为正式员工。

2. 乙方权利与义务:- 为学徒提供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

- 指派专业教师参与培养计划,负责学徒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

- 对学徒进行考核,为甲方提供考核结果。

- 为学徒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四、合作期限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 ] 年。

协议期满后,如双方同意,可续签。

五、违约责任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向对方支付违约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之路探索实习合作协[关键词]知识经济新型人才高校企业合作竞争[摘要]本文介绍了21世纪新型人才的特征,阐述了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这种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合作方式并提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于在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和企业的具体合作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TheExplorationoftheEducationoftheNewT alentsoftheCenturybyCooperatingbetween UniversitiesandEnterprisesinChinaZHANGQi-mei(SchoolofMechanicalEngineering,Southwe 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 a)Keywords:knowledgeeconomy,newtalent,u 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Atract:nterprisesinChinaarealsomentionedf ollowingasereducationandenterprisesinter msofknowledgeeconomyinfuture.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新经济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全球的一体化、知识化、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个人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谁能拥有一大批的高素质新型人才,谁就能在当今炽热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那么,什么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呢?怎样才能培养好这种人才呢?我们提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构想。

一、21世纪的新型人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信息化经济、智力经济、可持续经济、网络化经济、创新型经济等熔为一体的复合型经济。

随着这种复合型经济的发展,将对个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对个人的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

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和“一种精神”,既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活动能力和爱国敬业精神。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这一知识陈旧率急剧加速,新学科新专业领域不断出现的新经济时代。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汲取知识的能力和信息接受、处理能力。

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变短并容易被放弃,知识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

汲取新的知识和接受、处理新信息是将来个人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职能已经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现代人才的培养。

据统计,在人的一生中,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得实际需用知识的10%,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汲取而得。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

”可见,面对大浪淘沙似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必须掌握学习的能力,做知识、信息的主人。

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1998年2月4日高瞻远瞩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创新作为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革命力量。

创新性人才的状况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据2000年7月1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评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参评的47个国家中的总体水平排名列第31位,比1999年下降2位,科技竞争力今年排名28位,比1998年的第13位下滑了15位。

若按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那么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状况将不堪设想。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归根结底是由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

由此,创新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管理能力21世纪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知识化、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

在这样的时代,科学的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当12全文查看企业到了一定规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管理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高技术人才的去留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怡科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解韶华的“跳槽”论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是一名优秀的网络工作者,对互联网有较深的研究,但由于他在以往任职的网络公司只属于一名高级的打工者,而且这个公司组织有些混乱,像他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不能作出决策,因而错失网络产品开发的众多良机。

所以他不管怎样努力工作,一点也找不到令其充实与兴奋的感觉,于是他选择了辞职。

当然,那个网络公司也因他的辞职,效益受到了重创。

的确,网络化、技术化、一体化的时代如果没有系统的统筹,没有科学的管理,企业将会倒闭,网络将会崩溃,社会将会混乱。

活动能力这里的活动能力主要指社会活动能力。

随着高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善于利用别人的知识与创新的人才会少走弯路,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美国交际大王”卡耐基总结的“成功原理”是:事业上的成功者绝大多数是社会活动的佼佼者,通常具备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与技巧。

据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93。

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交往能力的高强将成为人们判断未来成功者的重要标准之一。

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优秀社会活动能力的人才。

爱国敬业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将处于社会的中心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

如果他们没有一种真挚的爱国热情,没有高昂的人生价值目标,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我们在未来社会的国民素质远景令人担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价值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及前途紧密相连,大学生应自觉承担未来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神圣的历史使命。

在参加工作后,还要有敬业精神。

任何一个企业单位都很重视人才的工作成绩和价值观。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世界实力最雄厚的跨国企业之一,其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武器”就表现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

公司懂事长韦尔奇明确地表示:“即使工作成绩出色,但如果不能具备公司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人公司也不会要。

”换句话说敬业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体现了企业的价值。

所以,爱国敬业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以高薪科技产业,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利润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转化,高薪科技产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的趋势,越来越表明人才作为生产力要素,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比尔·盖茨所说:“我们这种企业,如果失去了科技与人才的支持,衰败就在一夜之间。

”当然,这里所强调的人才是指那些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只会“纸上谈兵”,或只会被当成“机器”使用的所谓的“人才”。

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在企业里的表现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高校与企业合作已经变得非常有必要。

高校为培养新型人才要主动与企业合作1、各高校现有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行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制定而终年不变,对于新型科学的出现,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难于迅速作出判断和反应,这样就使得许多课程很陈旧,而无法与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接轨。

正如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300多个职位高薪聘请网络人才,却没有适合的人选,而许多国际贸易、会计专业的学生却“没有人要”。

2、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是按照“有什么卖什么”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过多地强调共性培养而压抑了个性培养,使得许多具有各方面特长的人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而成为没有竞争力的平庸之辈。

甚至有些人由于选择专业的一时疏漏,陷入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而又不能“跳槽”,从而变得消沉,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培养新型人才,而且还有可能埋没人才。

3、在教学管理上,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和保守的状态中,怕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担心学生过早地“下海”而无心学习课本知识。

这样就使学生一味地接受理论知识,而缺乏创造力,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就只能成为一名纸上谈兵的“将军”。

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地存在知识面较窄,在选择专业时赶浪潮、追热点,并非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有关知识、基础与能力来选择专业,结果,难以适应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研知识更新的需要,而且有不少毕业生缺乏再学习的能力,这样必然导致无法更新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技能,出现毕业即待业的现象。

因此,无论在教育界内部,还是教育界外部;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落后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这一认识都是一致的。

所以高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自由的开放的教学组织方法,使企业进入高校,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企业为培养和吸收新型人才要主动与高校合作人才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众多国家、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

现在,各国各企业间正爆发着一场抢夺高科技人才、新经济人才的无硝烟的战争。

他们都知道人才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他们还知道现在的人才奇缺。

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2000年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缺少45万,到2006年将缺少67万。

刚从美国访问回来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时清教授也带回来“美国硅谷人才短缺10,估计有万个职位空缺”的新信息。

因此,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将外国专业移民人数从每年万人增加到20万人。

英国也正修改法律,以便让该公司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科技人才。

那么中国呢?第二界中国国际高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国家队展台前,别人是这样议论的:中国信息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不高,重复分散,缺乏竞争力,结构不合理。

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仍然控制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中。

就连我国目前普遍到几乎全民拥有的VCD播放机,其解码技术及芯片,仍然控制在飞利浦、C-CUBE等公司的手上,更不用说电脑产品了。

实际上我国许多高技术产业,只不过是一个国外产品的组装车间,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受制与人,因此,在市场上就没有了竞争力。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实现扩张,各企业应该与能够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的适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高等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直接于高等院校一起培养新型人才,为企业的后备发展资源,并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新型人才。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观察都会发现新技术一般都临近于学术中心。

比如在美国,新技术勃兴于波士顿一带的学术机构附近,或者兴起于靠近两海岸的学术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