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语文 10游褒禅山记备课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第10课*游褒禅山记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
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
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
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
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
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确实,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
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
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
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
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
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
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
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张的提出时间不远。
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 “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叙述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
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文解读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禅院,一个山洞,一块仆碑。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
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10 游褒禅山记)
10 游褒禅山记从容说课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师感谢王军小组,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庆历二年(1042)他中进士,先后担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以及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嘉祐三年(1058)回京城任职,不久,向仁宗呈奉一篇有名的万言书,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万言书中畅论政事,陈述富国强兵的计划,为他以后实行变革描绘一幅蓝图,但当时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后,想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于熙宁二年(1069)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立即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管制定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条例的官署),作为领导变法的机构,他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属于“理财”范围的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属于“整军”方面的有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和设军器监,新法推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缓和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危机,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虽力排异议,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推行新法,终究寡不敌众,在反对派的竭力诽谤和攻击下,于熙宁七年(1074)被迫辞职,次年再度拜相,但由于神宗对继续改革失去兴趣,变法派内部又发生许多矛盾,加上其子王雱病死,使他受到很大打击,身体又多病,一年后又离职回江宁,他晚年在江宁过了近十年的退休生活,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守旧派上台执政,新法被全部废弃,王安石心情十分忧愤,不久也去世,他生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 王安石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也不忽视艺术技巧的作用,他的政论文分析犀利,态度鲜明,议论宏大,笔力雄健,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如《答司马谏议书》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守旧派毫不妥协的政治态度和不以个人得失为意的宽广胸怀,寥寥几百字,条分缕析,言简意赅,驳斥对方极为有力,杂记如《游褒禅山记》把记游和说理结合得紧密自然,在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受杜甫、韩愈很大影响,内容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用散体句法,好发议论,造语用字瘦硬遒劲,晚年闲居时写的小诗风格有变化,融情入景,含蓄隽永,有唐人韵味,而触及现实矛盾较少,他也有少量词作,风格高峻, 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多,《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注本有宋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沈钦韩的《王荆公文集注》,师从李丽小组翔实的介绍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王安石和包括此文在内的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听读课文,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好,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生文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师张玲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我们学习的重点自然在文章的前两部分,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那么,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生第四段,“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师王军同学的反应很快,他说得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师为什么?生这一段开头说“余于仆碑”,很显然,王军所说的这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与游洞有关, 师梁亮同学分析得怎样?生对!师是啊,梁亮同学的思路更清晰一些,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三段了,应该是哪一句呢?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生应该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师两种答案,大家说是哪一种?生(齐声)第二种,师议论文的论点通常出现在哪里?生(齐声)开头和结尾,师没错啦,比较这两种观点,很明显第二种是符合条件的,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师那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师因此,我们可以说,“尽吾志”是全文的重点,师大家看课后练习一,它可以说是我们游山的地图,我们今天的学习先放在记叙部分,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师答疑解惑的时间到了,请同学们交流疑难问题,师有需要我帮助的吗?生文章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师问得好,谁来解决?生华山是本名,褒禅山是别名,师何以见得?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说明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师说得好,还有证据吗?生“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是作补充,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师补充得很准确,还有问题吗?生“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师看来,李丽同学是急着去游洞了,谁来做导游?生应该是后洞,在下文可证明,这句只是介绍华山洞名由来,师回答得很好,李丽应该也满意了,还有问题吗?师大家没问题了,我还有问题:作者去游山,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而对山景却只字未提?师大家一定只记得游山,忘了我提醒的要带好地图——生我知道啦,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师对啦,注意本文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好了,我们该进洞了,大家一起朗读第二段, 知识拓展、提升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洞内情况,我们先把行程拟定好,这一段可以分成几层?生应该是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从“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师看来,王林可以做我们的导游了,文章重点描写了后洞的情况,那么,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生用文章的话说就是三个字:“窈”“寒”“深”,师言简意赅,洞的深处又是怎样的情形?生“愈深”“愈难”“愈奇”,师没错,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一个字:“怠”,师好,我们就抓住这些关键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争取把第一层背诵下来,师时间到,我先请两个同学来试试,师看来,抓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第二层的关键词是哪些呢?生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余所至——洞又深——力与火——既其出——咎与悔,师朗朗上口,好!大家就按他们的提示来背诵吧,师全班一起把整段背一遍,师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不错,师洞,我们是游完了,可是,我们的收获可是不小,下面,我再给大家一份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二段重要文言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 师 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二、词类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三、“……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是重要的,背诵名句和美文、积累常见文言知识点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随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虽不够尽兴,但却收获颇丰,布置作业作业自然是清点这些收获,为明天的学习作好准备——复习一、二段,预习三、四段;完成课后练习二,板书设计记叙不得极夫游之东后洞幽深记游者甚众前洞平旷之别后洞与前洞文漫灭碑仆道之廖花山与华山⎪⎭⎪⎬⎫⎪⎩⎪⎨⎧⎩⎨⎧----"""",""""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古文观止》的编者借题写己,神情高致,穷工极妙,——李光地师 以上都是后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评价,文章表面是记游,实际却是论学,它是怎样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啦,师 先请大家朗读第三段,师 我们开始分析:作者先借托古人,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提出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深入广泛地探究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答案,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生作者的议论还是紧扣住上段游山的经历进行分析的,师好,能具体分析一下吗?生作者以游山为喻,先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师说得好,这几句话又分别照应了上文的哪几句话呢?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针对前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针对前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师对,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也是本文的特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师是不是有“志”就可以登山、为学呢?生(齐声)不是,师还需要哪些条件呢?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师这里作者既强调“志”这个主观条件,又不忽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师条件齐备了吗?生差不多,师这些条件中,哪个最重要呢?生应该是“志”,师何以见得?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师没错,作者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悔”“无讥”,作者的游山所得,既是处事之理,也是事业成功之道,这一段,由实到虚,层层递进,随意自然,文笔极曲折跌宕,承记叙,启议论,水到渠成;借题发挥,深入浅出,记叙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段,也是全文的精华,师这样的精华自然是要背诵的了,我们也把它分成两部分——【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师大家按照两部分的联系,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步骤来背诵,5分钟时间,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本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检查背诵可以采取三种方式:①全班学生齐背;②抽查个别学生背诵;③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师下面先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再请两位同学背诵,师这一段说理性比较强,背诵有一定难度,大家还要在课下加强一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ɡ,“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ɡ,“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ɡ,“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三、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四、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知识拓展、提升师我们接着看第四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学生朗读】师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生作者的观点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怎样生发出来的?生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师分析得没错,从行文上可以看出作者写作逻辑性十分严密,这也是我们写议论文时应当学习的,师这一段的文言知识点是——【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shēnɡ,“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ɡ,“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ɡ,“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师最后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师好的,我们把课文整体朗诵一遍,让文章给自己一个整体的印象,课堂小结王安石的这篇重要游记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其实,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布置作业文章是学完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作业是:课后练习三,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也可以各人单独完成,板书设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拓展阅读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巡,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鉴赏提示: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惟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婉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作准备,二、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参考答案:道⎪⎩⎪⎨⎧>><<.),,)((.),(.),(方法规律名词马说策之不以其道说动词何可胜道也哉道路名词有碑仆道 由⎩⎨⎧>><<.),(,.),,)((从介词有穴窈然由山以上五六里原因缘由名词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文⎩⎨⎧>><<.))((,.)(刻花纹或文字观潮皆披发文身吴儿善泅者数百文字独其为文犹可识 至⎪⎩⎪⎨⎧>><<>><<.),"")((,.))(,(,.),(,表示另提一事连用若与岳阳楼记波澜不惊至若春和景明达到极点的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多助之至到达到则至者少险以远 三、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课前阅读】1.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王安石变法时间为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2.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前置阅读:《苏东坡传——王安石变法》浅谈感受:【预习笔记】+【课堂笔记】一、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概括每段内容)(一)第一段:解词——译句——理解.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距洞百余步,独其.为文犹可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三)第三段:解词——译句——理解.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五)第五段:解词——译句——理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课堂小结】本文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深思”和“尽吾志”的道理。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难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是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二、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shì)文,又称王文公。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曾这样说过:文以实用为本,务以有补于世。
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这种观点的生动注解。
三、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斜体词语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B.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C.有碑仆道倒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E.不出,火且尽。
将要F.火尚足以明也照明G.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H.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I.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J.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翻译A.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也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再读文本,概括每一段内容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五、深入文本,探究内容(一)分析探究第一节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⑵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3.内容探讨A.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8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才能1.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化,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老师只进展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构造,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假如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知名称。
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
高中语文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因为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向 往
4.火尚足以明也用来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词类活用: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 命名
2.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 定居
3.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 从侧面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本文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5.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名词 照亮 照明
7.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色
8.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作名词 险远的地方
9.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 说出
判断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常识记忆情况
(2分钟)
学生听读课文,
注明字音。
(6分钟)
游褒禅山记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第二、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向:
1、解读具体课文内容,背诵第三段。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一)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自然段
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一)字音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仆道(pū) 梵语(fàn) 懈怠(dài)瑰怪(ɡuī) 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二)通假举要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三)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10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词的特殊用法。
2.“于”、“以”、“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学而优则仕”。
所以在中国古代,“官”和“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纯粹“作官”和纯粹“作文”的人不多见,大多是亦官亦文。
有的人在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比如王安石,官居相位,文名“唐宋八大家”。
二、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褒禅山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古代山水游记不仅要欣赏其中自然风光,还要注意感悟所抒发的人生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感受能力。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古文知识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加上本校着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篇古文,因而只用一课时,文言积累上利用微课和学案自主整理,课后测试,本课堂上只在赏析文本时再抓重点词帮助理解文本,随文解意,而把缘事说理的能力、以小见大的思维培养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置了练笔的环节,以提升学生思维和感受力,这既符合新课标教材整合应用要求,也可以实现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1、复习掌握一定的文言重点字词,进而认识本文由记游所阐发的治学之道。
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观看刘娜老师《游褒禅山记》关于基础知识整理的微课。
附:“娜姐微课堂”链接:2、要求观看微课后疏通文意,并依据学案自主学习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本文采用课前自主梳理,课中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两课兰亭和赤壁之游,我们了解到古人喜欢在徜徉山水中感悟人生,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们还记得杜甫在《望岳》中面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表达出一种怎样的豪情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同样是登山,那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探险之旅中,又会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悟(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文本赏析(一)、研读1、2段记叙内容一读,抓住重点记叙段落,理清文章记游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1、2段,读时注意字音和重点字词的解读)课前我们已经通过观看微课和学案梳通了课文,整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赏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
《游褒禅山记》备课资料《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但这篇游记的重点不在记游,而是就游山时所见来抒写感受,发表议论。
文中阐述了两点见解颇有启发性。
其一,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须有不畏艰险、百折不回的精神。
其二,治学要有求实精神和严谨态度。
记议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前半篇记游,后半部分则是议论,记游是议论的根据,议论又是紧扣记游,由实而虚,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文脉梳理游褒禅山记(结构)褒禅山概况——山:亦谓华山记叙部分(1-2节)——院:慧空禅院(议论的基础)前洞夷以近-游者众游洞经过——洞:(平旷,有泉)后洞险以远-至者少——既出而悔(窈然,甚寒,不能穷)——碑:名“花山”文漫灭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力尽志无悔议论部分(3-4节)物(记叙的深化)应深思慎取资料展板3、字音词义(1)字音:父(fǔ) 褒bāo 冢zhǒng 华huá禅chán相xiàng 谬miù窈yǎo(2)重点实词:址;指山脚;卒:死;咎:责怪;相:辅佐;阳:山之南,水之北;庐:屋舍;窈然:幽深的样子。
词语积累:实词部分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屋舍,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动词,这里名之意为给它命名。
③ 有泉侧出:侧,侧面,这里当从侧面讲,名词作状语。
④ 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这里当心得讲,作名词。
⑤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这里指幽暗的使人迷惑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⑥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错误,这里当弄错,致使错误,形容词作动词。
2、重要虚词理解之: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之,代词,它②褒之庐冢也之,助词,的。
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之,助词,这里起连接主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成为一个短语。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之,代词,代同游者。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之,代词,代同游者。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2.把握作者感情,写作思路。
3.归纳、分析作者“尽吾志”的思想4.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其”“之”“以”“夷”“相”等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抒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解决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诵读,最后总结全文,即“全局——局部——全局”。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工具书查找的方法积累这些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说过。
学生说出游记篇目:《醉翁亭记》、《桃花源记》(注意不要把《核舟记》、《某某楼记》列入游记)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1.播放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多媒体展示)以其 / 乃华山之阳 / 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 / 而不得 / 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 / 学者不可以 /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褒(bāo)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之庐冢(zhǒng)也无物以相(xiàng)之后也之谬(miù)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中的20个“其”字汇解
王安石在五百多字的《游褒禅山记》中,用了二十个“其”字,这在古人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很有研究一下的必要。
现依照课文顺序,把有“其”字的地方罗列出来,编上号码,加以解释,并顺便说说“其”的一些用法。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1)址,而卒葬之;以故其(2)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3)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4)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5)文漫灭,独其(6)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7)下平旷,有泉侧出……
问其(8)深,则其(9)好游者不能穷也。
入之愈深,其(10)进愈难,而其(11)见愈奇。
然视其(12)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13)又深,则其(14)至又加少矣。
既其(15)出,则或咎其(16)欲出者,而余亦悔其(17)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18)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19)孰能讥之乎?
后世之谬其(20)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古汉语的“其”,是个非常活跃的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也可以用作虚词。
“其”用作实词,主要是用作代词,既可以用作人称代词,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其”用作人称代词,最通常的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它可以用在名词之前。
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上面“其”的(1)(5)(7)(12)都是称代第三人称。
(1)始舍于其址:最初在它的山脚下建筑庐舍定居下来。
“其”代华山的。
(5)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上面的碑文已剥蚀得模糊不清了,只是从它上面残存的字还勉强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第一个“其”代仆碑的。
(7)其下平旷:它的山脚下土地平旷宽广。
“其”代华山的。
(1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可是看看它的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在洞壁上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
“其”代后洞的。
“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可以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或用作动词的间接宾语或介词的宾语。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阳洞。
“其”在这里是作为“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只能译作“它”,不能译作“它的”。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也是作为“其为文”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它上面”不译作“它上面的”。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求得深入而且广泛。
“其”是“其求思之深……”这一主谓结构的主语,应译作“他们”。
“其”的称代作用还可以用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用于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的”或“自己”,用于第二人称可译为“你”“您”。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洞中奇景的乐趣。
这是承前称代,“余”“其”是互文,“其”指代自己。
类似的例子如《捕
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成现代汉语是:回来就很有滋味地吃我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来过我的日子。
这是接后称代,“其”“吾”是互文,“其”称代我。
“其”用作第二人称如《孔雀东南飞》“其往欲何云”。
这是刘兰芝的哥哥在兰芝拒婚后,感到不满,对兰芝说的话。
意思是:你往后打算怎么样?“其”称代兰芝。
“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那以后就把它叫“褒禅山”。
“其”指代埋葬慧褒的时间,译作“那”。
(3)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个慧褒禅院东面五里。
“其”代慧褒禅院,译作“那个”。
(8)(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要问那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的人也没有谁走到过洞的尽头。
“问其深”的“其”,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的“其”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1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难,而那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3)(1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其又深”的“其”指代后洞,译作“那”,“则其至”的“其”指代那些。
(1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了洞,有人就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
“其欲出者”的“其”,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后代人使那流传的事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能说得完呢?“谬其传”的“其”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其”用作虚词,可以充当副词、连词、助词。
充当副词的如(19)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其”用作副词,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
如《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又将怎样对付那些土石?
“其”充当连词,较通常的用法是: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是……还是……”。
例如韩愈《马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是:唉!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呢?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译成现代汉语是:天空迅速地布满乌云,下了充足的雨水,禾苗便挺拔地生长起来了。
如果像这种情况,又有谁能阻挡得住呢?“其如是”的“其”用作虚词,表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