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表面曝气充氧实验 2

合集下载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是一项使用曝气设备进行测试其充氧效能的实验,是生物氧化反应保证平稳进行所必需的实验步骤。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曝气装置进行试验来测量其充氧效能,以确定该装置是否具有足够的氧气供应量。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及参数优化、测量曝气系统的充氧能力和测量耗气率。

在样品的前处理部分,首先要用冻干机将样品体积减少到最低,从而获得最佳的参数,以确保曝气系统的容积足够大以及放入的样品充分混合。

接下来,使用曝气设备将样品均匀地注入实验管中,以确保样品的一致性。

然后进入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测量曝气系统吸入的气体浓度,并通过检测不同参数,如气体流量、气温、气体压力,以确定曝气系统最佳工作状态,以及持续运行时间。

最后,当曝气系统达到其最佳运行状态时,通过对样品含氧量的测量来评估其效能。

最后是测量曝气设备的耗气率。

在这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耗气情况,包括给定负载时的气体流量和气体温度,以及曝气设备在不同负载和工作条件下的耗气量。

综上所述,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可以通过对曝气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评估其充氧效能以及对样品的生物氧化反应的影响。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精选全文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2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2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步骤一、实验准备1、打开JPSJ-605型溶解氧测定仪,将氧电极在安全处垂直放置20min以上,以极化活化电极。

2、按讲义计算CoC12和Na2SO3的需要量(以10L水量计)。

二、清水充氧实验1、在曝气池中放人自来水10L,取出—部分曝气池中的水溶解Na2SO3和CoC12,一定要溶解完全,可加热(混凝组的磁力搅拌器具有加热功能),并将溶液倒入曝气池中,使其迅速扩散(可用机械搅拌机慢速搅拌,但不允许混入空气)。

2、确定曝气池内测定点(或取样点)位置。

在平面上测定点为曝气池中心点,在立面上布置在水深一半处。

取下电极保护套,将电极放入水中测定点并淹没测温探头,按“零氧”键,轻轻扰动电极2-3min,待仪器显示读数趋于稳定后,按“确定”键,仪器即完成零氧校准并返回测定工作状态。

3、拿出电极,用大量纯水反复冲洗电极头,用滤纸吸干电极头,按“满度”键,将电极在空气中轻扰2-3min(电极头朝下),待仪器显示读数趋于稳定后,按“确定”键,仪器即完成满度校准并返回测定工作状态。

本实验不需要校准“盐度”和“气压”。

4、先将2个曝气头清洗干净后放入曝气池中。

将电极放入到水中测定点,机械搅拌机慢速搅拌(不允许混入空气)。

打开充氧器进行曝气(由于配制的脱氧剂Na2SO3浓度较高,刚开始曝气量可以大些,以缩短充氧时间)。

建议:10min后拿出一个曝气头,再继续曝气(具体时间可根据情况而定,但电极读数要维持为0)。

此时,水中只有1个曝气头工作,电极读数仍为“0.00”,但由于Na2SO3消耗待尽,DO即将开始上升,所以要注意电极读数的微小变化。

一旦有变化,要立即记下读数,并每隔0.5min读数一次,直到溶解氧浓度达饱和值时(数值变化不大)结束实验。

三、模拟废水充氧实验可配置COD=500mg/L的葡萄糖(1mg/L葡萄糖相当于1.067COD)或300ppm的NaCl模拟废水,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

曝气充氧实验指导书

曝气充氧实验指导书

曝气充氧实验曝气是活性污泥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向池充氧,保证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之氧,同时保持池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即泥、水、气三者的充分混合,为微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了解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不同污水充氧修正系数α、β值及其测定方法,不仅对工程设计人员、而且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此外,二级生物处理厂中,曝气充氧电耗占全厂动力消耗的60-70%,因此高效省能型曝气设备的研制是当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实验是水处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列为必开实验。

一、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的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 Las ,氧利用率η%,动力效率E 等,并进行比较 二、原理曝气是人为的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加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是哪种曝气设备,其充氧传递过程均属传质过程,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 2SO 3(或N 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条件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t s La C C K dtdc-=式中dtdc——氧转移速率, K La ——氧的总传递系数,C s ——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 C t ——相应某一时刻的溶解氧浓度, 将上式积分,得 ()常数+-=-t K C C La t S ln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t 时刻的C t 后绘制ln(C s –C t )与t 的关系曲线,或dtdc与C 的关系曲线便可得到K La ,C=C s –C t .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 (一)实验装置1、曝气充氧装置技术参数:(1)、穿孔曝气柱:φ150×1200㎜,有机玻璃制成,便于学生的观察,对曝气增加感性认识。

曝气充氧实验

曝气充氧实验

4.0
4.5
溶解氧浓度 (mg/L)
5
……
……
1.6 实验结果整理
1. 计算氧总转移系数KLa(T)。
t – t0
Ct
(min) (mg/L)
氧总转移系数KLa(T)计算表
Cs- Ct (mg/L)
Cs Cs- Ct
ln Cs tgα= 1
Cs- Ct
t- t0
KLa(T) (min)-1
2. 计算温度修正系数K,根据KLa(T),求氧总转移系数KLa(20)。
K=1.024(20-T) KLa(20)=K·KLa(T)= 1.024(20-T)× KLa(T)
1.6 实验结果整理
3. 计算充氧设备充氧能量EL。 EL= KLa(20)·Cs kgO2/h·m3
式中: Cs—1atm下,20℃时溶解氧饱和值,Cs=9.17mg/L
4. 计算曝气设备动力效率Ep。
EL·V Ep= N
kg/kW·h
式中:N—理论功率,只计算曝气充氧所耗有用功;
V——曝气池有效体积。
5. 计算曝气设备氧利用率EA。
EA=
EL·V Q×0.28
×100%
1.7 思考题
1. 曝气充氧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2. 温度修正、压力修正系数的意义如何? 3.氧总转移系数KLa的意义是什么?
4. 每隔1min(前三个间隔)和0.5min(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 氧值,直至池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随后关闭曝气 装置。
实验记录
原始实验记录
水样体积V: L; 水温: ℃; 初始溶解氧浓度C0, mg/L
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氯化钴用量:
g
测量时间 (min)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通过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实验,研究曝气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充氧效果,并探讨影响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曝气设备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常用于水体增氧以提高水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泡的运动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

曝气设备一般由气泵、气管和曝气装置等组成。

曝气装置通常采用气泡产生器,气泡产生器内有大量小孔,通过气泵将气体推入气泡产生器,气体从小孔中逸出形成气泡进入水中。

气泡进入水后会随着水流的带动移动,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曝气装置与气泵相连,连接气管后将气泵的出气口置于曝气装置的进气孔上。

2.准备实验样品:准备一定量的水样,并测定水样的初始溶解氧含量。

3.开始实验:打开气泵,使气泡进入水中。

根据需要,可调整气泡的密度和大小。

4.定时测定溶解氧含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并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5.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气泡密度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密度,发现气泡密度较大时,充氧效果更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增加。

2.气泡大小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大小,发现气泡较大时,充氧效果较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对较高。

3.曝气时间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曝气时间,发现曝气时间越长,充氧效果越好,溶解氧含量也随之增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与气泡的密度、大小和曝气时间有关。

气泡密度较大、气泡较大且曝气时间较长时,充氧效果更好。

2.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初始含量等都会对充氧效果产生影响。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曝气设备的工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充氧效果。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12实验目的(1)(2)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和充氧能力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3)(4)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5)(6)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34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式中:d C/d t——氧转移速率,mg/(L·h);K 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充氧能力为56实验内容6.16.2实验设备与试剂(1)(2)溶解氧测定仪(3)(4)空压机。

(5)(6)曝气筒。

(7)(8)搅拌器。

(9)(10)秒表。

(11)(12)分析天平(13)(14)烧杯。

(15)(16)亚硫酸钠(Na2S03)(17)(18)氯化钴(CoCl2·6H20)。

6.36.4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

图3-1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装置简图6.56.6实验步骤(1)(2)向曝气筒内注入20L自来水,测定水样体积V(L)和水温t (℃);(3)(4)由实验测出水样溶解氧饱和值C s,并根据C s和V 求投药量,然后投药脱氧;a)b)脱氧剂亚硫酸钠(Na2S03)的用量计算。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 KLa 和充氧能力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 Qs;(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3)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2S03(或N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d dd d=d dd(d d−d)式中:dC /dt——氧转移速率,mg/(L·h);KLa——氧的总传递系数,L/h;Cs——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C——相应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上式积分,得ln(d d−d)=−d dd d+常数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混乱程度等因素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废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d dd(T)=d dd(20℃)1.024T−20d d(校正)=d d(实验)×标准大气压(kPa)实验时的大气压(kPa)d=废水的d dd 自来水的d ddβ=废水的d d 自来水的d d充氧能力为d d=d dd d·V=d dd(20℃)·d d(校正)·V(kg/h)3实验内容3.1实验设备与试剂(1)溶解氧测定仪(2)空压机。

(3)曝气筒。

(4)搅拌器。

(5)秒表。

(6)分析天平(7)烧杯。

(8)亚硫酸钠(Na2S03)(9)氯化钴(CoCl2·6H20)。

曝气充氧实验

曝气充氧实验

浙江海洋学院水质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曝气充氧实验指导教师:陈庆国专业:环境工程班级: A11环工学生姓名:杨平同组者姓名:姚烨亮实验日期:2013年11月15日气压:温度:一、 实验目的:1、测定曝气设备(扩散器)氧总转移系数KLa 值。

,2、加深理解曝气充氧机理及影响因素。

3、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评价氧转移效率EA 和动力效率EP 。

二、 实验原理:根据氧转移基本方程式()cLa s td K C C d =- 积分整理后可得氧总转移系数 02.303lgs La s tC C K t C C -=- 曝气是人为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常用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哪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

实验是采用非稳态测试方法,即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 是时t 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 即以为纵坐标,以时间t 为横坐标,如下式所示l 0g 2.303sLa s t C C K t C C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所得直线斜率为KLa/2.303。

曝气充氧装置如示意图:三、 实验仪器与药品: 1、曝气筒¢12cm ,H=2.0m ; 2、扩散器(穿孔管、扩散板); 3、转子流量计; 4、秒表、压力表; 5、空压机、储气罐; 6、溶解氧测定仪;7、碘量法测溶解氧的设备、天平、溶解氧瓶、滴定管、各种药品。

四、 实验步骤: 、计算投药量。

脱氧剂采用结晶亚硫酸钠232224272Na SO H O O Na SO •+→2323212750415.8O NaSO HO ==•投药量=1.5×1.58g式中,1.5为安全系数1、本试验投药量为1.5~2.5g 结晶亚硫酸钠。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曝气充氧反应的过程,并对充氧率进行测定,研究曝气充氧反应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
曝气充氧反应是通过将气态氧以曝气的形式加入液体水中,使水中氧含量持续升高的一种反应过程。

曝气充氧反应可以分为上曝气和下曝气两种方式。

在曝气充氧过程中,气态酸碱度对液态酸碱度有显著影响。

三、实验设备
本实验所使用设备和材料有:
1、实验槽;
2、充氧器;
3、气体源;
4、温度表;
5、湿度计;
6、气体流量计;
7、溶氧仪;
8、液体水样品。

四、实验步骤
1. 安装实验设备:安装实验槽、充氧器,设置气体源和气体流
量计,接通实验槽中的气体源,打开充氧器,打开湿度计和温度表。

2. 充氧:将溶氧仪放入实验槽中,并调节气体流量,调节温度和湿度,观察排气口气体泡沫和液体不断泡起的现象,检测溶氧仪的指标,并予以记录,以确定充氧率。

3. 实验结束:关闭充氧器,拆除设备,清理实验槽,统计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值,并对比绘制实验曲线。

五、实验结果
实验溶氧量:20mg/L
排气泡沫:液体上出现大量泡沫
温度:25℃
湿度:50RH
气体流量:0.5mL/min
充氧率:80%
六、实验结论
当温度、湿度、气体流量等参数适当调整时,曝气充氧反应会发生,充氧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但添加氧气的流量越大,充氧率会有所提高,添加流量过大,充氧率反而会下降。

几种倒伞型表面曝气机充氧性能实验研究

几种倒伞型表面曝气机充氧性能实验研究

几种倒伞型表面曝气机充氧性能实验研究论文导读:曝气器在测试条件下氧总转移系数。

曝气器充氧能力qc公式。

曝气器理论动力效率E。

水体平均流速V处理。

氧总转移系数,几种倒伞型表面曝气机充氧性能实验研究。

关键词:倒伞型表面曝气机,氧总转移系数,充氧能力,氧利用率,动力效率,平均流速生物处理是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工程中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处理方法,其中好氧生物处理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而曝气是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向反应器内充氧,保证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的氧气,同时保证反应器内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三者的充分混合,为微生物创造有利的生化反应条件[1]。

据可靠研究表明曝气设备是生物处理法耗电做多的设备,约占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的80%。

因此提高曝气设备的动力效率是降低水处理成本的关键因素。

目前常用的处理工艺有氧化沟工艺、SBR工艺、A/0工艺等。

由于氧化沟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并且运行维护方便在我国成为新建污水处理的首选工艺[2]。

氧化沟工艺主要以表面曝气方式为主近年来,也有微孔曝气方式的氧化沟工艺投入使用。

氧化沟工艺采用的曝气设备主要有:转刷曝气机、转盘曝气机和倒伞曝气机,倒伞曝气机因具有良好的充氧效率和推流能力而应用最为广泛[3]。

论文检测,氧总转移系数。

它是利用叶轮的高速旋转,推动污水上下翻腾并前进,同时空气中的氧气迅速溶入液相,可以同时完成对污水充氧、搅拌和推流三大作用[4]。

目前国内对表曝气器的性能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其中大多都是集中在测试方法和数值模拟计算方面[5-7]。

而本研究则是通过对安徽某科技公司产自行研究的几种倒伞型表面曝气器叶轮的充氧性能进行现场模拟试验,并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叶片安装角度、片数及推流能力三者之间关系,为今后的设备设计优化提供新的参考。

1计算公式曝气器的充氧性能主要是由氧的总转移系数氧总转移系数KLa、充氧能力qc、氧利用率E、理论动力效率Ep四个主要参数来衡量。

1.1 氧的总转移系数KLa[8]dC/dt=KLa(Cs-C)(1)将上式积分整理后有ln(Cs-C)=ln(Cs-C0)-KLa·t (2)式中:Cs—水中饱和溶解氧浓度,mg/L;C—与曝气时间t相应的水中溶解氧浓度,mg/L;t —曝气时间,min;KLa—曝气器在测试条件下氧总转移系数,l/min;利用上式,作ln(Cs-C0)-ln(Cs-C)和t的曲线,该曲线的斜率即为氧转移系数KLa。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本报告是针对检测曝气设备充氧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报告。

测定的曝气设备是一台型号为XXXXX的曝气器,安装在XXXXX位置。

实验环境:室温25℃、湿度60%~70%,实验前先进行15min的稳定运行。

首先测量曝气器的输入气体的分析结果,分析结果示意图如下: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0.95%,其余均为含氮和其它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含有水气,但水气含量较低。

最后,本实验结果表明,曝气器充氧能力明显,分析结果表明,曝气器输出气体的氧含量从20.95%提高到32.92%,说明曝气器的净化和充氧能力很好,结果可靠。

综上所述,本实验评价出的测定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结论是:实验结果表明,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良好,符合要求,可靠性满足用户需求。

评价:本实验可靠、正确,充氧能力满足用户需求。

曝气充氧实验指导书

曝气充氧实验指导书

曝气充氧实验曝气是活性污泥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向池内充氧,保证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之氧,同时保持池内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即泥、水、气三者的充分混合,为微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了解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不同污水充氧修正系数α、β值及其测定方法,不仅对工程设计人员、而且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此外,二级生物处理厂中,曝气充氧电耗占全厂动力消耗的60-70%,因此高效省能型曝气设备的研制是当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实验是水处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列为必开实验。

一、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的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 Las ,氧利用率η%,动力效率E 等,并进行比较 二、原理曝气是人为的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加氧的过程。

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是哪种曝气设备,其充氧传递过程均属传质过程,在现场用自来水实验时,先用Na 2SO 3(或N 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条件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t s La C C K dtdc-=式中dtdc——氧转移速率, K La ——氧的总传递系数,C s ——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 C t ——相应某一时刻的溶解氧浓度, 将上式积分,得 ()常数+-=-t K C C La t S ln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t 时刻的C t 后绘制ln(C s –C t )与t 的关系曲线,或dtdc与C 的关系曲线便可得到K La ,C=C s –C t .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 (一)实验装置1、曝气充氧装置技术参数:(1)、穿孔曝气柱:φ150×1200㎜,有机玻璃制成,便于学生的观察,对曝气增加感性认识。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曝气充氧实验报告引言: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曝气充氧是一种常见的氧气供应方式,通过将气体暴露在空气中,使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达到充氧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曝气充氧对氧气浓度的影响,以及曝气时间对充氧效果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 将实验所需的氧气容器、曝气装置、氧气浓度计等器材准备齐全。

- 确保实验环境通风良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2. 实验步骤:- 将氧气容器连接到曝气装置,确保氧气能够通过装置流入。

- 打开氧气容器和曝气装置,使氧气开始曝气。

- 在不同时间间隔内,使用氧气浓度计测量氧气浓度。

-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曝气充氧的实验结果如下:1. 曝气时间对氧气浓度的影响:- 在曝气开始后的最初几分钟,氧气浓度迅速上升,达到峰值。

- 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氧气浓度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 当曝气时间超过一定阈值后,氧气浓度增长的速度减缓,趋于平缓。

2. 曝气充氧对氧气浓度的影响:- 曝气充氧是一种有效的氧气供应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氧气浓度。

- 曝气过程中,氧气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发生混合,使氧气浓度增加。

- 曝气时间越长,氧气浓度提高的效果越明显。

讨论与分析:曝气充氧实验结果表明,曝气时间和氧气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实验开始阶段,曝气时间的增加会显著提高氧气浓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这可能是因为曝气过程中,氧气与其他气体混合的速度逐渐减慢,导致氧气浓度增长的速度减缓。

此外,曝气充氧是一种有效的氧气供应方式。

通过曝气,氧气能够与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充分混合,从而提高氧气浓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氧气浓度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说明曝气时间的延长能够进一步提高氧气浓度,从而增强充氧效果。

结论:通过曝气充氧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曝气时间对氧气浓度有一定的影响,初始阶段氧气浓度迅速上升,随后趋于稳定。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

曝气充氧实验报告曝气充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熟悉和掌握曝气充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学习操作曝气充氧装置调节液体充氧度的知识,掌握曝气充氧对液体影响的规律,弄清液体充氧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曝气充氧装置利用液体在气体充氧过程中的极性分离,即液体中的有关物质会吸附气体,而泡沫的发生则是由于液体中的有机物沉积造成的。

气体的充氧会使液体中的有机物沉淀,从而使液体中的氧含量增加,液体中的有机物也会随着气体的充氧而沉淀在液体中。

实验材料及仪器材料:用来曝气充氧的水、洗衣服用的氯化钠、肥皂泡、温度计。

仪器:用于曝气充氧的装置、液位仪、温度仪、仪表箱、水位计、热泵、减压阀、放气阀。

实验步骤1.将液位仪调整到正常位置;2.接水管时,把水管钩上,把热泵把温度调节在室温以上;3.把减压阀的压力调整到2-3kg,连接水管;4.把放气阀放气到常压,试验开始;5.在装置内加入所需要的水,加入洗衣服用的氯化钠,加上肥皂泡,在装置内封闭;6.调节恒温,调节氧气流量,控制水温在25℃,等待曝气充氧过程结束;7.开启放气阀,控制压力,使液体中的氯化钠逐渐溶解;8.观察液体中的水温度,氧气流量,和液体中的充氧度,观察水位变化,记录实验数据;9.把放气阀关闭,重新调节氧气流量,持续控制水温在25℃,再次观察液体中的氯化钠溶解度,观察液佪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经过以上步骤,可以观察到,曝气充氧对液体的影响是把液体中的有机物沉积,使液体的充氧度增加,水温升高,液体的水位也会随着气体的充氧而上升。

结论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了曝气充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学习操作曝气充氧装置调节液体充氧度的知识,掌握了曝气充氧对液体影响的规律,弄清了液体充氧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2-曝气充氧实验

实验2-曝气充氧实验

实验七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1.实验目的(1) 握测定曝气设备的K La 和充氧能力α、β的实验方法及计算Q S 。

(2) 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3) 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氧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

在现场用自来水实脸时,先用Na 2SO 3(或N 2)进行脱氧,然后在溶解氧等于或接近零的状况下再曝气,使溶解氧升高趋于饱和水平。

假定整个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反应,此时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C C K dtdcS L a -= (4-6-1) 式中dtdc——氧转移速率,mg/(L ·h); K La ——氧的总传递系数,L/h,C S ——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下,自来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 C ——相应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

将上式积分,得 ()()常数+-=-t K C C Ln L a S (4-6-2)测得C S 和相应干每一时刻的C 后绘。

In(C S -C)与t 的关系曲线,或dtdc与c 的关系曲线便可得到K La ,c= C S - C 。

由于溶解氧饱和浓度,温度、污水性质和紊乱程度等因素均影响氧的传递速率,因此应进行温度、压力校正,并测定校正污水性质影响的修正系数α、β。

所采用的公式如下:()()20La K 20 1.024T LaT K -=∙℃ (4-6-3) ()()()()kPa kPa C C 实验时大气压标准大气压实验校正⨯= (4-6-4)LaLaK K 自来水的废水的α=(4-6-5)SSC C 自来水的废水的β=(4-6-6)充氧能力为()()()h kg V C K V dtdcQ S L a S /20∙∙=∙=校正℃ (4-6-7) 3.实验设备与试剂 (1)溶解氧侧定仪。

曝气充氧试验

曝气充氧试验

曝气充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氧转移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掌握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值的测定方法3、掌握非耗氧生物污水α、β的测定方法4、掌握评价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二、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是天然水体自净作用的强化和人工化。

强化的手段是通过曝气来实现的,以达到:(1)曝气池中有足够的氧,保证活性污泥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氧;(2)保持曝气池内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

所谓曝气就是人为的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

对于氧转移的机理主要是双膜理论。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气液两相接触界面两侧存在着气膜和液膜,它们处于层流状态,气体分子从气相主体以分子扩散的方式经过气膜和液膜进入液相主体,氧转移的动力为气膜中的氧分压梯度和液膜中的氧的浓度梯度,传递的阻力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而且主要是存在于液膜中,如下图所示。

1、清水充氧曝气系统的理论充氧能力是指20℃、1.01 X 105Pa、水中氧浓度为0的条件下,曝气系统向清水传输氧的速率。

影响氧转移的因素有曝气水水质、曝气水水温、氧分压、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时间、水的絮流程度等。

氧转移的基本方程式为:dC/dt=Kla (Cs-C) (1)Kla=Dl*A/Xf*V (2)式中dC/dt------液相主体中氧转移速度[mg/(l.min)];Cs----------液膜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C----------液相主题中溶解氧浓度(mg/l);Kla---------氧总转移系数;Dl----------氧分子在液膜中的扩散系数;A-----------气液两相接触界面面积(m2);Xf----------液膜厚度(m)V----------曝气液体容积(l)。

由于液膜厚度Xf及两相接触界面面积很难确定,因而用氧总转移系数Kla值代替。

Kla 值与温度、水絮动性、气液接触面面积等有关。

它指的是在单位传质动力下,单位时间内向单位曝气液体中充入氧量,它是反映氧转移速度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年级:
试验日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实验八表面曝气充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扩散过程中氧的转移规律,以及确定该表曝器的总转移系数la K值。

二、实验原理
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Cs —液相氧的饱和浓度(kgO2/m3)
C1、C2—在t1、t2 时所测得的溶解氧浓度
清水(在现场用自来水)一般含有溶解氧,通过加入无水亚硫酸钠(或氮气)在氯化钴的催化作用下,能够把水体中的溶解氧消耗掉,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其反应式为:
通过使用空气压缩机或充氧泵把空气中的氧气打入水体,使水体系的溶解氧逐渐提高,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三、实验设备及药剂
1、模型曝气池(桶或玻璃缸);
2、空气压缩机或充氧泵;
3、秒表;
4、1L 量筒、长玻棒、虹吸管;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溶解氧测定装置(DO测定仪或碘量法测定DO所需的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1、将水箱洗净放自来水至指定的叶轮浸没设定深度处,计算水的体积。

2、用溶解氧探测仪测量水样中的溶解氧和温度。

3、投加亚硫酸钠和氯化钴分别溶解后进行脱氧,投加亚硫酸钠按每1mg/L 的溶解氧需投加9mg/L,计算亚硫酸钠的数量。

4、将亚硫酸钠和约1g 的氯化钴分别溶解后投入水箱,打开搅拌器,经1~2min,即把溶解氧脱掉。

5、把充氧装置的探头放入曝气池内开始曝气,计时,在稳定曝气的条件下,每隔一段时间(根据溶解氧的变化大小来去顶)测定一次水中的溶解氧,并作记录,曝气至溶解氧不再明显增长为止(达到近似饱和)。

五、实验数据记录
曝气池
运行条件 饱和溶解氧 曝气池中溶解氧变化mg/L
水深m
容积m 3
风量m 3
/h
水温℃
曝气强度m 3/ (m 2.h)
理论值mg/L
实测值mg/L
充氧过程(min )
t
0.0 1.0 2.0 2.5 3.0 3.5 4.0 溶解氧
0.7 0.8 1.8 3.2 3.9 4.9 5.9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6.8
7.6 8.2
8.8
9.4
9.8
10.3
10.7 0.185 0.012 0.4 6.5 6.06 12.6 12.5 8.5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0.9 11.2 11.7 12.0 12.2 12.3 12.5 12.5
六、实验结果分析
1、以充氧时间t 为横坐标,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为纵坐标作图绘制充氧曲线,
任取两点;[A 点坐标为(11C t ,),B 点坐标(22C t ,)],计算La K 。

取A 点坐标(3,3.9),B 点坐标(6,8.8)
1min 28.03
1
8.86.129.36.12lg 3.21lg
3.21221-=⨯--⨯=-⨯--⨯=t t C C C C K S S La
2、以充氧时间t 为横坐标,2
1
log C C C C S S --为纵坐标作图,从其支线的斜率
上求出La K 。

3、分别计算充氧量,氧利用系数。

转移到一定体积清水中的总氧量
mg V C K Q S La S 336.421000012.06.1228.0=⨯⨯⨯⨯=⨯⨯=
供氧量mg 677.86028.0=⨯=S G S
氧利用效率049.0677
.860336.42===S Q E S A
七、实验心得
1、 由实验结果得到溶解氧在前10分钟浓度迅速增加,之后溶解氧浓度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当混合液中的氧的浓度较低时,由于具有最大的推动力,因此氧的转移率最大。

2、 实验的精度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固定与各种药剂的加量、滴定硫代硫酸钠的用量。

滴定过程中要边滴定边摇晃,而且滴定速度不能太快,要准确地捉住滴定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