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一项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教育理论演变与现代学术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演变与现代学术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的演变是一种历史的反思和发展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于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教育理论的演变与现代学术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发展进步。
教育理论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中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塑的,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
这一理念对后世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理论兴起。
以圣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神学教育理论主张将宗教信仰融入到教育中,强调灵魂的拯救和道德规范的传承。
这种宗教教育理念在欧洲长期影响深远,也对近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理论兴起。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通过全面的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他们推崇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人文知识是个体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基础。
人文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和人本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启蒙时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普及化。
提出了以知识和理性为中心的启蒙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启蒙运动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学术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学理支持。
19世纪,教育理论开始走向社会化和民主化。
杜威等人提出了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强调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和强调学生自主性和民主参与的教育制度。
这种社会教育理念为现代教育实践的社会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教育理论逐渐走向全球化和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开始相互交流、学习和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学术实践也受益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教育实践更加强调跨文化、跨学科的整合。
现代学术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
教育理论反映了人类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指引着学者和教育从业者在教育实践中明确目标、制定策略、评价成效。
教师教育知识发展策略简论——以知识社会学为研究视角
中 图分 类 号 : 6 G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4 8(0 20 — 0 5 0 17 — 2 82 1)3 0 9 — 3
从知识社会学视角来看 , 教师是 “ 知识人 ” 主要 以教 、 , 学、 研三种 方式参与 到教育知识① 的生产与消费过程 当中。 教师教育是教师参与知识活动的一种重要 的方式 , 也是一 项重 要的教育知识消 费活动 , 它主要包括 两个过程 , 一是 教师 职前培训 , 又称师范教育 , 二是教师职后培训 , 又称继 续教育 。在这两种形式的教师教育活动 中, 人们往往把教
进 的” 教育 知识传 授给接受培 训的教师 , 就可 以使教师建 构起合理 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 事实上这种认识忽视 了教师 个体在教育知识发 展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与作用 , 殊不 知教 育知识消费也是教师教育 知识创新 与发展 的重 要环节 和
方面 。
一
、
教 育知 识 在 教 师 教 育 中 的 窘境
专业学习并不满意 。主要 因为 : 在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教育
知识后 , 一旦进入到真实 的教育情境后 , 并不 能很快地 适 应, 还要重新学习 , 另外 , 这些教育知识制约了他们的职业
生涯 , 学计算机的转行从事 管理工作是 可能的 , 而学教 育
的如果想转行则很 困难。
培训 的内容 , 也就是 “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1 事实上 , ”1 3 。 不同 教育知识涉入教师教育领域 , 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不同教育 知识 的交锋 , 这势必影 响到教育权力 的再分配 , 迫使人们 重新思考在培训过程 中如何维护知识主体 的既得利益 , 如
教育社会学考试知识点
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2.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3.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教育与社会学》,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的学者是涂尔干。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23、帕森斯对社会的研究发展了一种理论模型,称为 “交换模型”
24、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是后现代性
25、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声望方法
26、认为由于职业模式的变化,带来了教育系统中的新趋势——教育扩张和文凭贬值的理论是技术-功能论
61、相关的教育机会、工作选择和社会流动被用于研究社会公正问题。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两个理论是“技术统治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62、企图找出个人把他们自己放在社会阶梯的哪一级,然后置身其中,说明自己是属于哪个社中,人们发现关于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有两种趋势,包括教育水平提高反而增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的减少是发展的一个功能
111、一般而言,比较符合客观的社会分层应该至少包括总体性精英阶层、知产阶层、平民阶层、需救济阶层。
113、你认为当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哪种类型?为什么?
72、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
73、符号互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74、全球化对国家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规则的变化,包括
合格性规则、管理规则和财富制造规则 。
75、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包括功能取向、冲突取向和解释学取向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
02 近代中国高等教 育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受到西方的 影响,开始出现一些现代大学,如京 师大学堂等。这些大学主要分布在沿 海地区,以培养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为主要目标。
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由官办学校 和教会学校两种形式组成。官办学校 主要培养管理人才,而教会学校则主
社会阶层不公平
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接受高 等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困难,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挑战
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专业过于陈旧或 重复设置,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或不符合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李均. (2008). 中国高等教育的 近代化历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处辉. (2013). 中国近代高等 教育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高等 教育出版社.
THANKS
感谢观看
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通过研究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如何影响社会 发展,同时社会环境如何塑造高等教育。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嬗变的互动关系,分析高等教育在社会发 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以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挖掘历 史事件、分析典型案例为重点。
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 现代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不仅学校 的数量和规模有了显著增长,教育内 容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经济和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领域中,社会学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经济、文化和组织等方面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并强调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
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学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育模式、实施措施、教学方法等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所说,“教育是社会的某种特定形态,在如何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这个社会的价值与习俗最为直接地呈现出来”。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可以影响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
传统上,教育只被认为是为个人提供技能和知识的手段,而事实上,教育还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就业市场和组织的发展。
其次,教育可以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教育可以传授社会共识和道德认知,如何思考公共利益、遵守法律、建立信任等等。
通过这个过程,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三是,教育可以影响公民权利与个人权利的发展。
通过接受教育,个人能够自主发展和获得权利,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在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了解社会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2、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选项,并通过更加社会化的学习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和意识。
3、建立社区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推进社区和学生之间更紧密的互动和发展。
4、在课程中引入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与社会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各种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
总结教育、文化和社会是三个密切关系的领域,一个领域的发展对于另一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
社会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以制定更合适的教育和社会政策。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育人——教育、劳动和管理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育人——教育、劳动和管理近年来,社会育人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育人是指社会对个体进行持续教育和培训的方式,以提高其知识、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
它是一种全面性的育人方式,包括教育、劳动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方面,社会育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教育的角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社会成为了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因此,社会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个体发展,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协助。
另外,劳动也是社会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劳动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经济收益,更可以塑造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在劳动中,个体可以领会劳动的价值,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不应该局限于对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过分的渴求,而应该更多地注重个体的技术和知识。
此外,劳动的种类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社会育人正是可以帮助个体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
管理也是社会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管理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个体实施完善的管理会有很多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管理方面,个体拥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执行力、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
因此,社会育人通过提升个体的各个方面能力,对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社会育人的实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育人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社会教育、劳动和管理等方面都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永续的提高,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推动社会育人的实践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 识码 : 文 章 编号 :6 2 0 5 ( 0 8 0 — 0 9 0 A 17 — 0 9 2 0 )3 0 1 — 4
Abs r c :The p e i e ,a h rncpa x c tv fie ft e u i e st ,ply e d n o e i ihe ta t r sd nt s t e p i i le e u i e o fc ro h n v riy a s a l a i g r l n h g r e u a i n d v lpme t o nie st r sde t t i w o c e tn d r n v r i e oe h ms l e d c to e e o n .S me u v riy p e i n s wih a ve t r ai g mo e n u i e st d v t d t e ev s y
校长 梅贻琦 、 复旦 大学 校长李 登辉 、 东南 大学 校长 郭 秉文、 浙江大 学校长竺 可桢等 , 他们 大都学贯 中西 , 自
长之态度具有关键性之影响力 。 [ 学校长 的态度直接 ” 呔 影响到大学通识教育水 准,而 2 世纪初中国有一批大 0 学校长 ,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 , 并且付诸大学办学实践 , 对 近代 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 的发展产 生了深 远而重 要的影 响 。通识教育改革不仅要 以世界一流大学 为师 , 而且要
校长是大学办学的核心人物 , 是大学教育思想 的灵 魂。因此 ,在各大学推动通识 教育改革过程 中, “ 大学校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现代大学理念变迁研究——诠释《知识社会中的大学》
重 庆 高 教 研 究
Chongq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Jan., 2013 V01.1 NO.1
知 识 社 会 学 视 野 下 的 现 代 大 学 理 念 变 迁 研 究
— — 诠 释 《知 识 社会 中的大 学》
[中图分 类 号 ]G640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673—8012(2013)01—0104—05
大 学理 念是 历 史 的 范 畴 ,大 学 发 展 历 程 中的 每 次 理念 之争 都充 分证 明旧理 念范 式 的消 融与 新理 念 范 式 的转 型 ,新 旧大学 理 念 范 式 的消 融 与 转 型 构 筑 了大学 理念 变迁 的“坐标 ”—— 如象 牙塔 的 隐 喻 、巨 型 大学 观 的深 描 。符 号 化 的 “坐 标 ”能 给 我 们 呈 现 一 幅清 晰 的断 面 视 觉 形 象 ,但 是 却 不能 展 示 大 学理 念变迁 的全面 图景 与变迁 动力 ,更不 能预 测未来 大学 的理念景 象 。知识 特性是 大学 的固有属 性 ,基 于知识 模 式 的演化 探究大 学理念变迁 的动 力 ,不 仅契合 大学 本身知识 属性 的 特 质 ,而且 更 有 “理论 的逻 辑 ”做 支 撑—— 知识 社会学 提供 了一个 良好 的视 角 。
张 会 杰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部 ,北 京 100875)
摘 要 :知识 社会 学是 研 究知 识模 式 演化 与社 会发展 关 系的理 论 。在知 识社 会 学视 野 下 , 知 识 模 式 的 演 化 是 现 代 大 学 理 念 变 迁 的 动 力 。 知 识 模 式 经 历 了革 命 的 知 识 模 式 及 求 真 的 知 识 模 式 、应 用 的 知 识 模 式 、自反 性 的 知 识 模 式 的 演 化 轨 迹 ,与 此 对 应 ,现 代 大 学 也 经 历 了 象牙塔 的 隐喻 、动 力站 的隐喻 、交往 平 台的 隐喻 的现代 大 学理 念 变迁 。 关键 词 :知识 社 会 学 ;知识 模 式 ;现 代 大 学理念 ;变迁
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
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教育及其改革问题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从12世纪起,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大学(高校)已经走过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学(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
一、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高等学府:知识与职业的博弈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将大学教育定义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在当代,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十分凸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尴尬和相互矛盾的局面。
随着高校(大学)中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的增强和普及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和猜测高校(大学)究竟是为人们传递理论视野和人文精神还是提供专业知识和就业途径的问题,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议题。
(二)学科之间的壁垒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区分与隔阂莫过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和区别。
一直以来,在高校教育中始终将学科的独特性与异质性视作重要一面,尤其当代高校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高校本科教育日益向专门化发展,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性、专业性特点日益突出,学科设置完全按照社会与经济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整合,各高校纷纷设立所谓的“热门”学科和专业,专业内容的实用性、暂时性和时尚性特点日益显著。
这实际上偏离了大学最初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当然,高校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学教育。
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给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了难度和障碍。
大学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巨大区别及不断明晰化的社会标准使得学生们只重视和看好“热门”专业,对“热门”学科与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缺乏兴趣,对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更是不屑一顾。
(三)教学体制的僵化与硬件的匮乏在高校教育中,教育体制至关重要。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浅谈研究者的立场问题——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论文关键词:研究者立场知识社会学视角论文摘要: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实施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和实地研究中理论的生成进程,目的在于提高研究者对自身研究行为的自觉,避免在研究活动中人为制造的不平等和新的话语霸权的产生。
在从事教育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进程中,我日趋感觉到,对于文本和话语的偏爱正逐渐取代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研究者离生活的真实已愈来愈远,学者的清高正逐渐取代了研究者的实践。
咱们生活在语言为咱们所构筑的幻象中,不知道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或许世界本无真假,全凭个人的主观感知。
认知的进程变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的单方面的行为,每一个人的研究都变成了自说自话。
世界变成一片空寂,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独行者。
咱们变得再也不有自己的语言,离开了权利、话语、文本、场域,咱们便无法说话,话语的霸权使咱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失语者,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一路构筑了这种语言的事实。
伴随着失语现象出现的,是人类失去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人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精神存在的隔离。
话语变成了一种符号,乃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运用话语的进程成为学术场域中每一个人的生存需要,而全然不顾话语本身的特殊语境,和活语产生的问题域是什么。
这是一个制造话语,生产话语的时期,学人们被淹没在话语的海洋里,人类在自己创造的语言世界中失落了自身,无疑成为人类的大悲哀。
回到生活本身,将人类的一切活动奠基在生活的土壤之上,无疑是人类自救的唯一途径。
除生活本身,人类本无实体性的存在。
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困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教育社会学研讨班上大家的发言,一方面来自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现场。
一个是大学的研究场所,所谓的“学术场域”(什么是学术,“谁的学术”?)一个是实地研究的现场。
即教育社会学研究场域的转换,两种不同研究范式之间常常处于矛盾冲突当中。
最感困惑的是我的中间人的立场,在实践工作者眼前我被看成弄“理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样的理论)的,而在研究者的行列里,我又感到自己没有“理论”,乃至操纵和驾驭不了任何的理论话语方式,几乎成为“失语者”。
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
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摘要]大学课程思想作为课程实施的先行价值判断,对大学课程的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就我国而言,大学课程思想首先来源于“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并指导着我国近代大学课程实践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课程思想发展演变的综述,简单回顾了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大学课程教育思想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而大学课程的质量水平则受制于体现教育价值观的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水平。
大学课程思想是教育者对课程实践的一种先行价值判断,是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要求、对知识的价值选择以及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理论上的综合反映,是课程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要素和理论基础。
任何课程变革必定是依据一定课程思想的引领才能顺利进行,这是因为,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
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
①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课程思想是打开高等教育这个“黑匣子”的关键所在。
通过考察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出高等教育家如何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状况来构筑自己的大学课程思想并指导大学课程实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课程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②就我国而言,改革现有课程,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理清我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当前树立合理的大学课程思想意义重大。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近代由我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所创建的大学的课程建设思想,并不包括教会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思想。
一、中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一)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维新运动:“经世致用”的大学课程思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兴办了一系列的语言、武备、技术类学校。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学知识点与教育理念引言:高等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学阶段,学生接受的是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学知识点与教育理念,以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一、知识点: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等教育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在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将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理论方面,高等教育学研究包括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等方面的理论探讨。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学原理和相关领域的理论,可以提高高等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学需要对高校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监测评估。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实证研究,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到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课程设置到教材编写,高等教育学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提供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人格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批判与创新能力的毕业生。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与技术变革,高等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
这种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高等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大学阶段,学生经历了许多身份转变和个人成长的过程,他们需要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等教育应该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教育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教育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近现代学术与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学者积极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学术与教育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学术篇1. 学术思想的兴起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那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西方科学与技术,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学术的短板,以及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们提出了“实用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等新的学术思想,试图借鉴西方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国学术的改革与发展。
2. 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在此期间,一些新兴学科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逐渐被引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中国传统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这种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学术交流的加强近现代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的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研讨与合作。
这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化了学者们对国际先进学术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二、教育篇1. 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始于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教育制度开始逐渐与世界接轨。
中国近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近现代中国教育注重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教育开始引入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
这一系列的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使得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刘献君房保俊摘要:在近代1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高等教育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规律的考察可以发现,政治意识形态是决定因素;历史传承是路径选择;社会需求是直接诱因;由被动模仿到自觉探求是发展轨迹。
正是在一系列高等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
今天,我们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创新是重要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仍然要从历史中寻求智慧,鉴古以知今,体现高等教育强国理念的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强国自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建以来,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已百年有余,就时间而言,可谓久已,但是对于一个从零开始,同时背负千年传统文化与思维包袱的新制度发展而言,其实是相当短暂的,若再与欧洲千年发展的经验相比较,这段时间只能归之于过渡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诞生于风雨飘摇之清末、成长于政权更迭之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形成了覆盖南北的大学群和知识共同体,表现在大学的发展上,除老牌的北大外,还形成了中大、清华、协和、武大、浙大等一系列名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何以能够在不甚理想的环境中取得如此成就,外部原因如人才储备、社会结构、政府扶持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驱力,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无不是理念作用于实践的产物。
一、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历史回顾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洋务教育,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及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理念创新”(项目编号:08QG01005、AGA080340)阶段性研究成果。
解读马克思的康德和黑格尔之争——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作者: 李爱民
作者机构: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087
出版物刊名: 学海
页码: 39-42页
主题词: 马克思哲学;黑格尔;知识社会学;康德;解读;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实践
摘要: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现在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于这一关系,人们一般会想到黑格尔,但如果不追溯到康德,很难说会对马克思和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能有个准确的把握。
因此,讨论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至少得理清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之间的思想脉络。
在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康德传统和黑格尔传统之争。
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三、高等教育的质量
2、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1)观念保障 从单层面到多层面。 从一张“护照”到三张“护照”(专业护 照、职业护照、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护照)。 从IQ到EQ。 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 对 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高等教育的质量
(2)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实行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普通本科高校质量评 估制度;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中心成立, 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二、高等教育的针对性
高等教育走向社会的中心, 并不意味着每一所高等院校都能 自然而然地进入社会的中心—— 取决于高等院校的针对性。
二、高等教育的针对性
3、针对性,不仅仅是针对现有工作岗位的需要, 针对性,不仅仅是针对现有工作岗位的需要, 而且“ 而且“要使毕业生成为未来工作岗位的创造 —有赖于适应与创新的统一 有赖于适应与创新的统一。 者”—有赖于适应与创新的统一。 适应型教育—超前型教育 发展型教育 适应型教育 超前型教育—发展型教育。 超前型教育 发展型教育。
一、对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认识
2、当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三个核心理念 (1)针对性。 (2)质量。 (3)国际化。(替代了20世纪80年代的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标准与评估。
二、高等教育的针对性
1、针对性,即高等院校的作为与社会期望的符 针对性, 合程度。其要旨是高等院校的发展如何与社会 需要相适应。 2、对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的 认识: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培养人才、 认识 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四大角色:国家 的“脑库”、社会的“良心”、世俗的“教 会”、精神的“家园”。
二、高等教育的针对性
4、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既要注意主动因应, 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 但又不能“有求必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 张力是必要的。否则高等教育的发展就可能迷 失“自我”,随波逐流。 ——广东高教的四大发展问题:外延发展、优质 发展、非均衡发展、多样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
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潘懋元,肖海涛①(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脉络。
文章从五个方面展开:20世纪高等教育思想回眸、20世纪西方教育流派及其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与回应。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流派;高等教育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7)0820006206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s———From 20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PAN Mao 2yuan ,XIAO Hai 2tao(School of Education ,X iamen Universit y ,X 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 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 hought s f rom t he 20t h cent ury to t he beginning years of t he 21st cent ury reveals t he t rain of t hought t ransformation in modern higher eduation.Therefore we probe t his t ransformatio n in five aspect s :reviewing t he higher education t ho ught s of t he 20t h cent ury ;schools of western education t hought s of t he 20t h cent ury ;higher education t ho ught s of t he beginning 21t h cent ury ;influences and t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t hought s of t he beginning 21t h cent ury ;choices and reac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K ey w ords :higher education t hought s ;educational research fields ;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进程中,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共生互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演绎出了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宏大篇章。
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
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摘要]大学课程思想作为课程实施的先行价值判断,对大学课程的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就我国而言,大学课程思想首先来源于“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并指导着我国近代大学课程实践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课程思想发展演变的综述,简单回顾了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关键词]近代高等教育大学课程教育思想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而大学课程的质量水平则受制于体现教育价值观的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水平。
大学课程思想是教育者对课程实践的一种先行价值判断,是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要求、对知识的价值选择以及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理论上的综合反映,是课程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要素和理论基础。
任何课程变革必定是依据一定课程思想的引领才能顺利进行,这是因为,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
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
①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学课程思想是打开高等教育这个“黑匣子”的关键所在。
通过考察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出高等教育家如何根据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状况来构筑自己的大学课程思想并指导大学课程实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课程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②就我国而言,改革现有课程,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理清我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当前树立合理的大学课程思想意义重大。
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近代由我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所创建的大学的课程建设思想,并不包括教会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思想。
一、中国大学课程思想的历史演进(一)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维新运动:“经世致用”的大学课程思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为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兴办了一系列的语言、武备、技术类学校。
建国六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变迁及其启示
建国六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变迁及其启示一个国家的教育史也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至兴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成就斐然。
当前,国家确立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两个战略目标,形成了两大战略支柱,并适时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使命。
理念创新是改革的先导,回顾六十年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历程,从历史与现实中把握未来,是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理念体系的先决性条件。
一、建国六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法国著名学者涂尔干在研究教育思想的演进时提出:“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征候,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入手来说明教育的转型。
”[1]笔者认为,六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大致可以改革开放为界,前后划为两大时期,根据理念变迁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包括两次重大历史转向。
第一阶段:1949-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念的初创探索期。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环境的重大变革促使高等教育进行第一次整体转向——从旧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教育,建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苏联模式”教育理念体系,强调教育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是与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和工业化建设相适应的,突出表现为政治意识与教育的嫁接,由此开辟了一个以政治家的策略和理想为主导的时代。
因而理念一方面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具有政治性与工具性,另一方面同世界教育现代化发展潮流相隔绝而带有过渡性与保守性。
第二阶段:1966-1976年,是高等教育理念的封闭动荡期。
“文化大革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虚无主义,通过政治运动大搞教育革命,推行工农兵学员“上、管、改”,高等教育遭到“两个估计”和“反修”、“防修”等思想的充斥而受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形成的一些曾推动过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被人为地扭曲,教育的政治性更为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 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 但是 , 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形, 德国古典大学就是一个典型。
古代中国便存在高等教育 的事实, 并且 , 中国古代高等
教育有非常稳定、 鲜明的理念, 这些理念持续了几千年的历
德国古典大学秉持着浪漫主义, 把高等教育的学术组织特性 史, 而到了近代, 这些理念却被迫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别;4高等教育机构要服务社会与国家 , () 为政治做服务或为 来探讨。
经济做助力;5 高等教育有多个中心和多重任务 ; () 等等。一 般来讲 , 本质决定功能。作为独立学术机构的高等教育, 其
主要功能就是研究纯粹知识和培养人才; 而作为国家建制的
二、 中国近 现 代 的社 会变 迁 与 高等 教 育理 念 的
刻的社会根源。我们试着把眼光投射到中国近现代——那
个社会激变的年代, 进而分析高等教育理念这种知识变迁的 社会理路。需要说明的是, 高等教育理念这种知识不是一种
等教育机构是一种强国利器, 经济价值突出;5 高等教育机 显性的存在, () 而是隐含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 目 、 旨、 标 宗 课
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 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 高等教育理念表达的是一种追求, 它是以信念体系的方 要求… 。笔者认为这是恰当的。理念就是教育主体认为的 式表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 高等教育理念其实是一种知
“ 好的” 教育的图景。高等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 识。这种知识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的、 较为稳定 的知识, 甚
以 说是古代诗 等教育的雏形。这些高等教育机构是国家机 器, 与选拔官吏直接相关,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统治者及修己 治人的治才, 明人伦” 以“ 为宗旨。而这成为古代中国亘古不 变的高等教育理念。 无论是后来的太学抑或书院, 培养目标 无论是“ 通儒”“ 、大儒”还是“ , 智者”“ 、贤人”其理念都大同
21 0 1年第 3期 总 第 23期 0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n i gR sace nHge E uai eo  ̄a eerhso i l d ct n l n h" o
No. 01 32 1
s ra . . 0 ei 1 No 2 3
中 国 近 现 代 高 等 教 育 理 念 的 演 进
— — 一
项知 识 社会 学 的考 察
天沃。 吴 洪 富 昌
( 南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 所 , 南 开封 河 河
4 50 ) 7 0 1
摘要: 高等教 育理 念是教 育主体对 高等教 育的本质 、 功能 与价值 的理性 追求 , 关于 高等教 育机 构应是 什 么和 应做什 么 是
的 一 种 期 望 。 中 国近 现 代 社 会 处 于 一 个 激 变 的 时 代 , 等教 育 理 念 的 演 进 也 呈 现 出 曲 线 波 动 。 高
收稿 日期 :0 1一 l一1 21 O 2
作蓄 蒺 辩南 享 灵 育 所 华 技要教 科} 嚣0级 士 究 , i A 等 謇 管 、 者 介 洪 , 学 人 研 讲 寡 {薯 8 喜 界寞菩河 大 l 彝 ,中愿 学 育 学}院 育 博 研 生奎 研 方 为 教 盏 与 理 简 : 富 成 教 究 师 科 大 吴 研 2 ; 教 究 0 主 } 高0 育 策 嘉 向高 政 要究
关 键 词 : 等教 育理 念 ; 会 变 迁 ; 进 高 社 演 中 图 分 类 号 :6 9 2 G 4 .9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2 1 ( 0 1 0 0 2 —0 10 64 2 1 ) 3— 0 1 5
一
、
作 为一种 知 识 的高等 教 育理念
的本质、 功能与价值 的理性追求, 是一种人们关于高等教育 至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沉思的结果, 与一般的、 由个人经验而
的理想和信念。它的具体 内涵有两点: 第一, 高等教育机构 来的普通观念不同。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而成
应是什么。这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应然图景, 而这主要包 的, 社会性是知识极为重要的属性。知识的产生与变迁有深 括几种不同的认识: 1 高等教育机构是独立的学术组织; () () 2 高等教育机构是独立的经济体, 以知识与社会进行交换; () 3 高等教育机构是一种国家建制, 是一种行政组织 ;4 高 ()
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结合得十分完美 ,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 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但是, 这种理想主义很快就结束了,
要理解什么是“ 高等教育理念”首先要弄清楚什 么是 l世纪后期德国国家主义兴盛, 2 世纪纳粹统治校园, , 9 以致 0 “ 教育理念” 。有学者认为,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 使得这种奇迹灰飞烟灭。
的理性知识 , 其中的教育主体的范围十分宽泛, 包括国家、 高
的高等教育理念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对教育实践影
高深学问, 而不考虑知识的“ 有用性” 问题 ;2 高等教育机 等教育机构、 () 大学校长、 教育家甚至普通大众, 而国家和大学 承与创新;3 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应培养人 , () 而这又有注重德 响也最大的。因此 , 本文主要着重从国家的高等教育理念和 性的贤人、 培养实用性的专才以及培养 自主独立的人之 大学的教育理念( 中体现在大学校长的理念上) 集 两个层面
成人教育原理 。
中国近现代 高等教 育理 念 的演进
1社会激变开启高等教育理念变迁之路。中国高等教 .
此一时期, 在书院这一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之外, 增添了 至还出现了北洋大学堂这一泰西“ 大学” 。但是, 从严格意义
育的历史可推演至商周时期。当时的“ 东序” 右学” 及“ 都可 各种方言 技 馆、 术学堂和军事学堂等西学高等教育机构, 甚
构是一种多元巨型社会组织; 等等。第二, 高等教育机构应 程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 , 因此 探讨高等教育的理念, 主要从
做什么。这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与行为的应然图景, 主要 这几个方面人手进行分析。另外, 高等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
包括这样几种认识 :1高等教育机构应以自身的逻辑研究 ()
构是文化传承与文化批判的中心, 主要任务是民族精神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