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 必修Ⅱ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共5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课件第23讲
速度
②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 小康 水平
,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导学笔记
1.推动改革开放的两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较
时间 1978年 1992年
事件 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
南方谈话
主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作用
为工作重心的转 移和改革开放政 策的出台奠定了 基础
因材施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1.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①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的“ 南方谈话 ”中,论述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并提出要搞好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②确定目标:1992年10月,中共 十四大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召开,提出我国经济 。
③奠定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农村的政治体制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 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
生产大队 ,建立 村民委员会 。
(2)城市的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②措施与方向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 政企分开,简பைடு நூலகம்放权 ,使企业成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2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课件
解析: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 民, 体现出 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故 A 项正确。 答案:A
3.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 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 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 “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 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 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 解析: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 ( )
解析
(
)
2. 下表为 1979~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 据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 映出
区域
农村 城市
收入
17.6%(家庭收入) 8.0%(职工货币工资)
消费水平
8.9% 4.5%
(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意义
①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 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 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为开端。
[史料三]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
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 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 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3课ppt课件
1965年 《布鲁塞尔条约》三个共同体合并成欧洲共同 体,1967年正式建立
1992年 《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 欧盟正式成立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7
3、特点 (1)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 (2)规模不断扩大,由成立之初的12个成员国发展到1995年的15个。到2004 年5月,成员国增加到25个。 (3)合作化程度不断深化,是区域集团中合作化程度最高的。
——维克多·雨果
5
欧盟建立的背景: (1)欧洲相似的文化传统 (2)二战后,欧洲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
(3)两极格局以及一超多强的格局使得欧盟需要团结起来对抗美国及苏联。 (4)欧洲各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政治地位低下之间的矛盾
6
2、进程
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4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 ②有利于我国对外融资及经济技术交往与合作,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③有利于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 ; ④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
15
12
5 主要特点: A、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C、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作论坛 D、合作方式的创新:APEC方式
6影响: A、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B、创造出新的模式,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3
中国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出了哪些贡献? 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②积极支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③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 ④在上海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副栏』 【概念解读】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2.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 心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 会主义的开始。到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 成,为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 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概览
【时空坐标】
时空定位·单元主题
【主要线索】 1. 新中国成立后 ,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的指引下 , 开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 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失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 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得 到一定纠正,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开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通过 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了点、线、面结合 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92 年中共十四大后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制度改革阶段 , 逐渐建立起了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 世纪 90 年代后 , 内地、沿边开放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讲义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33讲 含答案 精品
第33讲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1)建立过程①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③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影响:促进了欧洲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1)建立: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宗旨:美、加、墨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的各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在三国间的自由流通。
(3)影响: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确立宗旨和目标。
(2)发展: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①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②成员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归纳总结]欧洲一体化的特点(1)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
(3)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4)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易错提醒]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在合作方式上的不同(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其合作方式基于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2)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各成员国通过谈判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具有约束性。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全球化(1)原因①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资源的国际流动。
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浦东新区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
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九单元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7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内容索引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有序识记 夯实基础知识
细讲重点
研练真题 课时作业
深度剖析
明确考向 规范训练
理解重点 培养史证意识
明确考向 探究命题规律 试题仿真 提升解题能力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 停滞 状态,人民生活没 有改善。 (2)1978年5月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
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史料二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 在城市全面展开。
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
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市场和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 段;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 准。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南方新课堂·高考总复习》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第2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 土地入股 、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①农业:1953 年试办以__________ 全国兴起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热潮。 ②手工业:1953 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 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
(4)成就 ①到 1957 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工业布局 。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__________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归纳升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主 要是因为: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 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
(1)历史原因: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思想,导致民主法制观
念淡薄;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
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2)客观原因
①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 ②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一个过程。
(3)主观原因 ①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第十一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
课标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 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_______ 工业化 建设提上 日程。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借鉴。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必修部分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Word版含解析
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考点二探索与失误[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1952②1953~1957③重工业④社会主义工业化⑤资本主义工商业⑥公私合营⑦1956考点二①主要矛盾②工业国③成功探索④八大二次会议⑤经济落后⑥公社⑦经济困难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⑨1962年⑩经济领域⑪1973⑫全面整顿[巧学妙用]构图解史——过渡时期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
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概念辨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考法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考题1】(2016·河南洛阳三模)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
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了当时()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答案 C『方法突破』“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解答历史试题的关键。
由题干材料“抽调两万多人”“汽车制配厂”可知,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 项正确。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后,D项时间不符。
『史论链接』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3讲(人教版)
主题2 各国应对危机的对策
• (1)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同 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2)英法: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 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 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 (3)北欧国家: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 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 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 多种合作。
•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标志着资本主 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 (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 到恢复和改善。
•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 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 走上法西斯道路。
•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 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
夺,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 二、罗斯福新政
• 1.背景
• (1)___胡__佛_政__府____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 ①措施:依旧推行“自_由__放_任________”经济政策。
• ②结果:危机继续恶化。
• (2)罗斯福在1932年大选中,以绝对的优势当选。
•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 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 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 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 (3)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
主题3 罗斯福新政的成效
• 【关键点拨】 政府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要发 挥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 则就会给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力甚至破 坏。1929-1933年,美国的胡佛总统执政就是 例证。注意自由放任不同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中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历史必修二第23课ppt课件ppt课件
技术领域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侧 重于机械制造和纺织业;第二次工业 革命则以电力和石油为代表,侧重于 电气、化学和汽车等领域。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互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经济成就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传播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得欧洲的生 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海外市场的 需求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的扩大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世界各地的商 品流通更加频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 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更 加频繁,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 加紧密,加强了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
加剧了各国的竞争
加剧了各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得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 激烈,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展开了激 烈的竞争。
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加剧了各地区的矛盾和 冲突,如贸易战、资源争夺等。
01
两次工业革命的比 较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
技术推动
两次工业革命都受到科学 技术的推动,如蒸汽机、 电力等关键技术的发明和 应用。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社会环境
各国政府积极推行科技政策,鼓励 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社会氛围宽 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01
02
03
04
电力技术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
内燃机技术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革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Ⅱ第23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 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读史]信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重工业 基础差,底子薄;信息②:重工业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 地位;信息③:我国开始走上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信息④: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布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工业化道路与 苏联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五”计划的 特点。
答案:(1)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严重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 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 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 面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 (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实行的政 策是无偿收归国有。( )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 基本建立起来。( ) (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
4.评价: (1)积极: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积累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建设的 宝贵经验。 (2)消极: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1956 年出现全 局性的冒进;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留下后遗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
第十一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的探索
考查要点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解课件:必修2 第11单元 单元总结升华与高考探究讲座
热点考向二 [命题视窗]
创设新情境考查欧洲一体化[5 年 2 考] 欧洲联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是一个具有经济和
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注意区别 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共同体。 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 立,1967 年,它们与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 年欧共体改称 欧洲联盟。命题切入方式比较多样,欧洲一体化的背景、进程、特点及影响都 属于考查的重点。
3.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 (1)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 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2)原因: 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过程 世界市 场雏形 世界市场 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欧洲商路和贸 易中心转移 英国成为“世 界工厂” 整体世界的形 成
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 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影 响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热点考向一
1.(2015· 高考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 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 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 迅速融入世界市场,迎合经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 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 组织
历史必修二第23课ppt课件ppt
04
课堂练习
选择题
正确选项
C.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
详细描述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自给自足,形成了 小农经济的格局。这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中国的社会 、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填空题
正确选项:D.宋朝。
详细描述:宋朝时期,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商业团体 。这个时期商业活动的繁荣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学生自我总结与反思
01
02
03
04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 特点的掌握情况
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 程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பைடு நூலகம்堂参与和小组讨论中的表 现及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接受
程度
对本节课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 系的认识和思考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农业起源
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的农业技术、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井田制、 私有土地制度和均田制等。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阐述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农具、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以 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05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回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影 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历程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回顾
古代中国的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
工业经济的特点和影响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件:+必修Ⅱ+第十一单元+单元知识整合
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苏联缺
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 “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做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做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
考向 2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978 年 11 月,凤阳县小岗村 18 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 牢杀头也甘心”;1979 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 “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
尊重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应 生产力发展要求 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加强民主 法制建设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比较项 原因 核心内容 新的解放区的封建土地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土地 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制,实行农民土地私 改革 展 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 农业合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 为公有制,实行集体 作化 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经营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 人民公 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 社化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大公有化规模 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产承包 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 下,实行分户经营, 责任制 制改革 自负盈亏 意义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 进了农业发展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考向 1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针对 1962 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
2018届高考历史必修2第一轮考点归纳复习课件23
把握主线
本讲主要讲述 了新时期社会 主义建设的巨 大成就。以十 一届三中全会 为标志,中国 开始了改革开 放的伟大进程, 农村普遍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城市 开始扩大企业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近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四单元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目 标 定 位
课 程 标 准
明确考向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 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 我国开创社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 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 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 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十一单元第23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ppt
2.特点。 (1)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 之间的关系。 (4)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以工业化为主体)“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从理论上修改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的正确论断。( ) (2)“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造成 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 (3)1960 年农村工作“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 “左”倾错误。( )
答案:(1)√ (2)√ (3)× 1960 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 是调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 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答案:(1)×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实行和平 赎买政策。
(3)√ (4)√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 义公有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变革。
2.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2)影响。 ①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 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造成 1959—1961 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思维误区】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 “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 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3)意义:在中共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 勃开展起来。
2.失误探索: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
①总路线:1958 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大炼钢铁 为中心。 ②“大跃进”:以__________ 一大二公 ”为特点,即人民公社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__________ 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公私合营 。 (3)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__________
5. 意义: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 __________ 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 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________ 农业国 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________ 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23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扫描】 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纲解读】 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化 2.纲领:1953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________ 的主张。
间苏联援中的 156 个工业项目的总称)为中心,周恩来直接领导,
陈云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3.内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
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
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 养建设人才。
4.特点: (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2)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2)影响: ① “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严 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造成 1959—1961 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 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调整 、巩固、充实、 (2)方针: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______ 提高”的方针。
第十一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道路的探索
过渡时期 阶段 (1949—1956 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 1976 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
主要 内容
单元 主旨
新中国制定并实 对内改革,对外开 施了第一个五年 1966—1976 放,社会主义市场 有成功的经验,如 计划,初步建立了 经济体制初步确 1956 年“中共八大” 年的十年 工业化的基础,确 和 1960 年的八字方 “文化大革 立;经济腾飞,人 立了社会主义计 针;也有曲折失误, 命”,使社会 民生活水平大幅 划经济,实现了由 如“大跃进”和人民 经济遭到严 提高,衣食住行体 新民主主义社会 重破坏 公社化运动 现国际化、时尚 向社会主义社会 化、个性化的特点 的过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历经曲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 辉煌成就
3.特点:
一五 ”计划, (1)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实施“_______ 重工业 。 优先发展________
(2)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1957 年底,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初步形成
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 。 1.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__________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 (1)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________
(3)立足中国国情,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 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不照搬外国模式。
重难点 1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背景: (1)国内:新中国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工农业生产已经超 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 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国际:美国封锁孤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特殊的关 系。
2.制定过程: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一五”计划期
农业生产合作社。
(2)1955 年,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推进手工业_______ 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 国家资 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_______ 本主义 轨道。 _________ (2)1953 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结果:1962 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
坏:“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
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损失约 5000 亿元。
【归纳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 问题。 (3)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 (4)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 业;重视规模和速度。 (5)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