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满 汉女子服饰特征
浅析清代满汉两制的女子服饰1
浅析清代满汉两制的女子服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智绪燕【摘 要】文章主要概述了清代女子满、汉的两种服饰形制,并通过对服饰主要 形式的分析,其中包括主要的服饰式样;满汉两种服饰形式的并存;满汉之间的区 别以及融合等,来了解清代女子的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清代 旗装 旗袍 马甲 衫 袄清代妇女服饰基本上保持了满、汉两民族原来的形制,其中也有交融。
清代妇 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
清代服饰较明代有显著变化,其中由结带变为钮扣,钮扣从明末开始使用,到清代 则变成衣服中不可缺少的衣饰。
钮扣的形制为中式扣,最早只用在领子上,领子由 交领、圆领变为高领。
原来坦露的颈部也藏而不露,服装由宽大逐渐变化为合体的 形式。
一、旗装满族妇女服饰为旗装。
旗装的特点是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多以长袍为 主,也可称之为旗袍。
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住旗鞋,更显出修长的身姿。
长 袍外面加罩一件马甲,也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装束。
这种马甲与男式马甲一样, 也有大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长度多到腰际,并缀有花边。
1、旗袍清代旗袍的样式大体与男子长袍相同,与现代旗袍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
清 代旗袍腰身为筒式,园领右衽。
初时宽大,后来窄长。
领子有高、低二式。
到清末 时,领子高达二寸五分左右,单镶上去,随时可以拆洗。
不用领子时,往往带一条 领巾。
在领、袖、衣襟、下摆等处,镶有各色缘边或花边。
有单、夹、皮、棉之分, 按季节而不同。
色彩以浅为多,如淡粉、淡绿、淡藕荷、浅绛色等。
镶滚彩绣是清 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 处施绣镶滚花边,清初镶边较狭,颜色较素。
及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 越多,还有在衣襟及下摆处用不同色的珠宝,盘制成各种花朵。
或挖空花边,镂出 各种图案。
这类衣服,由于装饰太盛,穿在外边几乎看不清原来的质地。
旗袍为清代后妃的常服,直身无领,平常穿用时,要加一条领巾,形似小围巾。
清代女子衣饰
清代宫廷妇女服饰
• 清代宫廷妇女服饰 氅衣为清代
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 大同小异。衬衣为圆领、右衽、 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 长衣。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 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 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 饰的镶滚更为讲究。纹样品种 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大约 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 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 越多,有“十八镶”之称。这 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 仍继续流行。此图为晚清葡萄 紫纳绣折枝栀子,金团寿纹加 镶滚氅衣,袖口内缀接袖头。
清代吉服褂 2
清代命妇凤冠霞帔
• 清代命妇礼服 清代凡后妃命妇,都
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霞帔是宋 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 而不同。《格致镜原》引《名义考》 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 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 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明代霞 帔就是这种形式。清代命妇礼服, 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 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 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 饰。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 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 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 兽纹而用鸟纹。另外,普通妇女在 婚嫁及入殓时,可以“借穿”凤冠、 霞帔。此图为凤冠实物。
清代命妇礼服霞帔
清代命妇所穿的清妆花缎九蟒五爪礼服
清代命妇礼服
晚清云肩
• 清代命妇礼服 云肩为妇女披在
肩上的装饰物。五代时已有, 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 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 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 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 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 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 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 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 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 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一件 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 本图为晚清云肩实物。
服装史
浅谈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浅谈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清代是满族贵族统治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朝代。
它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都影响着清代女子服饰的形成风格和艺术特征。
由于统治者推行“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的政策,这就形成了满、汉女子服饰并立的局面。
满族服饰大体一律,汉族则相去甚远。
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强,满、汉服饰也在不断的融合,旗袍是其中代表之一,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是清代妇女服装的标志性服饰,涉及发式、旗袍、鞋及饰物。
《旧京琐记》云:“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俩把头,大装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
”这种头饰一般是姑娘或已婚的妇女所梳。
满族女子的服装极具民族特色,身着长袍,下可掩足,是现在常说旗袍的前身。
这种长袍右衽,袖口平而博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各色边缘,而且花纹发展的越来越复杂,以致后来有“十八镶”的特色。
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颈,袍装常常绣有团龙、团莽,而且丝绣花纹。
袍外有时加坎肩或马褂,皆饰有多条彩色边缘,这种坎肩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斜襟等,是满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之一。
满族妇女素有“金头天足”的美誉,所以在足饰上也十分的典型。
满族妇女崇尚天足,早期先民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
发展到清代就成为木底的高跟鞋,也就是常说的“旗鞋”。
这种鞋高跟固定在脚心的部位,上大下小,高约两寸,状如马蹄的称马蹄底,如花盆的称花盆底。
木跟以白布包裹。
鞋帮、纯加有绣、缀珠等饰物。
汉族女子服饰在清初,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
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
上衣由内到外为: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
兜肚也称兜兜,以链悬于项间,只有前片而无后片。
贴身小袄可用绸缎或软布为之,颜色多鲜艳,如粉红、桃红、水红、葱绿等。
大袄分季节有单夹皮棉之分,式样多为右衽大襟,长至膝下,约身长二尺八寸左右。
袖口,初期尚小,后期逐渐放大,至光绪末年,又复短小,仅长一尺或一尺二寸,露出内衣,领子时高时低。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 《清朝的宫廷服饰在版型和材质上都有哪些特点?》
- 上衣:清朝的宫廷上衣主要分为袍和褙子两种。
袍的版型宽松舒适,呈直身式,袖子长而宽,肩部线条柔和自然,整体效果宏伟大气;褙子则更为修身,袖子短小,肩部线条明显,通常配以龙纹腰带,体现了清朝尊重传统礼仪的特点。
- 下装:清朝的宫廷下装主要包括长裤和长裙。
长裤版型宽松,通常与袍一起穿着,展现出清朝男子的飒爽英姿;而长裙则更为优雅、华贵,版型细长,裙摆流畅,通常以花卉、鸟兽等图案为装饰,彰显出清朝宫廷女性的高贵气质。
- 头饰:清朝头饰种类繁多,主要有冠、帽、钗等。
冠是清朝宫廷头饰中的代表性物品,通常由硬纸板或者绫罗绸缎制成,饰以宝石、珠子等装饰物,富有华贵感。
满族女子服饰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创新的。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服饰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
但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朝服礼服常服衫、袄沿袭明代的款式一般以圆领、右衽为主,其质料各有不同。
袄多用锦、缎,衫则以纱、罗、綢等,也有家织蜡染的花边。
颜色多为天青、湖蓝、粉白、红色。
在造型结构上,前后也是有变化的,主要体现在袖管的大小及其饰边的增加和扩大上。
顺治以后袖管比明代的略小,袖宽1尺左右,饰边只局限于襟边及袖口处;嘉庆年间边饰变多变宽;至咸丰、同治时期,京都妇女以边饰越多为越时髦;而至光绪宣统时期,衣袖竟又短又细小,甚至短得连衬衣也常露在外,而衣领却高至2寸以上。
旗袍满语叫“衣介”它原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的长袍,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衣料剪裁而成,任何部位均不重叠,它的款式是圆领,捻襟(大襟),左衽,四面开禊,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箭袖)。
这种衣着便于上下坐骑,马上动作,适应骑射的生活习俗。
而其左衽和束腰,不仅紧身保暖,利于马上活动。
而且使人自然体态得到展现。
同时,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此种长袍上下连体,一件可顶汉族的衣、裙、裤等多种服装穿用,但制做起来省工省料,经济便利,穿在身上,美观大方,能够展现女性轻盈秀美的自然体态。
又根据气候变化,此袍可做成单、夹、棉、皮等多种样式,并且可长可短,宜供四季穿用,因此深受满族妇女的喜爱。
从甄嬛传解读清代后宫众嫔妃服饰
从甄嬛传解读清代后宫众嫔妃服饰秀女甄嬛:荷塘春色寓少女情怀。
此时甄嬛待字闺中,对爱情对未来心怀憧憬。
清代满汉妇女服饰分制,从这张定妆照看,汉军旗出身的甄嬛,虽是旗籍,但在家时穿的服装却与汉族女子类似:上身舒袖小袄,下着马面裙。
与今天的女性常服相比,这种款式将女性的身体曲线弱化了很多,女性身体凸显性感的部分,也都被遮蔽住。
这种服装审美与今天有着很大的差异。
袄子的渐变色印花,似是荷塘春色的图案。
少女情怀以一种含蓄清雅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暗喻了甄嬛官家小姐的身份。
而马面裙上的如意纹路,与葡萄硕果累累的图案,则可能有祝愿的意思在里边。
也暗示了甄嬛今后多子多福的好命。
入宫后避宠于碎玉轩的甄嬛:橘粉色素服情窦初开。
甄嬛穿得鲜艳活泼,可是脸上似有几分落寞:原来是她等候的那个人失约。
无论是头上垂下一排碧玺珠子的粉色碧玺玫瑰花簪子,还是同色系的杏花天影印花旗装,都暗示了她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与世无争的小嫔妃,而是一个情窦初开的怀春女子。
值得一提的是她脖子上的那条白绢。
这种装饰我们经常在清装戏中看到,这条白绢当然不叫“围巾”,有一个气度高华的名字:“龙华”。
清代传统服饰没有领子,或者衣领分开。
因此在着装时,尤其是冬季,都需要这样一条龙华围在脖子上,一头夹在大腋下,一头垂在胸前。
既保暖,也美观。
后期伴着领子的出现,这种龙华也就退出历史舞台。
获得盛宠的甄嬛:精致点翠低调华丽。
获得皇上宠爱的甄嬛,果然春风满面。
上图中的甄嬛和避宠时期相比,发型基本一致,除了发饰更为复杂以外,还多出一道流苏来。
发饰的变化,表明她身份与地位的提高。
不过甄嬛很懂得掩盖锋芒,首饰不太招摇,主打镶红宝石,攒珍珠粒的银簪,两把头两侧,则攒满银质、碧玺、绢质的栀子花装饰物,皇上见了这样华丽而不流俗的打扮,也会眼前一亮。
下图中值得惊叹的是甄嬛所梳两把头上装饰的点翠。
点翠是中国传统首饰工艺,是一项国粹:将翠鸟羽毛粘贴在金银制成的底托上,形成富贵吉祥的图案,常见的就有甄嬛头上的各色花朵、还有福禄寿喜字样、蝴蝶、蜻蜓、蝙蝠等。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
清朝嫔妃服饰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宫廷妃妾服饰制度严格规范,充满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清朝嫔妃服饰的分类、特点和演变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清朝的嫔妃服饰按照等级分为正妃、贵妃、妃、嫔、嬪、妾、翰林院女子、勋贵太夫人等多个级别。
不同级别的嫔妃服饰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材质、装饰和款式上。
正妃的服饰以黄色为主,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皇家的尊贵和权力。
正妃的服装会有很多褶皱和装饰,显示出其高贵的身份地位。
而贵妃、妃、嫔等级的服饰以紫色、绿色、蓝色为主,表现出不同级别的区别。
其次,清朝嫔妃服饰具有浓郁的汉族文化色彩,同时也吸取了满族的服饰特点。
蝙蝠袖、水袖、蟒袍、褒衣等传统汉族服饰元素都被融入到嫔妃服饰中。
同时,嫔妃的服饰上常常有各种吉祥纹样,如云纹、蝴蝶纹、莲花纹等,寓意着福寿和繁荣。
清朝嫔妃服饰还注重细节的装饰,常用的元素包括珠宝、丝绸花边、金银线以及各种宝石等。
富丽堂皇的服饰装饰反映了嫔妃的贵族身份,同时也显示了她们的富有和地位。
同样重要的是,清朝嫔妃服饰的演变。
清初的服饰风格受到明朝时期的影响,以宽松、饰有金银线的长袍为主。
后来,由于满洲族的影响,服饰开始有所改变,加入了许多满族特色元素,如将服饰改为立领,增加了凤冠、冠帽等头饰。
此外,清代中后期,嫔妃服饰逐渐趋向服饰的繁琐和复杂,装饰品越来越多,形式繁多取而不舍。
总之,清朝嫔妃服饰制度严格,从颜色到款式都能反映出不同级别的身份地位。
其服饰不仅具有汉族和满族的特点,还注重细节的装饰和吉祥纹样的应用。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嫔妃服饰出现了不同的演变趋势,呈现出越来越繁琐和复杂的特点。
这些独特的服饰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清朝女子的服饰有哪些
清朝女子的服饰有哪些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那么清朝女子服饰有哪些呢?清朝女子服饰,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清朝女子服饰常服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
服用也随意得多。
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紬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紬、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
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
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
另外,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
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
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
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
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
清代服饰特点介绍清代男女服饰特点介绍清代男女服饰图片
清代服饰特点介绍清代男女服饰特点介绍清代男女服饰图片清代服饰特点介绍公元1644年,清军进入关内,占领北京。
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入,我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
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
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这种在北方骑射民族生活习惯影响下形成的服装,成为有清一代服装的基调。
在这期间,服装始终没有脱离满式冠服的基本风格。
它一直影响到民国,甚至到现在。
清朝定鼎中原后,统治者深知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仅凭军事、政治优势,远远不能长久统治这个国家。
要长治久安,还必须在文化及其他各个领域占有优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限军民等旬日尽行剃发,并俱用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
从此,男子一改束发绾髻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
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贵妇朝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的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可见,服饰的演变改革,自有其延续性,可用之处自会保留,是难以完全屏弃的。
清王朝后期,内忧外患迭起,为挽救王朝的没落,清末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训练军队,筹设海防,建立新式的海陆军,创办军事工业。
为培养洋务人才,除在国内一些地方设同文馆等学馆外,并派遣学生出国学习。
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至光绪时期,先后几次选派学生至东洋、西洋学习军事技术知识。
留学生到国外,就剪掉了辫子,开始穿西装。
以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了西式的操衣和军服。
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官服特点介绍清代官服制度,同样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清统治者是以骑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维持统治,巩固政权,就要不忘这一根本。
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
清代满汉女子的服饰特征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使满汉两种妇女服饰并存了二百余年,期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则陶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服装。
中国地域广阔南北去万里,东西名族异趣。
其中满族多居北方,汉族漫居全国,城乡有别,贫富悬殊,所以清代妇女服装尤为繁华。
满族大体一致,汉族则相距甚远。
下面就分别说明满汉两族的服饰特色。
满族女子的服饰特征是: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足女子的发饰多为平发髻,又称一字头、两把头。
法式实在头顶左右横梳二平髻,两髻中间有铁丝做的架子,头发盘与架子上。
顶部平行为“一”字,两侧下垂不过额髻,之后在两髻之间横插一扁方;满族服装的袍为长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博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各色边缘,领有低又高,无领则以围巾绕颈。
袍身处较宽大,后渐趋狭窄。
袍外有时加坎肩或马褂,皆饰有多条彩色边缘。
满族妇女有一种鞋叫做骑鞋,骑鞋是一种高跟鞋,高跟固定在交心部位,上大小小,高位两寸,状如马蹄的为马蹄鞋,花盆的称谓花盆鞋。
木跟以白布包裹。
其中满族旗袍,骑鞋和旗髻一起穿着。
清初汉族妇女服装承明代样式,后来受满族妇女服装影响,发生变化,吸引满族服装的优质因素,保留传统汉服样式,而形成清代汉族女子的服装特点。
汉族女装服饰特征: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於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著。
【历史故事】满族服饰 清朝时期满族男女对于服饰有何要求
【历史故事】满族服饰清朝时期满族男女对于服饰有何要求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
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
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满族文化:清朝女子服饰看上去为何臃肿又肥宽,毫无美感?
满族文化:清朝女子服饰看上去为何臃肿又肥宽,毫无美感?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自古以来穿衣服属于人们最基础的需求,随着各朝代的文化发展,我国每一个时期的装束都不尽相同,比如汉朝主要是以汉服为主,清朝又是以旗袍为主要服饰,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说清朝妇人们服装看起来既宽大又臃肿呢?确实我们从在清朝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中发现,里面的女人都身穿一件跟自己身材严重不符合的大衣服,这显得整个人毫无美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公元1644年,明朝腐朽不堪,清兵趁机进入山海关踏入中原大地,之后把朱元璋辛苦创下的近三百年明朝基业给推翻,并重新建立新朝代--清朝。
然而清朝主要是由满族人统治,他们的风俗习惯自然跟汉文化有所出入,比如服装风格方面就跟汉服有很多的区别,而且满族人利用手中权力很快把满族服饰向全国深入推广,使得人们不得不按规定服从。
然而在封建体制社会,人分九等,所穿得衣饰代表着每一人的身份与阶级,比如服饰的材料、颜色、款式等都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穷人穿材质粗糙的衣物,贵人则穿丝绸花缎等。
清朝的男式服装,主要分衫、褂、袄、袍子跟长裤,特别是袍子下摆的开叉,能够表示一个人高低贵贱的身份,皇家穿四衩、官臣穿2衩,普通平民则不准开衩。
清朝满族的青春女子,一般穿旗装,该款衣饰主要是坎肩呈一字式,所以从设计上看,显得很平宽,很难体现出穿着女子曼妙的身材。
满族中年女子则穿旗袍,这些衣服由于当初的裁缝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都会制作得宽松一些。
加上清朝执政后,开始对前朝服饰更改很大,对华夏遗留下来的衣冠款式造成很大冲击,另外严重的加入满族文化元素,使得清朝女子的衣服跟历代朝代的服饰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不少人觉得清朝女人的衣服跟以往朝代的女人相比最不美观。
为何有人说清朝妇女的衣服,看起来臃肿又肥宽,一点都不美观呢?由于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最后一个朝代,离现代也比较近,所以所获的各种文献也比较多,特别是我们经常看清宫剧,里面的女子统一穿旗袍旗装,对此也是相当熟悉了。
晚清满族女子便服“隐襕”研究
晚清满族女子便服“隐襕”研究
隐襕是指晚清满族女子的一种便服,其特点为在正面和背面均有一条横向长襟,能够隐蔽住腰部通腹的绸裤。
隐襕从样式上来看与当时流行的旗袍、长衫等服饰有所不同,其设计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隐襕在满族女子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满族传统观念中,女性需要注重的是体面和端庄。
而满族女性的基本穿着方式是“两袍一襆”,即内穿一件短袍、外穿一件长袍,再用襆带束腰。
这种穿着方式对于不同场合有不同要求,如在私人场合则需穿着较为稳重的服装,在公共场合则需穿着较为华丽的服装。
而隐襕的出现,则为女性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舒适的穿着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两袍一襆”,穿着隐襕更为便利。
女性可以在腰部自由活动,不必拘束。
此外,隐襕还具有皮肉保暖的作用,使得女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够感到舒适。
因此,在晚清以及近代的满族社会中,隐襕逐渐成为了满族女性的标志性服装之一。
隐襕的样式和款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隐襕初期,其主要为直筒状,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时尚观念的转变,隐襕开始有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如在后期的隐襕中,常常可以看到美丽的花鸟图案,精美的刺绣,以及彩色珠子和丝带的点缀。
总体来说,隐襕在晚清满族女子的便服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考虑到了女性的实用性需求,又注重了服装的美观度和细节处理。
作为满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隐襕也展示了满族女子对于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的积极关注和追求。
满汉元素交融的清代女性服装
图1:清宣统一品命妇刺绣霞帔,佳士得(伦敦)2012年春拍,约1911年。
图2:清晚期二品命妇彩绣霞帔,长111.80cm,宽73.70cm;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三、旗人与民人贵妇常服清代女性服装最为多样也最能体现满汉元素交融的部分就是旗人与民人贵妇的常服,无论内外命妇,图3:大红宁绸百蝶女夹氅,氅衣,是清代内廷后妃穿在衬衣外面的一种日常服饰。
图4:蓝绸彩绣菊花团寿纹镶边棉袍,清代后妃便服。
斑斓的色彩与运用也是女性服装的一大特色,清代手工业高度发达,加上无论汉族还是满族,除了特殊场合都不会采用素色,女性服装的色彩运用极为丰富灵活,红、黄、青、白、黑等皆有。
按照《红楼梦》的描写,红色有碧玉红、大红、粉红、海棠红、绛红、茜色、石榴红、水红、桃红、酡、猩红、杏子红、胭脂、杨妃色、银红、硬红、朱红等达37种。
⑰黄色有葱黄、鹅黄、金黄、柳黄、蜜合、秋香、石黄、藤黄、松花色等约九种。
绿色有秋香禄,松绿等。
这些色彩在满汉女性贵族服装中皆有使用,除了带有政治意义的明黄、金黄等,⑱单纯从颜色也无法分辨民族特征,是满汉女性服饰共享的艺术元素。
图5:清代钿子图6:清代紫地花蝶女坎肩结语清代由于政治原因,对女性的服饰和着装管理宽松,也因此满汉民族在此领域可以同时发展,互相借鉴,乃至互相融合。
明代发展而来的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清代进行发展,此技术和丰富的汉族吉祥文化被满族服装广泛采用,推动了满族服装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满族服饰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的艺术元素,设计上的简洁与实用,也被汉族服饰所采纳和吸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传统的汉族服饰,甚至还在民国初年催生了旗袍这一颇具时代特色和代表性的女性服装的诞生。
女性服装无论满汉,在清代呈现出更多的是对美的追求,而不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对抗性关系,服装和审美的融合,背后是中华民族近代多元一体的融合进程。
浅谈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
浅谈清代满汉女子服饰特征李金侠【摘要】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也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是保留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本文主要概述了清代满、汉女子的两种基本服装形制,并通过对服饰主要形式的分析,其中包括主要的服饰式样、装饰的区别以及融合等,来了解清代满、汉女子服饰在中国服饰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清代;旗装;旗袍;马甲;衫【作者】李金侠【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57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3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使满汉两种妇女服饰并存了二百余年,期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则陶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服装。
清代妇女服装主要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女子正式场合都穿长袍,汉族女子则以上衣下裳为主。
清中期以后满族女子效仿汉女服饰,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现象。
1 满族女子服饰满族女服是清代的标志性服饰,其涉及旗装、发式、鞋及饰物。
满族妇女的服装以旗装为主。
旗装式样多以长袍为主,其下摆多垂直地面,掩住旗鞋,显得身姿修长。
穿着旗装的满族女子常梳两把头、穿花盆底的高底鞋,显得非常高挑。
1.1 旗装在清代,皇后、嫔妃、宫女等在正式场合都要穿旗装,女子旗装多以长袍为主,圆领、右襟,多采用高档绸缎制作,袍身初较宽大,后逐渐狭窄。
后妃的旗装上常绣团龙或团蟒,其他人的绣花卉、虫鸟与吉祥图案。
清代妇女平常家居喜佩挂手巾。
旗袍以用料节省、制作简洁和穿脱方便,取代了古代汉族的宽衣大袖。
清代的刺绣和镶嵌工艺非常发达,这种发达的工艺往往体现在女子旗装外套的马甲、马褂或坎肩上,纹样繁复的图案、镶滚把旗袍装饰的非常华贵(如图1-1)。
1.2 马甲图1-1 旗装旗袍外常加马甲,长度至腰际。
【历史故事】满族服饰 清朝时期满族男女对于服饰有何要求
【历史故事】满族服饰清朝时期满族男女对于服饰有何要求【历史故事】满族服饰清朝时期满族男女对于服饰有何要求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服装在清代曾风靡全国,但现在与汉族服装一样。
满族妇女不缠足。
他们的鞋子上绣着美丽的花朵,鞋底中央有10厘米高的木高跟鞋。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时,可以保持昂首挺胸,摆动腰部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型已经改变了很多。
当她们还是女孩时,她们只是把头发梳到脑后。
当你结婚时,你应该把头发编成辫子,然后梳成一个发髻。
婚后有很多种发型,比如双髻和单髻。
双髻式将头发从头顶梳到前面和后面。
前面的发髻被梳成平顶形以戴上皇冠,脖子的后面的发髻被梳成燕尾形,燕尾形延伸到胫骨后面,使脖子始终保持笔直。
因此,满族妇女走路时显得更高贵、更有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
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女性旗袍比男性旗袍更具装饰性。
衣领、前襟和袖口都是刺绣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件式裁剪系统已经转变为两件式裁剪系统。
旗袍能很好地展现女性的身材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穿着旗袍的背心。
绣有精美图案的。
穿着旗袍和宫廷舞蹈的满族妇女。
男子穿着传统的满族旗袍,包括箭袖长袍和背心,以及满族男子的帽子。
满族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
满族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
满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