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8.10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 王族B. 功臣C. 姻亲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
BCD三项也是分封制的对象之一,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是一种专制政体,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而不是秦汉时期,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权与神权结合
【名师点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处于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4)具有有森然的等级关系。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来自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王族B.功臣C.姻亲D.先代贵族3.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4.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5.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6.《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7.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
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8.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9.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
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 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 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C. 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 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牛王会”“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都说明了当时农民对牛的重视,联系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实行的是牛耕劳作,因此可知得出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牛耕劳作2.《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 需要大量劳力B. 适时增加肥力C. 提倡精耕细作D. 善于积累经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名师点睛】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3.“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2019届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可判断出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和姜尚的亲戚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题干所体现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形成了西周时期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有利周王对地方的统治,B正确。
分封制在后期致使地方势力膨胀,削弱了中央的权力,AD错误。
宗法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姬姜二姓”,周天子为姬姓,功臣姜尚为姜姓,再联系材料中的“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即可得出分封制。
2.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伙时期贵族A. 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 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 集权专制,无视法律D. 地位高级,免于处罚【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贵族的保护,体现的是贵族的特权,即等级森严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是不能免于诉讼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也是得视法律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是不能免于处罚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贵族只是享受保护而不能免于诉讼、免于处罚,也必须正视法律。
3.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 宗法制遭到破坏C. 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 礼制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代齐的史实。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2018.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 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秋时期贵族 ( )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集权专制,无视法律 D.地位高级,免于处罚3. 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 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 D.礼制的不断发展4. 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5.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 ( )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6. 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7.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工夫: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的拥护,毕竟颠覆夏桀,创立商代。
这一记载意在阐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次要经济活动C.商代曾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取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王族B.功臣C.姻亲D.先代贵族3.杜甫诗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4.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该当继承诸侯之位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5.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本人辛劳了终身,挣了这钱大家分,死上去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与主人公如此感慨产生关联的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科举制D. 郡县制6.《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阐明礼乐制度A. 有不变社会次序的功效 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7.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单方互信。
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8.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
应县一中高三年级月考二历史试题2017.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礼记·丧服小纪》中记载:“王者褅(宗庙祭祀)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早死或残废,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这反映了A. 借助人伦秩序巩固统治权威B. 天命思想源于对自然的崇拜C. 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D. 宗法体系中皇权的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礼记》中给王的定义是从祭祀祖宗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强调的是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与材料思想无关;C选项错误,庶子代之是因为嫡子早死或残废,这是继承制度明确给出的;D选项错误,宗法制建立之时皇帝制度还没有确立。
2.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才会有对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度的形成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中“1981年”“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绝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等信息说明了“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削弱联邦政府对经济的过渡干预,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美国过度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干预过多,后来这一模式的弊端渐显。面对美国当时的经济颓势,里根强调要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材料中等关键信息都体现了这一点,B项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与题干意思相反;D对题干材料理解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3.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这一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源于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5.1981年,里根总统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和调整。进入21世纪之后,小布什政府将“竞争招标”私有化新理念扩展到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改革当中,美国国有企业进入私有化改革的新阶段。这些措施
A.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2018.10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描述的分封主体是:A. 王族B. 功臣C. 姻亲D. 先代贵族【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能够说明西周分封时以王族子弟为主要受封对象,或者说王室贵族成为分封制的主体,所以答案选A。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历史试题 含解析
应县一中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2018.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5题,每道2分,共70分)1.1965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一个不受衰退威胁的繁荣时期,使我们能够防止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到来了,我们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国家的措施基本上能够在衰退开始之前予以防止。
”下列哪一事实戳穿了他的谎言A. 欧共体成立B. 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C.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动摇D. 日本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经济的衰退,而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现实证明美国不仅不能预防,而且在危机爆发后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故选B;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成立,它是西欧走向联合的重大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和日本崛起,排除CD。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
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政策的调整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面对二战后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采取的减少政府干扰经济的做法,但并不是要把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县一中高一年级月考一历史试题 2018.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一历史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2.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ɡ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3.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4.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5.《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这次转型( )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6.《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7.据《晋中兴书》载:王恬,字元愉,为御史中丞。
……大司马桓温屯中堂,夜吹警角。
恬奏劾大不敬,请治罪。
明日温见奏事,叹曰:“此儿乃敢弹我,真可畏也!”这说明王恬所任职务()A.是副丞相B.具有监察的职能C.职责是负责奏章草拟D.职责是负责下达诏令8.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9.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D.提高了官员素质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11.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
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
材料表明( )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 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12.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13.“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4.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通行货赂,割损正今”“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 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15.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16.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后,“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从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17.《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19.下列说法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1.大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
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22.“铁券”(下图),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23.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是因为它( )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24.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④清朝军机大臣可参与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5.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是(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②元代设立中书省③明成祖设立内阁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2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2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2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29.《后汉书·袁闳传》中记载:“(闳)服阙(即母死服丧),累征聘举召,皆不应。
”针对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 B.当时士人厌倦官场C.袁闳因“孝”被屡次举召 D.察举制无法选拔出优秀人才30.张居正为明代内阁首辅,权倾一时,但在处理与内朝宦官冯保的关系方面仍是对冯曲意奉承,先后送礼达数百万两白银。
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内阁已经掌握国家决策大权 B.六部是内阁的下属机构C.君主利用宦官加强封建专制 D.内阁首辅相当于政府的宰相31.《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32.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A.完善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弥合君相矛盾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 第33题16分,第34题16分,第35题20分,共52分)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二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