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管理模式
国内PPP模式
关于PPP模式一、PPP的定义1、广义上,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3P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双方首先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共同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其次明确各方在项目各个流程环节的权利和义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使得建设摆脱政府行政的诸多干预和限制,又充分发挥民营资本在资源整合与经营上的优势。
广义上PPP主要的运作模式:(1)建造、运营、移交(BOT)指政府向企业授权特许经营,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设、管理和经营某一基础设施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
(2)民间主动融资(PFI)PFI是对BOT项目融资的优化,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通常为30年左右)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政府,而私营部门则从政府部门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的项目融资方式。
(3)建造、拥有、运营、移交(BOOT)私营部门为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并负责建设、拥有和经营这些设施,待期限届满,民营机构将该设施及其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
(4)建造、移交(BT)民营机构与政府方签约,设立项目公司以阶段性业主身份负责某项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并在完工后即交付给政府。
(5)建设、移交、运营(BTO)民营机构为设施融资并负责其建设,完工后即将设施所有权移交给政府方;随后政府方再授予其经营该设施的长期合同。
(6)重构、运营、移交(ROT)民营机构负责既有设施的运营管理以及扩建/改建项目的资金筹措、建设及其运营管理,期满将全部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7)设计建造(DB)在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设计和制造基础设施,以满足公共部门合作伙伴的规范,往往是固定价格。
人力资源知识HR管理模式从P到P
(人力资源知识)HR管理模式:从P到PHR管理模式:从3P到4P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于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
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于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
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见,或许且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和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且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于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能够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因而3P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
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且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于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可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不是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开始从人事管家、操作者向员工支持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变革推进者的转变,于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优点也就潜伏着它的缺点。
PDCA持续改进模式
PDCA 循环—八大步骤
8.反省及今后计划
1.主题选定 2.课题明确化与目标设定
7.效果维持
A
P
3.方策拟定
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 4.最适策追究
C
D
检验人员 作业人员
6.效果确认
5.最适策实施
PLAN
Annual Business Plan Actions
对策
PDCA持续改进模式
运用QC七工具
DO
100
PDCA持续改进模式
PDCA与SDCA之二
属于兵力的提升 (提升制程的能力)
AP CD
AP CD
AS CD
AS CD
属于兵力的维持 (将制程稳定化)
PDCA持续改进模式
持续改进
改进
改进
改进
标准化
标准化
标准化
标准化
在持续改进前的标准化
PDCA持续改进模式
标准化和持续改进 世界 一流
P
变化
D
S-D-C-A
以更新的标准替代的过程 • 运用PDCA改善前, 应以SDCA来做标准化 • 四个步骤是一体的,连续的.由相同人或单位
所负责,否则常会导致无法衔接 • 改善行动要有“有效性”验证
PDCA持续改进模式
SDCA 循环
S
•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实施-检查-运作
• 所有制程在开始实施时都会不稳定, 在这 个阶段, 稳定制程使产量固定是很重要的
从不检查实施情况,此后对每件事都是如此……
P计划
D实施Biblioteka REACT重复 BAD不好
世界级的大公司会做非常周详的计划,对每件工作进行跟 踪检查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按进度表运行……
海外机场工程EPC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总结
工管理等 。
老 挝 万 象 瓦 岱 国 际机 场 扩 建 工 程 是 为 了满 足 2 1 0 2年 1 1
月在老挝万象召开 的第 九届亚 欧峰会期 间各 国领导 人专 机
停放 的需要而对机场 进行改 扩建 ;该项 目由中工 国际工程 股份有 限公 司和 中国民航机 场建设集 团联 合总 承包 ,按 照
工 ) 阶段 。 此 阶段 对项 目的 成 败 十 分 重 要 ,应 专 门 成 立 项 目开 发
E C项 目管 理模 式 的确 立 P
从 政治 、经 济 等 综 合 因 素 考 虑 , 目前 我 们 国 家 海 外 机
场 建 设 工程 主要 面 向拉 美 、非 洲 及 亚 洲 等 国 家 和 区 域 ,项
必须参 与项 目的前期 开发 ,把前 期准 备工作 做细做 全 ,为
商务谈判 提供准 确资料 和数据 ,并减 少在 FD C条款 下项 II 目执行阶段出现的索赔 、反索赔 的 因素。瓦岱 机场项 目的 前期开发速度较快 ,从 2 1 0 0年 1 2月确定项 目开 发至 2 1 01 年 7月 1 3日签署商务合同仅仅半年多 的时 间 ,但是 开发过 程相当曲折 ,项 目开发 团队与 日方 、国内几家 知名 的建筑 方进行 了不懈的较量 ,最终 老挝政 府 同意 中工 国际作 为项 目的总承包商 ,但是在具 体商 务谈判 上更 为艰苦 ,历 经十 几次的谈判和磋商终 于签 署商 务合 同 ,谈 判过 程 中我 们在 较为重要的工作 内容和环节上都坚持了 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 比如设计 、施工 、验收标准 和规范 都采用 中国民航行 业标 准 ,当然在部分清单单价 上我 们还是 做 出了些让 步 ;需要 注意和总结 的是 ,在商务合 同条款 中要对 相关 的主要 材料
HR管理模式从P到P
HR管理模式:从3P到4P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
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
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因而3P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
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不是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开始从人事管家、操作者向员工支持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变革推进者的转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优点也就潜伏着它的缺点。
PPP模式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探析
DOI : 10.16767/j .cnki . 10-1213/tu .2021.05.064筑工程PPP 模式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探析薛长斌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文章从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入手,提出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而全面介 绍了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鍵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 设置法人治理结构、融资管理、合同体系管理、概预算管理等,最 后提出几点关于投资项目管理的思考,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p p p 模式1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思路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聚焦点在项目管理,核心在全生 命周期。
以p p p 模式为例,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识 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项目移交5个阶段I "。
各阶 段主要工作如表1所示,除了执行阶段的主导方为社会资本方以 外,其余阶段的主导方均为政府。
表1投资项目全生i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以完 成投资指标为第一要务,贯彻“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理念,从合法合规着手,抓住“预算管理”的主线,强化“过程管控”的关键。
纵向上通过准备阶段深度对接、采购阶段深度谈判、执行阶 段深度策划等关键环节的协同融合管理,拉通投资、建设、运营 各环节,构建从S P V 公司法人治理、合规手续办理、融资、设计、 采购管理到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管控体系,深研估算、做足概算、做优预算,强化开源、增效;横向上通过施工引领设 计、预算指导施组方案、施组优化成本,形成良好循环,促进标后 策划、合同体系、施工组织、劳务分包、物资设备、财务资金、财评 审计、绩效考核等各方面的协同管理,以成本管控为中心,实施 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管理,强化降本、节流;形成贯穿项目全生 命周期、全过程管控的系统化投资项目管理体系。
识别阶段准备阶段采购阶段执行阶段移交阶段项目可研市场测试资格预审融资交割按条件移交项目立项正式“两评一案”招投标合规手续办理初步实施方案联评联审签订PPP投资协议工程建设初步物有所值评价政府批复文件成立SPV公司运营管理初步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人大批复文件签订PPP项目协议绩效考核2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环节2.1前期准备工作正式投标前应履行公司相关管理要求,完成内部审批流程, 包括标前策划、投标请示、公司同意投标的批复,项目中标后还 需完成投资前的审批流程,包括投资请示、公司同意投资的批 复,至此完成内部流程,可组建S P V 公司与政府方签订PPP 合同。
人力资源P模型
人力资源P模型人力资源P模型是一个全方面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型,它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福利等,提出了在这些方面应该遵循的最佳实践。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P模型的构成、优点、缺点和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力资源P模型的构成人力资源P模型由四个大篇章构成,包括“计划与准备”、“引进与开发”、“激励与关怀”和“离职与后续”,每一个篇章都有相应的小节和具体内容,下面我们就一一进行阐述:1、“计划与准备”在聘用员工时确定人员需求以及制定招聘计划,确定岗位需求和制定人才引进策略。
2、“引进与开发” 确认员工候选人的资格,招聘,开发并插入新员工。
它包括聘用和到岗日程安排,绩效评估和薪酬管理等方面。
3、“激励与关怀”确保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始终感到激励和支持。
强调绩效考核,福利等员工关怀措施。
此外,工会、专业团体、精英培训等模块,鼓励雇员发展为企业参与者和业务专业人才。
4、“离职与后续”在雇员离职时,提供应有的服务和支持;同时也可以考虑引起管理层对公司培训计划未来的改变或制定离职原因分析的计划。
以上便是人力资源P模型的构成,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完整的指导。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优点。
二、人力资源P模型的优点1、综合性人力资源P模型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覆盖,包括计划、引进、开发、激励、关怀、离职等环节,能够全面、系统地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科学性人力资源P模型规范了管理流程和管理内容,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才管理水平,是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3、实用性人力资源P模型提供的管理措施实用并易于操作,对企业的实际经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和管理。
三、人力资源P模型的缺点1、适应性不强人力资源P模型的制定往往是根据特定的企业环境和管理情况进行的,难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管理需求。
因此,它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操作性不高由于人力资源P模型内容较为繁杂且复杂,因此它的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在操作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PCDA管理模式
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 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plan)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
D (do)执行。
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C(check)检查。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 (action) 处理。
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现。
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质量改进基本办法(2张)一、何为管理1、设定计划,并为达到此计划之一切活动的全体。
2、管理循环——整个管理活动可以用PDCA循环表示。
PDCA循环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二、管理活动分类1、管理活动--维持、改善2、维持是遵照标准从事工作并针对结果的异常状态,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安定)状态,使实力能稳定地发挥出来,此为管理活动的基本,若是异常现象不断地发生,干部整天忙着处理,是不太可能有什么大改善的。
战略人力资源的4P管理模式
工 在 没 有 激 励 的 情 况 下 , 能 发 挥 其 潜 能 的 2 , 只 0
而 当 得 到 充 分 激 励 后 , 够 发 挥 其 潜 能 的 8 , 能 0 劳 动 雇 佣 量 和 资本 投 入 量 固 定 , 产 出 却 大 相 径 庭 ; 而
1 2 3 人 力资 源战 略管理 的三层次 。 尔和 古德 尔 .. 霍 提 出, 人力 资源 的 战略管 理可 分 为三个 层次 :
业 生命 周期理 论 、 沃克 的公 司 战略 规划五 步 骤理论 、
霍 尔 和 古 德 尔 的 人 力 资 源 战 略 管 理 层 次 理 论 , 立 建 了战略 人力 资源下 的 4 P管 理 模 型 。
个 变 量 , 么 , 本 与 劳 动 之 间存 在 的 此 消 彼 长 的 互 那 资 替 关 系 。 劳 动 雇 佣 量 和 资 本 既 定 的 条 件 下 , 出是 在 产 不 变 的 , 劳 动 雇 佣 量 变 化 时 , 以 通 过 资 本 投 入 量 当 可
社会 发展 的第 一动 力 。 如 马克 思所述 , 是一切 生 正 人 产 资源 中最 活跃 的因素 , 人 创 造 了产 品 的价值 , 是 因
减 少 至 I 时 , 通 过 将 资 本 投 入 量 从 K, 至 K 维 可 增 持 产量 Q。
技 能开 发 ; 交叉 使 用 和 交 叉 培 训 ; 征性 的 平 等 主 象
义 i 资 浓 缩 ; 部 晋 升 ; 期 观点 ; 时间 的 测 量 ; 工 内 长 对 贯 穿 性 的 哲 学 。 些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实 践 通 过 “ 力 资 这 人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2 期
战略人 力资源的 4 P管 理 模 式
PDCA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
PDCA为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也称戴明环,是由美国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
这个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及八个步骤。
八个步骤是四个阶段的具体化。
(1)计划(P)阶段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
通过计划,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计划阶段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第二步,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
针对找出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三步,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
第四步,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并预计效果。
在进行这一步时,要反复考虑并明确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措施(Why)?2)制定这些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What)?3)这些措施在何处即哪个工序、哪个环节或在哪个部门执行(Where)?4)什么时候执行(When)?5)由谁负责执行(Who)?6)用什么方法完成(How)?以上六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原因、目的、地点、时间、执行人和方法,亦称5W1H问题。
(2)实施(D)阶段该阶段只有一个步骤,即第五步第五步,执行计划或措施。
(3)检查(C)阶段这个阶段也只包括一个步骤,即第六步。
第六步,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
通过做好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专职检查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认真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4)处理(A)阶段包括两个具体步骤。
第七步,总结经验。
对检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制定标准。
第八步,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检查,对效果还不显着,或者效果还不符合要求的一些措施,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质量问题,不要回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其列为遗留问题,反映到下一个循环中去。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
因为处理阶段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
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p d c a对应到体系条款
p d c a对应到体系条款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1、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
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
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其基本模型如下图1所示。
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1、大环带小环。
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
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下面图2表示了这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
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所用的方法如下表所述。
PDCA模式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体系与PDCA模式ISO9001:2000把管理体系描述为: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每一个组织都拥有一个管理体系,组织通过管理体系来建立组织的目标、方针、政策并使之生效。
网络安全管理模式P d ca循环模式的四个基本过程
网络安全管理模式P d ca循环模式的四个基本过程P(策划)—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环境(context)&风险评估要启动PDCA循环,必须有启动器:提供必须的资源、选择风险管理方法、确定评审方法、文件化实践。
设计策划阶段就是为了确保正确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详略程度,识别并评估所有的信息安全风险,为这些风险制定适当的处理计划。
策划阶段的所有重要活动都要被文件化,以备将来追溯和控制更改情况。
1.确定任务和方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覆盖组织的全部或者部分。
无论是全部还是部分,组织都必须明确界定体系的范围,如果体系仅涵盖组织的一部分这就变得更重要了。
组织需要文件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文件应该涵盖:a.确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和体系环境所需的过程;b.战略性和组织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环境;c.组织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法;d.信息安全风险评价标准以及所要求的保证程度;e.信息资产识别的范围。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也可能在其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级控制的关系有下列两种可能:(1)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使用上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上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不影响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PDCA活动.(2)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使用上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上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可以被认为是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活动的“外部控制”。
尽管此类外部控制并不影响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检查、措施活动,但是下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仍然有责任确认这些外部控制提供了充分的保护。
安全方针是关于在一个组织内,指导如何对信息资产进行管理、保护和分配的规则、指示,是组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法。
组织的信息安全方针,描述信息安全在组织内的重要性,表明管理层的承诺,提出组织管理信息安全的方法,为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方向和支持。
2. 定义风险评估的系统性方法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并确定风险等级准则。
P理论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一种模式的英语缩写
3P理论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一种模式的英语缩写,指的是职位评估系统(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绩效评价系统(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和薪酬管理系统(Pay Administration System)。
岗位、绩效、薪酬 (3P)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于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手而言,总觉得人力资源很重要,管理职能也很多,可对于如何凸显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往往无从下手。
其实,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虽多,但岗位(Position)管理、绩效(Performance)管理和薪酬(Pay)管理这“3P”,却占据了中心地位,成为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岗位管理岗位管理如同为员工设计成长的舞台,一般分为岗位设计、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开展岗位设计,确定新企业的机构、岗位及流程。
对于老企业而言,则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岗位和流程进行优化;第二步是进行岗位分析,形成岗位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应该包含的内容有:该岗位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同其他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该岗位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该岗位的工作环境、条件以及该岗位的入职要求等。
为了使上述内容规范明了,岗位说明书一般以表格的形式表达;第三步是进行岗位评价,对各个岗位在组织中的作用、价值做出评价,为薪酬管理提供依据。
岗位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基础,其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管理效果的好坏,因此,从业者要充分重视这项基础性工作,及早开展并不断改革创新,使其趋于完善。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
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非常复杂、繁琐,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很难在短期之内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很强的绩效。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后,考评中也难免出现人为误差或系统误差。
因此,绩效管理工作除了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外,还需加强对考评人员的培训,减少考评的误差,做好考评结果的沟通,减少因考评引发的矛盾。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P到P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归结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内核,并以此为理论依托,在操作导向的3P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导向的4P管理模式,然后就4P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界定,以期抛砖引玉,达到丰富和发展人力资源3P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
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
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因而3P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
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p模式
人力资源p模式人力资源P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下面,本文将从P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案例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三个方面来解析P模式。
一、P模式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P模式?P模式是一种基于“平台、伙伴、生态”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内部员工的发展和管理,同时也关注和整合外部资源,形成一个生态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那么,P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1.平台平台是P模式的第一个核心理论。
在P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一种平台的构建,而这个平台需要具备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这个平台可以为内外部人力资源,甚至是职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开放、多元、交互、共享的环境。
2.伙伴伙伴是P模式的第二个核心理论。
在P模式中,伙伴被视为一种组织形式和合作方式。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伙伴间的互利共赢,同时也可以实现更高效、快速、创新的共同发展。
在P模式中,伙伴关系可以呈现多个维度,如行业伙伴、企业伙伴、员工伙伴等。
3.生态生态是P模式的第三个核心理论。
在P模式中,生态被视为一种管理方式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生态管理是指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等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协同运作的生态系统,促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企业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应用案例P模式已经被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应用。
比如腾讯、华硕、阿里巴巴等。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案例。
1.腾讯P模式腾讯P模式是针对腾讯移动游戏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腾讯打破了传统的组织架构形态,实现了人才生态化管理。
腾讯移动游戏平台不仅拥有来自不同行业的游戏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而且也与玩家、创作者等广大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关系。
同时,腾讯还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工作创新、探索和实践等方面,需要员工们思考全链条的产品、组织和企业价值。
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让腾讯移动游戏平台活跃了许多,同时也推动了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应引入PPP管理模式
或生 活 基 础设 施 。
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按 照特许 础 设 施 建 设 中 ,强 调 使 用新 的技 术 是
经 营 的 合 约时 间 , 经营 到 期 后 转 交 给 有 权是 属 于政 府 的 , 是 , 需 要 向政 但 不
运 用 多 渠 道 的融 资 方 式 来 为 农 村
往没 有能够 很好地加 以利用 和保护 。
常 出现 有 人 建 设 、 人 使 用 , 没 有 人 有 却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筹集 财 力 ,在 经 济 较 发 管理 的情况 。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营管 世 界 银 行在 1 绰 发展 报 告 中 对 达 的 沿 海 地 区 和 中部 某 些 地 区 , 已具 理 效 率 低 下 是 一 个 普 遍 现 象 ,主要 是 9 9
和推行体制改革 的政策建 议。世界银 施 融 资 也 有 可能 , 如结 合 土 特 产 基地 、
们所看 重的基 础 设施融资 与管 理的
一
种模 式 。
PP P 管理模式 ,包括吸引民间资 可 销 售性 来 判断 。 可销 售 性 越 强 的 基
金 、 贷资 金 介 入 的 多种 形 式 , 包 括 础 设 施 和 公 用事 业 项 目,私 人 进 入 的 借 也
折 扣 。 公 私 合 作 的 一 个重 要 目的 就 是
其管理效率则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可 以有效改善并提高农村扶贫 , 工作的效率
定的资金 , 或给 予 扶 贫 贷款 , 少 有 很
作 方 式 :① 建 设 一转 让 一经营 是 指 由 民营 企 业 对 基 础 设 施进 行 建设 , 建设 完 成 后 转 交 给政 府 部 门 ,然 后 再 由 民
PQT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PDCA循环
计划阶段
执行阶段
检查阶段
处理阶段
plan
P
DO
CHECK
ACTION
DCAPD源自A循环• P-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 D-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 C-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 A-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
因果分析图示例
因果关系图示例
PQT管理模式在 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班级:xxx 学号: xxx 姓名:xxx
PDCA循环
• 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提出,反映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般 规律,是反馈原理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护理质量管理实际上是一个不间断的确立标准、衡量成效、 纠正偏差的动态循环过程,每循环一次,质量就改进一步, 永无止境。
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及方法
阶段 P
步骤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或原因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4、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措施计划
D 5、执行、实施计划 C 6、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7、总结成功经验、制定标准 A
8、把未解决的或新出现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主要方法 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 因果图 排列图、相关图 回答5W1H
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 达到什么目标(what) 在何处执行(where) 由谁负责完成(who) 什么时间完成(when) 如何完成(how)
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 制定或修改工作规程、检查规程 或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什么p什么c的管理制度
什么p什么c的管理制度一、单位的基本情况P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家用电器为主的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市,在全国设有多家分支机构。
公司现有员工1000人,年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
二、管理体制1.公司领导班子公司领导班子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组成,负责公司全面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各部门设置公司设置营销部、生产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每个部门下设若干分支机构,以便于各部门的分工和协作。
3.决策机制公司采取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民主决策的管理模式,重大决策由公司领导班子提出,并征求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通过民主投票形式决策。
三、管理原则1.以人为本公司管理以人为本,注重员工的发展和福利,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的成长和生活。
2.公平公正公司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以身份、背景等因素对待员工,提倡同工同酬,公平竞争,给予员工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3.规范管理公司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提倡科学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确保公司的运转和发展。
四、管理制度1.招聘制度公司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从社会选拔优秀人才,且坚持能力优先原则,不以其他因素对人员招聘进行歧视。
2.考核制度公司建立全面的员工考核制度,包括年度考核、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培训管理公司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等方式,提供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机会。
4.绩效管理公司实行绩效管理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给予相应的薪酬和晋升,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五、管理模式1.目标管理公司实行目标管理模式,将公司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要求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并按照目标执行工作。
2.团队管理公司鼓励团队合作,积极营造团队氛围,推行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工作。
3.创新管理公司倡导创新管理,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思想、创新理念,促进公司不断发展和进步。
ttprc法则
TTPRC法则是一种管理和组织原则,又称为管理行为理论的四个原则。
它是指在管理和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来达到最佳效果。
TTPRC法则的四个原则分别是:
T(Task)-任务导向:管理者需要明确制定目标和任务,明确员工应该完成的工作和预期结果。
T(Time)-时间导向:管理者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设定合理的截止日期和时间限制,以保证工作的高效进行。
P(People)-人员导向: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的技能、能力和需求,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R(Result)-结果导向:管理者需要关注工作的结果和效果,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
TTPRC法则的核心理念是灵活性和适应性,它强调在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同时,TTPRC法则也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就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 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 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
[编辑]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化,组织不得不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
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以及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不仅要关注企业里的岗位和工作,而且还要关注企业里员工的能力和行为,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企业里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企业的匹配,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感,并进一步转化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价值,把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统一为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
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1.以企业战略为中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操作层面走向战略层面,用资产的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用投资的观点看待培训开发和薪酬福利,从本组织的内外环境出发设计一个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例如,假设一个组织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创新,它就必须留住核心员工,同时要在员工中传递组织内部积累的新知识,它承受不了各层级人员的频繁流动,开发了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流程却拿这种知识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使用。
这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过程中,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而应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个系统,让企业的创新战略统领岗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模块,使它们相互匹配并协调一致地促进企业留住员工和员工的知识库,直到这种“新知识”为组织自身所拥有而不是员工个人所拥有。
2.立足于“人”和“岗位”为两个基本点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岗位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必须因时、因人和因地而异。
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凸现岗位的地位,强调按岗找人,竭力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
但这并不能排斥和否定在某些情况下因人设岗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随着大部分岗位的体力要求减少,脑力要求提高,使得工作场所中的体力劳动者正在被知识工人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扁平化,团队工作开始出现甚至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人设岗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正是由于某些特质员工的存在,从而可以组成一个任务团队,在新岗位上实现企业的某个目标。
另外,由于知识员工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创造性、流动性,劳动过程隐蔽性及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决定其对企业来说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资产,因而在确定他们与岗位的关系时,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3.人与人的匹配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做到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知识上互补、能力上互补、性格上互补和气质上互补,从而协调合作,共赴事功。
因此必须通过素质管理,在识人和承认员工差异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差异性的员工组合起来,形成高绩效的工作团队,一方面能较好地分工与合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投入。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与人的匹配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因而要通过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员工之间的动态匹配。
4.人与岗位的匹配包括人的素质要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以及岗位给人的报偿要与人的需求相匹配这两个方面。
人的素质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
因而必须进行素质管理和岗位管理,或通过岗位再设计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的素质;或通过培训开发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或根据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组合形成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岗位。
岗位给人的报偿与人的需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
这要求必须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让员工的努力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好的绩效水平,使员工的绩效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报偿,并且这种报偿正是员工所追求的,从而员工与企业能一同成长。
5.岗位与岗位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使岗位之间权责有序,灵活高效,确保工作流程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员工最大效能地发挥。
因而必须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管理,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和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对岗位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对岗位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和界定,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和岗位设置,并通过竞聘上岗、岗位轮换、工作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感和工作满意度。
6.人与企业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使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员工的期望与组织的期望相匹配,员工的责任与组织的责任相匹配。
社会心理学者Blau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区分经济性交换与社会性交换两种形态,并且他指出虽然这两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差异,但同样都必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因此要做到人与企业的匹配,就是要通过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对员工进行招聘前、招聘中和招聘后的管理,从而用有形劳动契约和无形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员工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上的期望和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的信息化和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的3P模型,进行战略层面上的4P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4P模型内容包括: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如下图:1.素质管理(personality management)素质管理是指在素质测评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的素质模型,对员工进行素质增进的过程。
我们认为,员工素质必须在测评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素质管理对企业的实际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员工来说,就是要通过素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实现从“终身雇用”(1ifetime employmen t)向“终身可以雇用”(lifelong employability)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形成适宜的员工素质组合,从而保证一方面建立起具有多项技能的员工队伍,满足企业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能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素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素质获取管理,即通过素质测评和招聘甄选,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使组织获得某种优势资源;②素质保持管理,即通过激励体系的构建把某种优势资源保留在组织内;③素质增进管理,即通过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则,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就业能力;④素质使用管理,即通过为员工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和工作舞台,使员工素质得到充分利用并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由此可知,战略指导下的员工素质管理既提高了员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又提高了其企业服务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2.岗位管理(position management)岗位管理是以组织中的岗位为对象,科学地进行岗位设置、岗位分析、岗位描述、岗位监控和岗位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过程。
我们认为,岗位必须在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岗位管理较之于岗位分析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4P模式的岗位管理与以往一劳永逸的岗位设置和岗位分析不同,它的着眼点通过对岗位的管理,既开发出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又通过工作再设计以适应劳动力多元化和知识工作者的兴趣,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内在激励。
4P模型的岗位管理是动态变化的,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确定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以及如何实现之。
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岗位设置管理,即从企业战略出发,根据组织变革和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定岗定编,或者是对原有岗位再设计,或者是设定新的工作岗位,或者精简一些在新企业环境下战略价值小的岗位;②岗位轮换管理,即从增加员工就业弹性和适应性出发,把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对一些员工进行岗位轮换,以增加员工技能的多样性和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③岗位价值管理,即通过战略导向的岗位评价,确定每个岗位对企业的价值并动态调整,从而为企业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客观基础;④员工上岗和下岗的管理,即动态地确定什么样的员工是与岗位是匹配的,如何进行员工上岗的引导和下岗的面谈,如何进行下岗幸存员工的管理以及如何对待离岗员工的再上岗,等等。
3.绩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4P模型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划与期望——绩效实施与支持——绩效考核与评估——绩效反馈与发展的管理闭环,将以往偏重考评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考评、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系统模式,它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方法。
通过绩效管理不仅在于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提高员工个体绩效和团队绩效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而且在于通过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设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
因此,可以认为4P模式的绩效管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绩效协议,来实施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它是由绩效的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