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6ac7ec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3.png)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正在为企业带来全新的指导意义。
在过去,企业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的运作和效率,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注重的更多是创新、灵活性和员工参与。
本文将介绍几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对企业的生动、全面和指导性的意义。
首先,管理模式中的“扁平化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趋势。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是垂直层级型的,决策和指令由高层管理者下达,而扁平化管理则提倡消除过多的层级,让员工更加自主和负责地参与决策。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创新能力,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潜力。
其次,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创新管理”。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快速变化,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新的环境。
创新管理注重鼓励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以便他们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中能够快速适应和应对。
同时,创新管理也鼓励企业不断推陈出新,重塑业务模式,以保持竞争优势。
第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员工参与”。
早期的企业管理往往把员工视为执行者,而现代管理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并形成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员工参与不仅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还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和整体绩效。
最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可持续发展”。
传统上,企业往往只关注利润和业绩,而忽视了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并通过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经营方式来实现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通过深化管理层次,提升创新能力,强调员工参与和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带来了生动、全面和指导性的意义。
在这个日益竞争和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和引领未来的发展。
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687263e0242a8956aece474.png)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
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1 引言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
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新企业管理模式与旧模式的区别2.1 企业本质改革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
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2ff5e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2.png)
企业管理模式【摘要】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组织和运作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概念,然后详细探讨了传统、现代、创新、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管理模式。
传统管理模式注重层级和稳定性,现代管理模式强调创新和灵活性,创新管理模式追求突破和颠覆,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技术提升效率,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文章指出未来企业管理模式将更加注重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数字化将持续深化企业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将在持续进步与不断创新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现代、创新、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企业管理模式概述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套规范化管理方法和理念。
它包括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决策机制、人员培训等方面,是企业运转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注重层级管理和指令性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则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数字化企业管理模式则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进行管理决策,提高效率和效益。
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则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企业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是指在过去长时间内被广泛应用的管理方式。
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通常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层级结构。
高层领导者负责下达指令,中层管理者负责执行指令,而基层员工则负责具体的操作和实施。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了指令性和控制性,管理层更多地扮演着监督和指导的角色。
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决策通常是由高层领导者进行,下级员工的参与度较低。
员工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领导者的指示执行工作,而创新和发展往往受到限制。
企业的四种管理模式
![企业的四种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06603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1.png)
企业的四种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和分类,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
1.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层级管理、权威式领导和命令控制。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者通常会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流程,并通过严格的控制措施来确保员工按要求执行。
该模式通常适用于大型企业,因为其强调组织结构的稳定和规模效益。
2.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模式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创新、灵活性和快速响应。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者通常鼓励员工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和方法,鼓励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并倡导企业内部创业和迅速适应市场变化。
该模式通常适用于小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因为其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3.沟通合作模式沟通合作模式是一种基于团队合作和共享决策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者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倡导平等和共识决策,重视员工的参与和反馈。
该模式通常适用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和创造性行业,因为其侧重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4.持续改进模式持续改进模式是一种注重不断优化和提升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管理者强调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该模式通常适用于具有变化和竞争激烈的行业,因为其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和采用的。
不同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和行业,而变革和创新是企业管理模式演进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灵活选择和创新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下的创新管理模式
![新质生产力下的创新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961902c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f.png)
新质生产力下的创新管理模式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科技不断涌现,各行业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创新管理模式。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各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新质生产力下的创新管理模式,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一、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数据分析等功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现代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灵活的组织结构传统的层级化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因此,一些企业开始尝试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快速反应的灵活机制。
灵活的组织结构可以更好地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大挑战。
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包括员工培训、激励机制、绩效评估等方面,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开放式创新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企业需要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开放式创新,共同探索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
开放式创新可以带来更多的想法和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
企业可以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与行业领先企业、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五、专注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企业需要不断改进现有产品,推出新品种,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产品创新,企业可以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市场占有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需要通过品牌建设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注重消费者体验等方式,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企业管理的模式
![企业管理的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d3e89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2.png)
企业管理的模式企业管理是指组织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项活动,以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企业管理模式:一、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通常以层级为基础,强调管理者对下属的指令和控制。
这种模式在工业革命时代十分流行,因为当时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来提高效率。
然而,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上到下的单向指令传递,容易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以及员工积极性不高。
二、科学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他主张通过科学方法和数据来管理。
科学管理模式将工作过程分解为简单的任务,以提高效率。
它还倡导通过激励和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科学管理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但缺点是忽视了员工的创造力和整体视野。
三、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员工关系和员工的发展。
它试图通过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文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但可能在效率和绩效方面存在挑战。
四、学习型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模式强调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并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流程,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
学习型组织模式的优点是对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但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和文化。
五、平台化管理模式平台化管理模式是相对较新的一种模式。
它倡导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平台,实现企业与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创新。
平台化管理模式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数据驱动的决策,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目标和外部环境来确定。
此外,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98134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7.png)
创新管理模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一。
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模式来推动创新。
本文将探讨几种创新管理模式,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适用条件。
一、设计思维管理模式设计思维管理模式是以人为核心,注重洞察用户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融入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创新中。
这种管理模式鼓励管理者跳出常规思维,通过观察、洞察和理解用户行为,来发现市场机会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企业能够深入理解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期望,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这种模式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同时也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充分支持和促进创新的组织文化。
二、敏捷管理模式敏捷管理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管理方法,适用于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环境。
这种模式强调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通过迭代开发和反馈机制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
敏捷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降低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优化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它也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协作来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然而,敏捷管理模式需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以及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流程。
三、开放式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强调企业与外部企业、学术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和共创。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和新想法,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企业内部的壁垒和思维定势,引入更多的新鲜思维和创新资源。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交流和合作,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创新,并实现更大的营收增长。
然而,开放式创新模式需要企业具备有效的合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同时也需要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结论创新管理模式是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探究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探究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2303af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f.png)
探究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在商业领域中越来越受欢迎的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探究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一、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 基于社交网络的沟通合作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沟通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一个社交网络,让内部员工之间和外部客户之间进行更加互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这种沟通合作形式不仅有助于员工之间的互动协作,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2.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感受和体验,通过吸引、留住、获得优秀员工并激励他们的贡献,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和声誉。
3. 自由、灵活的工作环境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提倡自由、灵活的工作环境。
在这种模式下,员工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以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
这种灵活性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轻员工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加平衡的工作和生活。
4. 非传统的组织结构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常常是非传统的。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让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还可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机会。
这种非传统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把业务拆分成更小的模块,使得员工可以更专注地处理各自的任务,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二、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的优势1.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这种模式下,员工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看法,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问题解决,从而更好地激发个人创意和创新能力。
2. 优化企业的运营成本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
多数情况下,管理层不必在固定资产(设备、办公室等)上投资,往往采用借调办公室、机场式休息室为员工提供工作场所。
同时,这种模式下,员工可以远程工作,无需出门,这样可以节省意外的时间和金钱.3.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会化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管理制度新模式
![管理制度新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a8628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b.png)
管理制度新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其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运营效率。
传统的管理制度可能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管理制度模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种新的管理制度模式,并探讨其潜在的优势和挑战。
一、新模式的概念新模式是一种以传统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了现代创新理念和科技手段的管理体系。
这种管理制度模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有着较大的突破,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环境。
二、新模式的优势1. 弹性化新模式的管理制度更加弹性化,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这种弹性化的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帮助企业快速响应竞争和客户需求。
2. 数据驱动新模式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数据驱动理念融入到管理决策中。
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和客户,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3. 创新激励新模式的管理制度注重激励和创新,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
这种管理模式将员工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扁平化新模式的管理制度更加扁平化,减少了冗余的管理层级和程序,加速信息流通和决策过程。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使企业更加灵活高效。
5. 智能化新模式的管理制度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许多管理流程的智能化。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自动化处理客户反馈和问题解决,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新模式的应用新模式的管理制度可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注重创新和快速发展的企业。
例如,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创业公司等都可以通过引入新模式的管理制度,加速创新和发展。
在应用新模式的管理制度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此外,企业还需要关注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确保员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管理制度,发挥最大潜力。
如何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如何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952e1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7b.png)
如何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创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一、了解传统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传统管理制度通常以层级结构为基础,强调权威和控制。
这种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显得过时。
传统管理制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灵活性:传统管理制度通常是刚性的,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
2. 缺乏创新性:传统管理制度往往限制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3. 缺乏激励机制:传统管理制度往往以奖惩制度为核心,忽视了员工的内在动机和激励。
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关键要素为了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关键要素:1. 平等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建立平等和开放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2. 弹性的组织结构:建立弹性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3. 鼓励创新和学习的文化:建立鼓励创新和学习的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强调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员工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
5. 强调员工发展: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要打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实施创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识别问题和需求:首先,企业需要识别当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2. 设计新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目标,设计适合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包括组织结构、沟通渠道、激励机制等。
3. 培训和培养员工:为了顺利实施新的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培训和培养员工,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企业的多种管理模式
![企业的多种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4f66a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5.png)
企业的多种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不同的企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
1.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传承了许多年的经典管理模式,其核心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和指导方针,下达目标和任务。
下属根据领导者的指示完成工作,并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注重组织层面的控制和指挥,更加注重制度和规范的执行。
2.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来说更加注重创造力和灵活性。
它强调企业内部的创新和变革,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种管理模式更加开放和平等,强调团队合作和激励,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3.平衡管理模式:平衡管理模式强调各个管理要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它试图在个人和组织之间保持平衡,同时在短期和长期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管理模式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之间的平衡。
4.效能管理模式:效能管理模式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效果和绩效。
它将目标与行动相结合,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并监控进展来实现管理效能。
这种管理模式注重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主动追求卓越。
5.敏捷管理模式:敏捷管理模式是一种快速反应和灵活变革的管理模式。
它注重团队协作和自组织,鼓励员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
这种管理模式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以快速高效的方式应对外部的挑战和机遇。
6.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作为核心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开发。
它注重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管理模式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和转化,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企业管理模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管理模式。
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在选择管理模式时,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_新的企业管理模式_李伟阳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_新的企业管理模式_李伟阳](https://img.taocdn.com/s3/m/fa30a409a300a6c30c229f6b.png)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李伟阳1,肖红军2(1.国家电网公司,北京100031;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它与目前的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在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价值和管理机制上都存在着本质区别。
同时,相比于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管理性质定位的全局性、管理责任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实施范围的全覆盖、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融合以及管理预期目标的综合性等特征。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基本假设、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及解决核心问题的基本范式等本质层面上与现有的管理理论作出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与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这必将推动世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根本性变革。
本文还提出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3T ”模型,建立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思想体系和实施体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综合价值[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0)01-0114-10【工商管理】“企业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自身之外”,存在于社会之中(Drucker ,1973)。
从社会价值透视企业的本质、运行和功能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
对企业的社会价值的不同认知与理论假定,深刻影响着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决定了现实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与演进。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下,企业被理解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股东利润目标的生产组织。
在这种理论假定下,教科书一直奉行“追求股东价值至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对企业本质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认为企业是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多元价值追求的社会平台。
在新的理论假定下,教科书所奉行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构。
本文研究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 ,TRM ),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对目前教科书所奉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所进行的根本变革。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e742e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f.png)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指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针对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采用适应性强、灵活性高、效率高的管理方法和理论,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系统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以整体优化为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全面的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评估等管理措施,实现企业运营的最佳效果。
2. 品质管理模式: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进。
3. 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和推动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团队管理模式: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 知识管理模式:将知识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通过有效的知识获取、传递、共享和应用,提高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6. 可持续发展模式: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责任,通过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和员工福利等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同模式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和应用。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b43d61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1.png)
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浅谈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企业管理模式的概念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进行的资源、经营等管理活动的基本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企业进行的资源调配计划、技术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
随着社会知识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的趋势。
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之一是企业战略管理,它主要通过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分析调配,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盈利。
因而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现代企业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战略即是企业创新和产品质量。
当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在经济方面的较量已转变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角逐,而企业战略管理本文由收集整理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发展目标更为明确,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中方便快捷的传输方式,借助高校的网络信息技术,使企业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沟通效率以几何倍数增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实现了跨地区、跨区域,甚至跨国度的信息沟通,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沟通管理效率。
因此网络化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
许多企业构建了网络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次,扁平化的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面临组织架构不断扩大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费用,避免了因企业规模扩大增加管理层次,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费用,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管理质量,使管理时效性增强。
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对企业中层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企业员工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较强的凝聚力。
集团化、联盟化的趋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融合变得非常重要。
现代化管理模式有哪些
![现代化管理模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778ced9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d.png)
现代化管理模式有哪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各种现代化管理模式不断涌现,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市场竞争。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化管理模式:1. 战略管理模式战略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明确长期目标和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整体规划和长期发展,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方向。
2. 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促进创新实践,推动企业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3. 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和传承机制,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价值。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和知识分享能力,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4. 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对内外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和管控,以降低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健发展。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5. 团队协作模式团队协作模式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绩效表现。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团队协作、实现共赢,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和实现战略目标。
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管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提升效率、创新发展,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
![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4e82e7ba1aa8114531d982.png)
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一、从心出发谈经营以心为本,重在“心”字,一切关注在于经营管理要从心出发,把心放在员工和客户的身上,它能为企业建立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客户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
“以心为本”,这个概念中的“心”更多地借鉴了传统哲学和文化概念。
古时候人们对思维和情感产生的机理不十分清楚,认为思想、意识和情感来源于心。
人们常用“心想”或者“心说”来描述人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以心为本的经营首要条件是要建立仁爱之心。
仁爱,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人性的品格。
人一旦具有“仁爱”之心,对他人和事物的看法与情感将会产生巨大变化。
这里,具有仁爱之心并不是要求回报,而是以一种“无私”的心去关爱和帮助他人,珍惜他人和身外之物。
喜剧大师卓别林在其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羊群蜂拥而过,大群工人走进工厂,这暗喻工人命运和羊群一样。
为了维持没有内容的生活成为机器的零件,为生产线所奴役,以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付出为代价。
而到了高科技发展迅速,很多机器已不需要人来操作的今天,许多企业的员工处境仍与当时并无太大的差异。
现代社会高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生活,令部分企业的员工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到现在仍让我们痛心。
忽视员工心理的健康问题,将使企业用人成本激增,也将令劳资关系缺少感情纽带和信任基础,进而导致企业与员工对立,管理者的管理难度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也将随之降低,难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维持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薪酬体系上,应该从关心员工开始。
员工都希望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比如被公司派去接受培训,还有就是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福利。
最重要的是,员工希望获得授权以自主决断一些事情,希望自己做出的贡献能够得到组织的肯定与认同。
员工的需求得到关心,获得安全感,创造力会更容易被唤起。
客户与企业的关系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种买卖关系,双方通过实物或者货币进行交换以换取自己所需物品或者服务。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99d64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3.png)
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现代企业管理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以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的一些重要特点和关键要素。
1.平台化管理模式平台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建立和维护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企业可以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平台化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高决策的灵活性和效率。
2.数据驱动的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数据。
通过合理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行为,优化产品和服务设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数据驱动的管理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业绩和效益。
3.创新型管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创新型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建立创新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行为,企业可以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引领市场变革。
4.人性化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往往偏重于权威和控制,而现代企业管理注重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强调员工的发展和幸福感,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归属感。
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的能力和激励员工的潜力,企业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创造力。
5.跨界合作模式现代企业管理倡导跨界合作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学术界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资源和经验,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跨界合作模式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遇和价值。
6.网络化管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和运用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在线协作、在线沟通和在线决策,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准确性。
网络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加快业务的响应和决策的执行。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3T”模型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3C+3T”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368ca18cbceb19e8b8f6ba60.png)
I R S
№
” C+3 M o e o a s o sb lt a g m e t 3 T” d l T tl Of Re p n iiiyM na e n
‘ 面社 会责任管理 ’ ‘ 全 ’的 “ C 3 ’ 模 型 3 + T’
o/ 李伟阳 肖红军
编者按 :在上一期 。作者提 出了 “ 全面社会责任 管理 ”的概 念 , 且从管理框架 、管理 目标 、管理对 象、管理价值 并
综合 价值
T  ̄I R ; ME ' 共识
合作
“ 值理性 ” 价 ,即企业行为 要对社会 负责 任 ,而不是仅为
股东谋取利润 目标 。
图 1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的 3 c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由两
个层次构成 :一是由综合价 值 ( o rh nie Vau ) C mp e e s le 、 v
为企业运营过程不仅仅是人 与人通过竞争完成 市场交 易的 过程 ,同时更是人与人通过合作实现 多方面价值需求的社
续发展共识 ,共同致力于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
值最大化的重要 保证 。
全面社会 责任管理 的 3 T实施体 系 : 全员参与 +全过程融合 +全方位覆盖
全面社 会责 任管理 要真 正变成 一种 新的企 业管 理模
显著 差异 。因此 ,作为 负责任 的企业 的运营 目标具 有 多
元价 值特性 ,反映 人 的多元需 求 ,包 括经 济价 值 、社会
置 , i车 期 j o o 南 j I 期 O i 8
价值和 环境价 值 。这 就使 得全面 社会 责任管 理 目标不 再 是传统 的利 润最大 化 ,而是 综合 考虑 利益相 关方 所关 注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模式有哪些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模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5ffd0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2.png)
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模式有哪些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新兴模式层出不穷。
这些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新兴模式。
一、敏捷管理模式敏捷管理是一种能够快速响应变化、灵活适应不确定性的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往往遵循严格的计划和流程,一旦出现变化,调整起来较为困难。
而敏捷管理强调快速迭代、持续改进和团队协作。
敏捷团队通常由跨职能的成员组成,他们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在短时间内交付有价值的成果。
通过频繁的沟通和反馈,团队能够及时调整方向,确保项目始终朝着目标前进。
例如,在软件开发领域,敏捷开发方法如 Scrum 和 Kanban 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团队将大项目分解为多个小的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能产生可工作的软件产品,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
敏捷管理不仅适用于技术领域,在其他业务领域如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推出新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
二、数字化管理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趋势。
数字化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运营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企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趋势、客户需求和内部运营情况。
基于这些数据,企业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和效益。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来管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行为和偏好,从而实现精准营销。
在供应链管理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库存水平、优化物流配送,降低成本和风险。
此外,数字化管理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
通过在线办公平台、项目管理工具等,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平台化管理模式平台化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价值共创和共享。
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a316e86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a.png)
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模式和新思路不断涌现,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和创新的管理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企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数字化管理的实践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并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决策。
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二、移动化管理移动化管理是指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过程的实时、便捷和高效。
移动化管理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即时通讯等工具,使得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企业动态、处理管理事务和沟通协调,从而更好地管理企业。
移动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灵活性,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和客户资源。
三、开放式创新管理开放式创新管理是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创新管理方式,通过与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共同创新,促进企业的技术和商业领域的创新。
该模式要求企业要加强与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和社区等不同主体的合作,共同制定创新战略、规划研发项目、分享知识和风险,形成一个开放、互动和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式创新管理不仅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四、生态式管理生态式管理是一种以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建立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管理模式。
该模式认为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式管理要求企业要采取节能、环保、低碳等措施,加强与政府、公众和环保组织的沟通和合作。
生态式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公信力,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社会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发表时间:2019-02-18T14:50:13.7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胡琨[导读] 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身份证号码:32058319910224XXXX 江苏昆山 215300摘要: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指的是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随之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全面社会责任管理。
与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具有更加鲜明的优势: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定位的全局性、管理体系的融合性以及管理范围的覆盖性等。
这一模式的应用,将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更加和谐。
本文将主要针对企业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能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进步。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意义1 引言企业既是社会成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压力日益上升。
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是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为主要的生产目的,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企业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这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降低了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介绍2.1 企业本质改革2.1.1 在过去的企业发展中,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企业与公众矛盾等等,这既破坏了社会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背景下,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这一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公众、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全面社会责任模式下,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价值观,摆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这一传统模式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发展的持续性、和谐性,将重心放在服务社会、承担责任方面,在提升企业利益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公众的利益。
2.1.2 为了与价值观的重塑相配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也需重订。
以往的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需将自身重新置于社会责任管理中,调整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因素纳入发展的考虑重点,积极响应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号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1.3 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能够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责任意识进行及时的管理与监督。
在不同国家,责任组织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日本的企业以总经理直接管理体系为主,而欧美多数企业以董事会直接监管的体系为主,这些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责任组织管理体系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也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发展策略、企业的自身需求,综合分析不同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的优缺点,以便选择出适合自身的企业管理体系。
2.2 企业员工参与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仅依靠管理层的努力是不够的。
企业各个部门、各岗位的员工都需要参与其中,积极履行全面社会责任的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这样,从领导阶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够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同时,企业还应该将实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传递给企业利益的相关方,相互携手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建立与普及。
2.2.1 领导重视。
作为企业的核心阶层,上级领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因此更要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这一模式的建立。
并且,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也是有效推动企业员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动力。
为此,领导阶级应该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开向社会承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
并且领导阶层应该以身示范、言行一致,切实成为基层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模范,成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
2.2.2 员工了解。
基层员工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员工的参与。
因此,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必须加强对基层员工责任意识的培养,转变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通过上级领导带头、加强内外部交流、实施全面培训等方式来帮助全员树立长远利益观、系统思考观、环境保护意识等,强化全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社会责任识的指引下,员工才能更好的将社会责任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
2.2.3 提高社会责任能力。
领导阶层的重视、基层员工的了解,更加确定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企业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只有具备了履行责任的能力,才能将履行责任的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提高企业全员的社会责任能力也是必不可少。
在社会责任意识的指导下,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2.3 产品质量体现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外,产品的质量也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生命力,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2.3.1 企业产品原料的选择。
产品原料的选择是影响产品质量的直接因素,好的材料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
产品原料采购的这一环节,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与监督,在采购过程中,不能仅将采购的成本作为唯一关注的重点,而是应该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将是否能够对环境,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纳入重点考虑之中,充分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
2.3.2 产品结构。
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产品的结构设计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应当将眼光投向社会群众,切实了解社会群众对产品的需求,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设计出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群众的要求,既能够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达到服务群众的要求。
2.3.3 产品售后服务保障。
企业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就是为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因此,企业必须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改善售后服务的态度,坚持以诚信为本,一旦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企业应该主动采取行动,对其进行售后维修或换新处理,确保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3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3.1 管理责任全面性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使得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维护社会、企业、群众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根据对象的不同,社会责任可以划分为股东责任、员工责任、客户责任等等,人们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会将对社会的影响纳入考虑之中,从而形成自我的规划,不同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责任的分担。
3.2 管理定位全局性随着企业与外部环境即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日益紧密,企业发展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身,还必须投向社会,注意发展的全局性。
建立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引导企业树立全局观,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环境和资源纳入重点考虑之中,这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普遍要求高度符合,进而使得企业易得到群众的支持、社会的认可,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 管理范围覆盖性过去的企业管理中,实行的主要是对企业职工的全体覆盖,对非基层人员缺乏有效的管控,这给企业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而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能有效改善这一点,其实行的是全体员工管理,管理覆盖范围不仅包括了基层人员,还包括了企业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并且该范围还包括了整个生产经营以及整个管理体系,管理范围全面性的实现使得企业的运行和管理都能体现出整体性、实现最优化,从而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
3.4 管理体系与社会的全面融合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企业与社会有效的链接起来。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业绩的考核评估、相关建设的软件硬件等都全面公开地展现给了社会,这也使得社会能够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更加规范。
3.5 利益观转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企业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因此易导致企业发展出现各种问题。
而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转变了企业发展的利益观,将企业追求的经济效益变为综合效益,把企业重新拉回社会之中,强调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下,企业更加重视与社会之间的综合利益,发展战略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
3.6 实现预期目标的综合管理转变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将全面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管理之中,优化了企业的运营方式,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纳入有效的控制之中,这使得企业的发展既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追求,还可以更好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从而使得企业既能够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又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
4 结语企业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诞生的,其存在和发展都不能脱离了社会。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割裂了企业与社会之间密切的联系,然而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部分,其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因此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能够有效为将企业与社会联系起来,重新树立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转变企业发展的利益观,积极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李伟阳,肖红军.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 中国工业经济,2015(1).[2]刘涛. 企业管理模式演化机制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3]栾涛. 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J]. 经营管理者,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