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彻底的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必须彻底市场化

国有企业必须彻底市场化

有 经济 占的成分 越 多 , 不 可能 是高 效 的 , 就 会 变成 既得 利益 集 团的工 具 。 国企 本 身 有 政 策 、 资 金 、税 收 的 倾
斜 ,没有什 么压 力 ,没有 市场 约束 。经 验 数 据证 明 ,国企 已经成 了 既得 利益 集 团和 体 制 内国企 员 工的一 场盛 宴 ,不可 能 有高
作者 简介
陈 及 ,北 京 工 商 大 学 经 济 学
院经 济 系经 济 学硕 士生 导 师 、
保 护 ,还让 它蚕 食 老百姓 的粮 食 。越 是私
有制发 达 的国家 ,创 新都 是空 前 的 。 当 然 ,我 坚 决 支 持 混 合 所 有 制 改
革 ,这 是未 来 的希 望。还 是要 持续 不断 地 改革 ,构建 竞争 } 生的市场 体制 。当下 的改
私 有化 。混 合所 有制和 社 会所 有制 ,不 同 的法人 单位 ,包 括个 人都 可 以获得 股额 所
有 权 。产权 界区私 有化 ,理论 上是 公 有制 明 确化 ,实 际上要 好得 多 。 政 府 补 贴 国企 完 全 是 强 词 夺 理 ,全
去 十年 改革 中 ,国有 企业 全面 复醉 。现 在
革 ,政 府 不想动 也得 动 ,取舍 之 间 ,必须 要 作 出抉择 ,创 造 一个公 平 竞争 的环境 。 现 在 看 ,改 革 需 要 阶 段 性 。 保 留 必
开 ,利 率市 场化 也没 有得 到解 决 。往 往利 益 集 团会 以国有 安全 、国有银 行 的效 率等
名 义阻 碍民 资进 入 ,或者 是进 入后 限 制其 成长。
争 ,不应 该再提 到国有主 也血。否 则一旦 界 定产权 ,决定要 控睃 ,对于消化 经济体制 改革和吸引市场 的效率 ,者 I 黾 . 叨亏—篑 。

国有企业必须彻底市场化

国有企业必须彻底市场化

国有企业必须彻底市场化作者:陈及来源:《中国西部·经济刊》2014年第05期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只有混合所有制才能淡化国企垄断、淡化市场地位,逐渐进一步深化改革。

这是过渡性阶段的选择。

现在用混合所有制替代现代企业制度或是股份制,实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用词新颖了,避免重蹈过去落入被动的思路。

从基本经济学角度看,并没有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界定产权,这个概念有误区。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合理比例问题。

混合所有制提出后,强调控股权,那么,产权界定实际上不重要了。

因为,混合所有制是一个主导权的问题。

但是,在一个行业竞争,不应该再提到国有主体地位。

否则一旦界定产权,决定要控股,对于消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吸引市场的效率,都是功亏一篑。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是要解决企业独立自主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要跟政府彻底脱离行政依赖关系。

不要所谓的任命,企业就是企业。

而现在国资委干预的过多,即便是混合所有制,国有毛病是很难根除的。

真正要做到的是,完善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现在的国企定位也是有问题的。

过去十年改革中,国有企业全面复辟。

现在的国企定位应该重新回到原有定义上。

我们应该在国家安全领域或是公共服务品领域去定位国企。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应该让国企全面退出。

国企发展到现在,实质上并没有放开,利率市场化也没有得到解决。

往往利益集团会以国有安全、国有银行的效率等名义阻碍民资进入,或者是进入后限制其成长。

这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股份不应该主导控股地位,这是先决条件。

否则,股东再多,民营经济最多占到 49%,但企业体制和竞争机制不可能发生真正的转变,依然是政府指挥棒下的怪胎,不可能按照市场的资源进行配置。

这个时候就要重新界定国企行业,应该修正过去十年以来加快推进国企在市场地位的错误。

国企必须彻底市场化,或者说,把国有股份彻底出售,国有股权退出。

企业本身应该用所有制去界定经济体制。

这样有利于企业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

改革开放绘就发展新蓝图

改革开放绘就发展新蓝图

改革开放绘就发展新蓝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在过去40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一路走来,踩过无数的坑,也很好地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现今,中国依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但中国的经济实力却是日益增强,中国也在不断地推进着改革开放进程,为未来的发展绘就一张新的蓝图。

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让中国彻底地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并逐步深化改革。

这一历程是不可逆转的,也让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占得了制高点。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向世界开放了大门,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小的提升,社会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让中国成为了现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虽然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着许多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缓慢下来,这也让中国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然而,中国政府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口,为未来的发展绘就一张新的蓝图。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的发展时期,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包括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善生态文明体系,深化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人才。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招商引资,加强国际竞争力。

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进出口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水平。

经济学谬论七例

经济学谬论七例

经济学谬论七例韩西林1.“先富带动后富”论。

“先富带动后富”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决策者们的一个理论,意思是:为了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可以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个理论的动机无可指责。

允许收入有差别,是为了打破分配方面长期实行的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一种新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

所以,用意是完全没有错的。

可问题是,先富带动后富的结果会出现吗?不会!因为无论从先富者的主观动机讲,还是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效果看,先富都不可能带动后富,先富者只会百般地压制尚未富者,使其不仅不会成为后富者,还会成为更不富者。

这个问题其实学者们早就有论述,比如韦伯斯特就曾经说过:“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态度多半取决于他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通过自己所在集团的领导者去支配资源。

如果一个社会中某些人已达到了富足,那么他们就会力图通过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行动去保持对其他人的相对优势,这就会妨碍其他人的发展与升迁。

优势者将变为一个利益集团,即一个社会阶级或者阶层。

所以,在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应当考察现在或过去的殖民者阶层,看看他们为保持自己的优势曾经支配或正在支配什么资源。

因为世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考察这种不平衡在多大程度上是各个集团维护他们在国内外利益的结果,这一点很关键。

”([英]安德鲁·韦伯斯特著:《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5页。

)就中国的情况看,人们之所以宣扬“先富会带动后富”,一开始是出于某种善良但实则又很天真的愿望,后来就夹杂进了功利目的:要尚未富者安于不富,然后听凭先富者的摆布。

所以,“先富带动后富”论可以休矣!先富者凭什么要去“带动”后富者?而后富者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先富者来“带动”自己?国际歌怎么说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请注意接下来这句——“全靠我们自己”!所以,先富者不要有什么负担,尽管去富你的,你没有什么义务去带动后富者。

论中国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

论中国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

论中国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又是市场经济国家?在我看来,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能说市场经济国家有一些特有的特征,理想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是不存在的。

市场经济,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一切资源的配置价格,市场作为单一的市场调节工具。

但是,历史上数次出现的经济危机,让经济研究者发现,纯粹市场经济本身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因为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1.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我觉得我国基本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很多西方不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他们认为我们国家干预过多,所以否认我们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

而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正确的应该是,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初后期的国家。

也许很多人会对我的看法有些不以为然,确实我国的民生还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总是要靠发挥政府的功能能解决,有的问题甚至解决不了,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可以靠市场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

也许我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对经济政策这类的问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我国确实走在一条通往市场经济国家的康庄大道上,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自己的国家呢?言归正传,之所以说我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初后期的国家,是因为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我国都是靠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关系到老百姓必需品的问题上,国家还是的要宏观调控保持相对价格稳定的。

不可以让价格随意泛滥。

通过查阅多方资料,我了解到市场经济从自身发展过程看,大体可区分为初始阶段、大发展阶段和最高阶段。

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一方面形成大量的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点劳动力过活的人,另一方面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变成资本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市场经济开始形成,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居于统治地位。

市场经济大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特征,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生产,从生产力迅速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被瓦解,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并开始开辟国际市场。

中国国情的八个问题

中国国情的八个问题

中国国情是什么?“超大”无疑是最显著的特征,十几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等。

然而,除了“超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变动”,经济发展阶段更迭、制度解构和重建、社会转型,等等。

而造成“变动”的因素,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利益,相当复杂。

其中,发生过影响的各种主义就不下十种。

所以,30余年的改革过程,就是各种因素的“杂合化”过程。

中国当然早已经不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更不是计划和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

无论“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甚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不可能概括中国的基本特征。

中国是什么,竟然成为问题,以至很难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给以清晰的定义。

古今中外,都没有观察中国的现成参照系。

关于中国的判断,此时此刻似乎是正确的,到了彼时彼刻就会错了。

所以,分析中国,仅仅避免“盲人摸象”式的片面性是非常不够的。

因为,连中国是不是一头真的“象”本身都是问题。

当你事先假定中国是“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犯了“先验主义”的错误。

退一步,即使中国曾经是“象”,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不断处于变异和演进之中,此“象”也已非彼“象”。

总之,中国是一个处于持续“变动”之中的庞然大物。

认知中国新国情,需要具有全面和动态的双重意识。

笔者选择和讨论的八个问题,所要揭示的是,任何一个描述中国的概念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重新解读。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要面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极端主张:一极是肯定政府干预,甚至主张由政府来控制市场和管理市场,以求产生超越自由市场的效率;另一极则倾向“市场经济万能”,反对政府参与和干预市场活动,认为市场可以通过公平竞争,避免资源配置扭曲、寻租机会、权钱交易。

上述两种看似极端不同的主张,都隐含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于中国。

其实,这是最大的“幻觉”。

论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精选范文

论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精选范文

论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精选范文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开放放在人类近几百年的经济史来看,我们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时代。

从反对市场经济,到接纳市场经济,到主动拥抱市场经济。

哪怕改革再难,我们既没有选择苏联式的“休克疗法”,也没有固执己见坚持计划经济。

事实上,中国走了第三条路,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前者让俄罗斯的经济迷失了多年,至今其GDP也就大约跟广东省差不多,简直弱爆了。

后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坚持了,因为这本身就是自寻死路。

就像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日子,比意识形态更加重要。

而这个朴素的道理,在1992年起,终于彻底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

无论是上层,还是普通老百姓,普遍都接受和高度认同这个共识,就像古代中国人都接受儒家一般。

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全社会的共识= 强大的执行力。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点的重要性,并没有什么感觉。

那我们就稍微作个对比吧——印度建国后,一直以收入分配为主导;拉美很多国家建国后,顶层只关心自己的经济福利;非洲诸多酋长国,建国后,普遍是只关心领导人的家族生意;原有东欧和苏联,只关心意识形态和可能的战争,却不关心经济;这些国家中,有的上下没有共识,有的就是辩论意识形态的共识,有的只关心收入分配、而不是做大蛋糕。

所以,它们最终都变成了loser (失败者)。

相反,我们中国,在92年南巡讲话后,举国上下,全部以发财致富为主要目的。

谁反对这个,谁就是脑子有病。

恰恰是这种社会风气,才培育出了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也壮大了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强劲韧性。

此外,我们说过,中国的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这就意味着,我们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历程中,是有着清晰的理性规划的。

当出现重大外部冲击时,我们比纯粹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我们的改革,从来不是大刀阔斧,而是从制度的边缘地带开始入手,然后逐步尝试去改变更多。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稳定,确保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确立的,距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它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计划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公有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确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理论研究也趋于活跃。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大讨论,出现了改革国家所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念主张。

但当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还占统治地位,经济理论的整体突破还没有完成,代表者有李震中和姚耐的“计划经济说”:还有的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子虚乌有,代表者有张理智;正因如此,1978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大的禁区,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基础。

从1992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1992年“南方讲话”为标志,“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由此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万的0.0171%。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客观存在着“资强社弱”的状况,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社会主义很难在全球取代资本主义。

囚此,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如何体现出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将是一个关系到我们能否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重大问题。

也就是说,这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就此而言,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社会经济、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是: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各种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市场进行,主要是通过价格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自主经营;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等。

这些特点,不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

但是,由于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和规范,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特点。

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江泽民指出,“主要特征应该有这样儿个: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根本前提。

这里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中国市场主体的深化

中国市场主体的深化

中国市场主体的深化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陈林市场主体的深化特指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和现代化。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应该是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现代市场制度。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政府一维结构的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四维结构的现代经济体制转化,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成为其中三个最基本的市场主体。

培育和深化现代政府、现代企业和现代中间组织这“三大主体”,既是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我国现代市场制度的前提和基本内容。

一、中国市场主体的缺陷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制度框架,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但中国现在形成的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还是发展中的市场制度,与现代市场制度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追根溯源,是中国在政府、企业和中间组织“三大主体”的塑造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主体的发育成长,是阻碍主体成熟的制度障碍。

1、政府主体作用不到位政府转变职能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

在中国现实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方面迟迟不能到位,相反,许多该放弃或弱化的职能,却迟迟不肯放手或淡化。

其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很难一下子摈弃旧的体制,完全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运作。

因此,政府能否转变职能,建立起现代行政制度,使自己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素,就成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所在。

政府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体系,从政治意义上说,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意义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又是经济的特定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组织。

其行为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公共性。

政府是由于社会的公共需要而产生的。

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其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

中国需要彻底的市场经济

中国需要彻底的市场经济

中国需要彻底的市场经济2010-09-0900:58:46来源:《新世纪》-财新网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

在市场化改革开始时,受到广泛的支持,但改革到今天,反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内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都被反市场者作为依据。

事实上要大声强调的是,市场不是问题,当下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市场。

梁小民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

中国改革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越往后改革越难。

计划经济的弊病谁都感受到了,所以,市场化改革开始时,受到广泛的支持,但改革到今天,反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内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都被反市场者作为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让公众理解市场经济就极为重要。

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正是在反市场化的合唱中唱反调,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

张维迎不愿意接受“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称号,他认为这是“反市场的人给坚持市场走向的人扣的帽子,贴的标签”。

不过按我的理解,市场原教旨主义就是坚持市场经济最核心的理念,坚持市场调节的惟一性,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

这种理念,也是从亚当·斯密到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坚持的。

张维迎也是坚持这种理念的。

称他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才点出了他市场经济思想的特色,也才能区分于其他既不放弃市场调节又支持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论者。

《市场的逻辑》一书就是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来看待一切问题的。

张维迎在书中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含义,这是全书的纲。

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能引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增加,就在于它从人性出发,认为人是利己的经济人。

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人的本性,而且从这个本性出发设计了一套机制,让互不相识的、利己的个人对各自的行为负责,并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这种机制就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并通过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概念形成一套经济体制。

所以张维迎把市场经济概括为“价格加企业家”。

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

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

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

这一转型,也被人们称为“市场经济化改革”。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框架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出,使得中国摆脱了封闭状态,开始向世界开放。

这为市场经济化改革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环境。

其次,从时间上看,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是分步骤进行的。

在改革的早期,政府仍然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有所减少。

此后,政府开始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

1992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到了高潮期,彻底解决了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并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对金融业的改革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使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借助大量外汇储备实现了“两手压住”的局面,有效地稳定了国内经济。

再次,中国市场经济化改革的责任不止于政府,也需要社会的参与。

在市场经济化改革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经济时期的要求。

因此,在市场经济化过程中,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说影响极为重要。

最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使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

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经济逐渐高速增长。

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化改革也使得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民生建设,从而为中国实现全面的社会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总之,中国市场经济化改革是改革开放政策下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

它经历了摸索阶段、探索阶段、推进阶段和完善阶段。

改革的成果,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市场经济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源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源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探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的探源可以追溯到他早年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邓小平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阶段。

邓小平认识到,计划经济在某些方面的效率和灵活性存在问题,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他主张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的探索中,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

他研究了亚当·斯密和杰里米·边沁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深入思考市场经济的原理和规律。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经济体制,可以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创造力。

邓小平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框架内进行,不能彻底放弃社会主义的宗旨和目标。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还得到了实际经验的验证。

1978年,邓小平发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他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城市企业改革、中外合作经营等,使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也是在总结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商业传统和市场活动,自发形成了一些市场机制和规则。

邓小平认为,这些传统经济文化经验有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可以借鉴和运用。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探源是多方面的。

它既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影响,也得到了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启示和经验的验证。

邓小平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也为这一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不仅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欧盟为何不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欧盟为何不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法律层面解析
目前,最主要的争议点是如何解读中国入世议定书 的第 15 条。根据第 15 条的 (d) 款,(a)(ii)项的规定, 应当在中国入世后 1第6期
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 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 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 的方法。”中国认为,(a)(ii)项在 2016 年底到期意味着 进口国不能使用“类比国”的方法计算中国出口产品。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一款到期的法律含义并不明确, 因为(a)(i) 款继续要求中国出口商清楚地表明市场经济 条件占主导,才能在决定价格可比性时使用中国的成本 或价格。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些标准 仍然是决定是否使用类比国价格和成本的关键因素。这 些学者因此认为,议定书的这一段文字并没有明确地表 明中国在入世 15 年后将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第四种,性质改变,但是有保留。即中国获得市场 经济地位。但是,欧盟可以逐案处理,对不符合市场经 济条件的特定行业采取类比国的方法。这种情况的法律 基础接近第三种情况,总体上按市场经济地位对待,但 是在某些行业可以采取“成本调节”的计算方法。目前, 欧盟对俄罗斯、印度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这种 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遭到贸易伙伴在 WTO 的起诉。
欧盟的评估标准和立场
市场经济的标准不属于 WTO 的管理范畴,而是 由成员国国内法律决定的。欧盟法律中关于市场经济地 位有五个标准,即政府在经济中不能干预资源配置或商 业决策 ;在私有化方面政府不能干预企业,在交换或补 偿中不能采用非市场的形式 ;使用现代会计财务标准 ; 遵循破产法、知识产权法和产权法,保护包括知识产权 在内的一切合法产权 ;具有独立于政府的真正的金融体 系。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最近一次评估是在 2008 年。当时,欧盟认为虽然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进展, 但是仅仅达到了第二个标准,而其他四个标准尚未完全 符合。因此,欧盟不能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有经济学家提醒,市场化程度测定莫陷误区与市场化目标相比,中国经济仍然还有艰巨的道路要走。

通俗地说,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刚刚“及格”,离“小康”、离“优良”还有相当的距离近日由原外经贸部委托有关高校学者研制的报告《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已见诸报端。

该报告利用5个标准、11个因子、33个测度指标,认为2001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69%,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国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笔者以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似乎存在一些误区,有冷静思考之必要。

对目前(2001)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国内学者由于对市场化内容理解的不同,往往给出不同的结论。

不过尽管看法有异,但有三点是一致的。

第一,中国目前还没有完成转轨任务。

低的估计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55%,高的估计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已达69%。

第二,世界上没有绝对彻底的100%市场化国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大致在85%―95%。

第三,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会高于10%,大致在5%左右。

本着存异求同、百家争鸣的精神,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笔者认为需要克服三个误区。

宜粗不宜细首先,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宜粗不宜细。

第一,对市场化程度的判断必须作出量化,比如可用百分数表示,可用10―20个等级表示。

但若将其精确到100个等级,甚至小数点后一位数、两位数则必是一种“虚假精细”、“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市场化水平宜于定性定量结合起来作粗略估计,比如市场化程度在15%以下可称之为非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市场化程度在80%以上可称为成熟(标准)市场经济(以80%作为市场化程度的标准值是适宜的,因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标准市场经济国家也比比皆是,如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国有企业、政府管制、政府援助等),市场化程度在60%―70%可称之为准市场经济(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的80%左右),市场化程度在70%―80%可称之为相对或基本成熟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在30%―40%左右称之为初步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在40%―50%可称之为转轨中经济(相当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的50%左右),市场化程度在50%―60%左右可称之为接近准市场经济或转轨后期经济(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需要彻底的市场经济
2010-09-09 00:58:46 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

在市场化改革开始时,受到广泛的支持,但改革到今天,反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内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都被反市场者作为依据。

事实上要大声强调的是,市场不是问题,当下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市场。

梁小民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就是改革的不彻底性。

中国改革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越往后改革越难。

计划经济的弊病谁都感受到了,所以,市场化改革开始时,受到广泛的支持,但改革到今天,反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内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都被反市场者作为依据。

在这种情况下,让公众理解市场经济就极为重要。

张维迎教授的《市场的逻辑》正是在反市场化的合唱中唱反调,为市场经济“鼓”与“呼”的。

张维迎不愿意接受“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称号,他认为这是“反市场的人给坚持市场走向的人扣的帽子,贴的标签”。

不过按我的理解,市场原教旨主义就是坚持市场经济最核心的理念,坚持市场调节的惟一性,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干预。

这种理念,也是从亚当·斯密到米塞斯、哈耶克、罗斯巴德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坚持的。

张维迎也是坚持这种理念的。

称他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才点出了他
市场经济思想的特色,也才能区分于其他既不放弃市场调节又支持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论者。

《市场的逻辑》一书就是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想来看待一切问题的。

张维迎在书中解释了市场经济的含义,这是全书的纲。

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能引起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增加,就在于它从人性出发,认为人是利己的经济人。

市场经济不仅承认这种人的本性,而且从这个本性出发设计了一套机制,让互不相识的、利己的个人对各自的行为负责,并实现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这种机制就是“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机制,并通过企业、企业家、利润这些概念形成一套经济体制。

所以张维迎把市场经济概括为“价格加企业家”。

从这种思想出发,他指出,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建立这种体制的基础:保护产权和推动竞争。

政府对经济的种种干预,包括国有企业主导经济,以及社会上要求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即更多地捐赠),都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

从这种市场经济的理念出发,他分析了人们普遍关注、也是反市场论者引以为据的两个问题: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市场化的结果。

放开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到户、鼓励私人企业、对世界开放,都是市场化的运用。

当前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官员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其实并不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而是市场化不彻底的结果。

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把市场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国家干预思想的回潮。

其实国际金融危机不
是市场化的结果,恰恰正是国家干预的结果。

加强国家干预不是走出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而是为下一次危机留下隐患。

弄清了市场经济的理念,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明确了。

张维
迎指出,中国未来的改革就是把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所以,要大声强调的是,市场不是问题,当下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市场,我们要在市场前面加什么定语。

中国现实的经济结构,说得好听一点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有“政府主导”的这个定语,市场经济相当不彻底,仍然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

就企业而言,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企业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没有多大实质性变化,都是靠政府赋予的垄断权力获利,缺乏创新的动力。

私人企业不仅缺乏平等竞争的权力,而且产权没有制度保证(如专利法实施不力),企业规模难以做大,也没有创新的能力。

就政治体系而言,“官本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加强。

但是,市场经济的“知”与“行”,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奥地利学派的许多政策主张(如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几乎从未被采用过。

因此,承认市场经济的理念与原则还不够,还要探讨如何把这些理念与原则变为现实。

当然,这是一个更困难、更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一本书所能全面讲清楚的。

不过在反市场思潮泛滥的情况下,“知”也是重要的,这正是《市场的逻辑》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