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村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道县濂溪故里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与发展】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2月
论古村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以道县濂溪故里为例
张晓燕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00)
摘 要:中国传统古村落是我国古村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 “博物馆”。
然而,伴随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古村落及其所传承的本土文化正在面临持续性的破坏,甚至频临消失。
时至今日保护传统乡村与其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宜居生活目标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物建筑;文物环境;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2-0282-01
1 传统古村落保护意义
每一座古村落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是具有不可再生性、文化多样性、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重要文化资源。
然古村落除了那些遗存至今的文物建筑之外,还有与之息息相关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多反映着祖先在建村立围、村落选址上的崇高智慧。
例如:道县濂溪故里村落整体选址是以道山豸岭为天然屏障,东临龙山,由低矮丘岗环抱其中,村南有圣脉泉出露,经村前荷塘湿地,往北于龙山山下汇入濂溪河。
纵观故里整体的选址思想,基本符合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堪舆风水理念。
而在村落整体布局上,自明代开始,由周氏第三十世祖联辉公的四子“淳、洛、洙、淇”建立了四大房派体系,组建了当时村落“四房三门”的格局形式。
各房派下属宗祠建筑作为各自家族祭祀、婚丧嫁娶及睦族活动等宗族习俗的举行场所,村内民居则以房祠机理为核心,村东古驿道为界,坐西朝东倚道山而建,而民居建筑群则由周氏子孙按门楼呈组团聚居,分区明确。
旧时村内巷道与古驿道交接路口还筑有防盗大门,与门楼及沿路建筑院墙共同将村落围合成一独立、封闭的空间区域,构成了故里古村落一路、三门、四房的特有聚落格局。
综上所述,传统古村落所涵盖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国文化遗产信息量最大的一块资源宝地,极具保护意义。
2 现状问题
2.1 文物建筑
现故里古村落所遗存的文物院落基本保存完整,院内保持了原始主要的排水系统及特定的铺装形式,但文物建筑单体,普遍存在着屋面漏雨;大木构件、墙体、地基等不同程度的残损问题,严重者已发生垮塌,安全隐患突出。
通过主要病害因素调查分析,致损原因可分为自然及人为原因,其中自然原因包括:文物建筑及其室内天井因常年暴露于自然环境中所遭受的风化影响;建筑根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所滋生
的苔藓等生物病害影响;以及建筑受基
础不均匀沉降所导致的结构安全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文物建筑内曾出
现单栋多户杂居现象,严重超出文物负
荷等过度使用问题;个别文物建筑曾为
居民自行维修改造,受多方面因素限制,
修缮中采取了不当的加固措施;以及文
物建筑周边破损建筑频临倒塌,直接威
胁文物等安全隐患。
2.2 人文环境
故里村内文物建筑多为周氏子孙私
宅,系文物建筑主要使用者,也是周氏
宗族文化活态的主体及传承者。
而随着
精神、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升,当地
人口增长的居住需要,对保留下来的文
物古建民居,因其缺少相应的生活配套
设施,原有建筑格局及配套设施已无法
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部分村民
在原古民居上或古村落内修建起新式多
层住宅,对古村落风貌造成很大破坏,
致使文物建筑遗存没落成为散落在钢筋
混凝土建筑群中的残破印记。
同时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浪潮下,
旧时生活在这里的周氏后人所沿袭着世
代传承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包括龙
舟节、中和节、清明祭祖和婚丧嫁娶、
宗族传承等民俗活动,迄今虽还有延续,
但多数已严重缩减,故里特有的宗族文
化已呈衰败态势。
且随着科技进步,故
里原有农耕及生活模式也多有打破,在
新技术新设施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时代,
传统手工艺逐渐被人淡忘,甚至消失。
3 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
3.1 注重地方特色,保留历史内涵
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应由文物保
护部门牵头,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在
现场调研及残损评估基础上逐步开展,
深入研究文物建筑及周边历史建筑的营
造工艺、建筑材料和构造特征,注重传
统工艺的使用,以及对旧有砖瓦、大木
构件及其雕饰纹路的保留,制订合理的
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特别应避免建筑的
地域特色化、千篇一律。
3.2 结合宗族风俗,加强文化建设
文物保护脱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内
涵,在《马丘比丘宪章》中关于文物和
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部分中就特别提
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
型结构和社会特征。
一切有价值的说明
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由此可见加强古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
就是特色文化的保留与传承,全面延续
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
俗,使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在濂溪故
里保护规划中,就特别强调故里是以周
氏家族后裔为主要居民,在村落格局保
护上应尽量遵循家族所传承的建筑格局
分区居住,维系故里周氏血缘村的人文
环境,保护故里聚落文化的活态性特征。
同时尊重周氏家族为主体的宗族习俗,
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开展相应的文化
活动。
而针对村内旧时生产设施应予以
保留。
传统文化习俗及生产工艺流程均
应由相关文化部门进行记录形成资料留
存。
实现古村落的活态文化在不断建设、
发展中传承下去,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
缮村落的物质载体,否则将会陷落“有
文物没文化”的尴尬处境。
3.3 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宜居环境
在编制道县濂溪故里保护规划时,
本着以保护古村落传统的整体风貌为基
准,大力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优化宜
居生活环境,其中主要涉及道路、供排
水、电力、通信网络等方面。
村内现存
多条“虾公路”、石板路等古巷道,应
予以整体保护,并对残破的古巷道适当
进行平整化处理,延续历史风貌;同时
完善村内环卫设施,建立雨污分流制排
水系统,并针对民宅外接旱厕逐步替换
为室内独立式水冲式卫生间或分区增设
集中公共卫生间,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
保持整洁的宜居生活环境。
4 结束语
虽然我们不可阻挡村落作为一个不
断进化的有机体,在随着现代化生活方
式入侵,古村的人文及文化所赋予的建
筑实体多少会受到冲击,但是我们可以
在保护规划层面上,更加注重历史资源
的活化利用,特别是古村发展传承至今
的文化内涵,周氏后裔宜居的原生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关注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再现道县濂溪故
里历史文化原有的活力。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