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不公正或矛盾情况时,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不满告诉老师或家长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其指导策略。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成果以及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成果1.幼儿告状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幼儿告状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告状,是幼儿自发向其他同龄人或成年人告状;另一种是无意告状,即在幼儿自己认为没有告状的意识时,将某些问题揭示给他人。
幼儿告状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有的幼儿会直接找老师或家长告状,有的会用言语表达,有的则会采用行为方式,例如哭闹或沉默。
2.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化和道德发展的因素: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社会化程度和道德意识的发展水平。
在道德评价上,幼儿往往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而不公正有时会被视为不道德行为,这种意识促使幼儿告状。
(2)认知因素:幼儿告状行为反映了他们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会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和焦虑,并导致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公正、不和谐的情况,例如被打骂、被排挤等,这些不良的经历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促使他们产生告状行为。
3.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社会化。
通过告状,幼儿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2)促进情感发展。
告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情感管理和情感表达的发展。
(3)促进认知发展。
告状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进而提高其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来说,告状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理性地认识和对待。
在指导幼儿处理告状行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占・/、、、♦1.关注幼儿情感体验幼儿告状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驱动的,家长和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要轻易地否定他们的感受。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幼儿经历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阶段,他们通常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倾向于向成人寻求帮助。
本文将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指导策略,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应对这类行为。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相关:1. 寻求支持与保护:幼儿告状可能是他们试图获得成人的支持和保护。
对于一些害怕或不知如何应对问题的幼儿来说,告状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希望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帮助。
2. 渴望公平:幼儿天性好奇,对公正和公平有强烈的渴望。
当他们在游戏或互动中感觉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向教育者告状,以期望得到公正的处理。
3. 寻求关注:幼儿有时候告状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希望从中获得关注和赞赏。
二、指导策略为了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以下是一些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教育者首先应当倾听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2. 激发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融入幼儿团队中。
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应对困难。
3. 培养公平意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该强调公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通过示范和教育,培养幼儿的公平意识,让他们学会以公正的态度面对各种冲突和不公平情况。
4. 提供正向引导: 对于那些频繁告状的幼儿,教育者可以提供正向引导。
例如,鼓励他们寻找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5. 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教育者与家长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共同为幼儿提供有益的教育环境。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日常经历,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结语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达自己需求和寻求支持的一种方式。
对于教育者来说,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倾听幼儿的声音,并通过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内对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综述
国内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综述1. 引言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环境中,向教师或家长反映其他同伴或成人的不当行为或情况的行为。
幼儿的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的告状行为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教育环境的稳定和秩序,但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这一行为。
2. 国内研究现状2.1 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学解读对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学解读十分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其认知水平、情绪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息息相关。
在国内相关研究中,有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和情绪驱动。
这些研究也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2.2 幼儿告状行为对教育环境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也着重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教育环境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环境的稳定和和谐。
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教师指导策略的思考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这一行为。
在国内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师指导策略:3.1 了解背后的真相教师在接到幼儿的告状之后,首先需要了解背后的真相。
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正确判别幼儿告状行为的性质,还可以为教师后续的指导策略提供依据。
3.2 积极引导沟通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通过与幼儿的沟通,可以帮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事件的经过和幼儿的真实感受。
3.3 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还需要在指导幼儿处理告状行为时,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应当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与他人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依赖外部力量。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弊端。
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在发现一些不良行为后,听凭好奇心驱使,主动到老师或家长面前,较真地反映或揭示同伴或亲属的过错,试图通过告状的方式争取公正。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表示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关注度高而表现出来的。
他们可能只是想表明自己关注到了一些不良行为,希望父母或老师能够处理。
2. 找到公平: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出发点是寻求公平和公正,报告不公和偏见现象。
3. 保护自己:幼儿告状行为有时并不是无私的,他们可能因为受到同伴或亲友的伤害,所以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 给予热情的回应:尽可能回答幼儿所有的问题,即使幼儿的问题不太切实际,我们也应该先给予鼓励和支持。
2. 不过度介入:老师或家长不应该在幼儿的告状行为前就下定结论,否则会让告状的幼儿无法接受和信任自己所求的公正。
3. 教育与引导:老师或家长应该引导幼儿始终保持客观的态度,让幼儿了解到并不是每个行为都需要告状或者向他人报告。
4. 增加自我解决能力:通过幼儿间的互助与沟通,促进幼儿发展自我解决能力,提高社交技能,降低幼儿告状行为的频繁性。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该以鼓励的态度来引导幼儿,让他们成为更独立、更负责的小生命。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带来的弊端,通过教育与指导,帮助幼儿逐渐摆脱过多依赖和被动的控告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及其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现象。
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冲突时,向成人求助或表达不满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较为普遍,但不同的幼儿告状的频率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幼儿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儿告状的原因寻求帮助:当幼儿遇到困难或冲突时,他们可能无法独立解决,因此会向成人求助。
表达不满:当幼儿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受到伤害时,会向成人表达不满。
寻求关注:有些幼儿可能通过告状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试探成人:幼儿有时会通过告状来试探成人的反应和态度,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允许或被重视。
三、幼儿告状的特点频率高:幼儿告状的频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幼儿园中。
内容多样:幼儿告状的内容多样,包括玩具被抢、被同伴欺负、违反规则等。
形式单一:幼儿告状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向老师或家长告状。
情感性强:幼儿的告状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成人的反应和态度非常敏感。
四、指导策略倾听和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分析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积极行为:我们可以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避免过度干预:我们应避免过度干预幼儿的问题,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和亲子关系,可以让幼儿更加信任成人,愿意与成人合作解决问题。
提供情感支持:我们可以提供幼儿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支持,增强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不公平或者受到伤害时,向成人求助或告知其他幼儿,分享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其背后蕴含着幼儿的个体差异、社会化需求以及发展阶段的特点。
本文将围绕幼儿告状行为展开研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幼儿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
首先,幼儿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正在发展阶段,他们天生对不公平情况产生敏感,并且倾向于寻求帮助。
其次,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处理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于是选择告状来传达自己的需求。
最后,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关注自我利益,因此会告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规律1. 告状行为的起步期:幼儿在两岁左右逐渐意识到不公平的现象,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
2. 告状行为的高峰期:三至五岁是幼儿告状行为的高发期,这一时期幼儿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3. 告状行为的衰退期:随着幼儿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告状行为逐渐减少。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 倾听与理解:当幼儿告状时,成人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
2. 引导解决问题:与其仅仅解决幼儿所告状的问题,成人应该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调节、互相沟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冲突。
3. 咨询与教育:通过咨询和教育方式向幼儿传授公平、正义的概念,引导他们学会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理解他人的感受。
4. 规则与秩序:建立公平的规则和秩序,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公平待遇,减少告状的发生。
5. 观察与指导:成人应该积极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识别何种情况需要告状,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结语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但过度依赖告状也会影响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对幼儿园中幼儿告状行为的分析与思考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世界充满了纯真与冲突,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交互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作为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常常思考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下面,就让我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权益。
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幼儿会选择告状来寻求成人的支持和帮助。
2.社交技能的不足幼儿在社交互动中,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往往无法独立解决冲突。
面对矛盾,他们可能会选择告状,希望借助成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3.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那么在幼儿园里,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告状行为。
4.集体环境的影响幼儿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孩子们在这个环境中相互学习、模仿。
如果集体中存在告状现象,其他孩子可能会受到影响,认为告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1.积极影响(1)增强幼儿的维权意识告状行为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权益,有助于培养他们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2)促进幼儿社交技能的发展在告状过程中,幼儿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增进师幼关系幼儿告状时,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从而增进师幼关系。
2.负面影响(1)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过度依赖告状,会让幼儿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导致集体氛围紧张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其他孩子对告状者产生排斥心理,影响集体氛围。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先尝试自己解决。
当他们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需求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请”、“谢谢”等礼貌用语,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关键词: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一、引言1.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10月15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同时也说明这一阶段的儿童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儿童独立性增强,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参加实践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基于此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不能简单地遏制,应该有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找出解决办法,提出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意义在于:第一,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解决简单的交往问题,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实践能力。
第二,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实践化的理论支持,解决了当前幼儿教育过程中告状问题频繁,教师应对不暇的现状。
第三,丰富了幼儿教育理论,在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与发展要求,提出了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理论研究。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文献查阅。
(2)案例研究。
本次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研究1.依赖成人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十分重要,对孩子智力的发育、性格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目前的幼儿多数过多依赖成人,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告状行为”方面,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要依靠老师的态度,基于此经常会出现“老师,椅子倒了怎么办?”“老师,我本子坏了。
”这类的告状内容。
同时幼儿依赖性太强,对于事件的评价也没有主见,往往要等待老师的评价,如“老师,某某出门了”“老师,某某说话了”这类的内容就是要等待老师来进行评价,彰显他们的正义感。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告状”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反映同伴的不良行为表现,要求教师解决的一种行为。
研究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予以忽视、抑制和压制;第二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简单地训斥、惩罚或进行说教;第三种是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重视,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文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等相应的指导策略。
“告状”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孩子与老师、同伴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教师和同伴在一起时,幼儿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向教师表达,幼儿往往会把教师或者同伴当作解决自己问题的对象。
他们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或不正确的行为,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伴提出一些问题。
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报告同伴的不良行为,希望教师解决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告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告状”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告状”行为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如果教师一味地制止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
因此,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如果“告状”行为得不到教师或同伴的正确引导和理解,就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即对同伴的不良行为进行告状。
例如,一个幼儿看到另一个幼儿玩积木时,没有按照规定把积木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于是就向教师告状说:“老师,某某把积木放错了,我来帮他放”;第二种类型是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当幼儿的行为或情绪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第三种类型是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
幼儿的告状行为的原因与教育策略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幼儿向成人或其他幼儿反映自己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中非常普遍,但却常常被大人们误解或忽视。
本文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环境、教师教育等方面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1 心理发展原因幼儿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当他们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或委屈时,往往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往往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或合理,因此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
1.2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多的矛盾和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等不良行为,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告状行为。
如果家庭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也容易让幼儿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3 教师教育原因教师是幼儿在学校中的主要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当,比如过于严厉或冷漠等,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满和反感情绪,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和不满。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容易让幼儿感到无助和失望,从而选择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或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2.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尽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家长也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告状行为的概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关心他人等基本的社会技能。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引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他们逐渐学会使用告状作为一种方式来解决冲突或获取支持。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并提出针对该行为的指导策略。
二、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结果2.1 告状行为的频率研究表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频率相对较高。
幼儿在面临冲突或不满情绪时,往往倾向于寻求成人的干预。
因此,告状行为在大班幼儿中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2.2 告状行为的原因告状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幼儿可能因为欲望不满足、遭受欺负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等而告状。
另一方面,幼儿还可能通过告状来获取成人的认同和支持,以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和自尊心。
2.3 告状行为的影响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导致幼儿无法自己解决问题,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三、指导策略3.1 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了降低幼儿告状的频率,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学会通过合作解决冲突;•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同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3.2 树立正面的行为范例成人在幼儿园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工作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正面的行为示范,例如主动解决冲突、友善待人等;•倾听幼儿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积极评价和奖励。
3.3 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沟通渠道,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定期组织班级会议,让幼儿团体讨论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设立“心情箱”,供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困扰和不满写下。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越来越普及,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也逐渐增多。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还会影响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内容1.告状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问题或者不满意时,通过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他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来解决问题。
表现形式有口头告状和书面告状两种。
2.影响因素分析(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家长总是在孩子面前批评别人,那么孩子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
(2)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和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其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竞争、压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告状行为。
3.告状行为的危害(1)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常常告状会让孩子变得心胸狭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如果孩子们经常告状,会对班级的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3)影响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如果孩子经常告状,会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影响。
4.指导策略(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知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加强交流和沟通:老师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
(3)建立积极向上、合作共赢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知道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4)及时处理幼儿的矛盾和纠纷:老师应该及时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让孩子们知道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处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管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正确引导和管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主动向成年人或其他幼儿告知并请求帮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普遍存在,但其动机和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本文旨在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原因、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首先,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
幼儿在受到欺凌、打骂等不适当行为时,会通过告状来保护自己并获得帮助。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因为寻求公平。
幼儿在观察到他人得到特殊待遇或不公平对待时,会告状以争取公正。
此外,幼儿的告状行为还可能是因为自身无法处理冲突,需要成年人介入来解决问题。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自身以及周围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幼儿通过告状得到成年人的关注和支持,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告状行为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促进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发展。
然而,过度依赖告状行为可能会导致幼儿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三、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为了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成年人应该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过度依赖告状行为。
其次,成年人应该积极介入冲突解决过程,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成年人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教育幼儿如何正确处理冲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他人不当行为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寻求帮助的方式。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正确引导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或家庭的和谐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并积极采取措施来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引言: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时有发生,给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一定困扰。
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对于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渴望得到认同和关注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关注和认同。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幼儿可能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被冷落,于是通过告状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并得到关注和安慰。
1.2逃避责任和惩罚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和惩罚。
当幼儿犯了错误或做了不被允许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告状,将责任推给别人,以此来逃避自己的惩罚。
1.3不会自行解决问题幼儿在面临问题时,由于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往往会选择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
他们可能觉得告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因为他们尚未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策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克服这一行为习惯:2.1建立积极的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家庭和幼儿园应提供一个积极、关爱和尊重的环境。
成人应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互动,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认同,让幼儿感到被重视和尊重。
2.2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成人可以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让幼儿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能力。
2.3倡导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通过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幼儿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成人可以与幼儿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与他们一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幼儿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集体的影响。
2.4引导幼儿学会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成人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出现不愉快或不满的情况下向成人求助或向其他孩子告发对方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具有一定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更好的指导策略来管理。
正面作用:1. 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发生不愉快或不满时,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或需要,得到成年人的解决帮助,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通过“告状”行为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或侵犯,得到教师等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从而提高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负面作用:1. 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
幼儿在发生争吵或矛盾时,如果过多地进行“告状”行为,会导致幼儿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受到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2. 发展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如果幼儿经常通过“告状”行为来解决问题,可能会出现依赖性,不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出埋怨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适当地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1. 建立友好的关系建立和睦友善的教育师生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相互信任,让幼儿能够肯定自己和他人,并且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2. 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沟通、妥协、忍让等方法。
同时,鼓励幼儿表达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3. 规范“告状”行为的表达引导幼儿了解何时和如何表达不满和投诉,让他们懂得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同时要避免过于依赖成年人的帮助,避免滥用“告状”行为。
4. 调整教育管理的策略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管理策略,包括谈判、引导、示范等,让幼儿发现和探索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有序地解决问题,避免“告状”成为唯一的解决途径。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挫折与困难,幼儿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采用相应的指导策略来帮助幼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一、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遇到孩子们之间的“告状行为”。
这种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反映了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冲突处理能力。
那么,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呢?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当他们在与同伴互动中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便会产生告状行为。
2.社交技巧的不足幼儿在社交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产生冲突。
为了寻求成人的帮助,他们会选择告状。
3.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解决,而是依赖成人。
这种依赖心理使得孩子在幼儿园产生告状行为。
4.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如果过于偏袒一方,可能会导致另一方产生告状行为。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沟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通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交技巧。
4.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度干预。
四、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小明抢了小红的玩具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明和小红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学会尊重对方的权益。
同时,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主动道歉。
案例二:小华在排队时插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让小华认识到插队是不公平的行为,引导他学会遵守规则。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共同维护公平。
案例三:小丽被同学欺负指导策略: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欺负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因受到欺凌、伤害或其他不公正待遇而向老师、家长或其他成人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教育中时有发生,对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指导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天性好奇,可能会将一些误解或小纠纷当成大事进行告发;二是幼儿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对不公正的行为会感到不满并选择告发;三是幼儿可能面临欺凌或其他问题,为了得到帮助和保护而选择告状。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指导。
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对于被告发的幼儿,可能会感到委屈和不公,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另一方面,对于告发者本身,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正处理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及时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诉求。
其次,教育幼儿正确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再者,加强对幼儿道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建立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
最后,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处理。
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致力于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水准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当前,如何应对幼儿告状,已引起业内专家学者的注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幼儿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是幼儿身心处在发展期的晴雨表,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对道德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又有了新的发展。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
敷衍了事、甚至漠视不顾,都会导致对孩子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制止,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们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水平就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通过案例,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一、幼儿“告状”的特点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缺乏生活经验,缺少判断评价水平,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他们的思维水平、独立性等都还很差,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本能地告知老师。
他们朦胧的评判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印证和支持。
另外有研究说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还有研究说明:幼儿告状是因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水平所致。
告状行为是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水平,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
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增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
小班幼儿爱告状班级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个常见现象,尤其在小班阶段,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告状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人际交往,还可能对班级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提高班级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特此开展一次关于小班幼儿爱告状现象的班级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的1. 分析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2. 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能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三、教研内容(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1. 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容易产生误解。
2. 情绪调节能力不足: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容易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3. 寻求关注和认同:幼儿希望通过告状引起教师的关注,从而获得认同和安慰。
4. 模仿行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成人或同伴的告状行为。
(二)教育策略1. 加强幼儿道德教育: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分辨是非。
2. 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 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
4. 树立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公平、无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5. 开展合作游戏:通过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三)教师应对策略1. 冷静处理: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2. 倾听幼儿:耐心倾听幼儿的陈述,了解事情真相,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
3. 引导幼儿自我反思: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原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4. 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四、教研总结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小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并探讨了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第一章绪论 (1)(一)选题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第二章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 (3)(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3)(二)幼儿告状的种类及分析 (3)第三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7)(一)幼儿方面的原因 (7)(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8)(三)家长方面的原因 (8)第四章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11)(一)教师方面的指导策略 (11)(二)家长方面的指导策略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摘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尤为突出,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
爱告状其实是幼儿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这些告状,每一位老师所持态度各有不同,有的老师能耐心的倾听幼儿的告状,为幼儿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有些老师却对幼儿的告状给予不正确的方式,例如:不予理睬,态度粗暴,或者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抱有某些偏见,这样不仅伤害了幼儿幼小的心灵,还会让幼儿感受到压抑,没有地方诉说自己的委屈,有话无处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利。
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极其重要。
本文依据自己在幼儿园实习的经历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出幼儿告状的相关原因,并尝试提出几点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关键字: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ABSTRACTChildren’s behavior of telling on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kindergarten’s daily management and influences the normal order of teachers’ work to a certain extent. Loving complaining is actually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of children. Each teacher has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se complaint. Some teachers can patiently listen to children’s complaint solve their problems. However, some teachers have given the child's complaint to the wrong way. For example, ignore, be rude, or have some prejudice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This will not only hurt the children, but also let the children feel depressed, there is no place to tell their own grievances, the discovery of young children.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adolesc ent behavior.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 in kindergarten practice their own 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summed up the reasons for children complain, and try to put forward a few tips to solve th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complain.Key words: Childhood study; Act of complaint; Guidance strategy第一章绪论(一)选题背景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2013381108毕业论文(2017届本科)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学前教育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作者姓名:陈倩倩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完成日期: 2017 年 5 月 16 日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2017年月日目录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一)幼儿自身原因 (3)(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7)五、总结与反思 (7)致谢 (9)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陈倩倩(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
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
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
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一)幼儿“告状”的含义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类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已有研究者按照幼儿的告状动机将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检举型”、“关爱型”、“表现型”和“嫉妒型”六大类:(1)“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意在寻求帮助或保护。
例如:“老师,XXX抢我的玩具”。
(2)“试探型”告状:是指当幼儿看到同伴在触犯或违反规则时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一种行为。
如:“老师,XXX上课说话。
”这说明告状的这名幼儿已经懂得了老师说过的“上课时不能说话”这项规则,他的告状是在试探教师对此事的态度,若教师对此不置可否的话,那么告状的这名幼儿之后很可能也加入“上课说话的小朋友”这一行列。
(3)“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为自己争取或辩解,也不是因为和他人产生了矛盾,而是代别人告状或者揭发他人的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
(4)“关爱型”告状:是指幼儿对发生争执的两人中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而采取的告状行为。
(5)“嫉妒他人型”告状:这是幼儿出于自己对他人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一种告状行为。
一部分幼儿在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而自己在当时情况下却无法拥有或超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并试图破坏别人的这种优越状况时,就会激发幼儿的告状行为。
(6)“表现自己型”告状:有些幼儿在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以此来让老师注意到自己。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告状行为是我国幼儿特有的一种典型性社会行为。
因为幼儿年龄尚小,所以他们还未形成完整且深入思考的思维方式,想法十分单纯和直观。
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幼儿间的一件件在大人看来是无关痛痒的小事都会引发矛盾和争执。
这时,出于对老师的依赖,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来评断一件事的对错,所以告状行为频繁发生。
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育实习经验总结出的几点幼儿告状的原因:(一)幼儿自身原因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是非善恶的理解非常直观和肤浅,因此,常常需要通过告状来让大人们帮助评判一些人或事,从而确定自己的判断;也有的幼儿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承认,就会经常说:“老师,XXX吃饭时说话,我就没有说。
”、“老师,XX抢别人的东西”这样的话,这类幼儿向老师告状只是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也有部分幼儿因为嫉妒同伴而讨厌对方,向老师告发的,但这种性质的告状只是少数,因为幼儿的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嫉妒等并不会持续很久;还有一部分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当他们发现某些幼儿的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就会向老师告状。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通过在幼儿园的细心观察,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经常会听到:“老师,某某又说话了。
”这样的话。
这反映出来一些幼师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为了让幼儿有秩序的进行活动,将孩子们管得太“死”,因为怕麻烦,很多事情不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师产生的影响。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有些幼师仍然认为温顺、乖巧、听话,懂事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那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又调皮捣蛋的,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稍有“越轨”的行为便会立即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与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在如何看待子女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差异。
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好好接受教育,长大难以有所作为。
因此,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对幼儿合作、互助、友爱,关心他人等思想品德的培养,缺少责任心。
由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平时有什么需求家人们也都尽量满足,这使部分幼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且任性而为、不懂谦让等不良行为习惯,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导致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出现行为问题,从而引发告状。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不自觉的模仿身边接触到的人和事以及电视节目和动漫、游戏中的场景。
幼儿看后就会模仿动漫中人物的行为,长时间的影响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幼儿在追逐打闹的过程中发生摩擦,由此引发告状行为。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多种多样,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也很常见,但幼儿告状也并不都是不好的行为,它也有积极的表现:这正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
幼儿之所以会发生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对行为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幼儿道德判断和对事物评价能力的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当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时,老师千万不要觉得不耐烦,粗暴对待,一定要认真听幼儿把话说完,微笑面对幼儿,耐心地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坚持这样做下去,幼儿会变得更自信、更勇敢,也会更加地信任和尊敬老师。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多数情况下,幼儿向老师告状,只是希望从老师这里寻求帮助和保护,或者得到认可。
如果教师不问清楚事情的缘由,只是应对一句“老师知道了”的话,就会导致幼儿的是非观混乱,还会挫伤孩子的正义感,甚至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将不利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开展。
因此,对于幼儿的“告状”,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一概而论,又不能一味支持、鼓励。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每种事件情况不同的分析,区别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1)在处理幼儿试探型告状行为时,教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予明确的答复,明确表明教师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初步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案例1:在一次午休起床后的间隙,我忙着帮小朋友整理衣服和床铺的时候,中班幼儿齐长晟跑来跟我说:“老师,孙佳瑶在玩水呢。
”我当时正忙,就回了句“老师知道了。
”可当我整理完床铺,到盥洗室一看,刚刚还向我告状的齐长晟居然和孙佳瑶一起在玩水,并且他俩玩得很开心。
指导策略:上述案例中齐长晟这名幼儿的这种告状行为,就是对规则的一种试探。
他向老师告状,就是想知道老师对“孙佳瑶玩水”这一事件的态度究竟是支持还是反对。
显然,我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导致了他俩都去玩水的情况。
如果老师在一开始就过去及时制止孙佳瑶的行为,那么齐长晟就会明白老师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他也就不会和孙佳瑶一起去玩水了。
(2)在面对幼儿为了打抱不平或维护班级秩序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该对积极维护秩序和伸张正义的幼儿提出表扬,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
案例2:在上一堂美术课时,老师转身在黑板上画画,下面的小胖和小刚偷偷的在桌子底下玩雪花片,这时,天天看见了,就对他俩说:“老师说上课不许玩玩具”,结果小胖和小刚对天天的话置之不理,继续玩,还骂天天多管闲事,于是,委屈的天天就跑来找老师告状:“老师,他们俩上课玩玩具,我说了,他们不听,还骂我。
”指导策略:在此案例中,天天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而向老师告状,说明他已经对老师平时教导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道德体验。
他想通过告状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教师应当首先表扬天天努力维护课堂秩序的行为,再对小胖和小刚在上课时玩玩具的行为提出批评,并教导他们遵守课堂秩序,同时安抚天天的激动情绪。
(3)处理为了逃避责任或害怕受到批评而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犯错的幼儿及时认识和承认错误,该惩罚的应给予适当的惩罚,并教导推卸责任的孩子,学会勇于承担,不要试图逃避责任或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