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3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想必您对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感兴趣,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和分析。

一、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在板块构造学说中,坚定的大陆漂移论者主张大陆漂移是地球上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该理论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1912年提出,并在近期得到了更多科学证据的支持。

这一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大陆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像一块巨大的拼图,由一系列移动的板块组成。

大陆漂移是这些板块相对移动所引起的。

大陆漂移论者提出了一些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大陆间沿海线形状的相似性。

南美洲的东岸和非洲的西岸有明显的形状对应,可以看出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化石和古生物的分布。

同一种化石在不同大陆间的地层中被发现,表明它们曾经是连通的。

岩石和地球的磁场也提供了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

二、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与大陆漂移论者相对立的是坚定的海洋地质学论者。

他们认为,板块构造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地质学过程,特别是海底扩张。

该理论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哈利·哈马奇于1960年代提出,并在此后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海洋地质学论者认为,海底地壳在中位脊处不断形成并向两侧扩张,导致板块运动。

他们提出的主要证据是海底磁异常带和地震分布。

海底磁异常带是指海底地壳上呈现出的正负交替的磁化特征。

这些磁异常区域的分布与中位脊的形态和海底地壳的扩张速率密切相关。

海底地震带的分布也支持海洋地质学论者的观点。

三、坚定的变形构造论者变形构造论者认为,板块构造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力学变形过程。

这一观点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表以下的应力和地壳变形所引起的。

变形构造论者强调地壳变形的重要性,特别是造山作用和断裂带的形成。

造山作用是指地球上山脉的形成过程,它与板块碰撞和挤压有关。

变形构造论者认为,在板块碰撞和挤压的作用下,地壳会发生变形和抬升,从而形成山脉。

地壳中的断裂带也被认为是板块运动的证据。

通过研究断裂带的形态和性质,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变形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又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

因此有人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

这个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又译“欧亚板块”) [1]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讲解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讲解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讲解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土壤,也是我们探索的宇宙,因此,地球科学的研究一直深受大家的关注。

在地球科学中,板块构造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是什么?板块构造是指地壳和上部地幔的运动,而地球表面是由若干个移动的大块组成。

这些大块又被称为板块。

地球上的板块每年都会以几厘米的速度不断移动,这些运动是由地球自身内部的热功驱动力和强大的引力所驱动的。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早在100年前,地质学家们就对地球的运动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始慢慢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

在1950年代,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浅井惠文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最早的雏形。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都是由一些层面较低的基岩板块组成,而这些基岩板块是不断运动着的。

之后,哈里森·布朗提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板块构造理论,他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分为两类:大陆岩石和海洋岩石。

他将地球上的地壳分为若干块板块,这些板块分为两类: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他认为地球上的板块是像拼图一样不断地移动着,而所有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构造引起的。

在20世纪末,地球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了地球科学领域的全球性讨论。

板块构造理论逐渐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的认可。

板块构造的类型地球上的板块构造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板块、中间型板块和转换型板块。

边缘型板块边缘型板块是指两个板块在海底形成交界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板块往往会下沉到地球下面,而另一个板块上升。

中间型板块中间型板块是指地球上两个板块之间的岩石图案。

在两个板块彼此挤压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裂隙,而这些裂隙最终形成了中间型板块。

这种板块构造类型非常常见,例如地中海、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转换型板块转换型板块是指在地球上两个不同种类的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时,它们如何互相滑动的情况。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地扩张运动● 3.板块构造学说1.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解释。

本文将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假设1. 地球的外部结构不是均匀的:板块构造学说假设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称为“板块”的大块体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能力。

2.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活动等。

3.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的重要区域: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也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基本模式: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模式,它推动了地壳的演化。

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等地貌。

2.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对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板块边界断裂区域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与板块之间的俯冲和岩浆上升有关。

而大规模地震带和各种山脉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板块构造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痛苦。

了解板块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

四、总结和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结构不均匀,地壳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产生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详细描述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板块断层科普解读

板块断层科普解读

一: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来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

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这一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都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形成。

二:地震成因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震,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一旦地壳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组成地壳岩石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

世界上最多(90%以上)和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或气体对周围岩石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一般不大且为数较少,约占各类地震总数的7%左右。

我国很少发生火山地震,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和日本等地。

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壳的陷落所引起的地震。

它多为石灰岩溶洞的陷落造成,其数量少,影响小,仅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人工诱发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或地下大爆破所引起的地震。

它多发生在水库或爆破点附近地区。

三:断层和断裂带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根据断层面的移动情况,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水平断层(走滑断层)断层面若是倾斜的,按相对位置关系,通常把位于断层面之上的断盘称为上盘,之下的端盘称为下盘.根据断盘与断层面的相对运动分,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端盘称为上升盘,相对下降的端盘称为下降盘.上盘可以是上升盘,也可以是下降盘,下盘也同样如此.如果断层面是直的,也就无上下盘之分.正断层是相对与下盘而言,上盘沿断层向下方运动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2断层常见的地貌断层处断裂上升的岩石层是地垒,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断裂下陷的是地堑,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1:3.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3. 2板块构造学说(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录像、投影、模型等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应用板块学说解释山脉、岛弧、海沟成因的能力。

3.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壳运动的三部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过程,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海底扩张过程。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录像片:海底扩张过程、板块运动过程,投影片:大陆漂移证据的复合片、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海底扩张旋转片、六大板块空白图、练习题,教学挂图:两半球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模型:地球仪、吹塑纸、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壳是运动的,现在的地表状况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短暂的一瞬。

很久以来,许多科学家对地壳为何运动,如何运动,运动的力量从何而来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建立了许多理论体系。

直到本世纪初,年青的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一个全新的学说,打破了当时固定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拉开了全球构造理论的序幕。

【板书】第二节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在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正卧病在床,他望着墙上的地图(停顿,指两半球图),突然眼睛一亮,他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黑板上用吹塑纸演示,将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与非洲轮廓拼合在一起。

魏格纳联想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的猜想,是否其它大陆也能拼合在一起呢?从此,他开始收集大量证据,请看投影片1。

【出示投影片1】鸵鸟、肺鱼、舌羊齿化石等古生物分布,大西洋两岸古地质构造连续性,赤道有冰川遗迹、南极有巨大煤层等古气候的复合片。

【启发讲解】1912年,魏格纳提出了他的学说。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47页,读最后一段,并观察第148页的插图,思考:这个学说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回答。

这个学说是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是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这片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

湘教版选修2《板块构造学说》word教案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总论【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

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

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

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脊产生。

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

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

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

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

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

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

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

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

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分为几块不规则的大片,这些大片称为板块,它是构成地球的最小结构单元。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板块的构成、板块的分类和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是由几块含有不同成分的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以一定速度在地球表面上运动,构成了地壳构造。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解释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和洋山环流等地球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板块构造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的分布、地形地貌、火山分布、地磁分布和地热特征。

板块构造理论将这些地质现象的分布和特点联系起来,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地质科学论据。

地震分布的规律性、地形地貌的一致性、火山分布的分布规律性以及地磁、地热特征的分布规律性都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板块构造包括大陆板块和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陆地上,由大量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海洋上,由大量玄武岩和玄武质沉积岩组成。

大陆板块的形成主要是古老岩石结晶变质而成,洋板块是由玄武岩熔浆喷发沉积而成。

四、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成等几个方面。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上的板块移动是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板块相互碰撞或滑动时,就会产生地震和火山。

此外,板块构造还决定了地壳的运动和地球的构造形成。

五、总结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解释地球内部动力与地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解释地球的地质现象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科学依据。

板块构造对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地震、火山、地质构造形成等地球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动力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板块构造说的观点

板块构造说的观点

板块构造说的观点bankuai gouzaoshuo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的当代地球科学中最存有影响的全球结构学说。

它指出地球的岩石圈对立沦为若干非常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出现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拆分,或相互汇集,或相互位移,引发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说道涵盖了大陆漂移、海底收缩、切换断层、大陆相撞等概念,为表述全球地质促进作用提供更多了颇存有实效的格架。

简史年,德国a.l.韦格纳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至年期间,美国h.h.赫斯、r.s.迪茨在大陆漂移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创立海底扩张说,随后f.j.瓦因和英国d.h.马修斯等通过海底磁异常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

年加拿大j.t.威尔逊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并首先指出,连绵不绝的活动带网络将地球表层划分为若干刚性板块。

至年期间,美国w.j.摩根、d.p.麦肯齐、r.l.帕克与法国x.勒皮雄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原理。

年,美国b.l.艾萨克斯、j.奥利弗和l.r.赛克斯进一步阐述了地震与板块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将这一新兴理论称作“新全球构造”。

目前常用的术语“板块构造”,是麦肯齐和摩根在年提出的。

70年代以来,板块学说逐步渗透到地球科学的许多领域。

板块分割液态地球上层在雕向上可以分成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为上部具有一定刚性的岩石圈和下垫的横生塑性的软流圈。

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一小部分上地幔,厚度不一,约在几十公里至公里以上。

软流圈大体相等于上地幔低速层,或电导率较低的高导层(高阻层),q值(介质品质因素,与地震波膨胀程度成反比)较低,说明其物质较冷、较重、较硬,具有一定塑性。

存有着可以缓慢血液循环的软流圈,就是上覆以岩石圈出现大规模运动的基本前提。

分离型板块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大洋中脊轴部或裂谷带,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

中考地理板块构造学说复习

中考地理板块构造学说复习
第五页,共二十九页。



(xiàngdǎo)

在台湾海峡峡底发现古代 森林遗迹 2021/12/8
第六页,共二十九页。
(gǔdài)
在台湾海峡(tái wān hǎi xiá)峡底发现古代森
林遗迹.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fāxiàn)海洋生物化石.

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与海沟相邻的大陆板块,发生断裂, 岩浆上涌,形成多火山的山脉和一些 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岛)
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3.板块运动的形式:
精讲点拨
张裂拉伸 俯冲碰撞 断裂错动 4.证据:
-----形成大裂谷和海洋(hǎiyáng)面积的扩 张-----形成(xíngchéng)山脉
-----形成岛屿
地中海在不断缩小
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yùcè)
预 测 未 来
精 讲 点 拨
(DōngFēi)
(hónɡ hǎi)
东非大裂谷
红 海
东 非
裂 谷
红海、东非大裂谷现在
还在扩大,它们的形成
(xíngchéng)与板块运动有什 么Biblioteka 系?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1、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个(liǎnɡ ɡè)板块挤压形成
精 讲
板块构造 学说 (gòuzào)
2021/12/8
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定向导 学 (xiàngdǎo)
2021/12/8
第二页,共二十九页。
喜马拉雅地区(dìqū)的发 现
定向导 学
2021/12/8
喜马拉雅地区发现海洋动物化石说明什么问 题?你认为由什么原因(yuányīn)引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活动性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活动性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活动性板块构造学说和地震活动性大量的地震学资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地震学验证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某些预测。

反之,板块理论对地震学某些研究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合理的框架。

通常,以地震震级和频度为基础去研究全球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例如涉及最大观测震级,地震能量,地震应变,地震矩释放率,每年震级大于等于某给定值的地震频度和平均复发周期等等。

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地震资料和样本必须是完整和均匀的,也就是说,它必须包括某个时段内,某个截止震级以上的全部地震,而且震级必须使用同一震级标度。

此外,这些资料必须是准确的,而且足够多。

地震活动性研究的基础资料是全球和区域的地震目录。

(1 全球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和地震带(区)划分板块构造学说假定全球表层被划分为几个大的刚性板块,板块相互作用的边界是板块形变集中的地带,因而,地震活动将集中发生在板块的边界及邻近地带上。

1 )Gutenberg和Richer(1954)的全球地震活动带(区)的划分。

Gutenberg和Richer在1954年指出,全球的主要地震活动集中在活动构造带上,但是在裂谷带和稳定地块的也有不少的地震活动;活动地带的应力机制有两大类,分别出现在褶皱构造和块体构造中。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弧形构造,典型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而在块体构造区域中,则是产生剪切断层的应力机制。

全球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四个狭窄的带上,以及散布在某些大陆地区。

第一,环太平洋地震带,第二,地中海—横贯亚洲地震带,第三,大洋脊地震带,第四,裂谷地震带,第五,东亚和北美大陆地震区。

2)板间地震和板内地震大洋脊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的浅缘地震,基本上是板间地震;而大陆地震区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板内地震。

把地震这样划分的原因,是板内大地震断层上单位长度释放的地震矩总是大于板间大地震,两者的差别是五倍左右,相应的应力降高得多。

2 全球浅缘地震,中源和深源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Gutenberg和Richter(1954)把地震深度划分为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在70千米和300千米之间)和深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全球浅源地震空间分布特征比重大,占全部地震活动的百分之七十六;分布广,在所有的板块边界和与板块边界有关的板内地区中,浅源地震组成狭窄的地震带,与板块的海洋洋脊上的离散(扩张)边界,海沟(汇聚)边界和陆—陆碰撞(汇聚)边界相一致;在大陆内部,特别是在欧亚,美洲和非洲大陆内部的浅缘地震,相对于海洋上的狭窄地震带,显得异常分散;大陆内部的亚洲浅源地震最为活跃;强度大,全球特大的地震(M>=8.5)都是浅缘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构造学说》学讲活动单
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学习难点: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习过程:
■活动一:基础知识阅读理解
阅读课本P42-45页独立完成填空: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拼合而成的。

全球有六大板块,是、、、
、、。

2.在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是。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板块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
,有的,有的。

4.世界上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

5.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交流讨论完成
■活动二:探究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1.阅读课本P43、地图册P20板块示意图
2.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分布
3.讨论六大板块的运动:碰撞挤压、张烈拉伸。

4.小组讨论、展示
5.班级展示
■活动三:探究山脉、海洋等的形成
1阅读地图册P2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示意图
2.根据板块学说理论讨论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等的形成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地中海、红海等的生成演变
5.班级展示
■活动四:探究火山、地震等的成因及防震
1.讨论两个岛国英国与日本的地震情况及原因
2.讨论印尼被成为火山国的原因
3.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应如何防震
4.班级展示
■活动五:达标检测
探究训练P44-45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