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案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doc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为人民服务教案: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为人民服务教案: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为人民服务教案: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思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政治老师可以将“为人民服务”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学习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积极实践。

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更是学生理解政治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体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勇于争取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高中政治课程也需要通过教学实践,表现师生明确以人民为导向、服务为己任的理念。

在教学计划设计中,政治老师可以安排多种课外活动,如开办“民主英语角”、“大家谈”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政治老师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引导和督促,在服务实践中深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注重纠正学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

政治老师应该教育学生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行动。

在课堂上可以结合案例和名言警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政治教育需要始终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主旨。

政治老师应该依据教学实践中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情感,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一思想政治教案

高一思想政治教案

高一思想政治教案高一思想政治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

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高一思想政治教案2一、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理念支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二、教材分析征税和纳税是国家分配的重要环节,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承接上一框题,同时也是现代公民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税收的含义及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2)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3)知道我国的主要税种;(4)知道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其作用;(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知道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法行为。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教案)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3)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教案)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3)

4.1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以及如何使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落实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中。

第四课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和第六课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单元这三课是一个统一整体。

第四课首先围绕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即我国的国体展开,主要从“是什么”“怎样”两个角度探究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本质、特点、优点;以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本框题从“是什么”角度探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认同我国人民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全过程的民主,增强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符合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

法治意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写入我国宪法的,是宪法明确规定的。

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循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公共参与:通过理论学习和一些实践活动,感悟我国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切实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

【教学重点】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教学难点】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程人民民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带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国家一、我国的国体(一)国家性质(国体)含义: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反映的是国家的本质即国家的阶级属性。

回答问题: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即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

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

类型:奴隶制国体、封建制国体(专制制;采用专政手段)资本主义国体、社会主义国体(民主制;采用民主和专政)知识拓展当堂练习:判断题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五星闪耀》议题一:你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吗?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二)我国的国体1、是什么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同步(统编版必修1)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同步(统编版必修1)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师发放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类型,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2.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有时过于片面,容易受主观情感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理性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强。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自身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典型社会现象,让学生在分析中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通过历史资料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线,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发展逻辑。
2.创设互动式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设计高一政治同步(统编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等核心概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
2.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定期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思想的碰撞。
-设立辩论环节,让学生在正反双方的交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2(201911)

高一政治政治生活:积极参与-重在实践2(201911)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政治生活的
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分析参与政治生 活的方式。
2、能力目标:从对社会政治生活以
及亲自参与政治生活的体验中,提高中学 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
镜头四:某市要进行老城区房屋改造,在 公布的拆迁地段中,有一座具有文物价值 的古建筑。几名中学生在得知这一情况后, 广泛征集了有关该古建筑的历史资料,向 市政府提出“妥善保存古建筑”的建议。 市政府组织专家论证后,采纳了他们的建 议。
问题1: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 问题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
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 养,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中。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
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问题 探究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镜头一:他曾多次就社会生活中的一些 问题向 当地政府写信反映情况,还给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寄去自己的建议。
镜头二:她到荷兰参加“世界儿童为和 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发现会场上没有 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她意识到这是对 祖国尊严的损害,立即找到这次活动的组织 者,严肃地指出其错误。
镜头三:早某市举办的“我当小市长” 活动中,几个中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 对该市政府管理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并 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小市长”的身份与市 长对话。市长对他们的建议逐条予以答复。
; 小磊技术网 https:// 小磊技术网

正八品下;正八品上;彩画 鼓三千挝 皆入官之门户 不成者 金钲鼓角居后 △甄官署 八月 为丞之

高一政治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高一政治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高一政治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能够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路径,了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教学内容: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包括生态文明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则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介绍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要求:明确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行动要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三、教学准备教学资料:生态文明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实践活动工具:调查问卷、环保宣传材料、垃圾分类桶等。

教学场地:教室、校园、社区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态文明?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知识讲解利用PPT等教学工具,系统讲解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意义。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二)实践活动安排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

调查研究: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方案,开展生态文明现状的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和资料。

环保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或社区的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三)实践操作与指导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2.案例分析:请选择一个近期国内的热点事件,分析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阐述。(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3.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结束后,撰写一篇实践报告,内容包括活动策划、实施过程、感悟和收获等。(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注意书写规范,确保作业质量。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表达,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秀成果,教师可以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
2.小组讨论: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a.解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情感教育:教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并撰写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
1.思考题: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

高一政治必修四《12.1价值和价值观》学案一.知识考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3、【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知识梳理:(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发展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含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其主体部分是。

3.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是历史的。

4.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创造者,是力量。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群众。

一切群众,从群众中来,到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三.易混易错点: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或劳动人民。

( ) 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 ) 3.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群众观点就是群众路线。

( )四、综合探究探究活动一: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

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探究活动二: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煤炭产量将超过33亿吨,汽车产量达到1300万辆……1、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2、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活动三:《红楼梦》《三国演义》作者是谁?他们从事艺术创作的源泉是什么?他们从事创作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从何而来?探究活动四:材料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毛泽东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起义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5.教师将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哪些解决措施?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的了解。
4.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具体的基层群众自治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不少于1000字。
5.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新颖,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基层民主建设。
6.分组合作,每组拍摄一部关于基层群众自治的微视频,展示基层自治组织的实际工作场景,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4.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增强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积极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境界。
-设定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政治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社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基层群众自治的现象,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活动是由谁组织的吗?它们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哪一种制度?”
(二)教学设想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3)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3)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3)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设计了一节优秀教学案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认识到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背景设定在我国成功地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国际会议,会议上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以此为契机,我引导学生关注会议背后的主角——人民群众,从而引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学主题。
2.结合时事热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通过展示相关的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这些成绩背后的艰辛努力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什么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政治制度中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人民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理解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背后的人民力量?”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结合时事热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我国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背后,有哪些人民的力量在起作用?”,“这些成绩对我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3.案例分享:分享一些关于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民的力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时事热点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成绩背后的原因、人民的参与和贡献等。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设计(统编版必修3)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设计(统编版必修3)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2)如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高其运行效率。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的未来发展前景。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反映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是一种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让人民群众在基层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政治制度。
3.教师提出问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它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定义、发展历程、组织形式等基本知识。
2.教师详细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教师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一制度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4.分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体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带来的民主参与和社区自治。
(3)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1.2两个毫不动摇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2)

1.2两个毫不动摇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2)
a.选择题:设计若干关于“两个毫不动摇”知识点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概念、政策法规的理解。
b.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两个毫不动摇”的含义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c.案例分析:提供一个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思考拓展类作业:请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1.2两个毫不动摇高一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两个毫不动摇”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案例解析、资料查询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背景和实践成果。
2.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3.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数据等形式展示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
a.请探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b.请举例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
3.实践应用类作业:请学生尝试以下实践活动。
a.调查身边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了解其发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撰写调查报告。
b.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制定一项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4.阅读拓展类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以下材料。

高一政治教案教学计划优质

高一政治教案教学计划优质

高一政治教案教学计划优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和政治参与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我国的政治制度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4.政治参与的方法和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难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政治参与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安排1.第一阶段: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周)2.第二阶段:我国政治制度(2周)3.第三阶段: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2周)4.第四阶段:政治参与的方法和途径(2周)第一阶段:政治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课时【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政治?政治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2.简要介绍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堂讲解】1.政治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2.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国家、政府、政党、政治制度等。

【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让学生讨论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

第2课时【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简要介绍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课堂讲解】1.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2.我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

【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政治学的发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2.让学生讨论政治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课堂小结】第二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第3课时【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政治制度。

2.简要介绍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课堂讲解】1.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

2.我国政治制度的构成及特点。

【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2.让学生讨论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4课时【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我国政治制度。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2022年春高一下学期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3)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2022年春高一下学期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3)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特别是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产生、职责和作用,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理解。
3.学会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这一部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是教学的难点。
4.作业交流: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逐渐增强,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基层群众自治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沟通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以及它在实际运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举例、图表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下学期备课讲课高效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2.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下学期备课讲课高效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会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这个故事将是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干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无私奉献的实例。例如,我可以讲述一位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为了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分析时事政治的能力。通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在课堂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我还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的结尾,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文章,或者设计一个关于服务人民的实践活动方案。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真实性:本节课通过播放真实感人的故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决心和实际行动。这种真实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党的伟大事业,增强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人民为中心”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扶贫攻坚、教育改革、医疗保健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教案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教案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目标: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理解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学问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同学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礼、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培育同学分析论证问题的力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实践相结合”、“青年同学坚决走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时,采纳详细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坚决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尤其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学问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尤其是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是学问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争论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人民群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制造者?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懂得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制造者。

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制造物质财宝,社会就不能生存和进展,没有人民群众制造精神财宝就会枯燥无味。

我们青年同学要成长,应当怎样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了进—步明确这一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板书)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板书)老师分析:树立群众观点就是有群众意识。

群众观点是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任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事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主要内容就是:宣扬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高一政治课程设计

高一政治课程设计

高一政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一政治课本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认识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一政治理论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

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政治理论知识相对薄弱,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提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政治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高一政治课本,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2. 我国政治制度: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3. 国内外政治形势:介绍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政治理论知识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众学用结合实施方案

群众学用结合实施方案

群众学用结合实施方案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对象。

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要善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群众和党的共同利益。

因此,制定一套群众学用结合的实施方案,对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通过调研和走访,及时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向群众进行通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其次,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参与活动,如座谈会、听证会、意见征集等,让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使他们成为工作的参与者和监督者。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引导群众的自治意识和组织能力,鼓励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习惯。

再次,要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群众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工作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群众沟通、协调和服务。

同时,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考核机制,激励和约束群众工作干部,推动他们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最后,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引导广大群众理性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

同时,要加强对各种形式群众组织的引导和监督,防止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确保群众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群众学用结合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和改进。

只有不断加强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希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能够认真贯彻这一方案,切实增强与群众的联系,为实现党的各项工作目标不懈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哲学常识第八课第二节第二框教案设计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李岸旭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理解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青年学生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就要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转变。

(2)能力方面:结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教学,培养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次分析论证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联系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道路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结合本框内容的学习,要加深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解,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树立坚定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人民群众服务。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尤其是同工农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设计构思
自学、讲述、讨论、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显示材料;发扬课堂民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听歌曲(多媒体播放《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

问:这首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办事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就是同群众实践相结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同群众实践相结合”这一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下列五组问题,自学阅读教材。

多媒体显示:
第一组:
(1)什么是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2)为什么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3)怎样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第二组:
(1)什么是相信群众?
(2)为什么要相信群众?
(3)怎样相信群众?
第三组:
(1)什么是依靠群众?
(2)为什么要依靠群众?
(3)怎样依靠群众?
第四组:
(1)什么是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2)为什么要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3)怎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
第五组:
(1)什么是青年学生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2)为什么青年学生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3)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板书:1、同群众实践相结合的内涵、原因、要求。

(1)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是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是什么)
(2)原因: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
(3)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怎么办)
多媒体显示:战国思想家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战国思想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这说明什么道理?
生:荀子的话说明人们能够利用“群”的力量征服自然界。

孟子的话说明:良好的天气时令,不如良好的地理形势有利;良好的地理形势,又不如深得人心,团结一致有利。

这深刻启示我们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紧密依靠人民群众。

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一贯的主张,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坚持了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同样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

下面我们要正确理解党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板书:2、正确理解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1)要相信群众
师:什么是相信群众?
生:一是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力;二是相信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三是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

师:为什么要相信群众?
生:原因: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二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蕴藏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

师:怎样相信群众?
生: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策群力,有事同群众商量。

多媒体展示:目前,无论是设立市长接待日还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无论是各行各业的价格听证会,还是各种形式的意见箱,举报xxx、举报箱,都充分说明广大党员干部相信群众。

板书:(2)依靠群众
师:什么是依靠群众?
生:一是指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二是依靠信任和支持;三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师:为什么要依靠群众?
生:一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群众的共同事业,当然要依靠广大群众来完成。

二是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的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依靠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依靠他们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

师:怎样依靠群众?
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依靠群众的协作来完成现代建设任务。

多媒体显示:2003年1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非典,我们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通过抗击非典,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

板书:(3)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师:什么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生:是指我们党从事的一切工作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

师:为什么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生:一是无产阶级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师:怎样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生: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每个人应当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

多媒体显示: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社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板书:(4)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信群众是前提,依靠群众是手段,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者是内在的统一。

师:对青年学生来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就是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板书:3、青年学生必须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1)什么是青年学生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是青年学生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青年学生为什么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下列材料,请学生阅读:
“我们现在看看一些学生,看看那些同社会实际活动完全脱离关系的学校里面出身的学生,他们的状况怎样样呢?一个人从那样的小学一直读到那样的大学,毕业了,算有知识了,但是他有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里去。

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以算得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呢?我以为很难,因为他的知识还不完全。

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呢?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学生的书本知识是什么知识呢?假定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不是他们自己亲自得来的知识。

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一定的情况说来,这种知识对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的,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

最重要的是,是善于将这种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

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