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学讲义_

合集下载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三、宋元明的文献学四、清代的文献学五、百年来的文献学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第二章文献目录第一节古籍目录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一、目录类型二、目录的内容第三章文献校勘第一节古籍的错误一、古籍的致误二、古籍的错误类型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二、底本与对校本三、校法四例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第三节校勘记一、校记的体裁二、校记的撰写三、校记的作用第四章古籍版本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一、几个概念二、常用术语三、工具书第二节版本鉴别一、版本鉴别的依据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四、元刻本及其鉴别五、明刻本及其鉴别六、清刻本及其鉴别七、活字本及其鉴别八、伪本及其鉴别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第一节文献辨伪一、辨伪的必要二、伪书出现的原因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四、伪书的种类五、辨伪方法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第二节文献辑佚一、辑佚的意义二、辑佚方法和要求第六章文献收藏第一节古代的藏书体制及理论一、藏书体制二、藏书理论第二节先秦至唐五代的文献收藏一、国家收藏第三节清代的文献收藏一、清代的文化政策与藏书二、清代的官府藏书三、清代的私家藏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古文献学考研讲义

古文献学考研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二、重要丛书介绍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

【古文献知识与技能讲义】

《汉语古文献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讲义绪论:内容介绍:全面介绍汉语古文献的相关知识及使用汉语古文献的技能,其中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史源学,以及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甚至年代学方面的内容,是溶各专门之学为一书的整合之作,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之作。

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于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突出学术性和实用性,与《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比,本课程不是对历史要籍简单的分类介绍,也不是给学生导读那些已经整理过的古文,而是系统传授有关古文献的如何使用(包括检索、整理、解决阅读困难)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课程的重要性:由于古代文献是记载古代文、史、哲信息的载体,不会使用古代文献,就无从谈起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史、哲,所以,此课程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前辈戴震(东原)《与是仲明论学书》曾就自己研读文献的经历发表过议论,大体是:学问之道在于读经史,读经史之书在于明词知义,明词知义在于识字了音及掌故。

本课所讲正是这样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

据我们所知,具有条件的名牌大学,在文史科系都讲授类似的课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而在一般高校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师资,还无力开设这样的课程。

我们所以开设此课,绝非具备了这样的师资条件,如本人对所讲内容仅是一般的了解,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掌握的程度,对个别内容甚至还根本不懂,如古代音韵学(没专师)、版本学(没依据),但是为了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勉为其难,不然怎么算是大学的历史“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从教老师的责任。

希望同学能够以此作为门径,日后若得高师指点真正学会这些知识,成为真正的“专业”学人。

三、基本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上编:以整部书为对象)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

(中编:以字词章句为对象)古文字学、古音韵学、训诂学、史源学。

(下编:即相关知识)古代天文历法史、典章制度史、生活风俗史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的目标要求:作为一门强化“功夫”的课程,通过老师以大量的举例讲授,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手艺”。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第一讲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文献一词的含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说文解字》:“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以文献为名的著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歴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说明他写这本书,所用材料的两个来源:一是书本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

我们也可以看这本书三百四十八卷的体例: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其实,我国史学界,将史实和言论并重,作为撰述的两大内容并不始于马端临,司马迁《史记》,在记述之外还收了不少言辞、议论,如你们学过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而东汉的班固则将有关学术、政治的重要论文,都一一载入传中,从此,历代诸史都沿用这一体例。

西汉以前,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尚书》中的典,主要是叙述事实,《谟》则是记载言论。

《左传》则在叙述事实之外往往有“君子曰”的记述,这也是言词部分。

当然以文献命名著作的在马端临以前确实未曾有过,其后,则有《永乐大典》,这本书的初名为《文献大成》,其取义是包括各类图书的意思。

3、“文献”的函义与范围以上是最初的文献含义,也就是其使用的范围,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扩充了范围的,显得很随意,比如有人把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样弄,文献就无所不包,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学科分工是越来越细的,一门学科是应该有专门性的,也就是有具体确切的研究范围,不然逻辑混乱,没办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如地下发现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等,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又如墓葬中出土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察其形制、时代、手工艺等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范围,和文献学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文献学概要(讲义要录)

文献学概要(讲义要录)

文献学概要(讲义要录)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

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的要求,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典章制度,远的是古代,近的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是历史。

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

一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

文献学的范围是什么呢?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2013,讲义,历史文献学讲义(出土部分)

2013,讲义,历史文献学讲义(出土部分)

历史文献学讲义(出土文献部分)引论一,学习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目的?知道查阅哪些专业书——知道要读什么书来从事某个专题的研究具体历史文献的研究附1目录学基础书目与常用工具(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新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余嘉锡,余嘉锡说文献学(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004,2006年香港中文1975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上海书店,2001年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1981年,2003年新版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出版社,1982年,2005年潘树广:文献学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屈万里,昌彼得:图书版本学要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陈高华: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清史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王重民、朱天俊编:普通目录学,北京大学图书馆系,1957年张舜徽(1911-1992):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1962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国维,陈垣,杨树达,姚名达,赵万里,顾廷龙,程千帆,黄永年,沈津等人著述。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目录的内容
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 要、大小序(《师说》)
3、目录学发展简史
第一、创始:汉代刘向刘歆父 子及其班子的“六分法”
《汉书》:“刘向司籍,九流 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汉书·艺文志序》:歆于是总 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 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 略》,有《术数略》,有《方技 略》。
“文献”指原始记载、官府典 籍,也可引申为书籍,通常泛指具 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2、文献学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 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类目
目录学 版本学 校雠学(校勘 学)
二、目录学
研究目录工 作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规律的科学。
1、目录学的价值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 榷》:
经折装
约产生于 唐代后期,以 卷子长幅改作 折叠,成为书 本形式,前后 粘以书面。 Nhomakorabea 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 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 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 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 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 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 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1、文献错讹的类型 第一、讹:文字错误,如《吕氏 春秋》云:子夏之晋,过卫,有 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过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显然原文中的“三豕”是 “己亥”之误。因为二者字形相 近。
• 曾纮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形夭 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其中有误,所以 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 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于是知道是 “刑天舞干戚”。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文献学讲义

文献学讲义

文獻學講義第一講文獻與文獻學一、文獻1、文獻釋義《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鄭玄注:“獻,猶賢也。

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論語·子張》:“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朱熹《論語集注》:“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

識,記也。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馬端臨《文獻通攷》:“凡敍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

凡論事,則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正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焦竑《國朝獻征錄》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清代傳記叢刊》2、當代文獻的特殊形式訪談錄、回憶錄、口述史、文史資料查建英著《八十年代訪談錄》北島主編《七十年代》徐鑄成著《徐鑄成回憶錄》許姬傳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唐德剛编《胡適口述自傳》劉小萌编《中國知青口述史》趙仁珪编《啓功口述歷史》崔永元编《電影傳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全157冊雲南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二、文獻學1、定義:研究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門學科。

2、範圍: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文法;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收藏;文獻形成發展的歷史;文獻的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檢索3、內涵: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即按照一定次序編排的一批書名(或篇名)及其敘錄。

它是簡介圖書內容和形式,反映文獻出版和收藏情況,指導閱讀和檢索圖書等文獻的工具。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用文献,述叙记录,分析和解释,对历史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古文献学既可以用于微观探究,也可以用于宏观分析。

从微观角度看,古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特定事件,以及个体在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功能和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古文献学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历史的总体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总体发展和演进。

古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分类法和质量法,其中质量法是古文献学的重要方法。

质量法的内容有历史文书的普及性研究,历史文书的特定分析,历史文献的案例分析和历史文献的评估。

质量法的历史文书普及性研究,即评价历史文献中人物和事件的相关性,以及历史文献中各类价值分析和解释。

历史文书的特定分析是围绕历史文书中特定人物、事件或现象展开的研究,以深入挖掘历史文书的内涵,加深对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

历史文献的案例分析是一种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象性地研究历史文献,以求出准确的结论。

历史文献的评估是以把握其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和历史影响为目的,辅助宏观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在古文献学的研究过程中,应当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筛选,熟练掌握质量法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文献的把握方法和补充方法,掌握文献的评价方法,探索正确的历史观,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科学性能力。

总之,古文献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研究分支,其方法涵盖了分类法和质量法,可以用于宏观探究和微观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获取准确的历史结论具有重要意义。

古文献学的研究,要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筛选,熟练掌握质量法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文献的把握方法和补充方法,掌握文献的评价方法,探索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更好的了解历史的总体发展和演进。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上)绪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溯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

何谓“贤”?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士大夫。

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便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教授呢?’”可见,“贤”指博学多识之人。

又,《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吾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夫夏时,夏正书也。

坤乾,《易》类也。

夫子憾夏、商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

”(《文史通义·易教上)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唐代诗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是从古代文献出发,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古代文明的
学科,是“古文献学讲义”是针对古文献学要求向考生展示传承及挖
掘古文献学家之贤识情报及文化积淀的重要教程,其可作为学习古文
献学的主要参考。

古文献学既是探索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也是研习历史和文学的
重要课程,它包括各类历史文献,如经典、文绣、书画、古人书信等,对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习者深入了解古代文明。

古文献学教程的重要内容有:一是对古文献的介绍;二是考古文
献的方法和步骤;三是文献的历史性分析和内容分析;四是文献的保
存与传承以及有关技术;五是当代学术界对古文献研究的发展和解读;六是古文献在日常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古文献学所涉及的表达形式多样,如书画、碑帖、铭文等,而古
文献学教程正是以有效引导学习者熟悉、了解和归纳这些表达形式的
技巧,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灵活运用文献学的理论,同时加深学习者对
古代文明的认识。

因此,“古文献学讲义”是高校及高等教育层面深入揭示古文献
学理论及实践方法的重要参考,对于提高高校教师及学生对古文献学
的理解和应用都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古文献学讲义”如何体现了古文献学的理论认知和
实践方法,在提高高校学生、学者的古文献学实践及认知能力上可谓
功不可没。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 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 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 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 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 须注意版本。
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 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 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 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之 学。
1,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 版本与校勘及其定义。
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 内容。
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 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 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 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 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 问。目录学向来被看成治学之门径和指南, 为学中第一要紧事。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 之作。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

文献学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电子书)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

现在一本书,在开头都列出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通称之为“目录”。

但严格来讲,或者说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只能称之为“目”。

“目”者,本来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

至于“录”,是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

完整地说,要有书名、篇章名并有其内容提要,才可以叫“目录”。

如今把书的开头列出的章节篇名叫“目录”,只是从俗地随便叫罢了。

(有的书不称“目录”而称之为“目次”,似比称“目录”确切些,但此法不甚通行。

)引自第3页【主要参考书】首先是吕诚之(思勉)师的《经子解题》。

这是引导我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书。

其书所以写得精彩,能引人入胜,是因为诚之师对群经和诸子都下过扎实的功夫,具有独到的见解,而绝无人云亦云的皮相之谈。

同样下过真功夫且便于阅读的,还有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

不过钱氏多少受点清季今文学派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些看法不尽正确。

此外,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也可参考,尽管这位今文学大师的见解今天看来不免陈旧,但所讲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总还比较清楚。

有周予同的注本,抄集了不少资料,初学者看了也有好处。

引自经部主要参考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但据《经典释文》,比较原始的《鲁论》实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我们的课程名称中的文献,与上述定义名实并不相符,我们要讲的只是传统意义的文献,即古代以纸载体为主的文献。

文献学如果作为一门学问,确实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根据前人的说法,可以上溯到孔夫子的时代,所谓孔子修“六经”者就是。

至少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大规模整理国家藏书,就是作为学问在做,当时叫“校雠”。

从那时以来,历代从事这门学问者代不乏人,作为一门学问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方法手段,尤其是在清代,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真正具有“文献学”的名称,应当说历史并不长。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四库提要》中,分别是字书、韵书、训诂,这是传统的称呼。

近代学术大师梁启超应是最先提出文献学这一概念的学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一节中,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含义不是太清晰,应是指史料学,最多也只是所谓文献考证。

与他大体同时,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分章包括古籍的分类、目录、校勘、编纂、翻译、版本、印刷等内容,可以看出,虽范围、分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符,也未必恰当,但确实是按照一门学科在论述。

而真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则更晚,建国以后,由于共和国的创建者毛泽东先生对于古代典籍有着浓厚兴趣,尤爱读史,提出要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

本身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动员国家的力量,大规模的校点整理古籍。

当时一批主要是从事历史学的学者参与此事。

工作过程中感觉到专业人才问题,前辈学者从小接受传统儒家学说教育,而经书学习是最基本的内容,其中就涉及到文字校订方面,对于古代学术整体上也比较熟悉,而新式学校教育这一方面存在缺陷。

到50年代末,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等几位教授首先提出建议,为培养专业人才,应当建立文献学专业。

随后于1959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因专业需要,须开设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基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当时都在中文系,因此把这个专业放在了中文系,从属于汉语言文学学科,也按中文系学生要求招生,是为此专业的由来。

文革以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八十年代初,当时华中师院从事文献学的前辈学者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因本人是历史系教师,从历史专业角度出发,又在历史系设置了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形成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由于历史原因,古典文献学归属中文学科,历史文献归属历史学科,所以一般也就理解为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对象是语言文学方面的典籍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历史学科作为史料的文献,应当说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相当偏狭的,原来翦伯赞提出时是说:“设置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人才,主要是整理中国古典文学、史学、哲学方面的文献。

”(《光明日报》1959年7月17日)因此上述认识可以说是曲为之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国内高校,设置古典文献学的要多于设置历史文献学的。

其实,就文献学本身来说,是一个很宽泛的学科,研究内容很广,应有古今之别。

这一学科名称最早其实也是单指古代文献。

以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上很难区分古典与历史,其实看看这些年来出版的作为教材的有关著作,以及学科目录中两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等,实在也差不多,过分强调学科差别,很容易造成培养上的误区,如现在中文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在使用古文献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由于专业造成的失误,即使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