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导言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认同。
该大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夏商周时期a.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b. 周朝的分封制度和礼乐文化;c. 古代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b. 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兴起;c. 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
3. 秦汉时期a. 统一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治理;b. 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c. 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形成。
4. 魏晋南北朝时期a.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和社会转型;b. 佛教的兴起和传播;c.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5. 隋唐时期a.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b. 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c. 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
6. 宋元明清时期a. 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科技进步;b. 元代的统治和文化交流;c.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和重要事件;2. 运用讲授、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4. 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别辅导和课外拓展资源。
五、教学评价1.采用定期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评价,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展示性评价,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参考文献1. 《中国历史大辞典》2. 《中国通史》3. 《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书》七、结语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208(两个学期)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时间为序,内容丰富,并且有文史哲与自然科学知识兼融渗透特点的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是向学生传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基本了解与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中国古代史是全日制历史本科专业第一个学期的主干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专题课。
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做好相互之间的分工配合,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
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是“中国近代史”,为了做好该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全面讲授课程内容并带领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完成全部教学任务,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按时间线索全面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并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知识。
2、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综合文化修养。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作业、论文、参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重点:氏族社会的繁荣,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龙山时代的文明;夏朝奴隶国家的确立,商朝的政权和阶级结构;西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大国争霸,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战国变法运动;诸子百家思想;秦朝制度,秦始皇,文景之治,汉武帝,董仲舒思想,秦汉农民战争;门阀士族和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南方的经济开发,北魏冯太后、孝文章改革,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隋朝的建立与统一,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的繁荣,民族关系,隋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的政治制度,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后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周世宗的改革,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经济重心南移,宋金关系,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宋代的科学技术;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及评价,忽必烈推行汉法,元的统治机构与统治政策;明朝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明初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张居正改革,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含英文名)中国通史(古代部分)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开课学期:秋、春周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
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导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三中国历史的童年第一讲夏?商?西周(2学时)一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二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春秋?战国(2学时)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三经济的发展四诸子百家第三讲秦?西汉(2学时)一秦帝国的兴亡二西汉政治演变三西汉经济与文化第四讲东汉?三国(2学时)一王莽改制二东汉兴衰三三国鼎立第五讲两晋?十六国(2学时)一西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第六讲南北朝(2学时)一北朝一:北魏二南朝:宋齐梁陈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第七讲隋?唐前期(2学时)一隋朝的兴亡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三隋唐制度第八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一唐朝后期政治二五代十国三辽第九讲北宋(2学时)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二北宋的内政三宋代经济与社会第十讲南宋?金(2学时)一南宋二金三宋学与理学第十一讲元(2学时)一大蒙古国二元王朝第十二讲明(2学时)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二明朝中后期政治三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四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第十三讲清(2学时)一康乾盛世二盛世的危机三明清经济与文化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别职”修史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第八章两宋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起居院实录院国史院四大类书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两宋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四大类书第三节民族史域外史的编修第九章辽夏金时期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国史院翰林学士院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辽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二节夏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三节金代的修史机构和史学成就第十章元代的史学教学要点:脱卜赤颜蒙古翰林院纪事用蕃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元代的史学成就第三节元代实录体的完备第十一章明代的史学教学要点:翰林院明实录《永乐大典》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明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明代的史家第三节明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二章清代的史学教学要点:三通馆《大清一统志》《四库全书》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清代的修史机构第二节清代的史家第三节清代的代表性史著第十三章近代史学(上)教学要点:近代史学思想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史学的巨变第二节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第三节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第十四章近代史学(下)教学要点:胡适、顾颉刚的史学方法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考古学对历史学发展的影响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胡适的“实用主义”史学第二节顾颉刚的“层累构成说”第三节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第四节陈寅恪、陈垣的史学成就第五节考古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教学要点: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开拓性贡献新中国十七年史学的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和发展第二节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三、参考书目: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北大历史系教材书单
北大历史系教材书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没有统一的教材书单,因为教材的选择会根据具体课程和教授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然而,可以提供一些北大历史系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
1.《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2 006年版。
2.《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册,陈苏镇、张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以上书籍是在北大历史系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但具体使用的情况会根据课程和教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果你对北大历史系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建议直接联系系里的教师或相关部门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国古代史 讲义 北大
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大北大中国古代史讲义第一章:古代中国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3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变革1.5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第二章:中国古代帝国的崛起与辉煌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文化交融2.2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开放2.3 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演变与文化成就2.4 明清时期的封建统治与社会变革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3.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3.2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士人文化3.3 宗法制度与家族礼仪3.4 农耕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成就4.1 古代中国的文学与艺术4.2 古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4.3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4.4 古代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制度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交往5.1 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外交手段5.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5.3 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贸易5.4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第六章:中国古代史的评价与启示6.1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与价值6.2 古代中国的伟大成就与局限性6.3 古代中国对现代中国的启示与借鉴结语: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
古代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与伟大的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古代中国也面临着种种困境与挑战,这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赵冬梅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学分:4任课教师:赵冬梅副教授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上课地点:理教313课程说明: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考核方式: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教材:《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参考书-通史部分:《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 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9.参考书-断代部分隋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宋辽金:《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明清:《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编号:051009英文名称: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学时学分:180/8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1-2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从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尤其是炎黄以来中华民族5千年历史的基本演进,阐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其历史时段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每个历史时期或朝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要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等。
教学大纲:导言(2课时)一、祖国优良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
二、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和学习祖国历史的意义。
三、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
第一章先秦时期 (28课时)第一节原始社会(8课时)一、从原始群到氏族制(2课时)旧石器时代初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及其文化(重点),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及其文化。
二、氏族公社及其繁荣 (2课时)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重点)。
沙苑文化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及其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发现,分布及类型(重点);河姆渡文化(重点)。
三、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2课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重点、难点);齐家文化及其他发现。
四、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2课时)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重点、难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20课时)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2课时)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国家的形成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难点);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地区,二里头文化(难点)。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4课时)商族的兴起和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盘庚迁殷(重点、难点);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旱商文化,甲骨文与甲骨学(重点、难点);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和畜牧,手工业和商业,百姓,小人,众人,仆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00018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4学时:64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开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1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古代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为后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立起源,和在一百多万年里尤其是最近的数千年里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轨迹。
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分析中国古代史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中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适应从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文职工作的知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社会上起远古,下讫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和认识,并掌握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历朝历代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成就、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等内容。
2.专业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够运用《史记》等古代历史文化典籍,深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3.综合能力: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提高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导言1.教学内容:历史,中国古代史,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
2.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和线索;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的关系;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古代史自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国古代史》,郭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课时:3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全日制本科的主干课程。
教学目的是阐述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关于中国古代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大纲采取史学界比较通行的观点。
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本大纲采用春秋战国之际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采取宋代说。
这与现行中学课本的处理原则是一致的。
但教师上课时可以将各种学术观点向学生作介绍,以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
本课题共208学时,分两个学期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组织课堂讨论,撰写论文、观摩参观和外出考察等活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思考练习第1章原始社会重点、难点:1.人类的起源2.母系父系氏族公社讲授内容:1.中国古人类发的起源与进化(1)人类的起源(2)中国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3)原始群时期的劳动和生活(4)血缘家庭到氏族公社2.母系氏族公社(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址(2)特征与传说(3)经济生活(4)社会组织3.父系氏族公社(1)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变革(2)主要文化遗存(3)经济和文化(4)私有制的出现和原始公社的解体4.古史传说(1)炎帝与黄帝(2)三大部落集团与两次部落战争(3)中华民族的由来(4)尧舜禹的禅让到王位世袭思考练习1.中国原始社会婚姻状态进化过程如何?对社会组织影响如何?2.结合考古材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是如何解体的。
第2章夏、商、西周重点、难点:商周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讲授内容:1.夏代奴隶社会的确立(1)夏王朝的建立(2)夏代的阶级结构和国家制度(3)夏代的经济和文化(4)夏代的发展和衰亡2.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1)商朝的发展(2)商朝的发展(3)商代的国家机构、阶级结构(4)商代的奴隶制经济和文化(5)商代的衰落与商纣王亡国3.西周的建立与基本制度(1)西周的建立和巩固(2)西周的基本制度4.西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1)西周的社会经济(2)西周的文化5.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和西周的灭亡(1)西周的社会危机(2)西周的衰亡思考练习1.试述商代的阶级结构2.略谈对于井田制的理解3.分析西周灭亡的原因第3章春秋战国重点、难点:1.战国变法运动2.诸子百家思想讲授内容:1.大国争霸(1)大国争霸的原因(2)大国争霸的过程与影响2.战国政治与秦的统一(1)战国的变法运动(2)战国七雄与兼并战争(3)秦的统一3.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民族(1)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2)社会经济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1)学术下移与思想解放(2)道家儒家和法家的产生(3)百家争鸣的展开与融合(4)史学与地理学(5)文学艺术(6)科学技术思考练习:1.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意义如何?2.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内容和意义3.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流派及儒道法基本思想。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历史教学大纲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入认识而制订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本大纲旨在通过规范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积极探索和体验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历史,对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如朝代、王朝交替等。
同时,介绍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等。
2. 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详细介绍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事件,如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时期,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反帝斗争、解放战争等。
3. 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介绍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4. 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通过比较中外历史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拓宽他们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和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传递相关的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4. 讨论式教学: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及历史教育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古代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历史。
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查阅和使用历史文献、撰写历史论文等方面得到训练,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学分与学时4学分。
总144学时(学年课,每学期72学时)。
三、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
四、教学手段及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要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采用学术交流、考察和撰写学术论文、调查报考等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训练;要努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五、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计划和安排,了解本课程的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什么是中国古代史?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三、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原始社会史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公社制的产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劳动创造人类以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我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难点:氏族制的产生和解体。
原始社会史概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一、猿人及其社会生活元谋猿人。
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
血缘家族。
二、古人和古人创造的文化旧石器时代。
高等学校历史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历史教学大纲一、前言为了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份高等学校历史教学大纲。
本大纲旨在指导历史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历史专业人才。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1.1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1.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1.4 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
1.5 五代十国宋元: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元朝的统一与灭亡等。
1.6 明清时期: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2. 中国近现代史2.1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2.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2.3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
3. 世界古代史3.1 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历史。
3.2 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文明的历史。
3.3 欧洲中世纪史:封建制度、教会、城市兴起等。
3.4 亚洲其他地区的历史:日本、朝鲜、越南等。
4. 世界近现代史4.1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4.2 欧美国家的崛起: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
4.3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纲《中国古代史》教学⼤纲⼆、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个重要分⽀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课),⽽且也应该是⾼校⽂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
它不仅能揭⽰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明,⽽且对提⾼学⽣的综合⽂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说明: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向21世纪中国⾼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法改⾰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些有争议的重⼤问题,教师选⽤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些⽐较具体的问题,除采⽤⼀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
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不分章开列,⽽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并列出。
课程内容:第⼀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教学内容与要求: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对中国远古⼈类的起源、⽂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的把握,同时具备进⾏相关问题研究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远古⼈类的概况;2.私有制、阶级、国家的起源;3.中华⽂明的起源;4.中华⽂明起源的探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一、培养要求、目标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总学分:38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专业必修加全校通选):22或23学分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中国近代史4学分中国现代史2学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世界通史(上)(通选课)3学分世界通史(下)(通选课)3学分共22学分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世界中古史3学分欧美近代史3学分亚非拉近代史3学分世界现代史3学分世界当代史3学分中国通史(古代)(通选课)3学分中国通史(近代)(通选课)2学分共23学分2.选修课程:16或15学分,可从历史系历史学、世界历史两套专业选修课中任选。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①22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6学分。
必修课修上述方案②23学分者,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一、培养要求、目标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
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古代史是研究中国历史发展及其相关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科。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设计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提供一个适用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大纲框架,以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有条理,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演变。
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中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以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估。
三、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a.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b.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国的统一c. 秦汉之际的政治和社会转变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2.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a.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起c.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d.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3.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a. 农耕经济的演变与农业技术的进步b.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c. 近代工业的出现和对经济的影响4. 古代中国的文化繁荣a. 诗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b. 经典著作对文化的影响c. 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特点d. 儒家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5. 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a. 古代战争和征服b. 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想家c. 重大变革与政治改革d. 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古代历史。
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4. 视察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古代历史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下)》
学分:4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周二34节,周四56节
上课地点:理教313
课程说明:
本课是主要针对中文系留学生的本科生必修课,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问题,积累有关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研究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PPT授课;预习、复习;阅读、思考
集体讨论:渐进与突变:8至18世纪的中国
考核方式:
开卷作业:共占总成绩的40%;
1、阅读缩写:15分(一部专著或三篇论文。
期末交)
2、代拟试卷:10分(期末交)
3、集体讨论:15分(分组、全体积极参与)
期末考试: 闭卷, 占总成绩60%。
参考资料目录:
教材: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书-通史部分: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 Jonathan D. Spence, New York & London :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参考书-断代部分
隋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辽金:
《辽宋西夏金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明清:
《元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分册),韩儒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元代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明清史讲义》上下册,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袁森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版参考书-专题部分: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姜广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梁启超,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张国刚,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二十世纪唐研究》,胡戟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刘浦江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元史学概说》,李治安、王晓欣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明史研究备览》,李小林、李晟文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近八十年明史论著目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清史史料学初稿》,冯尔康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清史论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