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病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本科班)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一、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使用。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病理学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及内容有笔试、标本及切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提问等。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及课堂病例讨论(可机动安排)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二、病理学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精减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本大纲按100学时设定,其中理论课58学时,实验课42学时。
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熟悉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概念、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和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3.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目的要求1. 掌握细胞和组织几种常见的适应性变化(萎缩、肥大、化生和增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结合病理变化及发生部位,了解几种病变的结局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2.了解细胞损伤的一般超微结构表现,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的病变。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
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为闭卷。
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平时测验、实习课考试等);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三、学时分配表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1. 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的有关概念。
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
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
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
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
2. 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3. 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1. 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种类和形态特点,病理学意义。
2.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和机制。
细胞、组织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和电镜下的形态表现。
可逆性损伤的概念。
细胞水肿和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及病理学意义。
细胞间质及纤维成分的病变,玻璃样变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病理学意义。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五官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等,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辨认大体标本,病理切片,了解活组织检查方法,见习尸体解剖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临床上常见典型病例的能力。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
四使用教材:《病理学实验指导》,自编,2版,2005年。
Ⅱ正文实验一细胞与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教学目的学习病理学的实验目的、研究方法,病理学观察方法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学习几种见的组织损伤的形态及肉芽组织的病变特点。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几种常见的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肉眼形态及其镜下结构。
(二) 掌握各类变性、坏死和肉芽组织的概念及其病变特点。
三教学内容大体标本:肾萎缩(高血压肾、肾盂积水)、脑萎缩、心肌肥大、肝水变性、肾水变性、肝脂肪变、脾被膜透明变性、胸膜透明变性、肾、脾梗死、足坏疽、肾干酪样坏死、阿米巴肝脓肿。
骨折愈合、创伤愈合,脑液化性坏死。
切片: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肾、肝水变性、肝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脾小动脉透明变性、结缔组织透明变性、病理性钙化、肾、脾梗死、干酪样坏死、肉芽组织。
实验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学目的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常见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开课部门:医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利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来探究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了解机体患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认识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基本规律。
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病理学常用的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等研究方法,对诊断疾病、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指导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病理学也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诊断工具。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章节理论实验实践绪论;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第三章炎症 2第四章肿瘤 2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2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2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2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九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2第十章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第十一章性传播疾病 2第十二章疾病概论;第十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第十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第十五章发热 2第十六章缺氧;第十七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第十八章休克;第十九章心力衰竭 2第二十章呼吸衰竭;第二十一章肝性脑病;第二十2二章肾功能衰竭合计28三、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2)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4)病理学发展简史2.重点与难点重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难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课程教学要求(1)基本知识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基本方法:学会通过大体和组织学的方法观察疾病的病理变化;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看问题。
《病理学》或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课程编号:10410014 10410024学时与学分:2学分/36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2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康复治疗专业、护理专业(国际交流方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论 0.2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学习病理学的目的。
【熟悉】熟悉病理学研究方法,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了解】了解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基本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0.75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掌握疾病和脑死亡的概念【熟悉】熟悉病因学和发病学的概念及疾病的转归。
教学内容1.健康与疾病:健康、疾病、病理过程及病理状态。
2.病因学:病因(包括原因和条件)及其分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营养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及先天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病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影像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5.0学分。
总学时为89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39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影像医学本科的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组中的必选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1、课程性质:病理学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并探索其内在联系及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它是一门形态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2、目的: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掌握正确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3、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素质。
六、教学重点:1、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3、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4、掌握本学科专业英语词汇约400条,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医学病理学相关文献和国外病理学英文原版教材。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以及常见的研究方法;2、熟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史。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病理学概念2、病理学的地位和作用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类型。
(2) 变性的概念。
(3) 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4) 脂肪变性的概念、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1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学分:6学分(理论:4.5;实验:1.5学分)总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48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2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萎缩的原因、病理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理解:变性的概念;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病理变化和结局;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重点介绍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及结局,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本科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62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之一。
它的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
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认识疾病的本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除必须密切联系病理生理学外,尚须以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所以病理学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
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但要注意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病理学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辩认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还应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
适当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本大纲供五年制医学专业使用,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实习标本和学时分配,是根据国家教委下发的“病理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划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项要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明确重点要求。
注:“”为重点掌握内容,“”为熟悉内容,“……”为了解内容,不划线为自学内容。
2、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等内容由病理生理学讲授。
遗传病由生物教研室在遗传学中讲授。
免疫病理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由免疫学讲授。
3、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一直由儿科教研室讲授,包虫病和血吸虫病主要由寄生虫学教研室讲授。
4、其他各个专业的本科与专科的病理学授课内容应根据学科性质和学时数的不同,首先必须完成掌握内容的讲授,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则根据学时数适当增减。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病理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便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教学内容重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
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
并结合机能和代谢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疾病的本质。
教学内容难点为疾病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五、学时分配六、课程考核课程为考试课。
成绩总分:100分1、理论知识:笔试占90%,2、实验考核占1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配套教材: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 第七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主要参考书:1.杨光华主编, 病理学. 第五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月2.武忠弼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年3.北京大学医学部主编病理学CAI课件本科版总论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朱梅刚, 周志韶.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105.宫恩聪, 丁彦青, 黄高昇主编, 大学病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6.宫恩聪主编, 病理学电视教学片.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 1993年7.刘书哲主编, 病理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 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年3月8.和瑞芝主编, 病理学. 第四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1年5月9.高子芬主编, 病理学彩色图谱.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10.李学农, 丁彦青, 胡明钦主编, 病理学彩色投影教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珠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策划出版.11.内蒙古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编, 彩色病理组织学图谱.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6年12.文继舫主编, 病理学分册. 第一版.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0月13.王旭, 王学春, 崔文主编, 病理学应试指南. 第一版.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3年3月14.内蒙古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编, 医学系病理学模拟题. 第五版. 呼和浩特: 2002年10月15.王恩华主编,病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16.赵卫星主编,临床病理解剖学.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17.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月八、教学内容绪论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萎缩的概念和类型及病变;肥大的概念、类型;增生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和意义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
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
玻璃样变、淀粉样变和粘液样变的概念、病变特点、原因与发生机理。
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特点。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类型、各型病变及坏死的结局。
凋亡的概念、机制、形态特点及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细胞老化的概念、特征、机制。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再生与修复的概念。
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人工干预下的组织再生。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作用及结局。
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
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形态学表现。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与淤血充血的概念、常见类型、病变及后果。
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
肺、肝淤血的病变及后果。
第二节:出血出血的概念、类型。
第三节:血栓形成纤维性修复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结局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栓塞概念。
栓子的类型、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梗死概念、原因及条件、病变及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概述炎症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急性炎症的特点、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的意义)、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炎症介质概念及主要类型功能、各种炎细胞的来源及功能、急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急性炎症的结局。
第三节: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的特点、一般慢性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的炎细胞种类,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慢性肉芽肿性炎,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主要组成成分。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的定义。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形态(实质、间质)。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的概念、细胞和结构异型性的表现。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命名的原则、特殊命名肿瘤。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生长方式、生长动力学、肿瘤血管生成、演进与异质化。
肿瘤的扩散途径及浸润机制。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及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与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异位内分泌肿瘤、副肿瘤综合征。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交界瘤的概念第九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细胞增长与增殖的调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第十一节:环境致瘤因素化学、物理、病毒致癌因素。
第十二节:遗传与肿瘤第十三节:肿瘤免疫第十四节:常见肿瘤举例常见上皮组织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常见间叶组织的良性与恶性肿瘤。
癌与肉瘤的区别。
神经外胚叶肿瘤。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动脉硬化的概念及包括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基本病变及主要动脉的病变。
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级、好发部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与冠心病的关系,冠心病的病因,冠心病的类型及概念、病变、合并症。
第三节: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的类型、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类型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第四节:风湿病风湿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基本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的病理变化,皮下结节、风湿性动脉炎、风湿性脑病。
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概念、类型、发病机制、主要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心瓣膜病心瓣膜病概念、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变化。
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心肌病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心肌炎的概念、类型。
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变化。
孤立性心肌炎的概念、病理变化。
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动脉瘤概念、病理变化、类型及并发症。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
肺炎的概念、分类。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结局。
支原体肺炎的概念、病理变化。
军团菌肺炎的概念、病理变化。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支气管哮喘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支气管扩张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