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看民族文化
从词汇看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
从词汇看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转载)语言中最活跃、最易变化的部分是词汇,它能充分生动地反映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
为了达到理解的畅通,避免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张冠李戴、用词不当的错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反映民族特点的词汇。
Медведь(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被贬的形象,但在俄国人眼里,熊却是一个正面形象。
俄国人喜欢熊的“傻得可爱”的外表,其地位不亚于中国的熊猫。
在熊的身上有一系列的美称,如хозяинрусскоголеса(俄罗斯森林之主)сладкоежка(甜食家),лакомка(美食家)等等。
俄罗斯人还喜欢把它用在名字上,如Михаил, Миша, Мишка, Мишук等。
Кукушка(布谷鸟)是俄罗斯大森林中常见的一种鸟。
它的习性、生活方式以及叫声都与众不同,所以它在斯拉夫民族中象征忧愁的独身女人。
另外根据古老的说法,布谷鸟是死亡的先知,主凶,因此它的别名又叫预言者(вещун)。
而在汉民族里恰恰相反,布谷鸟被人们所喜爱,它向人们预告春耕的开始。
Ворона(乌鸦)和ворон(大乌鸦)是一种人们所厌恶的鸟。
俄汉两个民族对其有比较接近的看法。
由于乌鸦的习性凶残,喜欢啄人的眼睛,因此它的别名又叫вестникзла(灾难使者)。
通常与乌鸦连用的形象性词语是чѐрный(黑色的),如Чѐрныйворон --- хищныйвраг. (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白乌鸦比较少见,所以俄语中有белаяворона这样一条成语,形象地比喻редкий,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йчеловек(罕见的,十分特殊的人物),человек, непохожийнаокружающих(与众不同的人物)。
Сова(猫头鹰)在俄汉人民的心中都有“习惯开夜车的人”的意思,但在俄罗斯人民的心目中它又是智慧和贤明的化身。
Собака(狗)的忠实、凶猛、嗅觉灵敏的特性在俄汉两国人民的心中激起的联想有相似之处,所以有вернаясобака(义犬),бросаться / кидатьсянакого–чтокаксобака(像狗一样扑向 ...... )ссобакаминесыскать, несыщешького - что(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这样的说法。
描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字词语
描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四字词语孝敬父母[xiào jìng fù mǔ ]诚实守信[chéng shí shǒu xìn ]谦和好礼[qiān héhǎo lǐ ]诚信知报[chéng xìn zhī bào ]勤俭廉政[qín jiǎn lián zhèng ]精忠报国[ jīng zhōng bào guó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自强不息[ zìqiáng bù xī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尊师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编辑本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方面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于桂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语言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
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
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
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
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形容民族风情的词语
形容民族风情的词语民族风情是指某一特定民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风情。
以下是以中国少数民族风情为例进行的相关参考内容:1. 多元的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服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例如,藏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亮丽而闻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彝族的服饰则以绣花织锦为主,以细腻繁复的图案表达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例如,藏族的建筑以藏式寺庙和藏式民居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封闭式建筑结构和传统工艺技法,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信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壮族的建筑多采用木石结构,具有雄伟壮观的特点,以反映壮族人民向往富饶和稳定的生活。
3.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藏族的藏历新年、傣族的水灯节、瑶族的芦笙节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间风情。
4. 厚重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少数民族继承和发扬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阿诗玛等,这些民俗活动展示了民族传统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5. 独特的音乐舞蹈: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例如,蒙古族的呼麦、壮族的锣鼓舞以及哈尼族的梅花落,都表达了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崇敬之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6. 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繁多。
如壮族的木刻画、瑶族的纳西画、“花儿”歌舞等,无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民族风情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建筑、节日、民俗文化、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这些元素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而宝贵的内容。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汉语词汇和文化-
❖ PS:另外“时辰” 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 “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确实已经逐渐消逝了。
由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上古词汇,我们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 化生活特征,除了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 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
率民上。
在宗教和祭礼上, 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 有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 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
汉语词汇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 化的重要载体。
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的文化意义 有时会表现的很外在,人们可以轻易的从一个个 具体的词语现象分析出某一具体的文化因子。有 时它又会表现的最为深沉。词汇文化意义的这种 繁杂,有时还会表现为单个词语与词语群体所含 有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下面从“单个词 语”“词语类聚”“词汇系统”三个角度进行探 讨其文化内涵,试着建构起分析词汇文化的框架。
❖ 主观认识的变化。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角度不同,同 意客观事物会在同一词语的不同时代中形成不同的概念义内 容。如“风骚”。
㈡感情色彩义的变迁
感情色彩义是词义中主观成分最浓的部分,实质上是对事物的 文化性质所作的一种判断、定性,它属于具体文化体系中观念 层次上的东西。词义的褒贬色彩变化反映其背后的种种政治、
义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
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 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
形容民族文化的成语
形容民族文化的成语
1.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2.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
深奥精微。
3.厚德载物:旧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
后也指传统文化。
4.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通常形容一个人光芒万丈。
5.熠熠生辉:熠熠,光耀、鲜明。
意思是光彩闪耀的样子。
6.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7.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8.通古博今: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
形容知识渊博。
9.地大物博: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10.底蕴深厚:一般用来形容历史、文化,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成就、修养很丰富。
11.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之心、谦虚之态度和文明风范。
在汉语敬谦词中,虚词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有“敬”、“请”、“让”、“借”、“抱歉”、“麻烦”等。
“敬”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礼教思想。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崇尚礼仪,注重各种仪式和仪容,将敬重他人视为一种美德和行为准则。
“敬”在汉语中多用于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我们常说“请教”、“敬请”、“敬爱的”等,都是表达尊重之情的常用词语。
除了“敬”和“请”之外,“让”也是汉语敬谦词中的一个重要词语。
在汉语中,使用“让”来表示尊敬他人,表达自己的客气和谦虚是很常见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让座”、“让步”、“让步了”等,都是表示谦和的说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让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压力,是一种美德和行为准则。
这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
“借”也是汉语敬谦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借过一下”、“借个火”等常见的口头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借”字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就是表达一种谦虚、敬意的方式。
当我们需要向他人借用一些东西或者请求对方的帮助时,使用“借”字可以表达出一种谦恭与敬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词语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汉语敬谦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抱歉”在汉语中是表示道歉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诚实和谦卑;而“麻烦”则是表示拜托或请求帮助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谦虚和小心。
汉语敬谦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
这种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日常用语中,也融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汉语敬谦词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明风范和道德准则。
了解和尊重汉语敬谦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跨文化交流做好准备和准备。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看民族文化保护
从《红楼梦》宗教词语的翻译看民族文化的保护摘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者们应本着尊重和保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的部分宗教词语进行对比分析。
两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可能更为有效。
关键词:《红楼梦》宗教词语翻译策略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经过学者和研究者们多年的努力,我们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过程给文化翻译注入了活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文学成就迄今无人能够超越,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而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则认为它是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方式,这部文学名著已被译成英、法、德、日等20多种文字,而英译本已达十数种,其中又以两个完整译本——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戴维·霍克斯的译本最为出名。
本文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出发,讨论两位译者在翻译文化内容时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以及哪种策略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时更为有效。
二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
该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赖斯、费米尔和诺德等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费米尔的理论中,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行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一个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便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以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芬兰学者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在他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汉语词汇代表汉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家国情怀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传达着汉民族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比如“乡愁”、“家乡”、“故乡”等,对于一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些词汇代表着每个人都心怀家乡之情,也显示出汉族内部社会关系的特征。
2、传承中华文明
汉语中有许多由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明出自的词汇,比如“诗酒”、“乐府”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婉转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汉语词汇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
1、汉语词汇与春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春节的词汇,比如“过年”、“拜年”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对新年除旧迎新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对新年寄寓着满心希望的情感。
2、汉语词汇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词汇,比如“团圆”、“庆祝”等,这些词語代表了汉民族对和谐团圆家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对家
庭的关怀和珍视。
三、汉语词汇中的祖先崇拜
1、汉语词汇中祖先崇拜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祖先崇拜的词汇,比如“祭祀”、“埋葬”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体现汉族文化中对祖先一直传承的意
识形态。
2、汉语词汇中关于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有许多体现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传宗接代”、“家孝”等,这些词汇表明了汉民族文化重视后代子孙传承的精神,也表达
了汉民族对家庭的珍视。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反映了汉民族从文明传承,国家情怀,传统节日,祖先崇拜以及家孝等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在时代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汉
民族文化。
汉语新词语折射的文化内涵
汉语新词语折射的文化内涵罗常培先生指出过: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1] 陈原先生说: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2] 张永言先生也说过: “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我们通过语言词汇的分析研究就能够看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来。
”[3]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它和社会本身、参与者的心理及行为密切相关。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对语言现象最直观的折射, 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 汉语新词又是词汇系统中的“新鲜血液”。
新时期造就了新词语, 从这些汉语新词语中, 我们可以开出它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属于历史的范畴, 每一社会都有和自己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
如人的思维意识、观念、宗教信仰、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等,都是一定文化反映,并又给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响作用。
文化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并通过文化自身的不断扬弃来获得发展进步的。
[4]语言的变化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联系在起, 而语言中受文化的影响最直接、与文化联系最密切的, 就是词语。
文化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变化发展和词汇的变化发展。
同时, 语言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透过它可以看到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文化风格。
一、汉语新词语反映文化变迁和走向文化变迁导致语言变迁, 新词语就是语言变迁的重要标志, 也就是说新词语折射出文化变迁的事实。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面。
[5] 当代汉语新词语都是随着这三个层面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
它们是文化变迁的产物,也是考证文化变迁和走向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姓名:张晶晶专业:对外汉语学号:2010134131【摘要】文化决定词汇的内涵,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只有真正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后, 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词汇的联想意义, 也才能真正比较完美地译好各国文化产品,使跨文化交流畅通无阻。
因此研究词汇中的文化意义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字】词汇文化关系【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再如汉族人自古有食熟忌生的饮食习惯,认为生肉、生饭味不美,吃了生食容易生病等。
做饭炒菜时讲究火候,“欠火”和“过火”都会影响食味,因此都是不理想的,要求“火候”恰到好处。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
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第一篇: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从东北方言词语看东北多元民族文化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1、房舍东北有句俗话“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
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
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
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
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
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
“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
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
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
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
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
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
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
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
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
关于传统文化的好词
关于传统文化的好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好词:
1.源远流长:形容文化传统悠久,根基深厚。
2.博大精深:形容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涵盖广泛。
3.瑰丽多彩:形容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4.独树一帜:形容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独特地位。
5.古色古香:形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
6.雅俗共赏:形容传统文化既有高雅的一面,也有通俗的一面,能够被不同阶层的人们所欣赏和接受。
7.丰富多彩:形容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8.文化瑰宝:形容传统文化是无价之宝,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9.传统美德:形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和价值观,是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
10.民族精神:形容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学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
学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
它们不仅具有特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更承载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成语、俗语、谚语、诗词等,探讨它们如何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
一、成语:智慧的结晶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表达形式。
它由四个字组成,富含哲理和智慧,不仅传递了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思考,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比如,成语“十全十美”形象地描述了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俗语:民间的智囊俗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常用语,常常揭示出人们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它们通常以简短、形象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道德和价值的认识。
比如,俗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诉人们善良的目的可能需要忍受一些痛苦,而忠言逆耳却有利于行动和成长。
三、谚语:人生的启示谚语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积累,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活哲理。
它们简洁明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传递出人生的真谛和处世之道。
比如,谚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并为后人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四、诗词:情感的抒发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
它们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描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领悟,感叹人生如浮云般的短暂。
总的来说,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反映了人们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表达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词汇积累和对词语文化的研究,以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和文化素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句话总结:词语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成语、俗语、谚语、诗词等,它们反映了智慧、情感和价值观念。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李大农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
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着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
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有某种历有特定因各成分与狭义之分。
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
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运用价值。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用各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语言、社会和文化需要共同研究的理论的正确性。
这一点,萨丕尔在着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中就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我们的研究,可以证明把语言沿流和文化沿流当作两个不能比较也没有关系的过程的旧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是不正确、不完善的。
对文化现象的深入考察,必须借助于语言研究,反过来说,对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索。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得细致和深入,至少可以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特别”、“自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礼”“观过知仁”“见贤思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形容非遗的词语
形容非遗的词语
1.传承: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 独特:非遗拥有独特的工艺和技艺,让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3. 文化: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智慧: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其更加富有生命力。
5. 艺术:非遗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6. 历史:非遗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7. 人文:非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8. 传统:非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9. 民俗:非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反映着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10. 珍贵: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形容华夏的词语
形容华夏的词语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称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形容华夏的词语有:
1. 博大精深: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2. 历久弥新:华夏文化经久不衰,即使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也不会消失,反而会不断地更新发展。
3. 灿烂辉煌: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让人们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
4. 和谐共生:华夏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这个文化的指引下,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长发展。
5. 四海一家:华夏文化强调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馨和相互关爱之情。
6. 珍稀宝贵:华夏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备受珍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7. 神秘奥妙:华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神秘奥妙,这些奥妙是源于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8. 传承创新:华夏文化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深入的内涵。
9. 光彩照人:华夏文化光彩照人,它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10. 伟大辉煌:华夏文化是伟大的,它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文明
史上的一笔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
描写中华文化词语
描写中华文化词语经天纬地、博古通今、博览古今、深不可测、高深莫测一、经天纬地[ jīng tiān wěi dì ]【解释】: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
规划天地。
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出自】:春秋左邱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译文】:经纬天地说文章。
二、博古通今[ bó gǔ tōng jīn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战国孔子《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译文】: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
三、博览古今[ bó lǎn gǔ jīn ]【解释】:博:广博。
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
形容学问渊博。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成帝纪赞》:“博览古今,容受直辞。
”【译文】: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接受直言不讳。
四、深不可测[ shēn bù kě cè ]【解释】: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出自】:明·袁宏道《吼山》:“山下石骨为匠者搜去,积水为潭,望之洞黑如墨汁,深不可测。
”【译文】:山下石头被匠的搜走了,积下来的水成了小潭,望向洞中里面没有光,黑得像墨汁一样,深得无法测量。
五、高深莫测[ gāo shēn mò cè ]【解释】: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形容使人难以理解。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译文】:官吏和百姓都能知道他的用意很浅,战战兢兢不敢违犯禁令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攻坚、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
弘扬孝道: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词语看民族文化
说到语言,必然要提到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语言也是一种文化。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概括了从语言看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推溯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等。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料,也就是说词语负载了语言中表达意义的主要功能。
从词语的来源、构造、意义引申等方面都可以寻找到民族文化的信息。
从语言的来源可以追寻到民族文化的踪迹。
如英语的feel和法语的fier等与金钱有关的词,在按词源上都与牲畜有关,由此可以了解到欧洲古代曾以牲畜作为商品交换的手段,汉语中的例子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与财物有关的词都从“贝”,可证明中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钱使用,汉语词语中黄色往往表示与帝王有关,而白色则与平民有关,如“白丁、白衣”,这就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文化,从词语的来源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痕迹。
“人伦”这个词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中有“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说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中说,“伦、论”都以“仑”会意,这个词本来就有次第、条理的意思.,《广雅疏证》等著作还认为,由于“仑”有分析、次序、条理的意思,因而来源于它的“伦”在表示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就有等第次序的意义。
从伦这个词的来源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伦理观念中“等级次序”这样一种基本精神。
从词语的意义引申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
汉语“钟”在古代是祭祀或宴享时的乐器的名称,《诗经》就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记载,后来寺庙中的钟不再是专门的乐器,也起报时的作用,因此这个词后来才发展出了作为计时工具的意思。
汉语中几乎每个数字都有特定的内涵,“一”被汉民族认为是万物之祖,万物之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的心理追求十全十美,因此视“十”为完整、圆满、吉祥的象征,凡事偏爱以十为标准数量,如“十大、十佳”等。
甲骨文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计数方式,这大概也是中华民族崇尚“十”的一个源头。
借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语言中借入的,因此语言的借用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以汉语为例,随着汉代开辟了西域交通,汉语从西域诸国借入了“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等一批词;汉代以后又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从梵语借入了“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魔、和尚、僧、尼、塔”等一大批词;元代时又从蒙古语借入“胡同、站、蘑菇”等词。
从介词的历史层次,就可以考察不同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历史,可以了解伴随着社会接触而带来的语言间相互接触的历程。
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在发展变化,这些也无不表现在语言文字中。
当代社会文化的每一个变化都在语言文字中留下印记,汉语博大精神,我们只有努力学好本民族的文化,才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入侵中迷失自我。
文学院1002班2010101010229 陈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