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小议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民族是 一个讲究伦理道德与礼仪的民族 , 儒家思想在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深 入人心 ,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
心 o
语音从单音 走 向复音 , 这 是古 汉语 词 汇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以《 论语 》 为例 , 除去人 名 、 地名 和 虚词 , 全 书中大约 有 1 7 0 0 多个词汇 , 其 中单音节 有 1 5 0 0多个 , 复音词仅 2 0 0多
德观 的核心是“ 孝道 ” , 与“ 孝” 相关 的词汇有 : “ 披麻戴孝 ” 、
个。 古代汉语词汇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 , 而单音词
的多义现象又很容易 造成 模糊 性 , 单 音词 也有很 多同音词 。
于是 , 伴随着语 言的不 断发展 , 复音词越来越多了 , 这 是语言 发展的不可逆规律 。
首先是道 德观 。最先 提 出 “ 德” 的是 儒家 的创 始人 孔 子, 他认 为 : “ 志于道 , 据 于德 , 依 于仁 , 游 于艺 。 ” 道是最高准
则, 德是具体体现 , 仁是 最高 的德 , 艺是仁 的具体表现 方式 。 与“ 德” 相关 的词 汇如 : “ 德 高望重 ” 、 “ 三从 四德 ” 、 “ 德行 ” 。
谦称 , 但是在 白 谦的背后却隐藏着笼络人心的意思 。秦始皇
称帝前“ 朕” 是所有人 都可 以说 的, 称帝 后 “ 朕” 成为 了帝王
的专属 自称。
一
3 . 1 . 1 从 同一件事 的不 同说法 中体现尊卑等级文化 森严 的等级制度是 中国古代社 会最显著 的社会特 征之
,
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 面都可 以看到等级制度 的影子 。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
关于言语交际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透视论文摘要: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汉民族文化心理丰富且复杂.对言语交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汉民族言语交际中讲究礼节,注重和谐,语词速信等方面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进行探索讨论。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汉民族;言语交际;文化心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能通过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
静态的语言,语言负载的文化因素是固定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中的;动态的语言,就产生了言语和言语行为,在言语使用中,民族文化心理就伴随着言语行为表现出来。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语使用者怎么说,如何说,认为这样表达是合适的,样表达是不合适的,与言语使用者的心理密切相关。
民族文化心理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动态的语言最能反映出言语使用者在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行为准则,在言语表达时就有什么样的表达模式。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对言语行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如受到夸奖时,西方人往往采取迎合的方式,表示高兴,通常是道一声“谢谢”;而汉族人的反应则往往是以否认或自贬的方式,通常要说“不行,不行~差远了”等。
这种言语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表达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可以说,言语交际中,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浸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对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有利于我们学习并正确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有利于口语交际中言语表达得恰当、得体、适度符合民族审美心理,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汉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像血液一样漫澜在汉民族的文化肌体当中,并在言语行为中处处留下“痕迹”。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3)重社会。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指"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有时侯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听者就会感动得要命。汉族人处于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人们对汉字的理解、使用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首先,汉字的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能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部首和偏旁可以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如“木”字中的“木”就是木头的形状,表示与木相关的事物。
此外,汉字中的一些字义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如“道”字中的“辶”表示行走,而“首”则表示首领,结合起来就是“道”的本义,即引导人们前行的首领或原则。
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认同。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每当我们看到汉字,无论是在书籍、广告还是街头巷尾,都会激发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汉字的存在和使用,不仅是中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着中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体现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上。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日常书写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文化信息。
汉字的书写需要细心和耐心,它要求人们在纸上或屏幕上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每个字形,这种过程既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对自身心灵的磨砺。
通过书写汉字,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同时,通过汉字的使用,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让汉字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反映在人们对汉字的传承上。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特点。
这些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词汇得到了传承和表达。
以下从汉语的角度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1.以百姓民众为中心,尊重平民主义精神汉语词汇中广泛使用了“百姓”、“民众”等词汇。
例如:“百姓街”、“民间文艺”、“民主选举”等。
这些词汇的出现,体现了尊重平民主义精神。
汉语中也大量使用二字词,“百姓”和“民众”正是其中之一,也许这是汉语语言中体现百姓民众优秀精神的一个象征。
2.讲求实际,踏实耐劳汉语词汇中有“脚踏实地”、“用功”、“苦干实干”等词汇,这些词汇体现了汉语民族的踏实耐劳和讲求实际的民族性格。
3.重视尊卑之分汉语中广泛使用“卑微”、“尊贵”、“上下有别”等词汇。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讲究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
例如“国家元首”、“名人”等,这些词汇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尊卑有序,还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4.不张扬个人,强调团队合作汉语中动物类别类型的谦称是其个体关系的延续,也表明了社会关系的共性。
例如:“蚂蚁”、“老鼠”、“鸡”、“狗”、“羊头”等等。
这些动物的名称,反映了中国人强调团队合作,不张扬个人的民族性格。
二、民族性格在语法上的体现1.主谓宾结构汉语句子普遍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与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建立的联系分别是主谓关系和宾语关系,这凸显了中国人的语言性格,注重实用的功能,使思想表达达到淋漓尽致的目的。
2.汉语的缺省式中国人讲究给人留锦上添花的余地,表现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就形成了一些缺省的语言现象,例如:传闻中说的"你去过吗",意思是"你去过哪儿"。
这种省略,不仅富有语言美感,也使得从口语到文字的表达都更加简洁。
1.汉字的结构及思维反应汉字的形状与构造,交织着汉字的思维特点。
具有独特的汉字拼音系统和汉字表意文字的汉语,通过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进一步突出情感、思想的表达。
汉语词汇与文化
(三)汉语词汇反映了中庸和谐的 传统民族观念
•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 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与“中”相差相异的事物,受到汉民族 心理上的普遍排斥与贬抑,如“君子不言 怪、力、神”“奇谈怪论”“过犹不及”。
和谐 和睦 和好 和恰 和畅 和顺 谦和 和悦 和善 和婉 和谈 劝合 温和 和议 和解 言和 和气 和气生财 家和万事成 和风细雨 风和日丽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
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黄绝非独尊,只是 五色之一。 。黑、红、青、白、黄五色, 和水、火、木、金、土平行。
•
•
黄色尊贵实际上是从唐开始的。其时皇帝的袍 服颜色定为黄色。到唐高宗时明令黄袍为皇帝专用, 臣民一律不许穿。
•
(三) 数词及其文化含义
古人“尚三崇五”主要是因为“三 生万物”和“五行观念”。 《老子》概括了宇宙创生模型, 《说文》解释“三,天地人道 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 坤》:天地人”三者相为手足, 合以成体,不可无一也。 “(敬礼三鞠躬、婴儿”洗三 朝“民间办事决定成败,常取 决于”三“,凡事”无三不成 礼“) “五行“是古人以五种元素来解释 宇宙起源,后衍化为五行为基 础的多项对应系统。
性别:女为阴,男为阳。
阴人、阴良、阴兵、阴化、阴教、阴仪、阴官、阴政、阴令、 阴事、——阳会、阳礼、阳施、阳政、阳馆
生死:死为阴,生为阳
阴间、阴曹、阴冥、阴界、阴司阴火、——阳间、阳世、阳地、 阳气、阳寿、阳禄、阳历
(二)汉语词汇表达了传统的汉民族伦 理价值观念 • 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 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一) 文化意义的界定
• “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 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 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 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 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汉语词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象形特点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其汉字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形特点,每个汉字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例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寓意着充满光明与温暖;“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寓意着柔美与神秘。
这些汉字的形状与含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汉语词汇高度概括,其中每一个词语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和深入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重”这个词语,其中“敬”代表着尊敬、敬礼、敬重,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而“重”则代表着重视、看重、珍视,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两个汉字的结合,寓意着尊重、重视、珍惜和爱护他人,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操守之一。
三、汉语词汇的象征意义汉语词汇中往往会有着许多象征意义。
例如,“睡莲”这个词语,其中莲花寓意着高贵、纯洁、干净和完美,而睡莲则代表着淡淡的清香和甜美,是一种经典的文化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睡莲”更是被吟颂为一种高尚而优美的形象,成为了文学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汉语词汇的历史渊源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词汇中有很多是源自古代文化的,例如,“风雅”这个词汇就是源自古代诗词、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一种优雅、高尚、艺术的风范。
而“四书五经”、《史记》等古代经典的词汇,则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中,自然也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黄土高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寓意着中国北方的荒漠、草原、山丘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特色之一。
汉语中还有很多涉及山水、民俗、饮食等领域的专有词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和传承。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内容简介:论文关键词:语音节奏双音节化文化心理汉语特点论文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这一特点跟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也跟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常有学生问起这两句诗怎么读,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音节奏双音节化文化心理汉语特点论文摘要: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这一特点跟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也跟现代汉语的特点有关。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常有学生问起这两句诗怎么读,因为他们感到前后两句读起来很不协调,这涉及到汉语的语音节奏问题。
一个句子,诵读时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往下念,也不可能整个句子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
如果读得慢一些就不难发现,它是可以分为一个个很小的语音单位的。
这个很小的语音单位所包含的音节有多有少,但以双音节最为常见。
例如“我是‖老师。
”“妈妈‖刚从‖学校‖回来。
”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顿。
所以吕叔湘先生说:“在现代汉语的语句里,双音节是占优势的基本语音段落……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
” 为了实现语句基本语音段落的双音节化,人们常常把单音节的补充成双音节,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使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这个字没有意义,只起衬字作用。
例如“鼻子、耳朵、老虎、顺着”;一些多于两个音节的词,常常减缩为双音节,例如:“豆沙包——豆包、第二中学——二中、空气调节器——空调”等。
四音节的语音段落具有很强的双音节倾向,其中大量的可以从中间作语法切分,语音上也可以在这里略作停顿,这时其结构关系和语音停顿是一致的。
例如: 任重‖道远破釜‖沉舟异曲‖同工水落‖石出画蛇‖添足但是,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一衣带水青出于蓝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按语法、语义切分为:一衣带‖水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按语音切分为:一衣‖带水危在‖旦夕顾全‖大局三十‖六计所以郭绍虞说:“汉语中四言词组即使在意义上不能看作两个双音词的结合,但在念的时候,还是可以不顾意义,读作两个二音步。
汉语新词语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 )趋 新 求 异 心 理 。 在 汉 民族 人 民群 众 的意 识 中 ,大 多 数 都 希 望 自 己能够 得 到 关 注 ,希 望 成 为 焦 点 ,在 这 种 潜 意 识 的 促 使 下 ,人 们 更 多 倾 向 于 制 造 新 的 、独 一 无 二 的 词 语 来 突 出 自 己 的与 众 不 同 。
向 杰 :汉语新词语与汉 民族的文化心理
218
汉语新 词语 与汉 民族 的文化 心理
向 杰
(西 京 学院 陕 西 西安 710123)
【摘 要 】随着互联 网和媒体 的不 断发展 ,社会文 化的传播 力度也在逐 渐加大 。这 就使得社会 文化对人 们 的
生活影响越来 越大 ,而 汉语新词语 作为汉 民族 文化 的象征 ,不仅反 映 了汉 民族 的文 化心理 ,还 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
在 趋 新 求 异 的 心理 作 用 下 ,人 们 在 遇 到 新 词 语 的 时 候 , 表 现 出更 多 的 关 注 度 与 兴趣 ,并 且 在 与 他 人 沟 通 的 时候 ,增 加 了 新 词 语 的 使 用 频 率 ,如 “迷 你 ” “涨 姿 势 ” “套 路 … 吃 土 ” 等 。就 像 “吃土 ”这 一 新 词 语 ,充 分 反 映 了新 时 代 部 分 人在 消 费 时 过 于 超 前 ,从 而 导 致 “贫 穷 ” 的现 象 。 “吃 土 ” 这 个 词 语 的 运 用 , 与过 去 的 “月 光 族 ” 等 区分 开 来 , 是 人 们 对 这 一 现 象 的 新 的总 结 。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试论古代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是与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显得格外突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汉语的词汇就是一扇洞察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窗口,通过它可以透视出汉民族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折射出汉民族古老而又隐秘的文化心理。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反映着汉民族独特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特征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有着复杂而多样的特征,这在古代汉语的词汇构成上体现得异常突出:(一)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古代汉语词汇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反映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的身上,是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的,这在古代汉语中不但常见而且也相当地典型,而且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断严密化、规范化,其区分也越发地严密、严格,绝不可以随意混淆。
例如,古时候非常注重区分人的等级身份,不仅对活人的称谓如此,对于死人的称谓也是这样。
依照《礼记?曲礼》的解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是比较正式的对“死”的称谓。
但即使是委婉些的说法,不同等级也有所不同。
如帝王死叫“晏驾”,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出行时离不开车马,故而“驾”特指帝王乘坐的车,又进而代指帝王本人,帝王到什么地方都叫“驾临”,而“晏驾”的直白意思是皇车出来晚了,是委婉的说法,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是说帝王死了。
贵族大臣死叫“捐馆舍”,直白意思就是抛弃馆舍,因为只有贵族才有馆舍可居,死了当然就抛弃馆舍了。
平民百姓死叫“填沟壑”,因为平民百姓的身份低贱,命不值钱,死了后也没有条件厚葬,只好去“填沟壑”了,当然这个词还可以作为身份相对较低的说话人对自己死的一种自谦说法。
对于疾病,不同等级的人也有不同的称呼。
《公羊传?桓公十六年》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子,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
”依照《白虎通》的解释:“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
诸侯曰负子,子,民也,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性格特点会影响他们对于语言文字词汇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于语言的运用。
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强调谦虚谨慎,因此在汉语中有很多表示谦虚的词汇,如“不敢当”、“不才”等。
相比之下,英语中则相对缺乏这种表达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偏重于整体思维而不是个体思维,这在汉语的词汇中也有所体现,如“全面”、“整体”等词汇的使用。
每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他们对于语言文字词汇的使用。
日本人的文化特点是注重细节和谨慎,这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中也有所表现,如“小心翼翼”、“一丝不苟”等词汇。
相比之下,美国人则更加直率和自信,这在英语的词汇中有所体现,如“confident”(自信的)、“direct”(直接的)等。
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他们对于语言文字词汇的使用。
希腊文化十分注重智慧和知识,这在他们的语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希腊文中有大量的词汇来表示智慧和知识,如“哲学”(philosophy)、“科学”(science)等。
同样的,在汉语中也有很多词汇来表示智慧和知识,如“智慧”、“学问”等词汇。
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也会对他们的语言文字词汇产生影响。
北欧地区的居民生活在严寒的环境中,因此他们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来描述冰雪和寒冷的现象,如“冰川”(glacier)、“冻结”(freeze)等。
相比之下,热带地区的居民则更加关注阳光和温暖,因此他们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来描述阳光和温暖的现象,如“阳光”、“温暖”等。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关系探析
一、汉语词汇代表汉民族文化
1、汉语中的家国情怀
汉语中有许多词汇传达着汉民族文化中对家国情怀的表达,比如“乡愁”、“家乡”、“故乡”等,对于一个华夏民族来说,这些词汇代表着每个人都心怀家乡之情,也显示出汉族内部社会关系的特征。
2、传承中华文明
汉语中有许多由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明出自的词汇,比如“诗酒”、“乐府”等,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婉转的文学魅力,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汉语词汇与传统节日有着紧密的关系
1、汉语词汇与春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春节的词汇,比如“过年”、“拜年”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对新年除旧迎新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人民对新年寄寓着满心希望的情感。
2、汉语词汇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语中也有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词汇,比如“团圆”、“庆祝”等,这些词語代表了汉民族对和谐团圆家庭的传统文化,体现出汉民族文化中对家
庭的关怀和珍视。
三、汉语词汇中的祖先崇拜
1、汉语词汇中祖先崇拜
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祖先崇拜的词汇,比如“祭祀”、“埋葬”等,这些词汇都表达了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体现汉族文化中对祖先一直传承的意
识形态。
2、汉语词汇中关于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
汉语中有许多体现传家守三的传统文化的词汇,比如“传宗接代”、“家孝”等,这些词汇表明了汉民族文化重视后代子孙传承的精神,也表达
了汉民族对家庭的珍视。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反映了汉民族从文明传承,国家情怀,传统节日,祖先崇拜以及家孝等方面的文化,有助于在时代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汉
民族文化。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333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 ul.2006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闫晶淼(绥化学院中文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摘 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中图分类号:H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107-02 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语言被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模式和构成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布、流传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布和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一致,一种语言的式威与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威与消亡。
”[1](p24)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天然“图腾”。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
这是因为语言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与该民族产生了血肉相依的关系,因此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因素定会渗透到民族语言中,我们也就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分析来认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
一、语音和汉民族文化心理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发出的音素有上百种,而每一民族语言只选用其中的几十个作为该语言语音体系的构成要素,这几十个音如何组合,组合以后的总体面貌怎样,往往显示出很强的民族性,音和音的组合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累积过程。
汉语的语音面貌从上古到现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拼合而成,再配上一个富于升降抑扬的声调变化,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
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
[收稿日期]2001-07-15 [作者简介]曹丽环(1963-),女,198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哈尔滨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第23卷 第3期2002年3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3 N o.3Mar.2002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03—0094—04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曹丽环(哈尔滨学院中文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 要]本文从汉语的语音、修辞,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构形理念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汉字、汉语具有的均衡对称、和谐的特征。
从这一特征折射汉民族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和谐;均衡;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不自觉地渗透进以往他们的各种创造中。
如在建筑上,中国的建筑往往具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美,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家庭组织形式上,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几代同堂。
在对待国与国、集团与集团的纷争上,中国人主张以和谈的方式解决纷争;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往往多神崇拜,位于锦州笔架山的三清阁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中国人的贵和理念也自然地会反映到他们创造并使用的文字上,因而通过分析汉字均衡匀称的和谐的特点,便可透视到汉民族的追求和谐、以和为贵的深层文化心理。
一、汉语语音的和谐汉语具有音韵和谐优美的特点,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节奏鲜明。
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也注意追求这种音韵节奏的和谐优美。
文字语言更是如此。
以上古诗歌《诗经》、《楚辞》为例,《诗经》305首多用四字句,二加二的节拍,均匀对称。
《诗经》的语言多用叠音字和联绵词,章法上用重章复唱的形式,造成音节和谐的韵律美。
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
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
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
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
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
“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
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
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论文化词表现出的民族心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论文化词汇的表现不仅是对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更体现了某种民族心理。
以下从汉语和英语两个语言角度探讨。
汉语方面,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语言,汉语词汇传承悠久,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家和万事兴”蕴含了中华民族家庭观念中家庭和谐、亲情至上的价值观;“天人合一”则折射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和人文精神;“饮水思源”则强调了感恩之情与历史记忆。
这些词汇背后所展现的民族心理是尊重传统、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英语方面,作为全球通行的语言,其词汇表现出更多的个体主义和市场化的特征。
例如,“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代表了西方国家的强调个体权益的思想;“Time is money” 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
这些表述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个体自由和竞争意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商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论文化词汇的表达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更展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
不论是中文还是英语,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认知,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浅析习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浅析习语中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摘要: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也一个民族个性和心理的集中体现,如汉语和英语都拥有着极其丰富的习语宝库。
国内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浅析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异同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本文结合汉民族文化心理,持发展的眼光,对本民族习语进行研究。
注重通过例证阐释汉民族文化心理在习语中的表现,并结合时代特征,将出现的“新习语”与“旧习语”加以对比,探讨习语发展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在多领域上的变化,促进习语更好地被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习语;汉民族;文化心理;新时代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总伴随着语言的变化,同时,语言的发展变化,包括新词汇的产生也反映出政治、经济、社会等时代因素的进步。
习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以其在表达上的言简意赅,妙趣横生,集中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个性与心理。
基于目前国内对中英两种语言的习语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对比,进一步从汉语习语的角度,对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进行探究。
1 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1.1 什么是习语习语一般指具有特定形式,常组合出现,并且往往不能从单个词语的意思推测出其内蕴的词组。
其表達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和艺术的享受。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华语言的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1.2 习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关系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在每个民族成员的血液中都留下了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集体无意识”观念。
每个民族具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质,形成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尤其从习语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平民化、外显化以及通俗化。
2 汉民族文化心理在习语中的表现2.1 古代农业文化心理农业文化心理即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农业相关的思想意识与观念等。
语言作为心理文化的符号化载体,它记录和体现着心理文化。
由于声音信息不易保存及远距离传送,因此文字以语言代码的形式传递着心理文化信息。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民族性格是指不同民族群体在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这种表现最常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倾向、行为方式等方面。
而民族性格也是语言文字词汇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因为语言文字词汇是代表了民族文化和认知现象的载体,它与民族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探讨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首先,汉语的言语方式体现了汉族民族性格的特点。
汉族民族性格有重视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喜欢委婉表达、更加和谐以及谦虚谨慎的一面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在汉语中反映得非常明显。
例如,汉族人常常使用“吗”、“呢”、“啊”等语气词,体现的是汉人更加委婉、更强调礼仪的性格特点。
此外,汉族人还会经常使用谚语、成语等文言化的表达方式,这些都反映了汉族人更强调文化传统和尊重历史的性格特点。
其次,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的词汇选择体现了民族性格的差异。
汉族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团结、勤劳、毅力等,在汉语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比如,“团结”可以用“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等词汇表达,这些词汇的使用体现了汉族人注重团结、合作的性格特点。
而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则更加注重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中会出现更多与这些价值观相关的词汇,比如“自由”、“平等”等。
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的词汇选择与使用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最后,不同语言文字的特点也反映了不同民族性格的体现。
例如,西方语言中较为注重精确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西方人注重事实、实证主义等性格特点;而东方语言则更加注重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东方人温和、和谐、注重人情世故等性格特点。
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因此,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文字,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民族的性格特点。
总之,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具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词汇选择以及言语方式等都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
浅析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表现为语言文化与民族思维的密切相关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因此他们的语言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征。
例如,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因此在汉族语言中,一些词汇有着“谦”“虚”“恭”“敬”等字眼。
因此,可以发现,民族性格会直接影响到汉族语言的文字词汇。
在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词汇中,都蕴含着民族性格的特点。
例如,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是追求精细和细致,因此日语中的词汇也有着细致、繁琐的特点。
例如,日语中有一个词汇“世茂”,意为“连屋顶的向阳处铺上柿子皮”,这种极其细致和仔细的语言表达和日本人追求精细的性格密切相关。
同样道理,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保守、自傲、严肃、文化派,因此英语中的词汇也有着这些特点。
比如英语中的“sofa”,这个词汇原本在英国国内并不被人使用,而是在英国殖民地印度传入。
通过研究,发现Sofa原是印度语中的梳化(sūfā ससससस)音译而来,但被英语化以表明它是一件高雅的、英国式的家居装饰。
在日常生活中,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也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性格的特点和语言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得对于外语者来说理解和使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十分重要。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民族语言词汇时,需要通过深入的了解,理解它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地运用到语言交际中去。
总之,民族性格在语言文字词汇中的体现是一个极其广泛和深奥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究。
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和性格特点,才能够更加准确的运用语言,实现跨越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语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论文关键词:汉语词语汉民族文化心理
论文摘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汉语的词汇在汉民族文化中的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词汇能够最明显的反应时代的变化,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复合词构词法组成的词语,双音节词占优势,体现表现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心态。
本文便是从汉语词语来谈谈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中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伦理观念中有等级观念、尊卑心理、重血统、重亲疏等传统的观念意识。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一)汉语词汇反应汉民族的等级观念
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
这种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在汉语的词序结构上最有反映,双音节并列合成词的词素序列中表示尊敬的词素在前面,表示卑下的在后;表示长者的词素在前,幼者在后;表示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表示褒义在前,贬义在后;表示重要的语素在前,次要的在后;表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等等。
这种表示尊卑等级观念的并列合成词的语素序列,形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构词规律。
例如: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君臣、后妃、臣民等;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胜负、胜败、兴亡、文武等。
(二)词汇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
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
如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序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
例如夫妻、夫妇、男女、父母等;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妇女要“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所以妇女在家庭中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社会上更是最底层。
团此,古代妇女常自称“奴家、贱妾、卑妾”等。
二、词汇的运用与汉民族的中庸思想
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观念便是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庸和
谐思想,也称为中庸之道。
提倡中和、和谐的思想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主张为人处世要采取公正不阿、公正和谐的公允态度。
反对“过犹不及”或固执一端而失之于偏激、片面的思想和作法。
中庸之道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人际交往之中,主要表现在:对人要有雍容恭顺的态度、和平温良的风度和谦和忍让的性格;反对待人处事感情冲动,主张对任何事不走极端,提倡一切要“公允和谐”。
对自己则主张“克己自足”,认为人性本身可以自足而完善,可以自我净化,强调“克己复礼”。
总之,要事事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感情,通过心灵的净化,从主观上可以消除各种矛盾。
这种儒、道、佛三位统一的文化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中庸”处世的哲学。
汉语中有大量表现中庸的词汇:息事宁人、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克己奉公、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和衷共济、不大不小、不偏不倚、不快不慢、不文不火等等。
三、汉语词汇反映的汉民族贵和谐、重有序、重社会的心理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基本上是统一的,即便是分裂时期,那也是及其短暂的。
中国的历史传统形成了汉民族文化中的和谐统一的心理。
比如说,人们坚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准则。
西方伦理观念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因此它主张
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的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
因此西方人的观念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有序交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等级是生来就有的,例如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差别等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
因此,例如在表示亲戚的词语是相当的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
另外汉族人在说话的时候偏爱用集体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例如常常将“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我认为”、“在我看来”的意思。
有时候明明该说你们该怎样做的时,偏偏选用“我们”、“大家”等类似的字眼,因为这样说话更加有渲染力,听者会为之感动。
汉族人用语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不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这些均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
四、汉语词汇反映的汉民族的讲情面、谦虚谨慎的文化心理
汉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极重人情,爱面子,在表达语言的时候力求措辞有度、不偏不向、适度得体的,在词语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婉转、模糊,形成汉民族言语表达上的独有文化模式。
汉语民族在人际交往中提倡“以仁爱之心示人”,“以宽恕之心对人”,就是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关心爱护别人,
对别人的错误过失要原谅、理解,少计较或不计较。
俗语道“树有皮,人有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少得罪人。
如我们常见的批评,汉民族的心理是即要达到目的,又要让对方接受,并给他留面子,在表达上就常用含蓄婉转的方式,先表扬或肯定成绩,然后再转折。
汉民族较之于西方人性格内向、稳重、含蓄,在西方注重突出个人及个人价值,而汉民族传统观念是重社会、重集体,突出一个“和谐”,不突出个人,涉及个人则习惯于含蓄或婉转表达。
一篇文章明明是个人见解,但习惯上要谦称“我们认为”。
个人取的成绩,常说领导的支持,集体的力量。
汉民族不突出自我的心理,含蓄婉转的表达模式,形成了交际中内容丰富的客套话,寒暄语。
干某件事明明准备得很充分,但要讲准备不足,请大家多多指教等等。
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所以产生的文化心理就会不一样。
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习惯和词汇的运用上。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词汇显然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认为: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中的词汇以及词汇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