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讲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讲述



(五)思想文化方面大批“封、资、修”,(封 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将传统文化冠以 封建主义,将西方文化冠以资本主义(马克思主 义除外),将苏联文化冠以修正主义,“一刀切” 式的予以拒绝,彻底斩断了传统优秀文化和国外 优秀文化的思想源泉。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大公 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等道德观、 价值观,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处于狂热的,宗教式 的亢奋状态中。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等。 (二)苏联模式。 如计划经济,公有制两种形式,高度集中的行政权 力等。 (三)我国小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 力。 如平均主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长时期 将此观念等同于社会主义公平观。



小结: 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和艰苦实践 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越过特定历史条件予 以评价。 初期关于道路、方针、步骤、阶段等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五十年代末以后,由于特定的国际 条件、国内条件,党内条件,毛泽东个人条件的影响,实 践中偏离了正确理论的引导,陷入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泥 沼不能自拔,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验和教训都来自于中国,植根于中国的国情,对七十年 代末开始的新一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刻的启 示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五)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 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在20世纪 60年代初,很模糊,但应肯定的是他已经发现了问 题,只是没有来得及深入下去。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

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

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

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

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

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

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

“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作者:袁芳来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5期[摘要]十七大将毛泽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提了出来,相应地,就将毛泽東思想划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

这一划分引起了理论界的讨论:应当如何看待毛泽東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并很好地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探讨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对薄一波曾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的提法进行分析。

弄清楚了这个提法的背景、内涵、意义,仔细地、辩证地分析这一提法的合理性,有助于厘清毛泽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毛泽東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07-03在中共十七大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明确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将毛泽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提了出来,相应地,就将毛泽東思想划分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

这一划分引起了理论界的讨论:应当如何看待毛泽東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并很好地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探讨这一问题,就不得不对薄一波曾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的提法进行分析。

弄清楚了这个提法的背景、内涵、意义,仔细地、辩证地分析这一提法的合理性,有助于厘清毛泽東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这一命题的提出薄一波曾多次对毛泽東及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作用,及两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进行阐释。

他在“就毛泽東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时说到:“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这就是我对于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补充: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

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

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邓小平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三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

(书本P90)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书本P93)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书本P94)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化道路。

(书本P96)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名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缘何“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缘何“始于毛,成于邓”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缘何“始于毛,成于邓”院系: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年级: 11级硕研机制系姓名: 明学号:时间: 2011年11月1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缘何“始于毛,成于邓”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社会主义建设中举足轻重的设计师为引导,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关键字: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追根溯源要先从毛泽东选择了社会主义开始,在《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这本书中作者张玉瑜提到,毛泽东在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原理,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及时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开展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大国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大政方针是由毛泽东指定的。

正确理解“始于毛,成于邓”的论断

正确理解“始于毛,成于邓”的论断

正确理解“始于毛,成于邓”的论断[摘要]“始于毛,成于邓”这一命题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和先行探索的初步成果,以被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融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正确理解这一观点对于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始于毛,成于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形成的一个著名提法,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精辟论断,现在依然被广泛运用。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历经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并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就两个概念的所指而言,前者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起点和历史过程,后者则主要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这一论断,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或认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始于毛,成于邓”,或认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或认为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始于毛,成于邓”,等等。

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论断之后,有一种观点则据此认为: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包括毛泽东思想,那么,薄一波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的说法值得商榷。

实际上,无论上述这些对于“始于毛,成于邓”这一论断的理解和认识,还是把“始于毛,成于邓”这一论断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相对立的说法,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这一论断的误解,也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关系阐述的误解。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摘要: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他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制订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薄一波同志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对此,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

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和代表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

一: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打好良好的开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2)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3)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以上思想,在今天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议题始于毛成于邓1

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议题始于毛成于邓1

为什么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议题始于毛成于邓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

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中;包括当毛泽东本人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问题上偏离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实际时,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根据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陈云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答:第一,毛泽东带领人民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孕育提供了制度前提在毛泽东领导下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体系。

从政治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初步确立了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框架。

从经济上看,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

从文化上看,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并确立了其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立党兴国的根本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坚持、完善和发展这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孕育和产生的,离开了这些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第二,毛泽东领导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宝贵启示生产力不发达和贫穷落后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最显著的特点。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工业、农业、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等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466亿元提高到3624.1亿元,增长6.78倍。

由此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成果,巩固了我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

毛概论文——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毛概论文——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摘要: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

尽管这种探索有过不少失误和曲折,尚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闪光的思想,仍然与后来的发展状况不谋而合,为后来的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经验正文:毛泽东曾在阐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说:“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毛泽东希望社会主义中国既强大又可亲,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象具体的说明,也使这里的社会主义打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

毛泽东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也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

他的《论十大关系》着重论述的几对关系,都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种矛盾,而且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内部矛盾。

在他看来,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经济搞上去了,才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他曾把“进入”社会主义和“建成”社会主义作了明确区分。

他一再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

他说:“只有经过10年至15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国家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

”这里时间的估计虽还过短,但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要有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这与数十年后的今天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致的。

毛泽东所说的“可亲”,首先表现在党和国家同人民的关系上,也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认识。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

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两位重要的领导人。

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和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的含义。

一、毛泽东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领导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

这些改革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

在毛泽东时期,中国实行了集体化的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民的组织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

此外,毛泽东还强调农村和城市的工农联盟,将农村和城市联在一起,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

为了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毛泽东提出了“一平二调”和“人民公社化”的思想,鼓励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平衡和合作。

他还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口号,推动国家实现自给自足和科技发展。

二、邓小平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他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鼓励中国以实际行动来探索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他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鼓励中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农村承包制度改革、城市改革开放、私营经济发展和外资引进等。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此外,邓小平还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经济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人才现代化。

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鼓励人们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创新能力。

三、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于毛成于邓”这句话意味着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延续。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先驱伟大的先驱者,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伟大先驱者们长期努力的成果。

他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国国情,结合时代要求,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的起点、先驱者的理论贡献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为后来的伟大探索铺平了道路。

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提出了“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基本思想。

伟大的先驱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理论,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士气,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干部决定一切”、“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引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更加系统地规划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特点。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探索中总结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道路自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路线。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

这一制度体系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生态文明制度。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

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

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

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
第一,毛泽东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书本P89)《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道路。

(书本P90)
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学说和解决方针。

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书本P92)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要求各级党委要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书本P93)
毛泽东强调,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在科学文化领域,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书本P94)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化道路。

(书本P96)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名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等等。

(书本P97)
第四,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中,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

(书本P11)
第五,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①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正是由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在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

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这些思想成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本P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于邓”:
第一,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①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探索。

②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③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轮廓。

(书本P17)
第二,邓小平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全面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992年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露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书本P133)
第三,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问题。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

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书本P140)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书本P141)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①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②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

第五,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党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书本P17-P19)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者,他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制订了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始于毛、成于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