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林牧渔)教案 第二章溶液 第四节 缓冲溶液 第五节 胶体溶液(之一)
第2章溶液与胶体1
MB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0
本章目录
【例】:已知浓硫酸的密度ρ为1.84g/ml, 其质量分数为95.6%,一升浓硫酸中含有的 n(H2SO4)、n(1/2H2SO4)、c(H2SO4)、c(1/2 H2SO4)各为多少?
解: n(H2SO4) = 1.84×1000×0.956/98.08
xi
ni n
【例】:将10克NaOH溶于90克水中,求此溶液的物质 的量分数浓度。
解: n(NaOH) =10/40 = 0.25 (mol) n(H2O) = 90/18 = 5(mol) x (NaOH) = 0.25 /(0.25+5) = 0.048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2
本章目录
5、质量浓度 ρB = mB / V
6、质量摩尔浓度
定义:指1 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为 质量摩尔浓度,符号b(B) ,单位为:mol/kg
bB = nB/mA= mB / (MB ·mA)
【例】:250克溶液中含有40克NaCl,计算此溶液的 质量摩尔浓度。
解: 水的质量=250-40 = 210(克)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4
本章目录
2.3 稀溶液的依数性
2020/5/28
上一页
下一页
15
本章目录
溶液的性质 ①与溶质本性有关,如酸碱性、导电性、颜色等。 ②与溶质本性无关,只与溶质的数量有关。
依数性:只与溶质粒子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性无关
的性质称为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依数性只有在溶液的 浓度很稀时才有规律,而且溶液越稀,其依数性的规律 性越强。
胶体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溶液第五节胶体溶液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2).知道什么是胶体、了解胶体溶液的组成;(3).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以学案为引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间的联系;(2).培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学习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胶体溶液的性质理解;难点: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法设计实验探究:通过分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案引领: 通过设计学案,促使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微课、PPT、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激光笔、小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环节一:情境导入问:同学们,近年来在秋冬季节有一种天气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影响了我们的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天气吗?PPT播放大雾版的《北京北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歌声向我们吐露了人们无奈的心声。
思考,回答:雾霾天气。
仔细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分钟环节二:明确学习目标问:雾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胶体溶液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老师就来告诉你们,雾是胶体的一种,胶体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是液溶胶。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思考,众说纷纭齐读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2分钟环节三:自主学习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后,现在来看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同学们,答案在书上都找到了吗?举手,争先恐后回答。
《专题一 第二节 胶体》学历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胶体》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胶体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胶体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分类、胶体的制备方法和胶体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胶体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性;理解胶体与其他物质形态(如溶液、浊液)的区别。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制备简单的胶体,并观察其性质变化;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制备胶体及观察其性质变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3. 作业与测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胶体基本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如肥皂泡、果冻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胶体的概念。
2. 胶体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胶体的定义、分类(如溶胶、高分子胶体等)及其与其他物质形态的区别。
强调胶体的稳定性及动力学特性。
3.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演示如何制备一种简单的胶体(如淀粉胶体),并指导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胶体的制备过程及性质变化。
4. 胶体性质探究(10分钟)通过实验验证胶体的电学性质(如电泳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胶体稳定性的原因。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胶体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出一份关于胶体基本概念的简答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胶体在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例如阐述胶体在化妆品、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反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实验操作和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溶液和胶体溶液》课件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可以将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当水作为溶剂时,溶液可分为酸溶液、碱溶液、盐 溶液等;当有机物作为溶剂时,溶液可分为有机酸溶液、有机碱溶液、有机盐溶液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溶液的 浓稀程度、是否饱和等进行分类。
02
胶体溶液的特性
胶体的定义
01
02
03
胶体的定义
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 径在1nm~100nm之间的 分散系。
05
溶液和胶体溶液的应用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溶液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溶剂、反应介质、萃取剂等。
化学工业中,溶液和胶体溶液的精确 控制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
胶体溶液在化学工业中常用于制备涂 料、粘合剂、胶水等,其稳定性、粘 度和流变性等特性使得胶体溶液成为 这些产品的关键成分。
THANK YOU
超声波法
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将固体物质分 散于液体中,制备胶体溶液。
蒸馏法
通过蒸馏技术将物质分离成纯品 ,再将其分散于液体中制备胶体
溶液。
分离与提纯方法
过滤法
通过过滤介质将不溶物与溶液分离,实现固液分 离。
萃取法
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种不相溶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 ,实现分离和提纯。
蒸馏法通Βιβλιοθήκη 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蒸发,再将蒸汽冷凝回 收,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分散质的差异
分散质
溶液和胶体溶液中的物质被分散的程度。在溶液中,分散质被完全或近乎完全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 均一稳定的体系。而在胶体溶液中,分散质以微小的颗粒形式存在,这些颗粒保留着原有的物理和化 学特性。
分散质的差异
溶液和胶体溶液在分散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溶液中的分散质被完全或近乎完全地分散在溶剂中, 形成均一稳定的体系。而胶体溶液中的分散质以微小的颗粒形式存在,这些颗粒保留着原有的物理和 化学特性,因此胶体溶液具有不稳定性。
《胶体溶液》课件
沉降平衡:当V沉降 = V扩散,系统达平衡, 形成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的状态。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4.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泳: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在介质中
定向移动的现象。
+
–
泥土 胶粒带负电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
(2)电渗: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膜作 定向移动的现象。
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
2.正吸附和负吸附
溶液自发降低σ的方式:改变表面层的浓度。
σ
I 无机酸,
碱, 盐等.
σ0
Ⅱ 有机酸, 醇,
酯, 醚, 酮等.
Ⅲ 肥皂, 合成 c 洗涤剂等.
Ⅰ:c表<c本: 负吸附
Ⅱ:c表>c本: 正吸附 Ⅲ:c表>>c本: 正吸附
一、表面活性剂
小结:
正吸附 表面活性物质 溶质的加入σ↓ c(表面) > c(内部)
例如:制备氢氧化铁溶胶: FeCl3 + 3H2O(沸) → Fe(OH)3 + 3HCl
溶液中部分Fe(OH)3与 HCl作用: Fe(OH)3 + 3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三、胶团结构及溶胶的稳定性
(2)胶核表面分子的离解
硅酸溶胶的胶核由许多xSiO2·yH2O分子组成
四、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2. 溶胶的聚沉
胶粒从介质中析出的现象。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溶胶的相互聚沉 高分子物质对溶胶的作用
四、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1) 聚沉原理:
《专题一 第二节 胶体》作业设计方案-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胶体》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胶体特性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学生回顾并整理胶体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及应用等知识点,要求字迹清晰、条理分明。
2. 胶体性质实验: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胶体性质实验,包括丁达尔效应、聚沉现象、电泳现象的观察等,并记录实验现象及分析。
3. 完成课后习题:学生需完成教师提供的胶体相关习题,检验对胶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4. 知识应用: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胶体知识,结合生活或专业领域,提出一个可能的胶体应用场景,并说明理由。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笔记,课后进行检查,确保学生掌握胶体知识。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习题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习题,答案必须清晰、准确,鼓励原创。
4. 知识应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要求内容真实、合理。
四、作业评价1. 笔记评价:根据笔记的清晰程度、条理性和完整性,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2. 实验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3. 习题评价:根据答案的准确性、答案与题目的匹配程度以及原创性,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4. 知识应用:根据学生的应用场景是否真实、合理,以及描述的逻辑性和清晰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五、作业反馈在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个体的错误,将通过邮件或电话进行单独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胶体知识。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深入理解胶体的性质和特点;2. 掌握制备胶体的方法;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胶体现象。
《专题一 第二节 胶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实验,加深对胶体本质特征的认识。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胶体粒子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胶体性质的实验器材,布置学生预习胶体相关知识。
2. 课堂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胶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典型的胶体图片或视频,用于讲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胶体知识的习题,巩固学生对胶体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不同状态的物质(固、液、气、胶体)。
2.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胶体?3. 引出概念:胶体定义。
4. 强调:胶体的重要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
(二)了解胶体常见类型1. 展示几类常见的胶体(云、雾、初生液态奶、豆腐等)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为胶体,并说明其属于哪种类型的胶体。
2. 教师进行解释,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胶体及其形成条件。
(三)探究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1. 介绍实验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如铁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氧化铁)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 介绍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酚酞试液。
3. 实验步骤:加热、搅拌、滴加试剂、煮沸、停止加热。
4. 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要适当,防止暴沸;搅拌时注意安全,防止玻璃棒触及烧杯壁或烧瓶壁;停止加热后,烧杯和试管夹要冷却后再离开。
5.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关键步骤,以及氢氧化铁胶体的外观特征和稳定性因素。
(四)教学游戏:检测是否为胶体教师准备若干种不同的液体样品,学生随机选择一种液体样品,用激光笔照射并观察现象。
《化学(农林牧渔类)》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哈伯合成氨被人称为“空气中制成面包”哈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下学习到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后来并考取了苏 黎世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专攻有机化学。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析
第一章重要的 1
金属元素及其 化合物
2
第二章农用溶 液的配制
3 第三章与土壤
有关的化学知 识
4
第四章重要的 非金属元素
5 第五章与土壤、
饲料分析有关 的容量分析
第三章与土壤有关的化学知识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二节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第三节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 第四节离子反应和盐类的水解 第五节缓冲溶液 复习题
第四章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非金属单质 第二节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第三节非金属氧化物及含氧酸 第四节非金属离子检验 第五节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复习题
第五章与土壤、饲料分析有关的容量分析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二节酸碱滴定法 第三节其他滴定分析方法简介 复习与提示 复习题
第六章与工农业生产有关的小分子有机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概述 第二节烷烃 第三节不饱和烃 第四节苯 第五节烃的衍生物 复习与提示 复习题
第七章与农作物组成有关的重要有机物
第一节糖 第二节蛋白质 第三节脂类 第四节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第五节高分子化合物 复习与提示 复习题
第六章与工农 业生产有关的 小分子有机物
第七章与农作 物组成有关的 重要有机物
第一章重要的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常见的金属单质 第二节常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胶体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与提示 复习题
第二章农用溶液的配制
第一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节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第三节溶液的配制 第四节渗透压 复习题
高中化学精品教案:第二章 胶体的性质及其用途(共2套).doc
第二章胶体的性质及其用途第一节胶体第1课时一、课题胶体[目标] 1、知识传授:⑴初步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
⑵一般了解Fe(OH)3胶体、Agl胶体的制备方法。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德育渗透:适当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胶体概念[教具]多媒体[教法]实验探究法二、教学过程Ⅰ、引入新课[设问]先让学生写出KI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否任何情况下混和AgNO3和KI溶液反应都有黄色沉淀产生呢?[实验]蒸馏水0.01mol/L AgNO3 0.1mol/L AgNO3①②③无沉淀无沉淀有沉淀[提问]上述实验中制得的液体,哪些是浊液?[追问] ①、②号液体外观相同,都是溶液吗?它们的性质是否完全相同?请看实验。
[实验]让一束光照射盛放①、②号液体的试管。
[小结]实验发现,②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被称为丁达尔现象,①中则无。
由此可见两种液体的性质有所不同。
通常我们把②号中的液体叫胶体。
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胶体和胶体的重要性质。
Ⅱ、讲授新课[揭题] 第8节 胶体一、胶体[讨论]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的溶液、胶体与浊液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结]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 + 另一种物质混和物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系 [提问] 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液体,分散质、分散剂各是什么?[讨论]刚才实验时同样的反应物,②中无沉淀,③中有沉淀,这是什么原因呢?[小结]AgNO3+KI=KNO3+AgI↓ AgNO3+KI=KNO3+AgI (胶体)浓→快→多→颗粒大→有沉淀——浊液稀→慢→少→颗粒小→无沉淀——胶体[设问]大家知道,分散质的颗粒溶液小,而浊液大。
这可以通过过滤实验加以证明,前者可透过滤纸,后者则不能。
那么胶体中的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又如何呢?能否设计出类似的实验来证明呢?[实验]滤出液 AgNO3 碘水渗析 AgNO3[小结]淀粉胶粒和溶液里的离子或分子都能通过滤纸。
中职化学(农林牧渔类)《缓冲溶液》课件
注意事项:数字修约必须是一次完成,不可连续进行修约。
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加减法 运算规则: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为准,也称之以绝对误差最大的位数 为准。 ➢ 0.022 + 22.62 + 1.0374 = ? 22.62 的绝对误差最大为 ±0.01,所以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专题二 滴定分析法
目录/Contents
01
第一节 滴定分析概述
02
第二节 酸碱滴定法
03
第三节 技能操作
1 第一节 缓冲溶液
学习目标
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 念。
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类型。 明确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能够使用误差和偏差对分析结果作出
评价。 能够正解记录和使用有效数字。
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
• 滴定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 剂溶液(标准滴定溶液),滴加到被测 物质的溶液中,直到试剂溶液与被测物 完全反应,用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根 据试剂溶液消耗的体积和浓度,来确定 被测物质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 化学分析中最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 滴定分析法适用于测定常量组分,即含
六、原始数据的记录
1. 原始数据记录的规范 (5)数据改动时,不得涂改、不得使用修正液、不得使用橡皮擦等。 应该采用画杠修改的方式,错误的用“杠”划掉,将正确数值写在其 右上方。 (6)记录数据的笔应该能长时间保存文字和数据而不褪色。例如用 钢笔、水笔,不得使用铅笔、红笔和圆珠笔。
量在 1% 以上的物质组分的测定。
一、滴定分析法的原理
1. 标准滴定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又称滴定剂。 2. 滴定:将标准滴定溶液通过滴定管滴加到被测试样溶液中,与待测 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操作过程。 3. 化学计量点:滴定过程中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标准滴定溶液物质 的量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完全反应时的点(或称理论终点)。
《专题一第二节胶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农林牧渔类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胶体的制备、性质以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及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磁力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胶体的相关图片、视频及案例。
4. 板书设计: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如牛奶、豆浆、血液、有色玻璃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
2. 提出问题:胶体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二)新课教学1. 胶体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常见类型:按照分散剂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溶性胶体(如蛋白质、淀粉、墨水等)和油溶性胶体(如天然橡胶、乳胶等)。
3. 展示一些常见的胶体实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胶体的应用。
活动一:探究胶体的性质实验一: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观察材料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玻璃棒、胶头滴管、水、氯化铁溶液。
操作步骤:(1)用少量的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2)在另一个烧杯中注入蒸馏水;(3)将配制好的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4)继续搅拌,直到液体变红褐色,停止加热;(5)将制备好的氢氧化铁胶体装入U形管中,并通入直流电一段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制备出的液体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变成红褐色?通电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教师总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物质,这是因为氯化铁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发生聚沉形成了胶体。
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
活动二: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准备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杯、水、墨水、牛奶、激光器。
【公开课教案】化学1(必修)胶体教案
第二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3)了解胶体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三、教学准备CuSO4溶液、FeCl3溶液、泥水、氢氧化铁胶体、激光笔、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引入】图片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思考:氯化钠倒入水中及泥沙倒入水中形成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何区别?【板书】一、分散系【生】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它的组成是分散质和分散剂。
【板书】1、定义2、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问】碘单质溶于酒精、醋酸溶液、油滴入水中,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呢?【生】回答。
【师】生活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分散系还是分散剂是液态的,所以对当散剂是液态时,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答】我们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实验】分别过滤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和泥水【生】观察,并得出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幻灯】渗析。
【师】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板书】二、胶体1、定义2、常见胶体【问】观察三种分散系,外观上那种可以直接判断?如何区分胶体和溶液?【生】思考【实验】(演示)一束光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板书】3、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物理方法)【师】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中时,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当夜晚,我们用手电筒一照,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也是丁达尔效应。
《溶液和胶体溶液》PPT课件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当把相同体积的稀溶液和浓溶液分别置于一 容器的两侧,中间用半透膜阻隔。稀溶液中的溶 剂将自然穿过半透膜向浓溶液一侧流动,浓溶液 一侧液面会比稀溶液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 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
稀溶液的依数性是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 点下降和渗透压。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蒸气压下降
(一)蒸气压
液体蒸气压示意图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在一定温度下,当液相蒸发速率与气相凝结 速率相等时,液相和气相达到平衡,此时蒸气所 具有的压力称为该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简 称蒸气压。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扩散 半透膜 渗透现象 渗透产生的原因 产生渗透的条件 渗透平衡 渗透压
讨论实验
第二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扩散——分子的运动和迁移
如果我们把一滴蓝色溶液加入到一杯纯水中, 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水就会变成蓝色,在这个过程 中,蓝色分子由上层进入下层,而水分子由下层进 入上层,直到混合均匀,浓度一致,这个过程就叫 做扩散。
答:800ml 药用酒精中含纯酒精760毫升。
第一节 溶液
例:市售浓盐酸的质量分数为ωHCl=0.37, ρ=1.17kg/L,500ml 浓盐酸中含 HCl多少克?
解:已知 ωHCl=0.37 V= 500ml ρ =1.17Kg/L
B =
mB m
mB =ωBm
m V 1 . 1 7 k g / L 0 . 5 L 0 . 5 8 5 k g = 5 8 5 g
职高化学教案
板书
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
第 1 周期 ( 2 种元素)
周期
第 2 周期 第 3 周期 第 4 周期
( 8 种元素) ( 8 种元素) ( 18 种元素)
短周期
第 5 周期 第 6 周期 第 7 周期
( 18 种元素) ( 32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长周期
周期表中,第 6 周期从 57 号镧到 71 号镥共排列有 15 种元素,它们的电子
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
2n
个(
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的电
子数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思考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若达到 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
是得 7 个电子容易还是失去 1 个电子容易?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若达到
总结并板书
(质原量子数核) A
质子(数目) Z 中子(数目) N= A- Z
原
子
A Z
X
(
)
核外电子(数目) Z
板书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讲解
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在含有
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
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运动着的电子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荷。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其中一种物质称为溶质,另一种物质称为溶剂。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发、萃取等。
3. 溶液的性质和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透明(或有色)等。
4. 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等。
5. 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药物、食品、清洁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2. 难点: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实例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液制备实验,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溶液分类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性质和特点、分类及应用的掌握程度。
2. 结合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2.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等。
第二章 溶液和胶体溶液
• 解:
HCl = 90g / L, MHCl = 36.5g / mol
ρ HCl 90g/L c HCl = = = 2.47mol/L M HCl 36.5g/mol 2.47mol/L • 答:ρB=90g/L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例12]已知葡萄糖的分子量为180,求0.3mol/L葡萄 糖溶液的质量浓度是多少?
第二节 分散系
• 一、 概念及分类 • 二、 三类分散系的特点 • 三、 乳浊液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 概念及分类
• (一)概念:
– 1.分散系: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的微粒分布在另一 种物质(分散剂)里所形成的体系叫分散系;
– 2.分散相(分散质):
• 被分散的物质。
– 3.分散介质(分散剂):
• 乳剂中常加入稳定剂且一般不宜久贮。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 • • • 一、 二、 三、 四、 溶液的蒸气压降低 溶液的沸点升高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溶液的渗透压
一、溶液的蒸气压降低
• 将等体积的水和糖水各一杯放 在密闭的钟罩里,如图所示。 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发现,杯( 1)水的体积减少了,而杯( 2)糖水的体积却增大了。 – Why? – 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水低。
• 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一、 概念及分类
• (二)分类:
– 1.分类原则:
• 分散质颗粒直径(d)的大小
– 2.类型
• 1)分子或离子分散系:d <1nm 真溶液; • 2)粗分散系: d >100nm 悬浊液、乳浊液; • 3)胶体分散系: d=1~100nm溶胶、高分子溶液
»胶体溶液即溶胶(hydrosol 固→液)
(一)溶液的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电子教案
【教学进程】
引入:生物体内细胞的生长和活动需要一定的pH,体内pH环境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与代谢有关的酸碱解离平衡移动,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细胞的活性。
在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以及食入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人体内的体液对外来的酸碱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保持恒定,避免造成酸中毒或碱中毒。
如果人的肌体发生某些疾病,代谢过程发生障碍,体内积蓄的酸或碱过多,超越了人体体液的缓冲能力时,血液的pH就会发生变化,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哪些溶液能起到对酸碱的缓冲作用?这种溶液的组成如何?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本节我们来学习。
板书:
第四节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演示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由体积比为1:1的0.1
mol/L CH
3COOH与0.1 mol/L CH
3
COONa组成的混合液,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
们的pH。
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滴0.2 mol/L的HCl溶液,再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们的pH,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pH是否有变化。
现象:蒸馏水中滴加HCl溶液后,它的pH由7降至4 (或比4更小),变
化很大。
而向由CH
3COOH与 CH
3
COONa组成的混合液中滴加HCl溶液后,它的pH
基本不变,保持在4.7左右。
演示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0.1 mol/L CH
3
COOH溶液和0.1 mol/L
CH
3
COONa溶液,摇动使之充分混合。
取少量混合液到另一支试管中,用蒸馏水稀释大约10倍。
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它们的pH,观察两支试管中溶液的pH是否有变化。
现象:CH
3COOH与 CH
3
COONa组成的混合液,将其浓度稀释10倍后,它的pH
也基本不变,保持在4.7左右。
讲解:在水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和pH马上就会发生显著变化,但在某些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不因加入少量的酸或碱及溶液的稀释而起显著变化,即溶液的pH基本不受少量外来的酸、碱或稀释影响。
能对抗外来的少量酸或碱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板书:
1.概念:能对抗外来的少量酸或碱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过渡:缓冲溶液为什么具有缓冲作用呢?
讲解: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而且两种成分含有相同的离子,通常把这两种成分称为缓冲对。
缓冲溶液的组成通常有三种:一般由弱酸与其盐或弱碱与其盐以及多元弱酸的两种盐所组成。
板书:
2.组成: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
一般由弱酸与其盐或弱碱与其盐以及多元弱酸的两种盐所组成。
举例说明:
由CH
3COOH和CH
3
COONa组成的缓冲溶液,可表示为:CH
3
COOH—CH
3
COONa
由NH
3·H
2
O和NH
4
Cl组成的缓冲溶液,可表示为:NH
3
·H
2
O—NH
4
Cl
由NaHCO
3和Na
2
CO
3
组成的缓冲溶液,可表示为:NaHCO
3
—Na
2
CO
3
强调: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随着向缓冲溶液中加入的强酸或强碱的增多,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也随之逐渐减弱,直到完全失去缓冲作用。
思考:
1.强酸及其盐和强碱及其盐能组成缓冲溶液吗?
2.为什么说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过渡:能对抗外来的少量酸或碱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
二、缓冲溶液的应用
讲解:缓冲溶液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土壤里存在着多种缓冲溶液,
其中主要是由KH
2PO
4
(作为弱酸)和K
2
HPO
4
(作为弱碱盐)组成的缓冲溶液。
缓
冲溶液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比较稳定的pH,有利于土壤里的多种微生物的正常活动,也有利于土壤里的有机质在微生物、水分、空气等共同作用下,分解为能被植物吸收的无机态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土壤的pH保持稳定,也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林业生产的效益。
在动物的血液里也存在缓冲溶液,通常NaHCO
3—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等可
以起到血液缓冲溶液的作用,同时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也可起到缓冲作用,其中
在血浆中以NaHCO
3—H
2
CO
3
缓冲对为主,红细胞里则以血红蛋白缓冲对为主。
血液
中缓冲溶液的存在使动物体内血液的pH保持稳定,以维持动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如猪血液的pH在正常情况下是在7.85~7.95之间。
当猪患肺炎时,血液的pH会升高。
所以,在诊断畜病时常要测定血液的pH。
在科学研究上,经常用缓冲溶液来控制一定的pH,以便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测。
让学生思考:长期使用一种化肥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过渡:胶体在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普遍存在,它与人类的生活及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书:
第五节胶体溶液
一、胶体溶液的组成
讲解:在初中化学已经介绍过的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布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和物,通常称为分散系。
其中,分散成微
△
粒的物质称为分散质,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板书:
1.概念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布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和物。
(2)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3)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举例说明:对溶液来说,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讲解:胶体也是一种分散系,其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介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直径(一般小于10-9 m )和悬浊液或乳浊液微粒的直径(一般大于10-7 m )之间。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 ~10-7 m 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板书:
(4)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 ~10-7 m 的分散系。
演示实验:在一个烧杯里加入20 mL 的蒸馏水并加热使之沸腾,然后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1~2 mL 。
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棕色时,停止加热。
观察得到的胶体溶液。
指出:氢氧化铁胶体分散在水里形成的胶体溶液是红棕色的。
FeCl 3 + 3H 2O ===== Fe(OH)3(胶体)+3HCl 演示实验:在一支大试管里加入0.1 mol/L 的碘化钾溶液10 mL ,用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
观察得到的胶体溶液。
指出:碘化银胶体分散在水里形成的胶体溶液是浅黄色的。
KI +AgNO 3 ==AgI (胶体)+KNO 3
胶体溶液中的分散质可能是微粒直径在10-9~10-7 m 之间的多分子集合体或晶体颗粒,如演示实验中Fe(OH)3或AgI 颗粒;也可能是分子直径在10-9~10-7 m
之间的单分子,如淀粉、蛋白质等。
设问:胶体是如何组成的呢?
讲解:胶体溶液由胶团和胶团间液体(也就是分散剂)组成。
板书:
2.胶体的组成:由胶团和胶团间液体组成。
讲解并板书:
胶核
胶粒 定位离子
吸附层
反离子
胶团
扩散层——反离子
强调:胶体溶液中的分散质是胶团中的胶核,但胶核具有极大的总表面积,
有很强的吸附性,在溶液中能优先吸附那些与胶核自身组成、结构相类似的离子——定位离子,定位离子的吸附具有选择性,以AgI胶体溶液为例,AgI胶核在KI过量时总是吸附溶液中的I-,在这里I-就是定位离子;定位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溶液中反离子K+,使部分K+与胶核和定位离子一起运动,形成吸附层;反离子K+没有被吸附在胶核上,能在水中自由移动,使胶核附近反离子浓度大,远处反离子浓度小,形成扩散层。
小结:
1.缓冲溶液的组成、类型及其缓冲作用。
2.胶体的概念和胶团结构。
作业:
1.上网查阅缓冲溶液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农业生产和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第四节缓冲溶液
一、缓冲溶液的组成
1.概念:能对抗外来的少量酸或碱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2.组成:抗酸成分和抗碱成分。
一般由弱酸与其盐或弱碱与其盐以及多元弱酸的两种盐所组成。
二、缓冲溶液的应用
第五节胶体溶液
一、胶体溶液的组成
1.概念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布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和物。
(2)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3)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 ~10-7 m的分散系。
2.胶体的组成:由胶团和胶团间液体组成。
胶核
胶粒定位离子
吸附层
反离子
胶团
扩散层——反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