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指数的公式

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指数的公式

利用月温度和降水计算指数的公式
月温度和降水指数的计算公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

这个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决策。

在计算月温度和降水指数时,我们需要收集一段时间内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数据。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指数:
指数 = 月平均温度 × 降水量
其中,月平均温度是指某个月份的平均温度,单位可以是摄氏度或华氏度;降水量是指某个月份的降水量,单位可以是毫米或英寸。

通过计算指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气候条件。

如果指数较高,说明该地区气温较高且降水量较大;如果指数较低,说明该地区气温较低且降水量较少。

通过计算月温度和降水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这个指数也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月温度和降水指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

通过计算指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从而为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这个指数的计
算公式简单易懂,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空气相对蒸汽密度计算公式

空气相对蒸汽密度计算公式

空气相对蒸汽密度计算公式在大气科学和气象学中,空气相对蒸汽密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水蒸汽的密度与饱和水蒸汽密度之比。

这个比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对天气和气候变化进行更准确的预测。

空气相对蒸汽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RH = \frac{e}{e_s} \times 100\% \]其中,RH代表相对湿度,e代表实际水汽压,es代表饱和水汽压。

实际水汽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压强,而饱和水汽压则是指在同样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压强。

通过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百分比的数值,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相对含量。

在实际应用中,空气相对蒸汽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从而进行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空气相对蒸汽密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气象学中的应用。

一、实际水汽压的计算。

在空气中,水汽的压强是由水汽分子在空气中的数量和速度决定的。

实际水汽压可以通过测量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来得到,也可以通过温度和湿度的测量结果来计算得出。

在气象学中,常用的实际水汽压计算公式为:\[ e = 6.11 \times 10^{(7.5T / (237.7 + T))} \times RH \]其中,e代表实际水汽压,T代表空气温度(摄氏度),RH代表相对湿度(百分比)。

这个计算公式是根据饱和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测量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我们就可以得到实际水汽压的数值。

二、饱和水汽压的计算。

饱和水汽压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压强。

在气象学中,常用的饱和水汽压计算公式为:\[ es = 6.11 \times 10^{(7.5T / (237.7 + T))} \]其中,es代表饱和水汽压,T代表空气温度(摄氏度)。

这个计算公式是根据水蒸汽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压力-温度关系推导出来的,通过测量空气温度,我们就可以得到饱和水汽压的数值。

(整理)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整理)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1、资料和计算丰富、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研究和了解大气环流及气候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们,才大大加深和扩大了我们对大气和气候运动本身的认识,并为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基本保证。

没有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基础,任何关于大气或气候的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亦或海市蜃楼的阶段。

虽然气象观测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显然由于条件、认识、技术手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早期只是对发生在某些局部区域的大气中某些特殊天气现象的零星观测,还算不上是对大气环流的从地面到高空、从区域到全球、从单一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从里到外、由外及里、从下到上、由上至下、从离散到连续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系统的三维观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监测手段的日益先进、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协作的日渐密切,上述状况有了本质的改变。

各种新技术如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红外及微波遥感、高速电子计算机等在气象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气象观测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观测的种类和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加之,由于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气象观测项目和种类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国际间广泛紧密的合作,使得观测资料的协调度和统一性也大大提高了。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同时监测全球天气情况的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通讯系统。

特别是,199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联手实施的全球再分析计划(NCEP/NCAR Global Reanalysis Project),把全球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世界各国及各主要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把能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航舶资料、卫星遥感资料、雷达资料、飞机资料、气球资料,浮标资料以及其它观测资料等统一进行编码、详细的订正预处理和复杂的质量控制,并用一个较完善的同化系统统一进行资料同化,使得观测资料的统一性、协调性、可靠性、完善性、代表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引起了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反响。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1、资料和计算丰富、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研究和了解大气环流及气候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们,才大大加深和扩大了我们对大气和气候运动本身的认识,并为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基本保证。

没有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基础,任何关于大气或气候的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亦或海市蜃楼的阶段。

虽然气象观测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显然由于条件、认识、技术手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早期只是对发生在某些局部区域的大气中某些特殊天气现象的零星观测,还算不上是对大气环流的从地面到高空、从区域到全球、从单一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从里到外、由外及里、从下到上、由上至下、从离散到连续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系统的三维观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监测手段的日益先进、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协作的日渐密切,上述状况有了本质的改变。

各种新技术如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红外及微波遥感、高速电子计算机等在气象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气象观测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观测的种类和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加之,由于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气象观测项目和种类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国际间广泛紧密的合作,使得观测资料的协调度和统一性也大大提高了。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同时监测全球天气情况的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通讯系统。

特别是,199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联手实施的全球再分析计划(NCEP/NCAR Global Reanalysis Project),把全球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世界各国及各主要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把能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航舶资料、卫星遥感资料、雷达资料、飞机资料、气球资料,浮标资料以及其它观测资料等统一进行编码、详细的订正预处理和复杂的质量控制,并用一个较完善的同化系统统一进行资料同化,使得观测资料的统一性、协调性、可靠性、完善性、代表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引起了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反响。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天气降水强度计算公式天气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1. 降水量计算公式。

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降水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降水量的计算公式为:P = A R。

其中,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A为降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R为降水深度,单位为米。

2. 降水强度计算公式。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以毫米/小时为单位。

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为:I = P / T。

其中,I为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P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T为降水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

3. 雨量计算公式。

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总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雨量的计算公式为:R = ∑(i=1, n) (Ii Ti)。

其中,R为雨量,单位为毫米;Ii为第i个时段的降水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Ti为第i个时段的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n为总时段数。

4. 雨量计算实例。

假设某地区连续3个小时的降水强度分别为10毫米/小时、15毫米/小时和20毫米/小时,持续时间分别为1小时、2小时和1小时。

那么该地区的雨量计算如下:R = 10 1 + 15 2 + 20 1 = 60毫米。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和实例,我们可以看出,降水强度的计算是基于降水量和降水持续时间的,而雨量的计算则是基于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累加。

5. 降水强度的应用。

降水强度的计算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象预报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预测降水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从而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在水资源管理中,降水强度可以帮助评估降水对水库蓄水量和河流径流量的影响,从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度。

总之,降水强度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对于气象预报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降水强度的准确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降水的特点和规律,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准确的气象信息和水资源管理建议。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观测和计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气象计算公式。

1.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计算:- 饱和水汽压(es)的计算:es=6.112exp(17.67T/(243.5+T))- 已知温度(T)和相对湿度(RH),可以计算水汽压(e):e=RH/100*es2.气温和露点温度的计算:-已知水汽压(e)和相对湿度(RH),可以通过上面的公式计算得到露点温度(Td)- 温度(T)和露点温度(Td)之间的关系:Td=243.5log(RH/100)+((17.67T)/(243.5+T))/(17.67-2.11log(RH/100)) 3.位温的计算:-位温(θ)是衡量大气稳定性的一个指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θ=T*(1000/P)^0.286-其中,T为温度(摄氏度),P为压强(百帕)4.风速和风向的计算:- 运算速率(U)的计算:U=sqrt(U₁²+U₂²)其中,U₁和U₂是风速在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成分- 风向(D)的计算:D=atan(U₁/U₂)-如果风速为0,则风向定义为0度5.湿绝热流和干绝热流的计算:-已知温度(T)和垂直速度(w)的情况下,可以计算湿绝热流(θw)和干绝热流(θ):θw=θ+0.608wθ=θw-0.608w6.气压的计算:-已知海平面上的气压(P₀)、海拔高度(h)和温度(T)的情况下,可以计算海平面以上其中一高度处的气压(P):P=P₀*(1-(0.0065*h)/(T+0.0065*h))这些公式是气象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气象学家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

不同的计算公式适用于不同的气象参数和条件,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公式。

同时,在应用这些公式时,也需要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获得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

地理气温计算公式地理气温计算公式是气象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预测和研究气候变化。

在地理气温计算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时间、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

以下是地理气温计算公式的相关参考内容,用于解释气温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

1. 辐射入射量公式辐射是太阳能流向地球表面的传输方式之一,直接影响地理气温的变化。

辐射入射量公式是描述太阳辐射如何被地球表面吸收和反射的数学公式。

它可以表示为:R = Rs * (1 - α)其中,R代表辐射入射量,Rs代表太阳辐射强度,α代表地面反射率。

这个公式说明了辐射入射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2. 太阳直射角公式太阳直射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垂直的角度。

它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太阳直射角公式可以表示为:θ = arccos(sin φ * sin δ + cos φ * cos δ * cos H)其中,θ代表太阳直射角,φ代表地理纬度,δ代表太阳赤纬,H代表当地时角。

这个公式说明了太阳直射角与地理纬度、太阳赤纬和当地时角之间的关系。

3. 温度衰减公式温度衰减是指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变化情况。

温度衰减公式可以表示为:T = T0 - α * H其中,T代表气温,T0代表地表温度,α代表温度衰减率,H代表海拔高度。

这个公式说明了气温与地表温度、温度衰减率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4. 气温变化公式气温的变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

气温变化公式可以表示为:T = T0 + R - α * H其中,T代表气温,T0代表地表温度,R代表辐射入射量,α代表温度衰减率,H代表海拔高度。

这个公式说明了气温与地表温度、辐射入射量、温度衰减率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气象学中的地理气温计算公式包括辐射入射量公式、太阳直射角公式、温度衰减公式和气温变化公式。

这些公式描述了太阳辐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因素对地理气温的影响,为预测和研究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内容。

海拔和气压的计算公式

海拔和气压的计算公式

海拔和气压的计算公式在咱们生活的这个奇妙世界里,海拔和气压之间有着相当有趣的关系,而且还有专门的计算公式呢!先来说说啥是海拔。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峰上,脚下踩着的位置距离海平面的垂直高度,这就是海拔。

比如说,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那可是相当高的,有 8848 米多呢!而气压呢,就像是空气给咱们的“压力拥抱”。

在地面上,咱们感觉不到这个“拥抱”有多紧,但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这个“拥抱”会变得越来越松。

那海拔和气压之间的计算公式到底是啥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叫“气压高度公式”的东西啦。

一般来说,常用的公式是:P = P₀ × (1 -h/44300)^5.256 。

这里面的 P 就是咱们要求的在某个海拔高度 h 处的气压,P₀呢,则是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通常取 1013.25 百帕。

我给您举个例子哈。

有一次我去爬山,那座山的海拔大概有 2000 米。

我就特别好奇在那个高度的气压是多少。

我掏出手机,查到了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然后把数字带进公式里一通计算。

哎呀,算出来的结果可比在地面上的气压小了不少呢!当时我就感觉呼吸有点不太顺畅,原来这就是气压变化带来的影响。

再深入一点说,这个公式的原理其实和空气的密度变化有关。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单位体积里的空气分子少了,气压自然就下降啦。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用处可大了。

比如说气象学家,他们用这个公式来预测天气变化。

飞行员在飞行的时候,也得根据这个公式来调整飞机的仪表参数,确保飞行安全。

咱们普通人了解这个公式也挺有用的。

比如说去高原地区旅游,提前知道气压的变化,就能做好准备,带上必要的药品,避免高原反应。

总之,海拔和气压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了解它能让咱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能在生活中派上不少用场呢!希望您通过我的介绍,对这个公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计算公式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计算公式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计算公式嘿,咱们今天来聊聊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计算公式。

这俩概念在气象学、物理学里可重要着呢!先来说说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其实就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计算公式就是:绝对湿度(g/m³) = 水蒸气的质量(g)÷空气的体积(m³)。

这就好比一个大箱子里装了一定量的水汽,我们去算算这水汽的重量和箱子大小的关系。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郊外露营。

那天天气特别闷热,感觉身上总是黏糊糊的。

我就好奇这空气中到底有多少水汽啊。

后来回到家,我就开始琢磨这绝对湿度的事儿。

想象一下,那个露营的地方就像是一个大容器,而周围的空气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再讲讲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

计算公式是:相对湿度(%)= 实际水汽压(e)÷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 100% 。

举个例子哈,夏天我们从空调房里走出来,会突然感觉特别潮湿闷热。

这就是因为外面的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

就好像一个杯子已经装了半杯水,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它本可以装更多水,这装了的半杯和能装的总量的比例,就是相对湿度。

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计算公式可有用啦。

比如,家里的湿度不合适,可能会导致家具受潮变形,或者我们自己感觉不舒服。

像在南方的梅雨季,到处都湿漉漉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大概算一算,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湿度,比如开空调除湿啥的。

还有啊,在工业生产中,湿度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比如说一些精密仪器的制造车间,对湿度的要求特别严格。

要是湿度不合适,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总之,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多结合实际去理解,就能发现它们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咱们多留意,多思考,就能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来让生活更舒适、工作更顺利!。

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的区别

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的区别

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的区别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是两种常用的计算大气温度变化的公式,它们在气象领域被广泛应用。

虽然它们在表达形式上有一些不同,但本质上都是用来描述空气温度随着高度变化的关系。

下面将对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范宁公式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来的,它的表达形式为:T(z) = T0 - Γz其中,T(z)表示高度为z处的温度,T0为地面温度,Γ为温度垂直递减率。

范宁公式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绝热膨胀过程进行推导的,它假设大气层是一个绝热的理想气体,并且温度随着高度线性递减。

而达西公式是根据气体静力平衡方程和热平衡方程推导出来的,它的表达形式为:T(z) = T0 - Γz其中,T(z)表示高度为z处的温度,T0为地面温度,Γ为温度垂直递减率。

达西公式同样假设大气层是一个绝热的理想气体,但是在推导过程中考虑了气体在垂直方向上的非平衡性。

从表达形式上看,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的区别并不大,都是描述温度随着高度线性递减的规律。

但在实际应用中,范宁公式更多用于描述对流层内大气的温度变化,而达西公式更适用于描述平流层内大气的温度变化。

这是因为对流层内的空气通常是垂直运动的,而平流层内的空气通常是水平运动的。

此外,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在参数设定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范宁公式中,温度垂直递减率Γ通常取决于空气的湿度和运动状态,而在达西公式中,Γ通常是定值,反映了大气对流的强度。

综上所述,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都是描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经典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

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大气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选择合适的公式可以更好地描述大气的温度变化。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信息来源:气象科学网】。

第二篇示例:范宁公式和达西公式是两种用于描述流体在管道内流动状态的公式,它们分别由德国工程师朗内·范宁和英国工程师亚伯拉罕·达西在19世纪提出。

等雨量线法计算公式

等雨量线法计算公式

等雨量线法计算公式等雨量线法是一种在气象学和水文学中常用的计算降水量的方法。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啥是等雨量线。

简单说,等雨量线就是把降雨量相同的点连起来形成的线。

比如说,有一场雨下完了,咱们在地图上标注出不同地点的降雨量,然后把降雨量相同的点用线连起来,就得到了等雨量线。

那等雨量线法的计算公式又是咋回事呢?这计算公式啊,其实就是通过这些等雨量线来估算一个区域的平均降雨量。

公式大概是这样的:平均降雨量 = (f1×P1 + f2×P2 + ...... + fn×Pn)/ F这里面的f1、f2 一直到fn 表示的是相邻两条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P1、P2 到 Pn 表示的是相应的等雨量线代表的降雨量,F 就是整个计算区域的总面积。

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咱举个例子就清楚啦。

有一次我去一个山区考察降雨量。

那地方山连着山,地形复杂得很。

我们在不同的地点设置了雨量测量器,雨停之后,把各个测量点的数据标在地图上,然后开始画等雨量线。

我记得有一块区域,相邻的两条等雨量线分别代表 50 毫米和 80 毫米的降雨量,它们之间的面积大概是 10 平方公里。

按照公式,先算出这部分的降雨量贡献:(10×(50 + 80))/ 2 = 650 万立方米。

然后把整个区域这样一块一块地算出来,最后加在一起除以总面积,就能得到这个区域的平均降雨量啦。

在实际应用中,等雨量线法的计算可没这么简单。

比如说,测量点的分布要合理,如果太稀疏,画出来的等雨量线就不准确;还有,地形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山区和平原的降雨分布差别很大。

有时候为了更精确,还得考虑风向、云层的移动等因素。

而且,这计算过程中还可能会出错。

我就有过一次,算完了之后怎么都觉得不对劲,回头一检查,原来是把一个测量点的数据标错位置了,那叫一个郁闷!重新算一遍,才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总之,等雨量线法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头疼,但只要咱认真仔细,考虑周全,还是能比较准确地算出一个区域的降雨量,为农业生产、水利工程等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

中央气象台 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 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是基于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气象条件计算出的一种指数,用于反映人体所感受到的实际温度。

一般而言,体感温度会比实际温度更低或更高,取决于气象条件。

体感温度公式的具体计算方式因地区而异,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体感温度指数。

例如,在中国,常见的体感温度指数有中国式体感温度指数(CTCI)和昆虫体感温度指数(ITBI)等。

以中国式体感温度指数(CTCI)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CTCI = 0.5 * (温度+ 61.0 + [(温度-68.0)*1.2] + (湿度
*0.094))
其中,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湿度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这个公式考虑了温度、湿度对人体体感温度的影响,以及剔除了辐射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拓展体感温度公式,考虑其他因素,如风速、太阳辐射等。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人体所感受到的温度,提供更有效的气象预警和防护措施。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气象常用计算公式

1、资料和计算丰富、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研究和了解大气环流及气候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们,才大大加深和扩大了我们对大气和气候运动本身的认识,并为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基本保证。

没有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基础,任何关于大气或气候的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亦或海市蜃楼的阶段。

虽然气象观测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显然由于条件、认识、技术手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早期只是对发生在某些局部区域的大气中某些特殊天气现象的零星观测,还算不上是对大气环流的从地面到高空、从区域到全球、从单一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从里到外、由外及里、从下到上、由上至下、从离散到连续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系统的三维观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监测手段的日益先进、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协作的日渐密切,上述状况有了本质的改变。

各种新技术如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红外及微波遥感、高速电子计算机等在气象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气象观测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观测的种类和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加之,由于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气象观测项目和种类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国际间广泛紧密的合作,使得观测资料的协调度和统一性也大大提高了。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同时监测全球天气情况的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通讯系统。

特别是,199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联手实施的全球再分析计划(NCEP/NCAR Global Reanalysis Project),把全球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世界各国及各主要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把能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航舶资料、卫星遥感资料、雷达资料、飞机资料、气球资料,浮标资料以及其它观测资料等统一进行编码、详细的订正预处理和复杂的质量控制,并用一个较完善的同化系统统一进行资料同化,使得观测资料的统一性、协调性、可靠性、完善性、代表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引起了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反响。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是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射
强度这四个因素来计算人体感觉的温度。

其公式如下:
体感温度=风寒温度+等效温度+日射换热温度
其中,风寒温度是根据气温和风速计算的;等效温度是根据气温
和相对湿度计算的;日射换热温度是根据气温和日射强度计算的。

拓展:
1.风寒温度是指当人体暴露在风中时,由于风对皮肤的冷却作用
而感觉到的温度。

风速愈大,越易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因此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

2.等效温度是指当空气湿度增加时,人体感觉到的温度与干燥空
气中的温度相同。

相对湿度越大,人体感觉到的温度越高。

3.日射换热温度是指太阳直射照射到人体表面所产生的温度变化。

当太阳光直接照射到人体时,会产生辐射热,使人体感觉到的温度高
于实际气温。

综上所述,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综合考虑了风速、相对湿度和日射强度等因素,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人体的感受温度。

这对于气象预报、环境舒适性评价和人员防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二)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二)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二)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
什么是体感温度公式?
体感温度(Wind Chill Temperature)是根据风速和温度的关系计算出来的一个指标,用来描述空气的寒冷程度。

中央气象台推出了一种体感温度公式,用于计算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公式的计算公式
中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公式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参数:
1.温度(T):以摄氏度为单位的当前空气温度。

2.风速(V):以米/秒为单位的当前风速。

公式如下:
体感温度 = + * T - * V^ + * T * V^
公式的解释
下面是对公式中各部分的解释:
1.:常数项,用于调整公式的整体基准。

2.
–T:温度项,表示温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3.

•V^:风速项,表示风速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4.
–T * V^:温度和风速的交互项,表示温度和风速联合影响体感温度。

公式中的指数和系数是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并根据人体对温度和风速的感受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例子解释
假设当前空气温度为-5摄氏度,风速为4米/秒,我们可以使用体感温度公式计算出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 = + * (-5) - * (4^) + * (-5) * (4^)
= - - -
=
所以,当温度为-5摄氏度,风速为4米/秒时,体感温度约为摄氏度。

这个例子说明了体感温度公式的应用,通过将温度和风速代入公式中,可以计算出当前的体感温度,用来更准确地描述空气的寒冷程度。

湿球温度计算公式

湿球温度计算公式

湿球温度计算公式
湿球温度是一个气象学术语,表示为Tw,是指通过湿度和气温相结合计算出来的一个温度值。

其中
Tw:湿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RH:相对湿度,单位为百分比。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公式的各个参数:
1.湿球温度(Tw):湿球温度是通过测量湿度和气温相结合计算得到的一个温度值。

它是指气温下空气中水分子的蒸发导致的冷却效应。

2.气温(T):气温是指空气中的温度,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在湿球温度计算中,需要使用到的气温数据。

3.相对湿度(RH):相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与该温度下所能含有的最大水蒸气质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相对湿度越高,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越大。

4.公式说明:
5.计算过程:
首先,将Tw的值赋一个初始值,通常为气温(T)的值。

然后,通过迭代计算的方式,不断更新Tw的值,直到收敛(收敛条件为更新前后的Tw值之差小于一个设定值,通常为0.1摄氏度)。

在每次迭代计算中,使用公式右侧的表达式对湿球温度进行更新,直
到满足收敛条件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湿球温度计算公式是基于一些假设和近似推导得到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公式的计算结果也会受
到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的精确性影响。

总之,湿球温度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数据来计算出湿
球温度的近似值,是气象学中常用的一个温度指标。

通过湿球温度的计算,可以更好地了解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和蒸发冷却效应,对气象学研究和工程
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

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

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一、导入仪表飞行是指在天气条件不适于目视飞行时,根据仪表指示进行飞行的一种飞行方式。

在仪表飞行中,飞行员需要根据飞机的仪表数据进行飞行操作,其中包括仪表飞行各边数据的解算。

本文将介绍仪表飞行各边数据的解算公式及其应用。

二、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1. 基本气象公式在仪表飞行中,了解当前的气象条件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其中一个核心公式是海平面标准大气压力的计算公式。

该公式为:P = P0 * (1 - 0.0065 * h / T0) ^ (g0 * M / (R * 0.0065))其中,P为当前气压,P0为海平面标准大气压力,h为飞行高度,T0为海平面标准温度,g0为重力加速度,M为空气的分子量,R 为气体常数。

2. 速度解算公式在仪表飞行中,飞行速度是飞行员需要时刻关注的参数。

常用的速度解算公式包括真空速度(V),指示空速(IAS),当地空速(CAS)和地速(GS)。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V = IAS * √(ρ / ρ0)其中,V为真空速度,IAS为指示空速,ρ为当前空气密度,ρ0为海平面标准空气密度。

3. 垂直速度解算公式垂直速度是飞行员判断飞机上升或下降的重要指标。

垂直速度的解算公式为:Vz = (T - D) / W其中,Vz为垂直速度,T为飞机所受升力,D为飞机所受阻力,W 为飞机的重量。

4. 转弯半径解算公式在仪表飞行中,转弯半径是飞行员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转弯半径的解算公式为:R = (V^2) / (g * tan(φ))其中,R为转弯半径,V为飞机的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φ为飞机的倾斜角度。

三、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的应用1. 导航计算根据仪表飞行各边数据解算公式,飞行员可以计算出飞机的速度、垂直速度、转弯半径等参数,从而进行导航计算。

通过计算飞机的速度和转弯半径,飞行员可以确定适当的飞行航线和转弯角度,确保飞机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不同时距风速换算

不同时距风速换算

不同时距风速换算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速度,通常用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来表示。

在不同的场合下,我们需要用到不同的风速单位,因此需要进行不同时距风速换算。

在航空领域中,常用的风速单位是节(knot),1节等于1海里每小时(nautical mile per hour,缩写为kts),即1节=1.852千米/小时。

因此,如果要将某一地区的风速从米每秒转换为节,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风速(节)= 风速(米/秒)× 1.94384
例如,某地区的风速为10米/秒,则将其转换为节的计算方法为: 10米/秒 × 1.94384 = 19.4384节
在气象学中,常用的风速单位是米每秒(m/s),因为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速度通常比较慢,因此使用米每秒作为单位更为方便。

如果要将某一地区的风速从节转换为米每秒,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风速(米/秒)= 风速(节)× 0.514444
例如,某地区的风速为20节,则将其转换为米每秒的计算方法为: 20节 × 0.514444 = 10.28888米/秒
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风速单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风速单位,如英里每小时(mph)、米每分钟(m/min)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风速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换算。

不同时距风速换算是气象学、航空领域等领域中常见的计算方法,掌握好这些换算公式,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料和计算丰富、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是研究和了解大气环流及气候特征的最重要的基础。

正是由于它们,才大大加深和扩大了我们对大气和气候运动本身的认识,并为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基本保证。

没有这些宝贵的资料作为基础,任何关于大气或气候的研究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亦或海市蜃楼的阶段。

虽然气象观测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但显然由于条件、认识、技术手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早期只是对发生在某些局部区域的大气中某些特殊天气现象的零星观测,还算不上是对大气环流的从地面到高空、从区域到全球、从单一到综合、从特殊到一般、从里到外、由外及里、从下到上、由上至下、从离散到连续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系统的三维观测。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监测手段的日益先进、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国际协作的日渐密切,上述状况有了本质的改变。

各种新技术如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红外及微波遥感、高速电子计算机等在气象观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气象观测水平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观测的种类和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加之,由于人类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气象观测项目和种类大大丰富起来;由于国际间广泛紧密的合作,使得观测资料的协调度和统一性也大大提高了。

目前,已经形成了可同时监测全球天气情况的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通讯系统。

特别是,1991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联手实施的全球再分析计划(NCEP/NCAR Global Reanalysis Project),把全球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该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世界各国及各主要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把能搜集到的资料包括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航舶资料、卫星遥感资料、雷达资料、飞机资料、气球资料,浮标资料以及其它观测资料等统一进行编码、详细的订正预处理和复杂的质量控制,并用一个较完善的同化系统统一进行资料同化,使得观测资料的统一性、协调性、可靠性、完善性、代表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引起了国际大气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和反响。

该计划现已完成1948~1997年的资料再分析工作,并在实施新的计划内容。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反映了当代国际大气科学资料研究的水平,其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所搜集的资料来自于世界各国,所以处理后的资料理应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使用原则,事实也是如此。

因在资料使用上的高度开放性和高效性,目前该再分析资料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大气环流和气候诊断资料。

所以,NCEP/NCAR再分析资料是世界各国集体团结协作的优秀结晶,是世界大气科学界的共同财富,可以预料,其巨大的价值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显现出来。

本套全球大气环流气候图集就是利用NCEP/NCAR的1958~1997年40年再分析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的。

本套图集初步分为五册,具体是:第一册,气候平均态;第二册,变率;第三册,基本模态和遥相关型;第四册,能量、动量和各种输送;第五册,持续性和谱特征。

本书是其中的第一册,旨在用尽可能多的气象要素、从更多的角度来全面展示大气环流气候平均状态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包括环流的纬向对称性和随经度变化的纬向不均匀性(即纬向对称场的偏差场)。

原始资料本书所用资料是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月平均资料子集数据的最优月平均资料(月统计是按每日4个时次即0, 6, 12和18时的资料全部参加统计的最优平均),时间段为1958年1月~1997年12月共40年,包括常规要素资料、扩展要素资料和其它要素资料三类,具体由表1给出。

表1 本书中所用NCEP/NCAR1958~1997再分析资料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NCEP/NCAR 1958-1997 reanalysis data used in this book.参数单位层次类型和层次值网格类型纬向风u m s-1p-L17经纬度经向风v m s-1p-L17经纬度垂直速度hPa s-1p-L11经纬度位势高度z gpm p-L17经纬度温度T K p-L17经纬度比湿q kg kg-1p-L8经纬度相对湿度r%p-L8经纬度相对涡度s-1p-L17经纬度散度D s-1p-L17经纬度流函数m2 s-1p-L17经纬度位势速度m2 s-1p-L17经纬度海平面气压P SL hPa SL经纬度降水率P kg m-2 s-1SFC高斯可降水量W kg m-2TOT经纬度对流性降水率P C kg m-2 s-1SFC高斯云量C C, C CH, C CM和C CL%THML高斯向下长波↓LWF W m-2SFC高斯向下短波↓SWF和↓TSWF W m-2ST高斯向上长波↑LWF 和↑T LWF W m -2ST 高 斯 向上短波↑SW F 和↑T SWFW m -2ST 高 斯 净长波 F LW W m -2 SFC 高 斯 净短波 F SW W m -2SFC 高 斯 潜热通量↑LHF W m -2SFC 高 斯 感热通量↑SHFW m -2SFC高 斯表中的一些符号的意义如下:p -L17:等压面, 共17层:1000, 925, 850, 700, 600, 500, 400, 300, 250, 200, 150, 100, 70, 50, 30, 20, 10hPa;p -L11:等压面, 共11层:1000, 850, 700, 600, 500, 400, 300, 250, 200, 150, 100hPa; p -L8:等压面, 共8层:1000, 925, 850, 700, 600, 500, 400, 300hPa; SL :平均海平面; SFC :地面; ST :地面及大气顶部; TOT :总大气柱;THML :总大气柱、高云、中云、低云; 经纬度网格:网格,纬向从东经0E 到西经W ,经向从北纬90N 到南纬90S ; 高斯网格:网格,纬向从东经0E 到西经W , 经向从北纬N 到南纬S 。

计算本书中的气候平均采用统计中简单的等权平均(即算术平均)。

对任意量A 在第I 年第j 月(或季)的值记为j I A ,,其多年第j 月份(或季)的气候平均值为j A ,则∑==NI j I j A NA 11,, (1)其中N 为统计的总年数。

本书中N =40。

令水平空间场A 在离散网格点上的值已知,其在纬度为i 、经度为j 处的值记为ij A ,在纬度为i 处A 的纬向平均记为i A ][,则∑==mj iji A m A 11][, (n i , ,2 ,1=)(2)其中m 为纬圈上的格点数,n 为经圈上的格点数。

本书中对经纬网格场m =144,n =73; 对高斯网格场m =192, n =94。

进一步,记A 在纬度为i 、经度为j 处的纬向偏差值为*ijA ,则iij ij A A A ][*-=, (3)其中n i , ,2 ,1=,m j , ,2 ,1=。

本书中在统计位势高度z 的纬向平均时已减去了相应等压面上标准大气的位势高度值SA z 。

这里标准大气的位势高度SA z 是根据1976美国标准大气得来,如表2所示。

表2 本书中所用不同等压面的标准大气位势高度值 (美国标准大气, 1976)Table 2. Values of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of standard atmosphere at the different pressure levels used in this book. . Standard Atmosphere, 1976)气 压 p (hPa)位势高度 SA z (gpm)1 1 000 1102 925 7623 850 1 4574 700 3 0125 600 4 206 6 500 5 5747 400 7 1858 3009 164 9 250 10 363 10 200 11 784 11 150 13 608 12 100 16 180 13 70 18 442 14 50 20 576 15 30 23 849 16 20 26 481 171031 055对于位温θ是按下述熟知的公式计算的κθ⎪⎪⎭⎫ ⎝⎛p p T 00=, (4)其中p c R d =κ,00p 为参考面气压,一般取为00p =1000 hPa.相当位温e θ是根据下述关系式得到的⎪⎪⎭⎫⎝⎛=T c Lq pe sexp θθ,(5)其中L 是相变潜热,s q 是饱和比湿,满足p e q ss 622.0=,(6)这里s e 是饱和水汽压。

利用关于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变化关系的Clapeyron-Clausius 方程可得⎪⎪⎭⎫⎝⎛-=T T R L e e 16.273622.0exp d s0s ,TT e )16.273(6.8s010-⋅=, (7)式中11.6s0=e hPa 是温度为0C (即T = K )时的饱和水汽压。

但由于上式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所以在实际计算中一般采用Magnus 的如下经验公式⎪⎩⎪⎨⎧⋅⋅=++.,10,102655.9s02375.7s0s 对于冰面对于水面;t tt te e e(8)其中t =-T 是摄氏温度。

一般地说,大气环流是处于斜压状态的。

根据绝对加速度的环流定理知,大气的斜压性是产生环流加速度的动力因素。

因此,计算表征大气斜压性大小的物理量有重要意义。

这一物理量可以由斜压矢量N (又称力管矢量)来表示,即N = ) grad ( curl p α- =p grad grad ⨯-α.(9)用Hamilton 算子表示就是N = ) ( p ∇⨯∇-α =p ∇⨯∇-α.(10)斜压矢量N 的大小代表了单位面积内力管数的多少。

因为力管的存在是大气斜压性的充要条件,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力管数(即斜压矢量N )给出了大气斜压性大小的度量。

简单的推导可得斜压矢量N 的三个分量如下:()ypz z p y N x ∂∂∂∂-∂∂∂∂-=αα,(11) ()z p x x p z N y ∂∂∂∂-∂∂∂∂-=αα, (12) ()xp y y p x N z ∂∂∂∂-∂∂∂∂-=αα.(13)在实际大气中,一般来讲,斜压矢量N 的垂直分量远小于它的水平分量,因此斜压矢量N 是准水平的。

这表明,只需要考虑N 的水平分量N h 即可,它代表了垂直剖面上的力管数,表征了垂直剖面上大气斜压性的大小。

不难知,N h -=k()ααh h ∇∂∂-∇∂∂⨯z pp z .(15)为了给出p 坐标系中N h 的表达,需要应用准静力学方程,即 0=+∂∂g z pα. (16)由此可得,()()zp g zp ∂∂∇=+∂∂∇=ααh h 0 ()p z p z z p h h h ∇∂∂+∇∂∂-∇∂∂=ααα.(17)所以,N h -=k ()p z h ∇∂∂⨯α.(18)此式表明,水平斜压矢量N h 是由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垂直微分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