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3《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及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

2.知识讲解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高原、平原等。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讲解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分析长江流域的河流发育过程,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4.小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5.实践活动以家乡为例,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地球表面形态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绘制家乡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特征。

6.课堂小结强调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地球表面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时,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表面有哪些主要形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然后,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特征。

“同学们,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吗?”“是因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很好,那这种地壳运动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的呢?”“地壳运动的力量会使得地表产生皱褶,形成山脉,同时也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第一章:地表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定义与重要性。

2. 地表形态的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3. 地表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作用等。

4. 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发展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地壳运动的主要类型:断裂、褶皱、火山等。

3. 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地壳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第三章: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掌握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 了解气候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气候作用的概念与重要性。

2. 气候作用的主要类型:风化、侵蚀、沉积等。

3. 气候作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通过图片、模型等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气候作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 分析气候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4. 讨论气候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

新人教版选修1: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3..3《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3.3地形地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地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地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地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地能力和动手做实验地能力.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地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地演化地,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地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地教育.3.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地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地变化所起地极大地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地人地关系地观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地不同地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地关系.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地不同地地表形态.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地关系地观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地“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地这把细致地刻刀——外力作用.【板书】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变化【教师讲解】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地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地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地坦克都压不坏.【将风化地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地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地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地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地变化,水地溶解,氧气地氧化,生物地活动等都能使岩石遭到破坏.我们就把这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地影响下发生地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一、风化作用【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地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地就是在野外地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地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地砖头,最容易被破坏地是砖头地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地是受到风化后地花岗岩景象.【转折过渡】风化作用地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地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地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地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地作用.【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地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地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这就是外力作用地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板书】二、侵蚀作用【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地,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地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波浪也都有侵蚀作用.【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片.【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地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地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地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地风蚀蘑菇.冰川侵蚀地结果:高寒地区巨大地冰川,可以刨蚀流经地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海浪对岩石侵蚀地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地岩石称为海蚀柱.流水对岩石侵蚀地结果:这幅图不是常见地流水冲蚀而是水地溶蚀,这个地下地洞穴就是含有二氧化碳地水溶解和冲刷石灰岩所形成地,从洞顶垂下地称为石钟乳,从洞底长出(沉积>地称为石笋,连在一起地称为石柱.【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地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地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板书】三、搬运作用【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地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地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地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地搬运也很显著.【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地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地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板书】四、沉积作用【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地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地关系.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地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地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地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地沉积物.【出示投影片提问】(河流下游三角洲示意图>这是一幅河流下游三角洲地示意图,你能用沉积作用地原理来解释它地形成过程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河流携带着大量地泥沙,到达下游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常常会形成宽广平坦地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在那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通常是良好地农业区.【转折过渡】流水地沉积作用给人类带来了肥沃地冲积平原,风力地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地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地方法.【转折过渡】沉积物经过物理地、化学地以及生物化学地变化和改造,又会重新变成坚硬地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团结成岩作用.【板书】五、固结成岩【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地五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地关系呢?【出示投影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地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固结成岩又是新一轮风化地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地,又是互为条件地,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地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地地表形态.【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介绍地都是自然界对地表形态地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又有什么样地关系呢?【板书】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地影响【出示投影片提问】(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投影片上地四个圆形符号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心地位置,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它们在地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看图、分析、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地方都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地表形态上地特征为人类地发展提供了良好地条件.相反,在地表崎岖地高寒地区或是极端干旱地沙漠中心至今仍是人迹罕见.这充分说明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地影响.【转折过渡】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地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地影响也越来越大.【板书】2.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录像片中有哪些人类改变地表形态地活动,它们对地球环境产生了积极地还是消极地影响.【放映录像片】录像片中包括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镜头,以及不合理地开发所带来地后果.学生看录像后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地今天,人类对地表形态地改变也必然加深,但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去办事,只有这样地球环境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地方向发展.【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应地练习.板书设计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变化一、风化作用二、侵蚀作用三、搬运作用四、沉积作用五、固结成岩作用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地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地改变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教材的图、文中获取内、外力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观看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理解,并能通过分析识别外力作用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看有关地貌的图片,引出“地表形态”的概念,并设问“是什么力量营造了这样千变万化的地表形态?”【补充概念】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合作探究1:【读一读,议一议】读课本P69-70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何处?它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作用速度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对地形各产生怎样的影响?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合作探究2:阅读P70图4.2【议一议,写一写】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问题。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1)公元79-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中,判断依据:(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运动状态中,判断依据:(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课堂导学】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8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能够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及地表风貌的图片;●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在温度的反复变化下岩石的变化以及流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

●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知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以及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

●愿意通过实验探究大自然中的奥秘;●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镊子、酒精灯、烧杯、沙盘),课件、录像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资料(或地球表面变化的资料),有孔的塑料杯、木条、沙子、泥土、小石块、小水盆。

一、导入新课1.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地球的知识。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人对地球进行探索,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2.介绍沈括及《梦溪笔谈》。

3.出示图片,介绍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的发现。

4.小组讨论交流:根据上述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评析】通过对沈括和《梦溪笔谈》的介绍,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迁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

二、研究岩石的风化1.谈话(课件展示):看了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你对此有什么想法?2.学生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的表面形态会千姿百态呢?3.学生猜测交流。

(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大陆板块的移动引起地表的变化)4.谈话:在我们刚才所看的图片中,发现有很多岩石。

这些岩石有大有小,而这些细小的岩石就是由一些巨大的岩石形成,最后可能形成更细小的沙子和泥土。

我们知道,岩石是坚硬无比的,它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5.学生进一步猜测,并作出假设。

6.设计实验验证。

7.交流汇报。

8.小结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9.结合影像资料介绍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对岩石的影响。

10.揭示风化概念并板书。

【评析】岩石的风化是一种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但学生往往不会用心关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地表的形态谈起,但又不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把它留到本课结尾再揭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带着疑问进行探究。

精品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精品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二、教学目标1.说出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理解每种作用的含义。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3.师生共同欣赏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体会地表环境的多元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三、重点难点1.重点: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2.难点: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四、教学过程【环节1】以“巴基斯坦地震后海上惊现小岛”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近期(2013年9月24日)发生的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事件切入,设疑激趣,力争“课伊始趣即生”。

【环节2】学习风化作用---理化生。

结合岩石在风吹日晒和在生物作用下被风化破碎的实例,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并分析风化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例举生活中的风化现象,如“塑料片老化”、“冬天手背容易冻裂”。

设计意图:以图片展示岩石在风吹日晒及生物作用下被风化破碎的实例,形象直观的理解风化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再简单介绍生活中风化作用的实例,加深学生对风化作用的理解,最后以“理化生”做喻,巧妙记忆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点明风化作用的实质。

【环节3】学习侵蚀作用。

图片展示受到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地貌并分析成因,重点讲解流水侵蚀地貌和风力侵蚀地貌。

以动画及“风蚀蘑菇的外形有何特点”、“刮风时低空风和高空风的含沙量一样吗”、“岩石的硬度会不会影响侵蚀程度的强弱”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风蚀蘑菇的成因,最后归纳不同地区主导外力不同。

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侵蚀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典型地貌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4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4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一、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2)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3)本“标准”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该以某种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变化的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类。

后半部分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差异。

第一节,第二部分简单介绍外力作用及类型,然后较为简单的阐述了外力作用地貌的发育以及图片的展示,随后设计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外力作用的地貌知识,对现实中的地貌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是学以致用的体现。

三、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对营造地表形态作用的内力作用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加之学生对奇特的地貌兴趣浓厚,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是缺少对地理事物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缺少生活经验,需要加以引导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规范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通过对前面的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深层次的问题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运用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3.掌握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地貌的类型,分析其成因。

4.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让学生开心的自主合作学习2.合作探究与讨论活动,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激发思维的碰撞。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3.3 地表形态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 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难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达标训练】一、选择题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3题: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上述四种主要的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3、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4~6题。

4、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C、鼎湖山保护区D、长白山天池5、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冰蚀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6、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蚀地貌D、喀斯特地貌7、图中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c )①风力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冰川刨蚀作用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读下图,回答8~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18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与分布;3、识记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地形特征的影响及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中国地形的具体应用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为东多西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造成这种分布状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二)新授环节:活动一:知地形展示:中国各地形面积比例图:展示地球表面5中基本类型的地形,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山地。

通过直观观看,了解我国地形分布特征并思考这种地形分布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活动二:晓地势展示:图片1沿我国北纬32度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分布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图片2三大阶梯地形图,了解我国三大阶梯的海拔及分布的主要地形。

活动三:论影响小组讨论:我国的地形地势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小组讨论--从气候、河流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引导)〈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

如刘家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学生在提前准备的中国轮廓图上标注三大阶梯的分界线及各阶梯所包括的主要地形)活动四:竞赛识记我国主要地形区(1)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山脉(2)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标注在轮廓图相应的位置,总结各地形区的特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大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小结:教师引导系统小结,学生复习巩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8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章 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_8
紫外线为何强烈?
现代大气成分尚未形成,大气中无臭氧层
如何验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这一观点?
米勒-尤里“生命生成机制”实验
生命在距今35亿年诞生,叶绿素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碳氧比,氧气不断积累,生命愈发活跃,臭氧层的出现减弱了紫外线的强度,海洋生物开始登陆…
回顾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水”,契合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明确化石和地层与环境额关系。
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层和化石(形成)
不同分地层和化石→不同的地理环境(反演)
学会逆向思维,综合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战演练:
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常常相互穿插、交叠,因此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可以推测一些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
你能说出下图的地质作用先后关系么?
观察岩石之间穿插和交叠关系,判断地质作用分先后关系。
第四纪以来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爬行动物衰退,哺乳动物迅速发展,灵长类出现,并从古猿演化成人类… …
明确地质年代划分,从古至今进行重要年代特征和主要事件介绍,体会环境演化
明确成铁时代
根据展示的寒武纪生物景观复原图,分析当时的环境特征。
明确成煤时代
展示海陆漂移,从联合古陆到现今的陆海分布,感受地球变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生从何来”(生命是如何起源演化的)
观看视频思考:
1.地球是如何诞生的?诞生的时间是?
2.地球诞生之初,便是这样丰富多彩的环境状况么?
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诞生和演化
了解新生地球的景象,明确地球诞生时间。
播放:《地球诞生记》(1.5分钟)
回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和成因。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总复习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3)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分类(1)地表形态的定义;(2)地表形态的分类: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盆地。

2.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分类;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2)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学生分享自己对地表形态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教师讲解地表形态的定义及分类;(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分类;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问答;(2)小组讨论;(3)课后作业;(4)地理信息技术实践操作。

2. 评价内容:(1)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分类;(2)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3)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及其作用过程;(4)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选修1:3.3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案设计设计

人教版地理选修1:3.3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案设计设计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材分析】从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入手,全面剖析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重点阐述了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影响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解释,并结合图片与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图表比较,了解内、外力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关系。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3.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探究理解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内力作用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看钓鱼岛的图片,提出钓鱼岛的形成原因与内力作用有关,引出新课。

师:思考:地表形态是永远不变的吗?生:不是。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对。

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呢?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一位同学回答)师: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内力作用。

师:对。

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让我们先来探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27

一、说教材【过度】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单元的章节紧紧围绕地质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这一主线,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

二、说学情【过度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在第一节中掌握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明确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褶皱山系,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这届高一是高考改革第一年,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正确使用判断向斜和背斜的方法;能够说明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知道断层和断块山的概念;能阐述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褶皱和断层,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提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版选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

中图版选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

中图版选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word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1,地质作用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A,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拉扯)和巨大的褶皱山脉(挤压)。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高山)和凹陷(沟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例题1,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B,外力作用(机械风化示意)海水侵蚀地貌(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后退,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

《地表的变化》优质公开课教案

《地表的变化》优质公开课教案

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导入:1、展示各种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思考我国的地表为什么会千姿百态?板书:地表的变化二、探究新知:(一)认识地球表面是变化的。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了解化石及它的利用价值。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二)研究地表变化的原因。

1、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导致地表变化?2、学生猜测: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人为因素等。

(三)探究自然力量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1、设计模拟实验,认识水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3、师生资料交流,展示火山、地震、石笋、三角洲、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

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作用、搬运作用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提出问题: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2、学生讨论交流。

3、课件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等。

小结: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人类重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

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居民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三、自由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哪个地方做的还不够?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出色?五、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板书设计:6、地表的变化正面影响人为因素合理开发地球表面是变化着的负面影响自然力量: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三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_7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常见的岩石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初步了解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岩石圈的构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难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板书设计:。

〖2021年整理〗《地表形态的变化》名师优秀教案6

〖2021年整理〗《地表形态的变化》名师优秀教案6

第二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较难的一节内容。

主要分析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体表现分三个角度。

一是风化作用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二是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讲解流水作用的侵蚀、沉积以及形成不同的地貌。

三是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三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着重讲解的部分。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来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1.外力作用的能量。

重点2.理解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重点3.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和解释成因。

难点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师生活动与时间新课导入【老师】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板书【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老师】归纳总结课堂小结【老师】陈述:今天课的内容已经上完,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小结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A.东非大裂谷 B.冲积扇 C.秦岭 D.阿尔卑斯山2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4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化和风蚀 D.海浪的侵蚀5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 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 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6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7读“地貌示意图”,回答: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地形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所起的极大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人类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环境,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使得地表形态变得高低起伏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师讲解】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多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
【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温度的变化,水的溶解,氧气的氧化,生物的活动等都能使岩石遭到破坏。

我们就把这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板书】一、风化作用
【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
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

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板书】二、侵蚀作用
【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波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

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流水对岩石侵蚀的结果:这幅图不是常见的流水冲蚀而是水的溶蚀,这个地下的洞穴就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和冲刷石灰岩所形成的,从洞顶垂下的称为石钟乳,从洞底长出(沉积)的称为石笋,连在一起的称为石柱。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

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板书】三、搬运作用
【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四、沉积作用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出示投影片提问】(河流下游三角洲示意图)这是一幅河流下游三角洲的示意图,你能用沉积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它的形成过程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达下游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大量沉积,常常会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和冲积平原。

在那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通常是良好的农业区。

【转折过渡】流水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带来了肥沃的冲积平原,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
【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

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转折过渡】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又会重新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团结成岩作用。

【板书】五、固结成岩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投影片】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固结成岩又是新一轮风化的条件。

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介绍的都是自然界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板书】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出示投影片提问】(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投影片上的四个圆形符号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心的位置,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它们在地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看图、分析、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地方都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地表形态上的特征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反,在地表崎岖的高寒地区或是极端干旱的沙漠中心至今仍是人迹罕见。

这充分说明了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转折过渡】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板书】2.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录像片中有哪些人类改变地表形态的活动,它们对地球环境产生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

【放映录像片】录像片中包括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镜头,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学生看录像后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世界人口日益增多,人类活动更加频繁的今天,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必然加深,但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去办事,只有这样地球环境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

【全课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六节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风化作用
二、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