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一至必修五)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通假字+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38.岁亦莫止。(莫,通“暮”)
39.彼尔维何。(尔,通“”,花盛开的样子。)
《离骚》
40.偭秦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43.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
44.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本文由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整理发布
答案:
1.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6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69.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暴,通“曝”,晒。)
7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71.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72.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过秦论》
73.合从缔交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2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王秦族矣。(《过秦论》)
2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式梳理(必修1-5)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式梳理(必修1-5)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荆轲刺秦王1.状语后置①燕王拜送于庭(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燕王于庭拜送”)②使毕使于前(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使于前毕使”)鸿门宴1.状语后置句①具告以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事具告”)②得复见将军于此(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此得复见将军”)必修2兰亭集序1.状语后置句(1)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于所遇”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当其于所遇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3)不能喻之于怀(介词结构“于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赤壁赋1.状语后置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泛舟游”)(2)月出于东山之上(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东山之上出”)(3)徘徊于斗牛之间(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4)托遗响于悲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悲风托遗响”)2.主谓倒装句渺渺兮予怀(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游褒禅山记1.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状语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义(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2.树之以桑(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桑树之”)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刺人而杀之何异”)师说(一)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余学”)2.不必贤于弟子(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不必于弟子贤”)3.而耻学于师(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耻于师学”)劝学(一)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过秦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定语后置句梳理(必修1-5)
定语后置句梳理(必修1-5)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荆轲刺秦王1.定语后置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②群臣侍殿上者(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侍殿上者群臣”)鸿门宴1.定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白璧”“玉斗”做中心语,“一双”做定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兵”做中心语,数词做定语。
)必修2兰亭集序1.定语后置句(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赤壁赋1.定语后置句(1)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2)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必修3劝学1.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为“爪牙”的定语,“强”为“筋骨”的定语。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过秦论1.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
(金人做中心语,数词十二为定语。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1.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现代汉语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苏武传1.定语后置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现代汉语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特殊句式
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句式总结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划出特殊句式的关键词,用符号调整语序,然后翻译。
1、遂见用于小邑。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复驾言兮焉求?()6、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7、寓形宇内复几时?()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9、乐夫天命复奚疑!()10、宾主尽东南之美。
()11、都督阎公之雅望()12、宇文新州之懿范()1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14、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5、纤歌凝而白云遏。
()16、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17、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8、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1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20、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2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2、《齐谐》者,志怪者也。
()23、去以六月息者也。
()2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2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8、之二虫又何知!()29、奚以知其然也?()30、彼且奚适也?()31、此小大之辩也。
()32、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4、而刘夙婴疾病()3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36、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7、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8、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9、且臣少仕伪朝,今臣亡国贱俘()40、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4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4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应。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快乐。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附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假设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附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假设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必修一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1-6)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高考语文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文言文知识梳理(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__________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2.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_____6. 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是寡人之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5-固定句式
第五部分固定句式1、“况······欤?”,“况······乎?”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可译为“何况······呢?”。
例:(1)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译: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 《五人墓碑记》例:(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就是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也会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例:(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是大国呢2、“……孰与……?”可译为“与…..比,谁(哪个)……?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译; 沛公问:“你跟项伯,谁大谁小?”《鸿门宴》3、“无乃……与?”“无乃……乎?”表示推测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恐怕”“莫非”“不是”等。
例:(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译: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了吧?”《季氏将伐颛臾》例:(2)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 译:这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了吧?《报任安书》“无乃…..乎(与)”表示估计,揣测,常带有感叹或反诘的语气,可译为“恐怕”“只怕”“莫不是”等。
例(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译: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年》使军队劳苦困顿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是我没有听说过的。
军队劳顿,力量耗尽,远方国家的君主对我们又有防备,这恐怕不行吧。
4、“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为什么……呢?”例:(1)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鲁国的臣属啊。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5、“何异于…..”相当于“跟……有什么不同呢(吗)?”表示反问的语气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式汇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 (同“又”,再)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同“性”,天性)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6.或师焉,或不焉 (同“否”,表示否定)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同“凭”,乘)8.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8.须臾成五采 (同“彩”,彩色)9.少圜 (同“圆”,圆形的)二、古今异义词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①托付。
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3.假舟楫者古义:借助今义:与“真”互为反义4.声非加疾也古义:动词,增强今义:名词,疾病5.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人或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7.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 因此就,用于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的语境中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9.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0.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指研究文字、训话、音韵的学问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13.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4.多平方古义:两个词,“平”,年的,“方”,方形的。
今义:数学名词三、一词多义假: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借助)2.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3. 乃悟前狼假寐(动词,假装)疾(1)声非加疾也(动词,增强)(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动词,快速)绝:1.而绝江河(动词,横渡)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3.络绎不绝 (动词,间断)望:1.吾尝歧而望矣 (动词,向远处看)2.先达德隆望尊 (名词,声望,名望)闻: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见)2.闻道有先后(动词,懂得)于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2.青,取之于蓝(介词,可译为“从”)3.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不译)4.于其身也,而耻师焉(介词,对于)5.不拘于时 (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7.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表被动)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特殊句式整理(完整)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一)33、而又何羡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鞣以为轮。
35、如怨如慕,如泣如诉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36、是岁,元和四年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7、居是州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8、始指异之。
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
8、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0、故为之文以志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1、吾从而师之1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而耻学于师1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二)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其势弱于秦18、师不必贤于弟子。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9、学于余。
4、举以予人20、不拘于时。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洎牧以谗诛22、固一世之雄也。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几位之所劫24、渺渺兮予怀。
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10、是又在六国下矣。
26、客有吹洞箫者1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1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28、而今安在哉1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29、相与枕藉乎舟中14、谁得而族灭也30、凌万顷之茫然。
15、戍卒叫,函谷举31、何为其然也?1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2、托遗响于悲风。
1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第1页共4页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三)33、亦以明死生之大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34、肇赐予以嘉名2、予羁縻不得还35、纫秋兰以为佩3、意北亦可以以口舌动也36、恐年岁之不吾与4、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3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38、是寡人之过也6、数吕师孟叔侄为逆39、敢以烦执事7、将以有为也4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8、骑数千过其门41、何厌之有9、为巡船所物色4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0、避哨竹林中4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1、几以不纳死4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2、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4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13、将请罪于君也14、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46、虽董之以严刑亲47、则思三驱以为度15、君亲其谓予何48、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49、则思谦冲以自牧17、激于义而死焉者也50、将崇极天之峻18、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5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19、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5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20、谁为哀者53、何以知之21、公之逮所由使也54、臣尝从大人与燕王会境上2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55、而君幸于赵王23、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5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4、则噪而相逐57、拜送书于庭2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58、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2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9、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2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6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28、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义也29、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61、今君乃亡赵走燕30、斯固百世之遇也62、请奉盆缶秦王3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63、故燕王欲结于君3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64、客何为者第2页共4页65、具告以事13、树之以桑6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14、申之以孝悌之义常也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未之有也68、大王来何操17、则曰:“非我也,岁也”69、吾属今为之虏矣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19、风云因而变色71、欲呼张良与俱去20、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72、拔剑撞而破之2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73、沛公安在22、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74、因击沛公于坐23、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75、今至大为攻国24、而徒感慨于其遗事76、泾流之大25、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7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26、宾主尽东南之美7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7、窜梁鸿于海曲79、我之谓也28、怀帝阍而不见80、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30、奉宣室以何年3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32、闻有声自西南来者33、胡为而来哉34、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四)35、夫秋,刑官也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6、万事劳其形2、无乃尔是过与37、有动于中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8、是谓天地之义气4、是社稷之臣也5、何以伐为6、虎兕出于柙7、既来之,则安之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高中语文苏教版文言句式(必修五)1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慈父见背1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第3页共4页4、而刘夙婴疾病36、曼辞以自饰5、今臣亡国贱俘37、草创未就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8、声闻邻国7、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39、不得通其道见明知40、游于江潭8、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1、行吟泽畔9、余自束发读书轩中42、子非三闾大夫与1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43、是以见放1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44、屈原既放12、使不上漏45、圣人不凝滞于物,1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46、自令放为14、其制稍异于前4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5、得不焚,殆有神护者48、不复与言16、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乃有49、齐谐者,志怪者也所不得已也50、去以六月息者也17、若望仆不相师5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18、固主上所戏弄5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19、假令伏法受诛53、之二虫又何知20、而文采不表于后54、奚以知其然也21、藏之于名山55、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56、翱翔蓬蒿之间23、其欣于所遇57、彼且奚适也24、幽于圜墙之中58、此小大之辩也25、为倜傥非常之人称焉59、彼且恶乎待哉26、于俗不信60、安在其不辱也27、韩非囚秦6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8、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62、死生亦大矣29、古人所以重施行于大夫者,殆为此也63、引以为流觞曲水30、思垂空文以自见6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31、然此可为智者道6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奚32、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66、列坐其次33、重为乡党所笑67、悟言一室之内34、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68、不能喻之于怀3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6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第4页共4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2.景翳翳以将入()二.词类活用: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2.眄庭柯以怡颜()3.倚南窗以寄傲()4.审容膝之易安()5.园日涉以成趣()6.乐琴书以消忧()7.或棹孤舟()三、一词多义:1.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2.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3.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4.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四方之事()5.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6.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四、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义:今义:(2)尝从人事人事古义:今义:(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古义:今义:(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义:今义:(5)幼稚盈室幼稚古义:今义:(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古义:今义:(7)恨晨光之熹微恨古义:今义:(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今义: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3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
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几点规律: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言文总结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3.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方〉中医医生。
4.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
5.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
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
6.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7.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五、探究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3.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
)译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
4.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
)译文:燕王亲自在廷堂上拜送。
5.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6.秦王购之金千斤。
(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金千斤购之”。
) 译文:秦王用千斤金的赏格购取他的头。
7.皆为戮没。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六、名句默写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译文:在早上进谏而在晚上即被贬黜。
2.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蕙替余,以揽茝申之”。
)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3.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罢了。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应为“岌岌冠”“陆离佩”。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文言知识点汇总(第六七单元,分课编排)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一、第六单元《劝学》(1)通假字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古今异义①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广博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④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3)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形容词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③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师说》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④(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6)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二、第七单元《赤壁赋》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2.古今异义(加点字有古今异义)(1)徘徊..之间..于斗牛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2)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3)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亮,发白,(天亮了))(5)歌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歌唱)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名词)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句式总结(必修)必修一<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被动句>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妇女无所幸(《鸿门宴》)<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客何为者(《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
在古文中,状语放在谓语的后面,翻译时要把顺序调整过来)(《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贪于财货(《鸿门宴》)具告以事(《鸿门宴》)长于臣(《鸿门宴》)<固定句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无法)(《荆轲刺秦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方法)(《荆轲刺秦王》)将奈何(表疑问,怎么……。
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刺秦王》)荆轲有所待(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荆轲刺秦王》)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荆轲刺秦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没有被……,……没有被……”)(《鸿门宴》)孰与君少长(表选择问的句式,译作“……比较……哪一个……”)(《鸿门宴》)何辞为(表反问的句式,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鸿门宴》必修二<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游褒禅山记》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兰亭集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赤壁赋》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赤壁赋》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赤壁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介宾短语后置)《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状语后置)《游褒禅山记》<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游褒禅山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游褒禅山记》<文言固定句式>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必修三<判断句>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判断肯定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寡人之于国也》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其可怪也欤《师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劝学》<倒装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师说》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师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鸡豚狗彘之畜。
《寡人之于国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劝学》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劝学》定语后置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寡人之于国也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寡人之于国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省略句>何也《寡人之于国也》省主语“此”。
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省主语“将士”。
则曰-《师说》輮(之)以为轮《劝学》骐骥一跃,不(跃)能十步《劝学》蟹(有)六跪而二螯《劝学》必修四<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非汉所望也。
《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张衡传》<倒装句>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廷介宾短语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苏武传》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苏武传》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 《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苏武传》。
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苏武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张衡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张衡传》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张衡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张衡传》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张衡传》<省略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张衡传》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张衡传》必修五<判断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陈情表》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兰亭集序》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兰亭集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逍遥游》<变式句>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陈情表》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陈情表》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逍遥游》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逍遥游》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兰亭集序》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兰亭集序》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滕王阁序》。
《逍遥游》<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逍遥游》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逍遥游》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逍遥游》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滕王阁序》<疑问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逍遥游》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