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山西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 3 )
、
影 响 因 素 分析 及 数 据 处 理
( 一) 影响 回素 分 析
本文利用 E V I E WS 7 . 0对 方程 ( 3 ) 进行估计, 结果如下 :
在 经济 学 中常 将 投 资 、 出 口和 内需 称 为 拉 动 经济 经 济增 长 的 三 驾 马车 . 其 实 在现 实 生 活 中影 响 经 济 增 长 的 因素 众 多 . 既包 括政 治 环 境 等 人文 因素. 又包 括 技 术 进 步 等 生 产 力 因 素 。 现 代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以 强 调 资 本重 要 作 用 的 哈罗 德 一 多 马 模 型 为 起 点 .后 又 经 历 了技 术 进 步 说 和 人 力 资 源说 .制 度 经 济 学 兴 起 后 学 者 们 又 关 注 于 产 业 结 构 和经 济 增 长 的 关系 。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越 发 丰 富 。如 刘 海 莺 、 赵莹 ( 2 0 1 1 ) 通 过对 中 国 能 源 消费 与经 济 增 长 之 间 的动 态 关 系 进 行 了 实 证 分 析 .认 为 中 国经 济增 长
一
动力水 平 , T表示教育水平 , x表示 出口额 , J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 。为便
于分 析 , 在式( 2 1 两端分别取对数 , 转 化 为多 元 线 性 回归 模 型 : l n Y=l n A+al n K+ l n N+y l n L+ O l nT+ l n X+  ̄l n J+
由于 商 品 的价 格 不 断 变 化 .使 得 按 当 年 价 格 计 算 的 各 指 标 不 具 有 可比性 , 直 接 使用 原 始 数 据 分 析 会 有 偏 差 . 因 此 本 文 使 用 价 格 缩 减 指 数 对 原 始 数 据 中 以现 价 统 计 的 指 标 进 行 预 处 理 ,得 到 以 不 变 价 格 计 算 的 相 关 指 标
山西省区域分析
山西省区域分析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区域概况地理位置: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气象资料: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
外缘有山脉环绕。
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
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
制约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关系分析
体行动。
对照山西省的具体省情,富民强省成为体现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成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建设的目的、动力和保障,更是一种必须和必然的选择。
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与富民强省的关系分析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下,首先要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收入差距相对缩小,体现富民理念。
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收入。
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使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长久而可持续富民的基础,仍然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加快发展是富民强省的关键所在。
对于山西省这样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中部地区省份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居民人均水平在全国中游偏下,甚至在某些年份处于倒数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我们只有强省也就是把经济蛋糕做大,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富民才有物质基础,否则富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对山西来讲,加快发展经济,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发展,使山西早日跻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地区赶超战略的必由之路。
山西是欠发达省份,要想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加倍努力、奋起直追。
山西省跨越发展的迫切性,一是源于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二是源于山西省正面临宝贵的发展机遇,即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获批,激励山西跨越发展。
对山西来说,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山西省为例
对 于山西经济来说 ,产业结构对 经济增长 的拉动作 用是
怎 样 的 呢 ? 为此 需 要 从 产 业 结 构 角 度 对 山西 经 济 增 长 的
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 系。而现代 经济学 家通 过实证分析
一
16 — 2
第 2卷 9
20 月 0 年9 1
第 9期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 。 o 总. N. o2 9 19
23 0 期
的增 长额同实际的增 长额相 比较 ,如果 实 际增 长额 高于 假定增 长额 ,则 该区域总偏离值为正 ;反之 ,则为负 。 1 12 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 S .. P) 产业结 构偏 离 份 额 是 指该 区 域各 产 业部 门按 全 国
用关系式表示即 :
济增长的贡献 ,认 为改革开 放 以来 ,产业结构 变迁对 中
国经济增 长的影 响一度 十分显著 ,但是 ,随着 我国市场 化程 度的提高 ,产业结 构变迁对经济 增长 的推 动作 用正
在不 断减弱 。
山西 省 的煤 炭 资 源 优 势 对 经 济 发 展 起 到 了 很 大 促 进 作 用 ,但 是从 未来 发 展 趋 势 来 看 ,山 西 省 产 业 结 构 中存
在的一些问题也 日渐突 出。因此 ,了解山西省 产业结构
收稿 日期 :2 1-o— 3 0o - 3 l
基金项 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 目 ( 目编号 :200 12 4 项 09400—0)阶段性成果 ;山西省社会 、经济、统计科 学研究资助项 目 ( 目 项 编号 :K [o9 0 )J 段性研究成果 。 Y 2o 3 3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
浅谈山西经济发展区域间差异摘要通过对山西经济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山西产业结构趋同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此外,通过对山西区域经济格局——核心、外围和网络的简单分析,能够看出区域间经济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才能使山西经济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山西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极辐射功能中心城市山西经济最近两年经过金融危机的低谷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从总体来说,山西无论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城乡收入,较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显著。
从省内来说,省内各地区经济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统筹省内区域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建立省内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省综合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一、山西区域经济现状1、山西行政区域简介山西省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六个地级市和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五个地区。
共计86个县、14个县级市和18个市辖区。
其中太原市包括8区2县,人口401万;长治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5万;临汾市包括5区3县,人口326万;运城市包括4区4县,人口297万;大同市包括4区3县,人口270万;侯马市包括4区3县,人口281万;晋城市包括4区2县,人口211万;朔州市包括3区3县,人口 234万;阳泉市包括3区2县,人口 198万;忻州市包括3区2县,人口 208万;吕梁市 3区2县人口 201万2、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
全省土地中含煤面积占到40.4%。
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山西中部盆地和西部山区。
全省119个县(市、区)中97个县(市、区)有煤炭资源,建成了大同、平朔、阳泉、西山、晋城、潞安、汾西、霍州、华晋等大型矿区和一大批地方煤矿。
从山西各地区的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最主要就是煤炭等资源性产业在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的地位,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太原为11.2,大同为36.7,阳泉为29.68,长治为38.17,朔州为54.35,忻州为21.7,吕梁为14.42,晋中为13.58,临汾为17.17,这些地区都是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只有运城市不以煤炭工业为重点。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
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山西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问题。
如何破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已成为当前山西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 问题意识当前,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镇居民收入较高,而农村居民收入则相对偏低,城乡之间的差距持续拉大,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反映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凸显了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民生福祉,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农村居民面临着就业难、教育资源匮乏、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
如何有效调整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真正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2. 正文2.1 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山西省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省份,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
据统计数据显示,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来看,城市居民由于在工业企业或服务行业工作,通常拥有比农村居民更高的工资水平。
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的实证分析
山西省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效应的实证分析作者:张卓罗淏炜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产业结构;生产总值;劳动力;演变产业结构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
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出本地区内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主要包括就业人数和资本额等。
本文采用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其所占比例变化和各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来衡量山西省三大产业的演变规律,这是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研究产业结构演变对于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最直观的表现是名义GDP从1978年的87.99亿元增长到了到2015年的12766.49亿元,从1978年到2015年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如图1: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总值和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大。
从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占山西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在2015年第三产业超越了第二产业。
在发展速度上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具有明显落后的特征。
如上海在2005年第三产业就已经超越了第二产业。
面临新的产业结构周期,山西应该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的长远发展。
一、山西三次产业演变特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三大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18.2亿元增长为2015年783.16亿元,增长了40倍;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51.47亿元增长为2015年5194.27亿元,增长了101倍;最为突出的是第三产业总值从1978年19.32亿元增长为2015年6789.06亿元,增长了371倍。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在不断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山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山西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19)
山西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19)公共融资部 谢宝宇经济实力:山西省依托丰富的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优势和地处中部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煤炭工业的比较经济优势和能源工业基础,构建起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主,冶金、装备制造、电力、化工等为辅的工业体系;但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消耗,经济效益不高。
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的上涨之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14-2016年间大幅下滑且低速波动,各项支柱产业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近两年山西省积极优化升级以煤炭、焦炭等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等非煤产业,工业经济运行由“疲”转“兴”。
能源基地建设和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原材料大量输出,推动了山西省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规模扩张,旅游消费持续活跃,第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形成较大贡献。
2018年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经济增速略超全国GDP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居于全国第17位。
当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740.6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089.2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8988.3亿元,增长8.8%。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上年的5.2:41.3:53.5调整为4.4:42.2:53.4。
2019年前三季度,山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6%,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由于煤炭资源禀赋的因素,山西省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全省共有13个地区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资源型城市,包括除太原市外的其余10个地级市、太原市代管的古交市、临汾下辖的霍州市和孝义市,该些地区对煤炭相关工业依赖度较高。
2018年,受益于煤炭相关行业企稳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经济提速发展。
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城市,经济实力在省内一直处于显著领先地位,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4.4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国民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0%。
山西省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维普资讯
■—■_
关注政府 ・O E N E T G V R M N
山 西省产业结构对区 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文 / 晓芳 张
区域的总体经济发展需 依赖其包含 的各地 区经 济的发展 。 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总量 的增长 ,还包含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的
3区位偏离 份额 ( S) 区位偏离份额反映 了该地 区与全省 . D 。 相 比, 在发展第 i 产业方 面具有 的区位优 、 劣势 , 表示为该地区第 i 产业按实际增长 率计 算所实现 的增 长额与按全 省同一产业 的 增长率计算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若 该地区的区位优势 高于全 省水平 , D > ; 则 S O 反之 , D < 。 则 S O 其计算公式是 :
及 其下属 1 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 总述方法 , 计算得出各地市的偏离份额分量 ( 1 。 表 )
单位 : 元 。 亿 %
表 1 山 西省 各 地 市 2 0 ~ 0 4年 国 内生 产 总 值 S 0 0 20 S分 量 表
\ 名称 总增长f) G
二 、 据 处 理 与 分 析 结果 数
际的增 长额 相比较 , 如果 高于实际水平 , 区域 的总偏离 为正 , 则
反之为负。 其计算公 式是 :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选取 2 o 年 ~ 0 4年山西省 0o 20
R= Y EE)∑ ?('。。 S∑ ('。: Y EE)其中Y / / 为地区的G P上 0 D,标
山西省煤炭消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文章编号: 1 0 0 5 — 6 0 3 3 ( 2 0 1 3 ) 0 2 — 0 1 4 1 — 0 3
S C I — T E C H I N F O R M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Y
2 0 1 3 年
的增加而 同比例增加 。
根据处 理后 的相关数 据可 以分别 求 出 1 9 9 2 -2 0 0 9年 期 间
山西省生产总值 、 资本形成总额 、 就业 人数和煤炭 消耗 量各变量 的历 年增 长率 , 如图 1 所示。 由图 1可以看 出 , 在 1 9 9 2 -2 0 0 9年期 间 , 山西 省的生 产总
, 本文选 择
式中: y为产 出量 ; 为劳 动投入 ; 为资本 投入 ; C为煤 炭 消耗 ; A代 表除要素投入 以外其他影 响经济增长 的因素 ; O r 为 劳
动产 出弹性 ; 为资本产 出弹性 ; 为煤炭消耗产 出弹性 。 根据 c — D生产 函数 的性 质 , 当 > 1 时, 规模报 酬递增 ,
2 0年期间 , 山西省就业人数 的年增长 率波动最小 , 仅在一 1 . 4 7 %一 2 . 3 3 %之间波 动 ;其次是 生产总 值的年增 长率 ,其 波动 范 围在
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 率 o 【
× 1 0 0 % ( 2 ) ( 3 )
8 . 2 8 %~ 1 5 . 2 8 %之 间;而资本形成 总额和煤炭消耗量 的年增长率 波动范围都明显较大 ,分别为 7 . 0 3 %一 2 1 . 0 8 %、 一 3 . 2 5 %~ 2 2 . 6 6 %。
< 1
2 变量 相关 描述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动态分析
山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动态分析作者:王鲲鹏何丹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04期摘要:基于Tapio脱钩模型计算了山西省1979-2011年GDP实际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年增长率的脱钩弹性值并得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对应的脱钩状态。
山西省1979-2011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情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波动较大;第二阶段(1991-2002年)趋于稳定,但“复钩”情形仍会出现;第三阶段(2003-2011年)基本稳定,全部为弱脱钩状态。
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钩,仍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存在“复钩”的可能。
同时进一步对山西省脱钩情形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快山西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脱钩理论;Tapio脱钩模型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09-031 引言山西省是煤炭大省,长期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同时,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也形成了现有的以能源工业为主的重型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是以煤炭资源禀赋为依托的。
在一段时间内煤炭资源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但是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在中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山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如何阻断环境质量损害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提出了“脱钩”的概念。
OECD所提出的“脱钩”的概念是指经济增长同环境压力之间联系的破裂。
随后,国际上大量学者对脱钩理论及其指标的建立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是Tapio(2005)在考虑经济数据选择的时间弹性的基础上,根据欧洲1970-2001年间交通业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构建了Tapio脱钩指标体系。
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
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摘要: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而山西省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影响山西人民的福祉,也紧紧联系着山西省的经济是否健康稳定的增长。
但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供给面、需求面、技术进步方面和制度政策方面来进行分析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变化,进一步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整个经济结构而言,它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许多内容。
这些都很重要,也都面临着随时变化的问题。
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就山西省来讲,这样一个以煤炭、有色金属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大省,研究影响山西省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对于山西省的以后的经济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因此,从供给、需求、技术进步和制度政策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供给面的因素有农业增长的潜力和约束因素,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力和市场容量潜力。
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耕地面积、耕地的肥沃程度、水利及气候条件的约束。
一旦农业增长受到其潜力的约束,则其增长就达到极限,从而导致农业增长的停滞缓慢,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创立新的产业部门:二是农业的地位出现变化。
还有工业增长的潜力和约束因素,包括资源供给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技术供给能力、市场容量潜力和资本的供给能力,这些条件供给充分时,工业部门将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而一旦达到极限,其上升阶段便告结束。
由于工业内部结构复杂,调整潜力比较大,因而约束因素牵制没有农业那样迅速和明显。
也有第三次产业增长的潜力和约束因素。
包括所依托部门的需求格局和数量、被依托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深度和本身所能提供的服务手段和效用。
第二方面,生产结构决定需求结构,而生产结构又和产业结构相联系,因而产业结构决定需求结构。
山西省GDP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
① 地 区生产 总值 ( C D P )
② 建 筑业 ( 3 z ) ③ 第 三产 业( T I )
④ 固定资 产投 资( F I ) ⑤进 出 口总额 ( X M)
增 长 因素进 行分 析 ,其 中社会 消 费品零 售 总额 对 深圳 市 的 G D P影
响 最大 。李 丽敏 、 王 秀波 ( 2 0 1 0 ) [ 2 ] 运 用多 元线 性 回归方 程选 取 固定
G D P
I 2 9 ; 3 5
建筑业 ( a , - z ' l
2 : M6 ∞
影 响力 , 最 终 提 加 快经 济增 长的 建议 。
三、 实证研 究 1 . 模 型构 建及数 据说 明 ( 1 ) 指标选 取
争力 的重 要指 标 。 山 西省 近 几年 经济 发 展 迅速 , 人 民生 活水 平 逐步 提 高 , 城 镇化 速 度加快 , 并 在全 省展 开 宜居 城市 的活 动 , 促 进 省 内经济发 展 、 社会 和谐 以及 生态 环境 的改 善 。2 0 1 3 年7 月2 6日山西省 上半 年经 济运 行 状况 发布 , 全省经 济 运行呈 现总 体平稳 、 稳 中有进 的局 面 。 上半 年 山西省 G D P总值 达到 6 0 1 6 . 6 亿元 , 按可 比价 格计 算 , 同 比增 长 9 %, 快 于全 国平 均水平 1 . 4个百分 点 。其 中第一 产业 增加值 增 长 4 %, 第 二 产业增 加值 增长 1 0 . 5 %, 第 j产 业增 长 7 . 4 %。上半 年 G D P的增 长 主要 归 因于 新兴 工 业 的发展 、 政 府一 系列 的 帮扶 政 策 的刺 激 、 固 定 资产 投 资 的较 快增 长 、农村 消 费 市场 的 发展 以及 进 出 口的迅 速 增 长。 但是 伴 随着经 济的 发展 , 我们也 必须 同时看 到 , 山西经 济发 展主 要是 依靠 传统 的经 济增 长 方式 , 资 源消耗 量大 , 利 用率 低 , 产 业 结构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马天宇田锐青王要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11期摘要:县域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桥梁,不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
文章以山西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选取山西省县域2009-2021年的经济数据,运用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而相对差距则呈下降趋势,且在相对差距中区域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者;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活跃程度、人口规模及适龄劳动力占比对于缩小县域间经济差距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山西省县域应主要从优化营商环境与改善就业环境两方面着手,以期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在协调之中稳步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差距;山西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发显著。
作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桥梁,县域不仅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
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2022年全国百强县榜单中,百强县集中分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县域入选个数相对较少,更有省、自治区没有县域入选该榜单。
对于我国而言,那些没有县域入选的省、自治区才是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重点。
作为我国的煤炭基地和北方枢纽,山西省正是没有百强县的省级单元之一。
因此,本文选取山西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山西省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还可以为其余县域经济薄弱的省、自治区提供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考虑到市区之间有较强的经济联动性,因此本文仅以山西省现有的91个县及县级市作研究对象。
太原2023经济报告
太原2023经济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太原市在2023年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对全省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从太原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就业状况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为决策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1. 太原市的产业结构太原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并以能源、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
在2023年,太原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1.1 能源产业作为山西省的主要能源基地,太原市的能源产业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3年,太原市能源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并在煤炭开采和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太原市对清洁能源的重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化工产业太原市的化工产业是其另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2023年,太原市的化工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重点关注煤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的发展。
太原市的煤化工产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推动了太原市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装备制造产业太原市的装备制造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其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太原市的装备制造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太原市的装备制造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了产业升级进程。
2. 经济增长太原市在2023年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稳定,并有望实现较高水平的增长。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太原市的GDP预计将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太原市的GDP增速在全省范围内仍然居于前列。
其中,太原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分别为X%、X%和X%。
太原市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太原市通过加强投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民间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太原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中部 第二 位 ,湖 南 省工 业增 长 缓慢
西 经济 发展 居 中下水平
工 业 增加 值 居 中部 第 三 到 目前 的 9 . %, 煤 、 焦 、 电 、 冶 金 、 化 工 、 建 材 等 六 大 传 46
位 ,安 徽 GDP总 量 居 中 部 第 四 位 县 域 经 济 滞 后 成 制 约 , 山 统 产 业 产 值 占全 部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比 重 逐 渐 提 高 到 8 %。 0 7 0 2 0 年 GDP 总 量 位 居 中 部 第 五 位 , 江 西 经 轻 重 工 业 比例 , 国 平 均 水 平 为 轻 工 业 2 . %, 工 业 7 .%, 全 95 重 05 济 发 展 处 于 滞 后 水 平 GDP位 列 中 部 第 六 位 。 我 国 的 能 源 过 而山西 轻工业 5 4 .%,重 工业 9 .%。重工业 比重 高 ,能耗高 , 46 分 依 赖 于 山 西 的 状 况 已 经 发 生 根 本 性 的 变 化 , 这 说 明 依 靠 煤 造 成 的 环 境 问题 也 更 加 严 重 。 2 0 年 全 省 单 位 GDP综 合 能 耗 07 炭 能 源 为 主 体 来 拉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山 西 必 须 审 慎 的 面 对 自 己 的 2 7 .6吨 标 准 煤 ,为 全 国平 均 水 平 的 2 4倍 ,“ 五 ” 期 间 ,全 . 十 产 业现 实 。 省 能 源 消 耗 占全 国 5 8 而 全 省 的 GD . %, P总 量 占全 国 的 2 1 . ‰
关键词 : 经济 ; 融 ; 金 产业转 型
山西 省 是 国 家 重 要 的 能 源 重 化 工 基 地 , 别 是 煤 炭 生 产 基 省 规 模 以 上 工 业 增 速 分 别 为 2 .%、 1 3 特 15 9.%、 l . % 和 2 % , 3 8 1 地 ,近 年 来 , 随 着 部 分 地 区 的 资 源 枯 竭 , 世 界 能 源 产 品 价 格 其 中 重 工 业 增 速 分 别 达 2 . %、l . %、1 . %和 2 .% , 16 90 94 1 3 重 的 大 幅 下 跌 , 其 他 省 市 煤 炭 资 源 的 不 断 发 现 和 开 采 以 及 国 家 工 业 增 加 值 占 工 业 的 比 重 由 2 0 0 4年 的 9 . % 上 升 为 2 0 33 0 7年 对 能 源 出 口 的 限 制 增 加 , 就 区 域 而 言 , 山 西 的 煤 炭 生 产 龙 头 的 9 . % ,上 升 1 3个 百 分 点 。 在 一 定 的 资 本 、 人 力 、 技 术 46 . 地 位 发 生 动 摇 , 因 而 也 导 致 山 西 经 济 总 量 出 现 增 长 下 降 的 态 等 各 种 要 素 资 源 约 束 下 , 工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势 必 使 “ ” 字 当 重 势 。据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发 布 首 部 中 部 蓝 皮 书 指 出 ,与 长 三 角 、 头 的 产业调 整 难度 越来 越大 。迄今 为止 ,山西 生产 了全 国所 环 渤 海 和 珠 三 角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相 比 , 中 部 在 全 国 的 经 济 地 位 需 的 1 4的 煤 、 2 5的 焦 、 l 7的 火 电 。 全 省 一 年 消 费 原 煤 / / /l 显 示 出 下 降 趋 势 , 2 0 年 中部 GDP增 长 速 度 达 1 4 % ,虽 2亿 多 吨 ,约 占 全 国 的 1 0 以 煤 炭 、 电 力 、 焦 化 、 冶 金 等 05 5.5 /1 。 然 略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的 1 0 % ,但 是 却 远 低 于 环 渤 海 的 高 能 耗 、高 污 染 产 业 为 主 的 重 工 业 产 值 占 全 省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4 4. 2 7 %和珠 三角 的 3 .6 2.3 5 2 %。 中部 的 具 体 排 名 是 : 河 南 GDP 8 % 以 上 。 全 省 工 业 投 资 的 9 % 以 上 用 在 重 工 业 领 域 ,重 工 5 0 总 量 与 增 速 均 居 中部 首 位 , 湖 北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 GDP总 量 居 业产 值 占全部工 业 的比例 从 2 世纪 8 年 代初 的 7 %左右提 高 0 0 0
山西省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面 的支 出 l. 51 , 0元 占生活消费总支 出的 02 482 0 山西省 .1 ,00年 农村用于居住消费方 面的支 出为 1 3 0 ,占生活消费总支 出 4. 元 9
的 014 5 20 . ;0 8年 山 西 省 农 村 用 于 居 住 消 费 方 面 的支 出为 2
4 67 ,占生活消费总支 出的 01722 0 8. 5元 .5 ;0 9年全省农 民人均
和用 品支 出 4 .7元 ,占生活消费支 出的 00 24 ;0 8年家庭 8 7 . 5 20 4 设 备和用 品支 出 18 6元 ,占生活 消费支 出的 0O46 ;0 9 3. 2 . 5 20 4 年, 由于家电下 乡政策刺激的作用 , 民购买电冰箱 、 农 洗衣机 、 热
西省农 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 ,检验 山西省农 民消费与城镇 消 费与拉动 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从而为进一 步确定 山西省农 民 消费 的政策引导提供参考。
增长的关 系出发 , 采用回归分析 法分析 了农村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 : 农村 消费 ; 经济增长 ;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3 1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6 2 (0 2 0 - 0 7 0 10 — 4 92 1 )2 0 0 — 3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中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 需求是经 济增 长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消费需求增长所提供 的市场空间 , 对经济 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 用。同时 , 消费需求的波动又是 经济周期 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滞缓 因素。消费需求对经济增 长具有拉动作 用, 对经济波动则具有稳定作用。消费需求增 长对 经济增长 的拉
数为 0 8 元 , 0 年山西省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 6 9元 , . 61 2 8 4 0 0. 6 恩格 尔 系数为 03 96 2 0 . ,0 9年 山西农 民食 品消 费支 出为 人均 8
山西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研究
山西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已被公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山西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山西省未来的教育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教育投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一个高素质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人的生产力更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科技进步的需求,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而教育投入不仅仅是对人口数量的投入,更是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山西省的经济转型和升级至关重要。
2. 教育投入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教育投入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
通过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研究投入,可以培养出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增长。
3. 教育投入能够改善人力资本结构教育投入能够改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
教育投入的提高,使得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对于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山西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需要综合考虑教育支出和经济增长的数据,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1. 教育支出数据分析我们需要收集并分析山西省近年来的教育支出数据,包括教育经费总量、生师比、学校建设投入等数据,了解山西省教育投入的总体情况。
2. 经济增长数据分析3. 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探讨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山西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作者:张津王苏全
来源:《商情》2017年第19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角度来分析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
通过分析消费、投资、出口对山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探讨促进山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经济增长;消费;投资结构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出现新常态,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机遇期,如何加快山西省经济发展,以紧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得很有必要。
因此研究山西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找到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三驾马车理论
三驾马车理论是从支出法角度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根据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为:(1)居民消费支出;(2)企业投资支出;(3)政府对商品劳务的购买;(4)进出口贸易差额。
用公式表示为:
GDP=C+I+G+(X-M)
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或支出,X-M表示净出口。
西方经济学中,把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通称为总消费(最终消费)。
因此,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山西省三大需求总体概述
从三大需求来看,2000年山西省最终消费为946.04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856.20亿元、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为25.20亿元。
2013年山西省最终消费为6,182.79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9,16896亿元、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为-2,749.50亿元。
显然,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发生明显变化:由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主导地位转变为投资占主导地位,而净出口由正值变为负值,且负值的增长率在提高。
说明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在发生变化。
(三)山西省三大需求比重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山西省的三驾马车中,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而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显著。
还可以看出,山西省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由1998年之前的消费驱动型变为消费、投资双向驱动,再到08年后变为投资驱动型。
具体讲,1998年之前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具有较投资更为明显的主导地位。
但从1998年到2003年,投资开始与消费相抗衡,二者相差不大,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双向动力,但与消费相比,投资依然略逊一筹。
从2003年开始,投资首次超过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以后10年中并逐渐上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净出口分析,可以看出它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小,但仍然不可忽视。
从1993年到2008年,净出口比重一直在0上下波动,保持低比重状态,时有顺差,时有逆差。
但从2008年开始,净出口比重呈负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说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山西省开始扩大进口量,引进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而消费和投资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较为显著。
2.山西省主要经济发展动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由1998年之前的消费驱动型变为消费、投资双向驱动,再到08年后变为投资驱动型。
3.从净出口来看,08年以来净出口的负增长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并且呈快速上升趋势,说明山西省注重引进外资,扩大进口,吸收外来先进优势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政策建议
1.引导居民消费,扩大政府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山西省要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引导居民消费,促进消费需求回升,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收入、扶持轻工业消费品的发展等,从而扩大内需。
同时,注意实行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能力,优化消费服务环境,从而发挥政府消费的作用。
还要注重消费结构的合理优化,完善文教娱乐基础设施,提高文教娱乐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而提高消费质量。
2.控制投资规模,追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合理的投资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要避免过度投资,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要引导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率。
尤其要控制好房地产投资的规模,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投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因此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因而要加大私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不同形式的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提高进口质量,注重招商引资、吸引优秀人才
要扩大开放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山西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提高进口产品的质量要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世界500强、央企、知名民营企业等重要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集聚发展要素。
建设开放平台,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为扩大开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乔、田婧.山西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9)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
[3] 张文丽.促进中部崛起与山西经济发展[J].运城学院学报.2008(03)
[4]李华,刘瑞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