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空间形式_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1.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种类型。

就形成特征⽽⾔,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地围绕着原有中⼼,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具体到每⼀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各不相同。

典型城市:沈阳、北京、⽯家庄、⽆锡。

2.连⽚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另⼀种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

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然条件(河流、⼭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在城市向各个⽅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

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

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3.连⽚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种类型。

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种情形:在河⾕地带受狭长⽤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

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向看,则其⼤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侧伸延(或退延)。

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

4.带卫星城的⼤城市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定程度后,⽽采取的⼀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

其主要是将从中⼼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建设的⼯业项⽬,在⼤城市外围地区进⾏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型城市发展中⼼,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业和⼈⼝、控制城市连⽚扩⼤的规划⾊彩。

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产⼒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不强求⼀般性的⼯业疏导,因⽽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来)。

典型城市:上海、南京。

5.⼀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其形成条件在各类城市中最为宽泛,可见诸于⼯矿城市、⼭区城市以及⼀般江河平原城市等,主要由⼀个主城区和若⼲有特定专业职能的外围城镇组成。

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的政策挑战

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的政策挑战

全球化巨型城市区域中功能性多中心的政策挑战:以英格兰东南部为例Policy Challenges of Functional Polycentricity in a Global Mega-City Region:South East England 考蒂·佩因著董轶群译摘要:文章阐述了POLYNET对英格兰东南部和西北欧的巨型城市区域(MCR)进程的研究,同时还指出了英格兰东南部巨型城市区域所面临的政策挑战。

此前的政策制定中,伦敦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单中心空间结构,研究发现,事实上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多中心区域。

尽管“欧洲空间指引”支持巨型城市区域的政策框架,但是在实施当中还是遇到很多障碍,包括在巨型城市区域层面上欠缺有效的权力架构、财政体制以及管治措施。

而对于均衡的空间发展、增长和竞争这一欧洲目标而言,其目标内在的挑战和紧张关系似乎已妥协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目标。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MCR processes in South East England and the North West Europe POLYNET study. It reports on the 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South East England MCR, revealed by transna-tional analysis. London-considered a monocentric spatial form in European policy-has emerged as the most functionally polycentrie region studied. But, although European spatial guidance underpins policy frameworks for the MCR, major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are identified. Effective powers, finance and governance are found to be lacking at the MCR scale. More challenging, tensions between Europe-wide objectives-for balanced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g r o w t h a n d competitiveness-seem to compromise fundamental prior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原文发表在《建成环境》,32卷,第2期(Built Environment, Vol. 32, No. 2, 2006, pp. 194-205),A l e x a n d r i n e出版社(w w w. )授权我刊翻译成中文并发表。

高层建筑考试题库整理

高层建筑考试题库整理

0.中国高层建筑的区域、年代、发展情况:1)解放前,上海是高层建筑最集中的城市。

1934年,上海国际饭店,22层,82.51m。

2)解放后至1980s以前,由于经济水平较低,高层建筑建造很少。

3)1980s后,改革开放下经济迅猛增长,高层建筑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开始发展。

1985年,深圳国贸中心,50层,160m,第一幢超高层建筑。

1980年,北京长城饭店,第一幢全玻璃幕墙高层建筑。

4)1990s后,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最快的时期。

截止2001年底,上海建成高层数4226,居世界首位。

0.5超高层建筑:哈利法塔(迪拜塔),828m,169层上海中心大厦(上海塔),632m,128层环球金融中心,492m,101层金茂大厦,421m,88层台北101金融大楼,508m,101层石油大厦(双子塔),452m,88层希尔斯大厦,443m,108层1.简述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与变形特点:1.水平荷载成为结构因素(强度设计)一方面,建筑的竖向荷载所造成的结构应力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所造成的结构应力与建筑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说明水平荷载对结构的作用远大于竖向荷载。

另一方面,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随高层建筑结构动力特征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水平荷载的作用更显突出。

2.侧移成为控制指标(刚度设计)-稳定性。

建筑结构顶点的侧移△与建筑高度H的4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高度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足够的抗推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波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3.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延性设计)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标准。

因此,必须使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延性。

延性设计的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1.5构件的基本形式:线性构件(梁柱)、平面构件(楼板墙体)、立体构件(框筒)2. 高层建筑结构布置的原则:平面长宽比,立面高宽比均记53.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1.竖向抗推体系支撑化、周边化、空间化2.建筑体形的革新变化3.轻质高强度材料的运用4.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特点:强度高,刚度大,防火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能,我国对此类建筑的研究、设计、施工都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依据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PPT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PPT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布局紧凑,有利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利用率高,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Company Logo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城市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互不连属
布局紧凑,有利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利用率高,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
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用地分散,各部分 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浦东新区
集中团块型
(1)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 ,城市功能分区呈 布局(2)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3)分析石化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城市空间形态含义: 2.城市空间形态分类:(1)划分依据: (2)分哪几类?
Company Logo
空间形态
集中团块型
带型
组团型
影响因素
形态特征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城市主要空间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力作用
城市用地有限制或河流阻隔以及规划控制等
C
3.以下四种城市地域形态类型中,市政建设投资相对最高的是(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条带式 D.放射式
关于城市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个城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外部轮廓的形状基本一致B.城市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大C.不同的城市,形态类型都不相同D.发育在同一地形范围内的城市形态类型基本一致

巨型区域: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辨析与实证探讨

巨型区域: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理论辨析与实证探讨

李 少 星
LIS oxn ha ig
【 要 】 巨型 区域 是 全球 化 背 景 下新 的城 市 化 空 间 摘
1 引言
早在 1 5 年 ,法国地理学 家戈特曼就提 出了 7 9 “ 巨大城市带 ”( gl oi mea p l )的概念 以描述美国东 o s 北海岸带 的大尺度城市化现 象 (ot a .1 5 ) G t n 7。 m 9 时隔 5 余年 ,这一概念所描述 的现象及其内涵机 0
巨 型 区域 的提 出 ,有 着 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和 理 论 意 义 。一 些影 响城 市 和 临 近 地 区 发 展 的挑 战越 来 越 超 过 了都 市 区 的 边界 ,需 要 在 ~ 个 更 大 的尺 度 上 来 应 对 ,如 保 护 环 境 资源 、制 定 经 济 发 展 合
n o p rt f o u e r ie dma u a t r a d c o e ai no r d c r e v c s n n f cu — o p s a i g b t e h o e a d p rp e a r a O a o n e we n t ec r n e i h r l e sS st a ati er g o a Op o p r y T ec n e t f g — t n t i n C — r s e i . h o c p a a h e l t o me
【 文章编号】 1 0 -1 2 02 9 3
( O 0 -0 7 -0 21 0) 4 0 4 6
【 关键词】 巨型 区域 ;城市化;新形态 ;生产性服
务业 ;新 区域 主 义 ; 长 江三 角洲
ABS ACT: e argo e s ail atr f TR M g —e ini a w p t t no s n ap e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依据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全球化加速城市空间重构

全球化加速城市空间重构

起城市中劳动力地域结构的相应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城市
居民的工作 、 教育 、 生活 、 购物 、 就医 、 娱乐等打破时空限制 , 大大地拓
市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 第一, 不可避免的全球 势力的介入; 第二, 城市自身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追求。 全球化对于城
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空间结构面临转型。
市具有 比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 全球资本的流向将越来越向 少数大城市集中, 城市资本的不断聚集使城市间的实力差距进—步拉
大。因此产业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分工和城市空间的重构。
20 年 1 月 , 07 1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北京市 1 个新城 1
的总体规划成果 , 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城市空问的发展格局。这是由
全球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外迁和分散,导致城市外围出现了—些新
五 、 然趋 势 必
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城亓 旨 I新的机遇和挑战。 亍陌i l 缶 为了城市的发
展徊增长, 参与全球经济的活动对于城市越来越重要。城市发展政策的 制定不仅要针对国内, 更要面向全球。 城市的发展必须综台
的以不同产业为主的区域城镇群体,使中心城市的功能结构得到纯化,
于 20 年 1 ,在国务院正式批复 了的 《 05 月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04 22 )的总体规划中, 20— 00} 明确指出北京市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世 界城市 。 同时将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为“ 两轴 、 、 两带 多中心” 的空间布
局, 此后城市发展即将进入全面重构时期。 同样 。 、 上海 天津 、 重庆的城市总体规划也已经批复实施 , 未来
来越大。 保险、 流通 金融、 电信、 等行业成为推动跨国 投资的最重要力量。

巨型城市与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

巨型城市与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变
1 1 巨型城 市 空 间演 变 动力机 制 .
城市空问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问范围内的特征和组合关系. 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 、 社会结 构 、 然条件在空间上 的投影. 自 也是城市经济、 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空间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是不同
时 期 “ 市功 能—— 结构 ” 城 矛盾 发 生 、 展 的物化 . 发
巨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除上述所言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 3种动力 以外 , 自身具有其特殊的演变 动力. ( )产业化 , 1 城市发展过程也是城市物质要素和产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 在空间结构 , 产业结构 的转换中, 城市聚集结构表现 了城市产 业之问优势地位不断更迭 的过程 , 从而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成
间结构 演 变主要 由 3个方 面构成 : 一是 反极 化 思 维 , 建 等级 异 质 多 中心城 市体 系; 构 二是 实现
组 团空间和机能空间的有效融合 ; 三是 实行 交通 网络和生态网络的耦合. 步建立生态导向的 初
合 理城 市空 间结构 .
关键词 :巨型城市; 多中心 ; 机能空间; 生态网络 中图分类号: 21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0 1 ( 0)3 30 9 F9. A 1 - 3 2 90- 1- 05 7 0 0 0
中心商 务 区( B ) 中心 商务 区的建 立加 速 了城 市 中心 的改 造 , 成 城 市 中心 区 , 价 大 幅抬 升 , 宅 CD. 造 地 住
及其他产业区位开始转 向城市郊区或其他城市 , 推动巨型城市空间结构继续演变. ( )信息技术的发展 , 3 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空间并带动 了整个城市地域的演化. 如 在城市港 口, 机场区位 , 发展成临港型和临空型新兴产业带, 产业带发展区域逐步形成城市副中心 , 打破 第3 卷 第 3 来自8 期 2009年 6月

简述城市形态模型

简述城市形态模型

简述城市形态模型
城市形态模型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也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形态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的放射状模型、网状模型和多中心模型等。

放射状模型是最早的城市形态模型之一,它以城市中心为中心,向外辐射状地分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古代城市,因为古代城市的发展是从城市中心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逐渐向外扩展。

这种模型的特点是中心地带商业和政治活动密集,而远离中心的地带则是住宅区和农业区。

网状模型是现代城市常见的形态模型之一,它以道路网络为基础,呈现出网状的分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规划良好的城市,道路交通便利,各个区域之间联系紧密。

网状模型的特点是各个区域之间距离相对均等,交通流畅,便于人们的出行和物流的运输。

多中心模型是相对于放射状模型和网状模型而言的,它认为城市不仅有一个中心,而是有多个中心。

这种模型通常适用于大型城市,城市发展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

多中心模型的特点是各个中心之间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商业、住宅和文化设施。

这种模型能够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除了以上的三种常见城市形态模型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形态模型,如环状模型、蜘蛛状模型和扇形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特定的城市环
境和历史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描述城市的形态和结构。

城市形态模型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指导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发展。

不同的城市形态模型适用于不同的城市类型和发展阶段,通过对城市形态模型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建设城市,创造出更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

时空城市体系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1.引言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作用越来越明显。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土地过渡开发、社会极化和新城市新贫困现象等。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城市化战略,如日本东京由“单极集中”向“多心多核”城市发展模式推进,荷兰“分散化集中型”城市空间布局等。

总之,突破行政区管辖范围,避免所有城市功能向单一城市中心集中,实现城市中心诸功能的城市圈内分散与协调已经成为大城市地区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目前的规划体系都是以城市行政区界限为依据的,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正面临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全球化的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竞争大环境,适应城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区界的城市规划制度,已开始引起规划师的重视。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区界内,将国民经济计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和内容,落实到空间上,并通过综合平衡求得空间秩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城市发展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处在发育之中,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变得难以把握和控制。

大城市在发展中突破行政范围,与周边城镇连成一片的比比皆是,各利益集团的冲突和矛盾也日益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都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来实现,其结果并不能彻底改变行政区城市与物质形态的城市空间不一致现实。

据此,突破行政区界限束缚,以原有物质规划为基础,对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政治、技术进行跨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综合,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体系、层次及其理论与方法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能。

2.规划制度变迁的新背景2.1全球化时代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时代。

所谓全球化主要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等的相应变化。

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

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

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新型城市化是在21世纪衡隆处理力量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产业转型和发展的浪潮为动力,以实现城市发展的优势机遇,以及
在使城市新型经济结构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实现城市新型城市化的空
间结构形成的新的发展模式。

从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角度来看,新型城
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三个基本形态:炎热的城市空间结构、贴地
量式城市空间结构和新式城市空间结构。

首先,炎热型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城市空间结构形式,它强调了
城市密度、空间密集和多样性,同时突出了街道网络的不确定性,围
绕建筑物的有机复合。

城市化过程中,炎热型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更强
的适应性,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升级,实现空间的自
由编织,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勾结和复合发展,为城市密度的新型发
展提供潜力。

其次,贴地量式城市空间结构设计着重于垂直建筑物,和一切建
筑控制,同时注重现有街道网络的稳定性,采取适当的街路设计来实
现城市的地基植入要求,发展精细的垂直路网。

由于和地面平行的街
路单元具有较强的邻里关系,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多层”结构,因此可以减少垂直路网和地面路网之间的空间碰撞,节省空间资源,拥有充分的垂直和横向空间。

最后,新型城市化的新式城市空间结构专注于城市空间的分开,体现了“中心—边疆”的耦合和诡计,侧重以具体的环境风貌来控制空间的结构,以达到空间封闭的效果。

此外,新型城市化的城市空间结构还应当把握其中的交通功能,改善建筑的覆盖率,同时把握当地的地方资源,将城市空间演变为多元化的模式,包括住宅、商业、办公、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

《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1~6期总目次(总120~125期)

《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1~6期总目次(总120~125期)
— —
李昕
环 太平 洋 地 区可 持 续 交通 发 展 : 国 、新加 坡 和 中 国的 政策 、挑 战和 理 美 念 苏 赫拉 布 ’ 希德 等 53 拉 . 6
双赢 交通 方 案 : 有利 于经济 、社 会 环境 的移 动性 管理 策略 托 德 利特 曼
萨 萨 萨 萨 萨 萨 萨 萨 森 森 森 森 森 森 森 森
导 言 全 球城 市 战 略场所 .新 前沿 世纪 之交 的城 市社 会学 新前 沿 在全球 数 字化 时代 解读城 市 地貌 表征 的局 限性 城市 的专 业化 差异 在今 天的全 球经 济 中至 关紧要 新型 空间 形式 巨型区域 和全 球城 市 城市 : 们未 来环 境的核 心 我 全球 挑战 的城 市化 趋势 : 以不对称 战 争为例 萨斯 基娅 萨斯 基娅 萨斯 基 娅 萨斯 基娅 萨斯 基娅 萨斯 基娅 萨斯 基娅 萨 斯基 娅
透 视站 点地 区 的发展潜 能 : 荷兰 节点一 场 所模 型的 l O年发 展 回顾 赫特 ・ 约斯 特 皮 克 66 . 3
我 国高 铁枢 纽站 区开 发的 影响 因素研 究 林辰 辉 67 . 2
管理城市 开发进程——荷兰经验
荷兰城 市 开发过 程 管理及 其 对中 国的 启示 荷兰 土地 政策 解析 陈雅薇 等 31 . 赫尔 曼 ・ 沃尔 夫 3 德 . 9 31 . 5
侯丽
杜宁等 陈 晓键 等
刘昕
14 . 2
18 . 2 17 . 3
1 1 . 4
52 . 4
发达地 区 乡镇产 业 集群 与小城 镇互 动发 展研 究 西 北地 区 中小城 市 空间扩 展及 其动 力机 制研 究
深圳城 市 更新 中的 政府 角色 与作 为— — 从利 益共 享走 向责 任共担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 (4)形态缺点: 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加大工作地和居
住地距离,易造规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
重庆
思考:成都和重庆属于哪一种布局形态?集中形 态还是分散形态?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成都:平原地区,地 势平坦开阔—城市用 地较为规整,形成集 中发展的城市形态。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
城镇组群形态
大城市群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欧洲西部 大都市带
英国南部 大都市带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带
日本太平 洋沿岸大 都市带
北美五大 湖大都市 带
美国东部 大西洋沿 岸大都市 带
大都市带
分散形态
一城一区 布局形态
分散成组 布局形态
城镇组群 布局形态
串珠状布 局形态
基本特征
经济发达的国家 或地区,人口和 用地规模扩大
(二)城市景观特色
历史因分析素两座是城市的造主要成景观城差别市景 观特色不同的重要原因 提示:可以从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
以及城市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
欧洲古城 纽约
城市的著名建筑物往往成为城市代表性的 标志,也是这个城市的重要景观特征。
思考:老北京 城的建筑风格、 道路格局有什 么特点?
重庆: 丘陵山区,地形 崎岖不平—城市用地比 较破碎,形成分散发展 的城市形态。
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城市平面 形态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景
形态
观上绵延分布, 内部有机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 无山水阻隔
分散 形态
空间上不连续, 地形、河流等自
景观上分散布置,然条件限制,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Vol.26, No.234 Novel Spatial Formats: Megaregions and Global Cities萨斯基娅·萨森 著 许玫 译新型空间形式: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文章原载于徐江等人编著的《巨型城市区域的管治与规划:一个国际比较的视野》(Governance and Planning of Mega-City Region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edited by Xu, J and Yeh, A.O.H. UK: Routledge, 2010.);作者授权本刊发表中文译文。

作者: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 ),见1页作者简介译者:许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辑经济活动的尺度、空间和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产生了新型的空间形式。

其中较为突出的全球城市和巨型区域,引发了一系列新旧全球城市间地理格局的产生。

反过来,这些转变也要求我们重新解释和制定政策框架,以适应这些新的空间形式,尽可能实现利益和分配潜能的最大化。

笔者并没有回顾这一转变过程的全部要素,而是检验了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的空间特性和经济内容。

政策问题相当复杂,行政部门之间也存在多样化,需要单独进行讨论,本文不再赘述①。

尽管巨型区域与全球城市是不同的形式,笔者认为其中依然可以分析出相似的运行机制。

突出的有两个,一是扩张及其结果,即巨型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的扩张;另一个是地理分散和集聚经济新种类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分别在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中运行的机制。

对这两种非常不同的空间形式的共同分析基础进行详细说明,能够帮助我们发展一种更为清晰的实证研究方法或者政策。

这些不同的空间形式也有助于评估政治决策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动一个国家中更为全球化的城市(或城市群)与其他区域之间更进一步的经济一体化,后者目前在国家疆域体系中发挥的是次级功能。

换言之,采用巨型区域的尺度可能有助于连接“先进者”和“落后者”。

因而,巨型区域成为涵盖全球化城市和省级城市及其区域的一个尺度。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先进者”和“落后者”的这种连接是否也可以通过强化全球政治经济中“先进者”和“落后者”之间的联系而扩展到跨境城际网络。

一种后果是,不仅“先进者”得到了特权,“落后者”也一样得到特权。

前者很典型,世界级城市和硅谷的形成无不“瞄准”了这种资源。

更确切地说,在一个巨型区域里,通过复制全球尺度上现有的做法,特别是以外包的形式,“落后者”也能与“先进者”积极地联系到一起,并且,因为低成本地区与“先进者”处于同一个巨型区域中,它们可能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这并不是要去制定聚焦于最先进部门的通常的经济政策,而是更关注于较贫困的区域;不是作为一种救济而是将它们视同先进部门的一部分。

毕竟,当大型企业把它们的工作外包到世界各地的低成本区域时,它们也将其任务进行了外包。

很多先进的经济部门兼有不同的任务,使之既偏爱在低成本区域也偏爱在高成本密集区域来承担这样或那样的任务。

仅举一个例子,这种联系的塑造将为最先进的发达国家中一些较贫困地区带来价值,因为这些地区可以被开发来接纳现在外包给低工资国家的经济活动。

一个关键的目标是避免伴随这些离岸活动所产生的竞次现象(a race to the bottom ),假如总部和低工资的活动都在同一个国家,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许多。

第二个目标是为今天占据主流的发展路径——比如为诸如生态科技园区和高档办公园区的高端经济活动提供优惠政策——提供备选或补充的路径。

除了将落后者或者说不太成功的区域纳入目前主要针对成功区域的政策框架之外,还要理解在城市层级中处于中列的城市如何顺应如今的全球城市间的地理格局。

就美国而言,① 本文源自两个大型课题,它们包括政策讨论和详尽的参考资料(RPA 2007; OECD, 2006)。

很多这样的中档城市也是巨型区域的一部分。

在巨型区域和城市间地理格局之间搭建起来的分析桥梁基于这样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企业现在的业务链成为这两种空间形式的一部分。

这在现有的全球城市知识体系之外,开启了一套全新的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场所的研究议程。

这里笔者从一份最近的研究中检验了2008年的数据,该研究针对世界上70多个“全球中心”,其中包括9座美国城市。

研究的目的是在通常的前20座全球城市之外扩大全球城市的范围,减少对这20座城市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我们理解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城市上所造成的主导性影响。

同样地,检验美国最大的9座城市也扩展了原先人们所熟悉的美国3座或4座全球城市这一范围。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全球城市功能的地域介入类型和数量也在扩大;例如在美国,这些功能已经走出了纽约这一座城市。

我们也因此能够捕捉到全球城市间流动的增长和多元化。

这就是本章所要阐述的问题。

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以及它们的城际地理格局。

第二节汇集了关于这两种空间形式的关键性研究。

第三和第四节则分别运用这些研究方法对巨型区域以及主要和次要的全球城市的繁衍进行了分析。

两大新型的空间形式全球范围一个主要的明显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化区域的形成,从某些角度来看最佳的说法就是巨型区域。

笔者采用了RPA①关于美国十大正在崛起的巨型区域的定义,这些区域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RPA, 2007)。

通常它们仅仅被看作有很多共同点的场所——更多的人和更多的无穷无尽的城市景观。

从最根本上来讲,巨型区域是一个地理范围内人口增长的结果,在那里城市和大都市区域相互融合。

而且这样一来确实需要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电力设施以及各种形式的区域规划和协调,正如今天所能看到的那样。

但是,这些意味着城市化经济扩展的条件是否是要考虑的全部内容?笔者分析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巨型区域是一个内部经济非常多样化的地域,可容纳各种空间逻辑——尤其是关于集聚和分散的逻辑,有可能产生高成本高密度的区域和低成本低密度的区域。

我们知道,大型综合企业的运转需要这两种区域。

因此,由空间逻辑的这种多样性可以推测,巨型区域这一尺度能够用来探索新型的发展战略,希望既有利于巨型区域内更先进的地区也有利于不那么先进的地区。

这种探索将利用创新型管治这把“大伞”和新型的公私合营模式。

比城市更大的大都市区和区域,其共同的优势是可以分享交通基础设施,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推动住房市场的强劲走势;也有望推动办公楼和科技园区的开发。

但更复杂和难以琢磨的是,巨型区域的经济交融的利益是否能超过这些所熟知的规模经济形式。

关于这个题目还没有权威性的研究。

为此,实证方面的研究只是局部的,在城市层面上可提供的证据是不完整的,这在研究巨型区域这一新类型上尤为突出②。

不过,该题目的某一特定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分析和证据——城市层面特定的集聚经济类型为全球企业和市场带来的优势——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检验巨型区域层面的一副镜头,而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化经济形式上。

集聚经济应该从所熟知的城市化经济形式中区分出来,因为它们涉及到多样化因素的复杂交合,而不仅仅是诸如更多的人利用一条铁路线或者所能产生的规模经济等。

不同于通常的论断,我认为巨型区域层面的具体优势包含并来自于一个区域空间中并存的多个类型的集聚经济形式。

这些类型的集聚经济形式如今被分散到各种经济空间和地理范围中:中央商务区、办公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产生自大型(不是特别大)通勤带上的交通和住房效率、低成本的制造区(如今通常是离岸地区)、旅游目的地、农业专业分支(如园艺或有机食品)以及全球城市中很明显的各类集聚经济形式。

每一个这样的空间都代表着截然不同的集聚经济形式,并且至少在不同地理环境上可见端倪,无论是从城市到乡村还是从地方到全球。

这里的论点是,巨型区域足够大和多样,以至于比现在还能容纳更广泛的集聚经济和地理环境类型。

这将利用巨型区域区位的优势,超越城市化经济形式的概念。

一个巨型区域也因此能被视作这样一个层面,即它可以在复杂经济体需要多种类型的集聚经济形式和地理环境这一事实中受益。

这种多样的集聚经济形式从以专业化、先进的企业服务为特色的高度集聚经济形式到以郊区办公园区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低收入制造业为特点的适度集聚经济形式。

巨型区域能够将这种多样性结合在一个单一的经济巨型区内。

实际上,大体来讲,它能够为外包给其他地区或国外场所的特定(并非所有)活动的回归创造条件③。

因此,本文的一个关键议题不仅是对巨型区域的内容发问,例如对其经济部门、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市场、制造和传播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进出口业务等进行x光扫描式的分①美国区域规划协会(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

——译者注②关于对次级国家层面的数据所存在的缺点进行的确切检验,请参考国家科学院2003年的报告,也可参见OECD, 2006。

③除了公司运营链各部门按地区分布之外,也有人提出应对各种商品链的更多部门实行分区,例如,参见Gereffi et al., 2005。

萨斯基娅 · 萨森 新型空间形式: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35本期主题析,还要对巨型区域内的经济互动进行说明,以期发现能够重新纳入到该区域的要素(例如,现在外包到其他国家或外国地区的工厂或日常行政工作)以及不断涌现的巨型区域的优势。

对巨型区域和全球经济发问的一条途径是通过跨境连接的特定全球环路来进行。

一个巨型区域内存在着多种次级经济体,这意味着这种跨境环路可能也是多样的(Sassen, 2008a, c; SAIS, 2008)。

识别这些环路对于部分次级经济体来说(例如硅谷和好莱坞)比另外的经济体要容易得多(例如中西部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机械行业和华尔街)。

如今关于这些全球环路的最佳数据,除了专业公司的研究和商品连锁店(例如沃尔玛)之外,关注的是全球金融和专业性服务,其中大部分是城际网络。

特定的网络连接着特定的城市群,这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关于城市在全球经济中多种角色的详细情况。

城市间地理格局的形成对新的全球政治经济体制、新的文化空间以及新的社会网络所需要的社会技术基础设施做出了贡献。

部分城市间地理格局是稠密和非常明显的,如人才、游客、艺术家和城市特殊群体中的移动人口的流动等。

其他城市间地理格局则是稀薄和难以看见的,如,由所涉及的金融工具类型决定的,连接着特定城市群落的高度专业化的电子金融交易网络。

略微稠密一些的是多种产品的全球商品链,联系着进出口中心。

我将在本章稍后部分简要分析一下某些专业化的城市间地理格局。

这些城市间地理格局中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维度,也是笔者在研究中偶然发现的维度,是当今全球经济对不同城市和地区的专业化能力起到的积极作用。

这与更通常的说法是对立的,也就是全球化使全球经济同质化,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