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碳排放详解

碳排放详解

碳排放交易1.定义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简称《公约》)。

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交易指标这就好比是物理中的质量守恒的原理。

假如碳排放的总量是限定好的。

那么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就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碳排放。

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指标”比如说今年全球限定排放100单位的碳排放量,A国获得15的指标,B国获得10的指标其它国家获得其余75单位指标。

如果A国只排放了10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而B国刚好排了12个单位,那么B国就可以从A国购买2个单位的碳排量。

3.能源转换石化企业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显然如果不采取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措施,将很难满足未来环保要求。

企业将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改进。

但关键还是替代现有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的开发。

比如风能、核能、光伏等。

长远来讲,石化企业将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比例将逐渐减少。

但是这还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4.交易所目前中国有7家碳排放权交易所,分别是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等。

其中深圳排放权交易在2013年6月18日率先启动了交易,并产生了1300多万的交易量,同时设立了个人会员和公益会员。

为方便全国各地关注碳排放交易的机构和个人,开设了“足不出户,异地开户”的服务。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更是借助世博会召开之机,推出“世博自愿减排”活动。

交易所网址备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Portal/home.seam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cxweb/index.jsp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国第一门户)(1)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简介2010年9月30日,以深圳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为契机,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成立。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标题: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环境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间,即2000年至2010年,北京经历了严重的空气重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在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PM10、PM2.5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以及由此引发的雾霾天气频发。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企业进入北京地区,这些企业的排放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 交通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 建筑扬尘: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 气象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等,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四、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大气重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PM10和PM2.5等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其次,大气污染还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五、应对策略及效果分析为了应对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结论在过去的十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和气象因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方法述评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方法述评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方法述评作者:周笛黄歌星杨传明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综述已有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的基础上,采集相關碳影响因素法分解研究方法,着重于指数分解法与结构分解法,依据研究主题归类综述研究文献,以提升碳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水平。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指数分解法;结构分解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不断扩张,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

国际能源总署称,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占世界份额的25.1%,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1]。

从全球环境绩效指标(EPI)来看,2012年中国的排名仅为116名,相对于2006年,下降了22位,这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而随着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各国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迅速成为环境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交叉研究热点。

碳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有效的划分了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减排责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文献筛选本文以2018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检索SCI、SSCI、Springer、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共搜索到485篇英文和323篇中文文献。

由表1可见按年份整理的碳分解研究文献,相关文献数由2008年的38篇增长至2018年122篇,年均增长12.37%,可见近年碳影响因素分解相关研究总体增长速度较快,渐成热点。

表1 碳影响因素分解历年研究文献数年份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篇数 122 115 107 90 71 69 62 48 46 40 38二、碳影响因素分解研究方法综述(一)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状况目前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主要有: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Method)、IO-SDA法(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TIRPAT模型、Kaya公式、Laspeyre指数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与适用性,在国内相关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_魏晓丹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_魏晓丹

综述评论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魏晓丹(北京市氧气厂 北京 100022)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其进展情况,并就二氧化碳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二氧化碳 利用 现状 进展1 前 言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的,直接作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在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据统计全世界各种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达到185~242亿t/a,而被利用的年消费量不足1亿t/a,不仅造成了二氧化碳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温暖化倾向。

美国气象局测量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5年提高1.36%,预测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翻一番,致使地球平均温度升高 1.5~4.5℃。

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回收、固定、利用及再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英、美、德、日等国已经制定了一定的对策和措施对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并取得很大成效。

我国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展二氧化碳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二氧化碳的主要物化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和不助燃的气体。

在空气中体积占0.03%,比重高于空气,相对密度为1.0310 (20/4℃),水溶液呈弱酸性。

液态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大气压下不存在,压力必须在0.518M Pa以上才会存在,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是31.1℃,临界压力为7.38M Pa。

温度高于31.1℃时,无论怎样加压也无法液化。

压力小于0.518M Pa,液体二氧化碳会变成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和气态二氧化碳。

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升华而不熔化, 1大气压下的升华温度为-78.5℃。

干冰同乙醚、氯仿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所组成的冰膏温度可低到-77℃,在实验室工作中可用于低温冷浴。

压力为0.518M Pa,温度为-56.6℃时,气、液、固态二氧化碳同时存在(三相点)。

基于stirpat模型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tirpat模型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目录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3)1.2研究思路和内容 (3)1.2.1研究思路 (3)1.2.2研究内容 (4)1.3研究方法 (5)1.4论文的创新点 (6)1.5本章小结 (6)第2章研究概述 (7)2.1碳排放研究现状 (7)2.1.1关于碳排放研究方法的研究 (7)2.1.2关于不同区域和部门的碳排放研究 (9)2.2关于交通碳排放的研究 (10)2.2.1城市交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研究类型 (10)2.2.2关于运输特定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12)2.2.3关于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3相关文献评述 (15)2.4本章小结 (16)第3章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及相关因素发展现状 (17)3.1能源消耗现状 (17)3.1.1能源消耗总量 (17)3.1.2能源强度 (18)3.2交通影响因素现状 (20)3.2.1经济水平 (20)3.2.2人口规模 (21)3.2.3客运货运周转量 (22)3.2.4民用汽车拥有量 (23)3.3碳排放状况 (24)3.3.1碳排放测算 (24)3.4本章小结 (25)第4章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7)4.1STIRPAT模型构建 (27)4.2数据来源与检验 (29)4.2.1数据来源 (29)4.2.2多重共线性检验 (29)4.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4.3.1偏最小二乘回归(PLS) (31)4.3.2实证结果分析 (32)4.4本章小结 (37)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39)5.1结论 (39)5.2政策建议 (40)5.2.1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0)5.2.2促进公共交通发展 (40)5.2.3调整产业结构 (41)5.2.4控制人口规模 (41)5.3本章小结 (41)5.4不足与展望 (42)参考文献 (43)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1)致谢 (53)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挑战。

空间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空间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空间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资源禀赋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平衡现象明显,各地区的碳排放状况因此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本文以碳排放强度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熵指数,对比分析1985年至2015年中国30个省碳排放强度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程度,采用STRIPAT模型调整现有研究中关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联指标选取,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GTWR模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分异程度进行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为中国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泰尔熵指数;碳排放;影响引言日前,国家发改委预计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中国作为负责的发展中大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强碳排放量控制制度。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区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碳排放的治理问题。

1 文献综述1.1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1)关于碳排放地区差异的研究碳排放差异的代表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研究经济增长差异的指数来研究碳排放差异问题。

国外对于碳排放差异的研究主要有:Heil&Wodon(2000)等学者最先采用基尼系数研究方法研究全球碳排放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学者Padilla&Serrano(2006)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了收入和碳排放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杨骞、刘华军(2012)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1995~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2)关于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研究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在中国碳排放领域亦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国内学者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碳排放进行研究,如朱平辉(2010)等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区域或者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分析。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政策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亦存在差异,即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对策探析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对策探析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与减排对策探析梁淑轩,袁晨光,孙汉文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E-mail: liangsx168@摘要: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和减排意义,就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向环境的排放量的技术途径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我国需要通过减少污染源排放量应对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二氧化碳;减排;产生;对策1. 引言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对人类活动与全球增温的关系也得到了确认,人类经济活动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温室气体的种类也不仅仅限于二氧化碳(CO2),在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会议上,将温室气体的定义从只有二氧化碳一种增加到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二氮、氟里昂、多氟代烷和六氟化硫在内的六种气体。

在缔约方会议上所签署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要求减排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六种温室气体[1]。

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在题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若干科学问题》的报告中说,随着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二氧化碳减排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2]。

本文主要分析二氧化碳排放面临国际国内压力和排放现状,就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向环境的排放量进行了探讨。

2. 二氧化碳排放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把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纳入环境污染防治法的调整范围。

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经从法律上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质对待;几乎所有的欧盟国家都征收碳税,建立了与汽车和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有关的环境税费制度。

欧盟于2003年3月颁布《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许多国家还对违反规定排放二氧化碳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其中以欧盟国家最为严厉。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蔡火娣;韩兆洲【摘要】基于考虑外部环境和随机因素的视角,文章将非径向非角度的RAM测度模型与三阶段DEA测度方法相结合,对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忽视控制随机冲击和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得到的效率值是有偏误的;基于三阶段RAM-DEA模型测度的全国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效率2003-2014年间均值仅为77.5%,相对于效率前沿面尚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并且各省区提升效率的侧重点应有不同.【期刊名称】《兰州学刊》【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4页(P167-180)【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效率;RAM模型;三阶段DEA模型;Kendall协和系数;Kruskal-Wallis检验【作者】蔡火娣;韩兆洲【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暨南大学统计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发展陷入了生态约束强化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困境。

IEA认为提高效率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是实现节能减排计划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

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节能减排空间也不一致。

因此,考虑各地区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评价各地区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对于制定合理且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个决策单元效率的表现,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即决策单元的管理效率、外在经营环境,以及随机性质的好或坏运气的影响(黄镜如等,1997)*黄镜如、傅祖壇、黄美瑛:《绩效评估》,台湾:新陆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81页。

然而传统DEA方法未能考虑到各决策单元所处外部环境以及随机误差的可能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决策单元的实际效率水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Fried et al.(1999)* Fried H.O.,S.S. Schmidt, S. Yaisawarng. 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9,12(3):249-267.提出了四阶段DEA模型剔除外部环境变量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摘要: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各国都积极关注碳排放问题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冲击。

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已跃居世界首位,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人均GDP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增长的治理框架。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碳减排可行性碳排放国别账户一、引言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带来的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其中人类活动起到主要作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把近50 年气候变暖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90%以上(张丽峰,2011)。

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是二氧化碳。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已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

根据IEA( 2009) 的统计数据, 2007 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达到60.7亿吨,已经超过美国的排放总量57.7亿吨, 成为全球第一大CO2 排放国(王峰等,2010)。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节能减排的要求。

2009 年11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 45%,将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张丽峰,2011)。

因此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与我国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论文]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

[论文]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

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摘要:本文介绍了温室气体的类别以及当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且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各类控制方法。

关键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控制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日益受到关注,而随着上次哥本哈根会议前曝光的一次学术造假事件,二氧化碳是否会引起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再一次收到人们的强烈关注。

各方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鉴于此,我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应当继续执行的。

1.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来表示。

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Δ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

由于水蒸气及臭氧的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都不将这两种气体纳入考虑。

2.二氧化碳的排放关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温室气体以及全球的气温是否在上升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

牛笛[1]提供的物理证据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是符合的。

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 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在人类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5千年前,中国河南有象,山东有竹,气温比现在平均高2度以上,冬季更高出35度。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昊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2期摘要: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哥本哈根会议更是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放在了关乎人类命运的重要位置,我国温家宝同志曾代表中国政府庄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降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将针对影响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展开研究,力图找到减少排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前言全球变暖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由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多种气体组成,而CO2不论是比重还是增温效应都明显高于其他,所以现阶段降低CO2排放量成为控制全球变暖速度的主要途径。

1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影响因素分析1.1 建立分解模型工业CO2排放总量通常受到人口数量(P)、区域经济发展水平(M)、区域能源消费结构(N)、能源强度(O)和CO2排放系数(R)的影响,利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方法可以建立分解模型,C=■P×M×N×O×R,为了使研究的方向性更为明确,将CO2排放的弹性系数变化贡献值视为0,贡献率固定位1。

1.2 数据来源及分析由于2009年根本哈根会议提出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CO2排放控制,所以文章以1997年至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记载为数据来源,可以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这四种我国现阶段工业最广泛使用的能源都会生成一定的CO2,在2002年虽然排放量有所减少但其整体趋势是CO2排放总量上升,通过对数据整合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会直接推动CO2排放总量的上升,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比人口数量更加明显,在1997-2008年,虽然贡献值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但从整体趋势上看CO2排放总量是上升的,甚至在2009年CO2排放总量达到了最大值,数值达到162312.9万吨,1997年为916.9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明显加大了CO2排放总量,而人口因素对其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在2002-2005年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其贡献率突破1,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强度作为CO2排放总量的抑制因素,2010年相对于2009年减少了115094.6吨,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可以有效的抑制CO2排放总量[1]。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一、引言自21世纪初以来,北京地区的大气重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该时期内,北京遭遇了多起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环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2000年至2010年北京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二、北京大气重污染的成因1. 工业排放:该时期内,北京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工业排放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 交通排放: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 气象条件: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逆温、静风等,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

4.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规划不合理、布局混乱,导致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恶化。

三、北京大气重污染的影响1. 健康影响:大气重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上升。

2. 环境影响:大气重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3. 经济影响:大气重污染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旅游业、农业等产业受损。

四、北京大气重污染的防治措施1. 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

2. 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城市规划与布局:优化城市规划与布局,减少污染物排放。

4.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的效果。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策法规、能源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与布局等方面的改善对于缓解大气重污染的重要性。

六、研究结论在过去的十年中,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气重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城市规划与布局等因素。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

我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基于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刘金萍【摘要】Trad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 21Chinese industries was analyzed from lhe period of 1992 - 2007. The 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 (LPI)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causes of productivity changes while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 The index enables us to divide the change in productivity into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s that 11 of 21Chinese industries havea higher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FP during 1985 -2000 compared to TFP when carbon emissions ar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TFP growth that was found mainly results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n efficiency im- provement. We have found that almost all energy - intensive and material -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more effi- cient with higher LPI when bad outputs are considered than with LPI.%在1992年~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二十一个工业行业在考虑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和传统的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的变化。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范体军;骆瑞玲;范耀东;张莉莉;常香云【摘要】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9页(P166-174)【关键词】碳排放;LMDI因素分解;化学工业【作者】范体军;骆瑞玲;范耀东;张莉莉;常香云【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832000;复旦大学,上海20005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67一、引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1]。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以及仅次于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2],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2009年5月20日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围绕着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抑制气候变化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政策成为了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中国也一直采取政策、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碳排放论文

碳排放论文

制造业论文碳排放强度论文: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

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

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1]。

ma & stern同样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分析了1971-2003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在能源结构中引进了生物质能[2]。

1997-2017年全国 及各省份碳排放量面板数据

1997-2017年全国 及各省份碳排放量面板数据

382,130 372,040 375,354 375,300 379,000 377,200 379,400 358,600 338,500 330,200 325,300 290,300 255,800 218,000 178,400 156,500 142,900 131,400 121,100 114,900 115,400
725,920 748,480 734,129 751,900 768,900 714,500 724,600 647,000 577,800 554,400 529,000 486,700 459,100 374,200 328,600 284,400 251,500 237,300 222,800 211,300 212,100
370,550 362,360 351,327 350,400 343,100 318,200 291,300 261,900 251,500 225,000 197,700 175,800 156,700 153,800 168,000 112,800 127,000 118,700 113,200 105,800 109,500
数据来 源:Wind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千吨二氧化碳
479,180 456,730 472,111 484,500 482,000 461,000 455,100 446,300 406,900 371,400 362,200 317,900 279,600 250,200 236,700 220,700 205,500 213,000 184,500 190,600 200,700

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

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

城市交通与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城市的一些特征工作论文Georges Darido 、Mariana Torres-Montoya 和Shomik Mehndiratta2009年6月P u b l i c D i s c l o s u r e A u t h o r i z e dP u b l i c D i s c l o s u r e A u t h o r i z e d 55773The World Bank澳大利亚政府澳发署提供支持免责声明本文表述意见系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澳发署、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规划署(ESMAP)或世行集团。

前言以下介绍的文章是世行经济和部门报告《城市交通与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

它首先是数据摘要—其中大部分数据是在“中国—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银行城市交通伙伴项目”下采集的,其次也对中国多座城市的城市交通特点、能源使用情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本工作论文本身并无意成为一项中国城市交通和气候变化战略。

作者希望本文对中国和其它国家制定此项战略作出贡献。

1尽管交通特别是城市交通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和日益壮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但仍需开展工作,建立有效和标准化数据库和框架,以支持决策过程。

本文拟充当一份背景文件,其目的在于支持当前关于气候变化战略的讨论,建立一个数据库,为今后研究和进一步完善提供平台。

作者希望其它人士利用为本次研究建立的数据库,将其用作预测、比较分析以及测试其自身假设的依据。

本文审阅者也为开展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可能性和有意义的想法,结论部分对此作了概括介绍。

2作者对澳大利亚开发署、能源部门管理援助项目和全球环境基金为本研究提供部分经费表示特别感谢,同时也对世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和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可持续发展局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

1文中所有判断和释义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代表世行、世行执行董事或其所代表国家的意见。

2作者对以下审阅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特别感谢:澳发署Brian Dawson、世行Sameer Akbar、Ranjan Bose、Elisabeth Goller、Roger Gorham、Ajay Kumar、Aurelio Menendez、Brian McCollum和Samuel Zimmerm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2期2010年2月2010,32(2):235-241Resources ScienceVol.32,No.2Feb.,2010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2-0235-07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刘春兰1,陈操操1,陈群2,朱世龙3,王海华1,李铮1(1.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2.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10010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摘要:CO 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制定CO 2减排战略、政策以及开展CO 2减排行动的基础。

本研究首先定量计算北京市1997年-2007年产业终端化石燃料燃烧CO 2排放量及其每年的变化轨迹,然后利用LMDI 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变化对北京市CO 2排放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化石能源燃烧CO 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上海水平。

推动北京市CO 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 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

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对CO 2排放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增加,能耗强度效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对抑制CO 2排放增长的贡献在逐渐降低。

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制定碳减排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分解研究;LMDI ;北京市1引言CO 2是人为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温室气体[1],因此CO 2减排成为缓解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措施[2]。

CO 2排放机理研究CO 2排放过程、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各类因素对CO 2排放及其变化的影响。

目前,由于CO 2排放机理尚不清楚,使减排措施和政策缺乏特异性和明确的方向[5,6]。

要有效地抑制CO 2排放的快速增长,研究CO 2排放机理尤为重要[3,4]。

CO 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是CO 2排放源、排放水平研究的深入,是CO 2减排工作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CO 2减排战略、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同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7-10]。

城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物流集中、资源与能源消耗集中,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总排放的80%以上[1],因而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核心。

国际上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排放机理的大型组织主要有C20/40大城市领导组织(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本地环境发展理事会组织(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ICLEI )、西雅图行动计划—全美市长气候保护协议(US Mayors ClimateProtection Agreement )等。

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建立城市长时间序列的CO 2排放数据库,对CO 2排放变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1-13]。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城市和区域CO 2排放数据库,缺乏长时间序列的趋势研究,CO 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更少。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亦属国际大都市,如何控制和减少CO 2排放成为北京市CO 2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北京市CO 2排放水平及变化机理,不仅是国际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内城市开展CO 2排放及减排潜力研究的表率,是北京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能源燃烧CO 2排放量计算大量的化石能源燃烧是造成各国/地区温室气体激增的首要原因[1]。

据IPCC (2007)研究报告,发收稿日期:2009-08-12;修订日期:2009-12-06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研究”(编号:Z08000602620801)。

作者简介:刘春兰,女,河北遵化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碳排放。

E-mail :chunlan1978@第32卷第2期资源科学达国家的能源活动CO2排放占CO2排放总量的90%,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

美国能源署报告(EIA)中,2003年能源活动排放CO2占CO2排放总量的95.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当量(不含碳汇)的80.4%。

澳大利亚2006年能源活动CO2排放占温室气体排放总当量的66.9%。

在城市和省级级别上,威斯康星州(2003)能源活动排放CO2占总排放量的86%,加利福尼亚州(1999)占87%,密歇根州(2002)占83%,纽约市(2005)占79%。

200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中国能源活动CO2排放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6.6%1)。

因此,能源活动CO2排放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CO2排放情况的重要指标,温室气体排放机理研究关注能源活动CO2排放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影响过程、特征和变化趋势。

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来自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释放,CO2的排放量取决于燃料中的含碳量和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氧化率。

在燃烧过程中,大部分碳以CO2的形式排放,而少部分碳是以CO、CH4和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形式排放。

所有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几天到大约十几年的时间最终被氧化为CO2。

能源燃烧的CO2排放量计算公式为2):排放量=(燃料消费量×单位燃料含碳量-固碳量)×燃烧过程氧化率×(1)2.2能源燃烧CO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CO2排放过程、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各相关因素对CO2排放及其变化影响的定量研究,是制定减排战略和政策以及开展CO2减排行动的基础,因此国际上针对影响其排放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一系列的机理模型,力图发现CO2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素分解研究是目前国际上CO2变化机理研究广泛采用的方法,其实质就是将其排放分解为相关影响因素的乘积,并根据不同的确定权重的方法进行分解,以确定各个影响因素的增量分额。

国内外大量研究实践表明,不论是理论背景、实用性、可操作性还是结果表达,LMDI(Lon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都是一种极好的研究CO2排放变化机理的方法[14-18]。

CO2排放总量可以表达为:(2)式中C为各种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总量;i为产业或部门;j为化石能源消费类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Q i为i部门、产业的产值;E i为i为产业或部门的能源消费量;E ij为i产业/部门燃料j的消费量;S i=Q i/Q,代表产业结构;e ij=E ij/E i,代表能源消费结构;I i=E i/Q i,代表能源消费强度;R ij=C ij/E ij代表i部门燃料j的CO2排放系数。

因此,CO2排放的变化可以分解成ΔC act、ΔC str、ΔC int、ΔC mix、ΔC emf,分别表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费结构、CO2排放系数5个影响因素的贡献。

用下标“T”和“0”代表两个比较对象,根据LMDI方法,CO2排放量变化为:ΔC tot=C T-C0=ΔC act+ΔC str+ΔC int+ΔC mix+ΔC emf(3)式中5个变量对不同部门(由于缺少长时间序列的分部门分能源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本研究只针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O2排放的影响利用Ang等[19]提出的LMDI方法进行计算,具体公式为:(4)(5)(6)(7)(8)对于1997年-2007年北京市化石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累积影响为:(9)(10)(11)(12)(13)(14)1)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200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2362010年2月刘春兰等:1997年至2007年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机理研究2.3数据来源本文选取1997年-2007年期间,北京市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各产业产值数据来分析三大产业终端能源消费的变化情况。

其中1997年-2007年各产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为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以2000年可比价格表示)。

三大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能源平衡表》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第一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是农林牧渔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第二产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为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减去用于原材料的量,再加上建筑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能源消费量之和。

各种化石能源的含碳量及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氧化率来源于北京节能环保中心测试结果。

3结果及分析3.1北京市1997年-2007年能源燃烧CO 2排放变化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产业终端能源燃烧CO 2排放量从5007.37×104t 增长到7824.04×104t ,增长了2816.68×104t ,年均增长280×104t ,年均增长率为4.6%(图1)。

根据钱杰等[20]的研究,1994年-2005年期间,上海市能源燃烧导致的CO 2排放量由3299.7×104t 增长到2005年的4493.4×104t ,年均增长率为2.9%。

北京市CO 2排放增长速度远高于上海。

也高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中公布的1994年-2004期间中国CO 2排放年均增长率4.0%的水平。

3.2北京市1997年-2007年能源燃烧CO 2排放变化机理研究1997年-2007年期间,北京市CO 2排放增加了2816.68×104t ,拉动CO 2排放增长的因素76.09%来自于经济的快速增长,22.23%来源于排放系数变化,1.67%来源于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而CO 2排放减缓的抑制作用71.68%来源于能耗强度的降低,28.32%来源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因此,北京市能源燃烧CO 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抑制CO 2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能耗强度的降低。

1997年-2007年间,北京市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北京市的CO 2排放增加了6987×104t ,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分别使CO 2排放量减少了3655.2×104t 和1444×104t (图2)。

碳排放系数变化使CO 2排放量增加了775.04×104t ,能源结构变化使CO 2排放量增加了153.66×104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