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最近几年,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比如“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 等文章,震撼着人们的神经、颠覆着人们的认知。

诸多老百姓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的、无毒副作用的,而在看到这些报道后,老百姓也对中药的安全性打上了问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中药的不良反应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误解中国老百姓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知,可能开始于“马兜铃酸事件”,该事件曝出龙胆泻肝丸可引起肾损害;以及近期的排毒养颜胶囊的官司。

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误解。

目前,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两种看法:第一,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也就是说中药是安全的,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同样很多中药都具有毒性,只不过相比于西药而言,中药的毒性相对较弱。

所以,说“中药相对安全”更为贴切。

第二,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任何中药都不能出现一点毒性。

而一旦发现有毒性的重要,就会大惊小怪。

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多见,反而多见于国外,原因是他们对中药存在排斥心理,不承认中药的作用,于是大肆宣传,甚至不准进口、禁止中药。

也就是说第二种认知里,除了对中药完全不了解的一部分人意外,还有一部分人心怀不轨,想要打击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那么大家都知道西药有毒性,为什么大家反而见怪不怪呢?原因与中、西药以往的宣传有关,西药专家经常提醒大家,西药有毒,要谨慎使用,而中药很多时候被宣传为无毒、无副作用,导致大家被误导。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药毒副作用小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也不能说绝对无毒,尤其是在不合理用药时,如非适应症用药、使用对象不适当等情况下盲目用药、长期用药、大剂量用药等。

也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中毒现象。

所以,要从科学的、辨证的角度去正确认识中药,既不要盲目的信从中药无毒的宣传,也不要看到中药出现毒性就大惊小怪。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

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

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2)药材被污染。

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上述严重不良事件一旦被判定与药物具有肯定的因果关系,便可认为是药品严重不良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

剖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摘要中药不良反应日益增加,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类型提出预防和加强监测防治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药不良反应分析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严重影响着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因素:中药品种复杂,种类繁多,同名异物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

如“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前者主产于四川、贵州和湖南等地,不良反应很小;后者含有马兜铃酸,可损伤肾小管及间质,长服有可能造成肾功能衰竭;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亦易产生肾损害。

剂量和疗程: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不良反应,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改变疗程。

如番泻叶小剂量可引起缓下作用,大剂量则俊下[1]。

血栓再造丸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

牛黄解毒丸长期服用,致成瘾性[2]。

如肉桂过量发生血尿;巴豆常用量可通便去积,过量使用则水泻不止,有生命危险。

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

个体差异:药物的反应常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如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生理状况等不同,对中药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

如婴幼儿的肝功能、胃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处理功能不如成年人,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肾功能下降,胃血流量减少,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而肝药酶性降低,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或消除延缓。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个体产生过敏反应,如草本中药中的花粉、霉菌等。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2. 药物质量问题:有些地方生产的中药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添加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或者药材存放不当引起霉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药引发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同,对中药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4.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或减少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中药的剂量问题:中药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果剂量过大,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效。

6. 服用不当:中药的服用方法、时间、用量等都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如果不按照规定方法服用,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成分、质量问题、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剂量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服用方式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除了中药本身因素外,在使用中因辩证不当,药不对症、配伍不当、服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日久蓄积、煎煮不当及机体因素也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旨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在使用中,既有准字号中成药,也有食字号保健品,还有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的汤剂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配伍变化等大多没有严格规定;临床疗效的多靶向性等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如穿琥宁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所以,目前所讲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广义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笔者所在市各级医疗单位不良反应的统计,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药物本身的原因1.1 药材因素中药来源混乱、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

若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毒副作用的发生。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曾说:“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

”指出伪药效差的一面,其次会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伪药易发生毒副反应。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源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即使同一原性药材,也可因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产地加工、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药材污染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残存农药,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微生物污染等不但会影响到中药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蜂蜜原为药食两用之品,如果蜜源来自雷公藤、夹竹桃等有毒植物之花,则有中毒的可能。

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诸多的不良反应

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诸多的不良反应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41-向思栩 (宁南县中医医院)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可分为西药和中药,大多数人都认为中药服用治疗的安全性比西药高,而且中药药性稳定,无毒副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也可以当做强身健体的补药。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首先中药确实比西药安全,但是中药如果不合理使用,也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因此正确认识中药,并合理使用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关键。

中药的使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大部分中药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具有天然性、毒副作用小,价格低、疗效好等优势,而且一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治疗,正因为此优势,导致临床不合理使用中药现象频繁出现,进而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和药害问题,中药对于机体而言既能够治疗疾病,也会与机体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病理反应。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不合理使用中药的情况以及如何安全、科学用药。

常见中药不合理使用的反应情况第一,板蓝根。

板蓝根可谓是家中常备药之一,专治上火感冒者,此药药性苦寒,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但不适用于虚寒体质的人服用,另外如果长期服用板蓝根会伤害脾胃,引发消化不良,因此要控制服药剂量和疗程。

第二,人参。

人参可谓是补药之王,很多人拿人参泡药酒,用人参煮粥、煮茶等,人参虽为补药,但是长期大量服用人参会导致病人出现各种异常症状,如失眠、兴奋、皮肤瘙痒、头晕、出血及高热等,人参不适用于老年人大补,容易引发心脏疾病。

第三,阿胶。

说起阿胶首先会想到女性,此药为女性大补药,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但是阿胶的使用也有相关注意事项,感冒、咳嗽、腹泻及月经期者应停止服用,另外服用阿胶会出现火气亢盛的情况,具体表现为眼睛干涩、口干舌燥、鼻腔出现热疮、便秘等。

第四、乌鸡白凤丸。

此药为女性美容养颜、调经的上等补药,其主要作用是调理月经,用于气血亏虚者,此药的药性猛烈,不可滥用,特别是夏季和肝火旺盛者不宜食用,否则会引发痤疮、失眠、便秘,甚至会造成女性月经失调。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

涎 、 心呕 吐 、 恶 四肢 发 麻 、 昏眼花 、 头 呼吸 困难 、 瞳孔 散 大 、 律紊 24 心 .合理用药 : 医生是药物 的使用者 , 使用 中药必须 以中医理论 乱 等起 乌 头碱 中毒 的不 良反 应 。 作 指 导 , 于辩 证 , 悉 药性 , 证 对应 , 精 熟 要 方显 奇 效 。
. 4社会 因素 : 是有 关 部 门对 中药监 管 有 漏洞 ; 有农 药 、 染 一 还 污 应 用 中药 时 出现 的 与用 药 目的无 关 的 有 害反 应 就 是 中药 的 1 还 不 不 良反应 。 探讨 中药 不 良反 应 的 因素 与对 策 , 提 高 中药疗 效 和 等 因素 导致 药 材 质 量 问题 ; 有很 多 药 物广 告 , 负责 任 的 宣 称 对 、纯 有 无 , 使 用 药安 全 都有 非 常重 要 的 意义 , 就 笔者 的粗 浅认 识 汇总 如下 。 “ 现 中药 纯 天 然 无 副 作 用 ” “ 中药 , 病 治病 , 病 强 身 ” 得病
如过 敏体 质 的 发生 不 良反 应 的 机会 就 多 。即使 像 云南 白药 , 临床 () 1 14 . : 上就 发生 过在 外 敷 刀伤 时 发生 过 敏 性休 克 的危 重 病 例 。另 外 , 『1 萍, 6陈 汪世 民. 注射 剂输 液 反应 的原 因分析 『1 国药 业, 中药 J中 . 儿童 、 年人 和孕 期 、 期 及 哺乳 期 妇女 也 易 发 生不 良反 应 。 老 经 2 0 , () 0 0 8 1 8: . 5 6
陕西省榆 林市 神木县 医 院( 1 3 5 79 1 ) 2 1 年 4月 5日收稿 00
【] 海廷 . 南 白药粉 外 用 导致 过 敏 反 应 1 f. 7王 云 例 J 中国 误诊 学 杂 1

常用的中草药毒性及不良反应ppt课件

常用的中草药毒性及不良反应ppt课件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神经不良反应
➢ 萱草花—可致脑、脊髓白质、视神经变性 ➢ 白果—可使人惊厥、强直、呕吐、腹泻 ➢ 天竹子—对心脏、呼吸有抑制作用 ➢ 瓜蒂—对呼吸有抑制作用 ➢ 马钱子—可使人惊厥、强直,对神经有毒性 ➢ 麻黄—有中枢兴奋作用 ➢ 长春花、山慈姑—有不可逆性的周围神经毒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 益母草、茺蔚子—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致急、 慢性肾衰。
➢ 紫草—可致蛋白尿、血尿,光过敏, ➢ 山慈姑—可致蛋白尿、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 苍耳子—长期服用,有的可致肾功能下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血液毒性反应
➢ 龙葵、蜀羊泉—可致溶血、血液白细胞下降 ➢ 雷公藤、青风藤—可致血液白细胞下降、 ➢ 长春花、喜树、山慈姑—有骨髓抑制作用 ➢ 三棱、莪术、蜈蚣—可致溶血、出血 ➢ 斑蝥、蜂毒、雷公藤、天花粉—可致弥漫性
常用中草药的毒副反应
常用中草药的毒副反应——常见原因
➢ 辩证错误 ➢ 不熟悉药物整体性能 ➢ 不熟悉药物炮制作用 ➢ 剂量过大(有个体差异) ➢ 疗程过长 ➢ 配伍欠妥 ➢ 病症复杂,顾此失彼
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
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
➢ 黄柏—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 ➢ 苦参—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食欲减退 ➢ 秦艽—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腹泻 ➢ 龙葵、蜀羊泉—部分人可致便稀、腹泻 ➢ 仙茅—剂量超过10克,可能出现恶心、内热感 ➢ 青风藤—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泛酸、胃痛 ➢ 百部—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胃痛 ➢ 山豆根—可出现恶心、泛酸、胃痛 ➢ 山慈姑—剂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 下列药物可致过敏性皮炎:天花粉、全 蝎、水蛭、地鳖虫、蜈蚣、鱼腥草注射 液

中成药不良反应ppt

中成药不良反应ppt

05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应对措 施及Βιβλιοθήκη 停药并就医总结词: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一旦出现中成药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尽快就医。就医时应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情况,以便医 生准确判断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
总结词
针对性处理
详细描述
根据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医生可能会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 治疗的方法。对症治疗包括针对不良反应症状的药物、物理 治疗等;支持治疗则包括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 施,以帮助患者度过不良反应期。
中成药不良反应
目录
• 中成药不良反应概述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症状与表现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01 中成药不良反应概述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总结词
中成药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案例一:某感冒中成药引起的过敏反应
总结词:过敏反应
详细描述:某患者因感冒自行购买并服用某感冒中成药,服药后不久出 现皮疹、瘙痒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过敏反应。
案例分析:该患者对感冒中成药中的某种成分过敏,导致机体产生过敏 反应。中成药成分复杂,易引起过敏反应,需特别关注过敏体质人群。
案例二:某降糖中成药引起的肝损害
03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症状与 表现
皮肤症状
皮疹
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或丘 疹,可能伴有瘙痒、疼
痛等症状。
荨麻疹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 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并
伴有剧烈瘙痒。
皮肤瘙痒
皮肤灼热感
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瘙 痒感,可能伴随红肿、
皮疹等症状。

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药的毒副作用

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
总结词:药品质量
详细描述:中药的质量控制是防治中药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中药材的采购、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可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对中药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确保上市药品的质 量可靠。
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
总结词
配伍禁忌的中药可能相互竞争代谢酶, 导致药物浓度异常,从而产生毒副作 用。
配伍禁忌的中药可能相互作用,产生 有毒代谢产物,对人体造成损害。
用药剂量过大
中药的用药剂量过大可能导致毒 副作用的产生,因为高剂量药物 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人体造成损
害。
用药剂量过大可能使中药中的某 些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从而产
中药的毒副作用
目录
• 中药毒副作用的概述 • 中药毒副作用的具体表现 • 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分析 • 中药毒副作用的防治措施
01
中药毒副作用的概述
中药毒副作用的定义
总结词
中药毒副作用是指在使用中药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 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损害。
详细描述
中药毒副作用是指在使用中药过程中,由于药物本身或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 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损害。这些反应和损害可能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使用不当、 个体差异、药物配伍不当等原因所致。
心肌损害
长期或过量服用某些中药可能对心肌 造成损害,出现心衰、心肌炎等症状。
血压波动
某些中药可能影响血压,导致血压升 高或降低。
神经系统毒副作用
头痛头晕
某些中药可能引起头痛、 头晕等症状。
失眠
某些中药可能影响睡眠, 导致失眠或睡眠质量下降。
神经毒性
某些中药可能对神经系统 造成损害,出现记忆力减 退、意识模糊等症状。

第十一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十一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五节 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 (一)香加皮 1.不良反应表现: 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 ②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
2.可能的机制 3.中毒解救 ①甘草15g,绿豆30g,水煎服; ②心律失常,干姜6g,附子12g、甘草6g、葱 白2节,煎服,禁用钙剂、拟肾上腺素药; ③心动过缓:阿托品0.5~1mg;④呼吸困难: 山梗菜碱、尼可刹米。
(2)肝功能的改变,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转氨酶异常升高,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检 验全阴性,
(3)可有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脂肪变性而 致的中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黄色肝萎缩的表现。
2.中药引起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中药引起的肾毒性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的可引 起肾功能衰竭。
第三节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品种混乱 2.炮制不当:苍耳子(肝损伤)→炒黄去刺。 3.剂量过大:肉桂→血尿; 麻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失常。
(一)含蟾酥的中成药
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麝香保心丸、梅花 点舌丸、麝香通心滴丸等。
(二)中毒机理
强心苷(蟾酥毒素),有洋地黄样作用,小剂 量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心脏停止于收 缩期。
(三)中毒表现
①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 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时 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 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而死亡。
(二)中毒机理
含汞,属汞中毒。机体吸收后迅速弥散到各个 器官和组织,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三)中毒表现
①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 属味,流涎,口腔粘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疡。
②泌尿系统: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 性肾功能衰竭。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弱、 持续性等 。如金银花 、 黄芩 、 连翘 为常 用 中药抗 菌 药 , 其各 种 口服 制剂 均 较安 全, 而用 三药制成 的无菌粉针剂双黄连注 射液不 良反应 比较多见。 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 : 中西药联合应 用和 中西复合 制剂 , 若配 合不 当, 亦可 引 起不 良反应 。如甘草能引起低血钾 , 与 若 息斯敏或特非那丁合用 , 可能具有奎尼丁 作用 , 使患者发生 心律失 常 ; 与利尿剂 或 合用 , 可降低利尿 剂利尿效 果 , 排泄 量 钾 增 加 而弓 起 低 血 钾 症 。 中 成 药 与 西 药 不 l 适当联合应 用 : 如含有 机酸 的中成药 , 例 服用后所致 的酸性环境 , 乙酰化后的磺 使 边类药物溶解 度 降低 , 肾小管 中析 出, 在 形成结 晶 , 损伤 肾小管等 尿道上皮 细胞 , 引起结 晶尿 、 血尿 、 尿闭 等。大黄及其 制 剂不 宜与复方甘草合剂同服 , 因大黄中鞣 质可与甘 草酸 反应 形 成沉 淀影 响 疗效 。 清开灵注射 液与青 霉素配伍 应用也 有不
发 动公 众 对 A R 的 关 注 , 极 有 效 D 积
有效 、 , 合理 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
总之 , 在工作 中稍加注 意就会发现一 些 A R, 患 者 或 医护 人 员仔 细 收 集 D 向
A R的具 体情 况 , D 认真 整理 收集 到 的信
息 , 会 贯 彻 实 施 我 国 的 A R 监 查 报 告 就 D
门诊 药房 的药 师也 能够直接 接触患 者或
其亲属 , 耳闻 目睹药物相关 事件 的发生 ,
2 中国社 区医 师 ・ 2 医学专 业半月刊 2 l 年 第 1 OO 2期 ( 2 总0 —6 4 . 00 o:0 36 /.s . 07 s 1x 2 1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

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两类。

1.身体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等。

2.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成分不纯:药材中含有有害物质或杂质,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不当: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疾病状态不同:患者疾病状态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6.其他因素,如药物剂型、药物制剂方式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对策:
1.严格按照处方用药,避免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

2.选择正规药店购买中药,保证药物成分纯正。

3.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在用药前要告诉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李付惠【摘要】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逐年增多,因此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进行对策分析尤为必要。

本文从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对预防及解决中药不良反应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分析,旨在让人们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人类安全健康使用中药。

%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6(007)014【总页数】3页(P137-139)【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分析【作者】李付惠【作者单位】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the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In this paper,the reasons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analyzed. And to prevent and solv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is to let people know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safety medicat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reactions,Reas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1]。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学特点与成因2012年全省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教材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其有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该有害反应与医疗事故、药品质量问题和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区别,应予以分别对待。

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主要体现在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两方面,其中毒性反应会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异常、病理改变和危及生命,应特别关注。

中医中药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千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是每个药物工作者的责任。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中药已成为我国及全世界医药工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和药用新资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应用及多样化,中药材种植及环境的改变等问题带来了中药临床应用的诸多不稳定因素。

例如:中药注射剂是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新产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在国民经济和中药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近几年有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出现多起,中药用药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2001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禁用含马兜铃酸的13种中药产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4月在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上明确指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安全性问题,随后宣布取消含马兜铃酸的广防己和青木香等的药用标准。

一直以来,对中药是否存在不良反应问题有许多看法,从“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到“中药不良反应”被扩大化均普遍存在。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中药不良反应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例如,一些人将误用中药、滥用中药和使用假冒伪劣中药所造成的有害反应认为是中药的不良反应;一些人将由中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认为是中药不良反应;一些人认为中药毒性小或无毒性,没有副作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作者:董云英罗德轩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第08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除了中药本身因素外,在使用中因辩证不当,药不对症、配伍不当、服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日久蓄积、煎煮不当及机体因素也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旨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

[关键词]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08-119-02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在使用中,既有准字号中成药,也有食字号保健品,还有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的汤剂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配伍变化等大多没有严格规定;临床疗效的多靶向性等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如穿琥宁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所以,目前所讲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广义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笔者所在市各级医疗单位不良反应的统计,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药物本身的原因
1.1 药材因素
中药来源混乱、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

若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毒副作用的发生。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曾说:“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

”指出伪药效差的一面,其次会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伪药易发生毒副反应。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源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即使同一原性药材,也可因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产地加工、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药材污染
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残存农药,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微生物污染等不但会影响到中药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蜂蜜原为药食两用之品,如果蜜源来自雷公藤、夹竹桃等有毒植物之花,则有中毒的可能。

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如在海马腹中灌重金石粉,猪苓上粘水泥等。

1.3 流通质变
中药材在收购、加工、储存、转运流通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或保管不当造成虫蛀、发霉、鼠食、泛油等,用之亦会产生毒副作用。

1.4 炮制不当或不炮制
炮制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缓和药性。

有毒中药应用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规范炮制。

如巴豆泻下作用峻猛,通过制霜后可缓和。

常山生用可催吐,用酒炒或醋制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

如果不按要求炮制或炮制不当就会引起中毒等不良反应。

1.5 剂型与给药途径的改变
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程度及速度不同,同一时间血药浓度的高低亦不一样,出现毒副作用就有很大差别。

2005年中药销售额前10位排名中,前8名都是注射剂[1]。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大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种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从1960~1993年780篇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因注射剂引起的仅占6.3%;1990~1999年460篇1291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注射剂引起的猛增到55.62%;2003~2005年80篇120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中,因注射剂引起的又增至66.7%[2]。

中药不良反应品种前6种均为中药注射剂[3]。

这是由于注射比口服毒副反应发生的快,静注比肌注出现的快,而中药口服后由于消化液对某些毒性成分的破坏或胃黏膜对各种成分吸收的选择性,所以口服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较小。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能口服用药者尽量口服,能肌注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还要注意,有些中药只能入丸散,不入汤剂,如硫磺、雄黄等。

砒霜为剧毒,成人中毒量10mg,口服0.1~0.2g即可导致中毒或死亡,若依法外用,小面积涂敷于正常未破损皮肤,则不会引起中毒或死亡。

2 使用因素
2.1 辨证不当,药不对症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辨证论治,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分析,辨清八纲,再论证求因,探究病理,制定治疗法则而立方遣药。

若临床不对症下药,而是错用滥用,就会增加毒副作用,如用黄芩、黄连、黄柏和大黄组成的方剂治疗实热性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实之”的治疗原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证,不仅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

随着中药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不遵守辨证论治原则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主要因素。

2.2 配伍不当
中药的合理配伍也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药物应属配伍禁忌,原则上禁止使用。

相反、相畏的药物配伍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有一些本来单用无毒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此亦属配伍禁忌,原则
上避免配用。

如近年报道的由狗脊、淫羊藿、独活、骨碎补组成的壮骨关节丸。

各味单味药均未见毒性或配伍禁忌记载,临床应用后却引起肝损害的不良反应。

2.3 服用剂量过大
药物使用剂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药物的使用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的范围之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可以防止由于剂量过大造成的不良反应。

超常规剂量使用是临床用药的一大禁忌。

据报道,中药不良反应案例中60%是由于超剂量引起的。

如木通属无毒药品,常用量3~9g,但如果一次用量超过60g就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同时,部分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与含有同类成分的其他中成药或中药饮片合用,均会增加毒性药物服用量加大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2.4 长期用药,日久蓄积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但长期使用易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出现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等副作用。

很多中药,特别是一些含有重金属成分的药物,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朱砂及含有朱砂成分的中成药,在体内滞留时间较长,排泄缓慢,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易蓄积致汞毒性肾损害。

2.5 煎煮不当
煎煮是中药的一大特色,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有毒中药应用安全有效不可忽视的条件。

如附子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性质不稳定,久煎可使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先酰乌头碱,继续水解则生成乌头原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所以其入汤剂必须先煎30~60min以减弱其毒性;山豆根煎煮时间越长则毒性越大。

3 患者机体因素
3.1 种族差异
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对药物的感受性有相当的差别,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亦不同。

3.2 性别差异
女性由于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并受内分泌激素影响,常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些药物对雌雄间的毒性有明显差别,如药物性皮炎病中,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4]。

3.3 年龄差异
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和酶系统不成熟,对药物敏感性较高;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与排泄受影响,对药物毒性耐受力差,与成年人相比易发生不良反应。

3.4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如柴胡注射液是很好的退热镇痛中药针剂,退热作用平稳,但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3.5 病情影响
具有特异性遗传疾病、病情重、病程长的患者较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由此可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面广,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低估的。

因此,医生要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应正确诊断疾病,合理使用药物,还应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各种变化,考虑药物对患者用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等,在采取积极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同样的中药不良反应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患者身上再次发生。

药师要转变观念,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定期深入临床了解医生用药和处方质量情况,协助医护人员观察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研究分析发生因素,并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及报告给有关部门,反馈给临床医生,共同努力以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奕哲,张敏国. 盘点中药临床用药市场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2005年1~10月中药临床用药市场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2006,8(1):31.
[2] 梅全喜,曾聪彦. 由“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引发的思考[J]. 中国药房,2006,17(15):1124.
[3] 高素强,胡永川.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现状与上市后再评价[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3):1370.
[4] 赵文萍,朱胤龙,张云霞.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机理浅议[J]. 陕西中医,2003,24(1):71-72.
(收稿日期:2011-0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