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初探

合集下载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

山地大都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以重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一 、项目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以上,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重庆就是位于我国中部腹地最大的山地城市。

重庆都市区位于辖区西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城市依山傍水,是我国著名的“山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都市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贯穿全境,两江环绕,山水相间,道路依山就势,自由伸展,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

受山体和水系的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呈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城市总体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山、水、城”交融一体、大气而磅礴的立体城市特色。

将高层建筑分类,产生两个制高点至2020年的建设面积安排,以自然的地理条件为准在新世纪,重庆都市区总体规划提出了将重庆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活力之都、魅力之城。

”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将发展到9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0万,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

重庆因水而兴,因商而盛,两江滨江地区是新时期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区域,特别是两江汇合口的“金三角”地区将建成面向西部地区和重庆市域的城市中心,同时也将成为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重要展示区。

为了塑造重庆城市中心的未来形象,重庆市先后完成了渝中半岛城市设计、江北城城市设计、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汇合处。

三面环水,一面通陆。

规划范围面积为9.47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4.3公里。

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的城市夜景渝中半岛是重庆“山城”、“江城”风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渝中半岛又是重庆城市发祥地和城市商贸和金融中心,但是随着近十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建筑物遮山挡水现象频繁出现。

传统城市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城市中自然山水与城市的和谐关系受到损伤,城市的很多特色和个性正在逐步丧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护和塑造重庆独特的城市形象,“显山露水”,体现“山城”、“江城”的个性,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城市滨江景观带景观设计之探析

城市滨江景观带景观设计之探析

城市滨江景观带景观设计之探析摘要: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环境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丰富地域风貌。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滨江地带的景观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本文针对滨江景观设计进行探讨,总结在创建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设计方法,为更多地区滨江景观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滨江景观带;景观设计Abstract: The urban waterfront region is the urban environment resources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artificial landscape will be clever unio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rich regional styl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riverside region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lso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iverside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ress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of culture creat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in riverside landscape design for more help.Keywords: Riverside landscape zone; Landscape design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中国人历来就崇尚自然、喜爱自然,所以在景观带的设计中也不断加入人文的元素,不断创建表达城市历史文化的景观设计。

山地建筑空间布局特征与接地形态研究

山地建筑空间布局特征与接地形态研究

底面与山体地表的不同关系,山地建筑 的 接 地方 式可分为 地下式、地 表 式、架 空 式、悬 挑 式 和 附崖 式 五大 类 [6 ],它们 对山地环境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具 有较强的典型性。
2.1 地下式 采 用 地下式 接 地 策 略 的山 地 建 筑
将建 筑的整 个 形体设于 地 表 之下,以 减 少对 地 形、地 貌、自然 植 被 等 的 破 坏,可以很 好地保 持 基 地 原 有风 貌。同 时,地下式接地对建筑节能十分有利, 可使 室内空间冬 暖 夏凉。窑 洞是中国 传 统的地下式山地建 筑,其 或 沿 等 高 线 蜿 蜒 布置,或 在 竖向上 呈台阶状 层 层相叠,具 有冬暖夏凉、防火、隔音、 经济 适 用、少占农田等 优 点。在 现 代 工 程 技 术的 条 件下,地下式山地 建 筑 的 空间布局更 加自由,采 光、通 风 条 件 更好。
ISSUE 2 APR. 2013 / INTERIOR DESIGN / 46
山地建筑空间布局特征与接地形态研究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ayout Features and Landing Forms of Mountain Buildings
翁 季 常 建 WENG Ji, CHANG Jian
图4 重庆李子坝轻轨站 Fig.4 the light rail station of Chongqing Lizi Ba
勾勒(图3)。多重 轮廓线之 间错 落 有 致而又相对独立,构成了山地城市的总 体轮廓[4]。
(2)注重生态 相对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的生态 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城市绿地系统往 往利用高低错落的山体和大小各异的绿 地在建筑组群之间的有序连接而形成, 从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1.2.3 竖向功能复杂化 山地 城市的建 设环 境 往 往 具 有水 平路径唯一 性、功能 需 求多样性和垂 直标高复杂性三大特点,这虽然为城市 空间拓 展 带 来了一定 的困 难,但也为 创 造复合性的城市空间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重 庆 李 子坝轻 轨 站为例 [5 ],其修 建于 嘉陵江边的狭窄地段,两侧道路高差巨 大,地 块中既 有规 划轻 轨 线 路 通 过,同 时还包括商业与居住功能,由此在竖向 上形成了独特的复合性空间(图4)。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探索 ——以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城市设计为例余谦李茜楠王七林发布时间:2023-06-30T12:45:42.898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年8期作者:余谦李茜楠王七林[导读] 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拆真建假、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普遍。

当前存在的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的缺失,除了有决策机制、公众审美、文化思潮、设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传统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间环节缺失、规划普及面不广等问题有关。

城市设计虽然不是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但在目前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228摘要: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的过程中“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拆真建假、大拆大建”的现象十分普遍。

当前存在的城市特色、建筑文化的缺失,除了有决策机制、公众审美、文化思潮、设计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外,也与传统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中间环节缺失、规划普及面不广等问题有关。

城市设计虽然不是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但在目前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关键词:中国哈尼城;城市设计;要素控制;管理应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成为综合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城市设计对绿春县城东部新城区建设的意义1.1城市功能地位提升,城市建设要求提高2014年4月1 日,红河州州委州政府在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指出加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过程中,做好“一城十景百村二十万亩”的工作,重点建设绿春中国哈尼城。

浅谈城市坡地滨江绿地设计

浅谈城市坡地滨江绿地设计
圆 地 方 而言 , 布 置 在 东西 两 端 , 可 谓相 得 益 彰 。
儒家与道家 都主张“ 天人合一 ” 的思想 , 推崇建筑 与 自然 的相互协调 与融合 , 崇 尚 自然 , 强调对 自然的理解 。古代赞美 山水诗词众多或 隐士居 室、 寺 庙建于山涧丛林之 中等 , 都是 山水情 结的具体表现 , 这也就是人们
对山水绿地 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与情感高度 ,为坡地建 筑增 添了哲学 理念 横二纵 ; 东 区道路 三长横五短纵 , 三横从南到北命名 为“ 天、 地、 人” i道 。
二、 工程概 况
本项 目位于重庆市柏庐路大桥两侧 , 形成东西一大一小两块基地。南 广场周 围还植有许多香樟 、 金钱松 、 杨 梅球 、 石楠 、 杜英 、 含笑诸种花木 , 令 临环城河水 , 北与昆太路相 接。基地呈长 条状 , 总长度约 1 5 0 0 米, 宽度为 此处“ 春意最浓” 。绕石东行 可达 “ 地方” 的方形空间 , 或北行可至“ 夏季天 8 0 — 1 8 0 米不等 。 象 图” 和“ 秋 季天象图” 两个小空间 , 以及再北行 , 穿过或西绕半 月形建筑
( 3 ) 坡 地 滨 江绿 地 是人 文 建 筑
客从北面能方便人内 ; 南部临水 , 可凭栏远眺 , 亦可坐览小憩 。 基地最东端 为“ 双阳广场 ” 区, 该 区东 、 北、 西三方向均堆土 , 南 向敞开大半 , 茛格 凋与
其他三 区相 比既有协调感 , 又有 差异感 ; 其双 阳一 大一 小之埘 比, 相 对天
三、 对复 杂地 形的分 析和 合理 利用
尽口四i 四
园林绿 化
浅谈城 市坡 地滨江绿地设计
摘要 : 坡地滨河绿地 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 满足着现代人 的生活 、 娱乐 、 休 闲等 需要 , 是城 市其 它环境所 无法比拟的 特性。城市建 设, 规划先行。而对城市坡地滨水绿地 的规划设计, 不能仅仅停 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 应该从更深、 更广 的层面 去理解和把握, 特别是要从绿地生态的角度、 从人 与 自然共 生的角度去剖析, 将坡地 滨河绿地 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 护规

极限地形下的滨江人居模式探析--以重庆龙湖春森彼岸为例

极限地形下的滨江人居模式探析--以重庆龙湖春森彼岸为例
a S t 0 me e t f u n c t i o n a l r e qu i r e me n t s a n d s c e n e r y d e ma n d a s we l 1 . I t i s o fg r e a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in f d o ut a n i d e a l r i v e r s i d e h a bi t a t mo d e l nd u e r e x t r e me t o p o g ’
设置 高 层 塔 楼 公 寓 l 2 栋 .板 式 住 宅 l 4 栋 。方 案设 计 方 为美 国 M R Y 建筑事务所 . 他 们倡 导 以 城市 的高 度 去 关 注 , 以 自然 的 手 法去 化 解 . 以历 史 的 立 场 去融 合 。最 终项 目赢 得 美 闻建 筑 师 协 会A I A 的N E X T . L A 首奖( 图2 ) 。
山 地 城 市 地 势 复 杂 多变 . 常以临江处尤甚 . 有 时 堪 以陡 峭 论之 极 限地 形 高 差 变 化 剧 烈 , 局部地质结构建设难 度大 , 难 以驾 驭 加 之 开发 的无 序 与 高 强 度 , 使 人 地 矛 盾 日益尖 锐 。但
规划总用地 面积1 6 0 1 9 1 m x , 总 建 筑 面积 7 8 4 9 7 3 m , 社 医 共
地人居模式一
关键词 : 极限地形; 山地 住 宅 ; 滨 江建 筑 ; 春森彼岸; 嘉陵江; 山城 特 色 ; 滨江路 ; 吊脚 楼 中图分类号 : TU2 4 1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9 1 0 7 ( 2 0 1 4 ) 0 4 — 0 0 2 0 — 0 4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从城市发展史看,聚落的形成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平洋全书》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之处”之说。

水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然而人类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给地球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本文介绍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趋势,其中“复合型立体景观”这一设计思路,是一种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等多方面进行有机叠加后所表现出来的景观。

它不仅有绿化功能,也融合了观景、购物、休闲、娱乐、商务、历史文化展示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标签山地城市;滨水;立体景观一、山地滨水城市的空间拓展在山地滨水城市发展历史中,城市空间的拓展过程可以概括为城市向山体拓展,城市向水面延伸和提高空间利用率三个阶段,且同时进行。

(1)城市向山体拓展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巨增,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但河谷地带没有足够发展空间,因此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建设用地就开始向内陆拓展,至今没有停步。

在山体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逐步从山脚向山体蔓延,最终遍布整座山。

(2)城市向水面延伸有山多有水,山地滨水城市有水环绕,一方面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增色不少,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空间的拓展造成诸多限制,有利有弊。

但人都有亲水性,人类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一难题,城市发展逐渐向江面延伸。

(3)城市的上天入地——提高空间利用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建设用地的局限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城市建设密度不断增长。

在这种形式下,城市正在“上天入地”地“生长”着,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运用将愈来愈广泛。

随着城市空间的三维集聚,城市空间格局显示出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复合型立体化协调发展为一条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点。

社会发展让人们对公共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景观设计趋势也朝着复合型立体化方向发展。

二、山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特点无论平原城市还是山地城市,滨水带都是城市景观体系中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线,它是城市向外展示的窗口。

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探讨

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也如火如荼的展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城市问题。

对于发展中的山地滨水城市来说,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控制好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滨水区既是城市的窗口地区,又是涉及到诸多敏感领域的地带。

滨水带的景观规划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处理,而应作为整个城市、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分析,只有这样滨江地区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带重庆滨水带滨水自然生态绿化滨水区建筑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theexploita-tionofourcountry,thecitieshaveimprovedalotinmanyaspects.Atthesametime,thereappearssomeen-viromentproblems.Howtokeeptheenviromentofthewatersideinthecityissignificanttothecitiesseatedinthemountainousareathatholdsomewatersuchasriverandlake.Thewatersideisnotonlythewindowsofacity,butalsoinvolvessomesensitivefieldsofacity.Thelandscapeofthisareacan’tbedealtwithsolelybutasanorganicpartofthewholecity。

Onlybythisway,thisareacangrowscontinuallyandhealthily.Keywords:watersideareaofhillycity.water-sideareaofChongqing.Thenaturalenviromentofthewatersidearea.thearchitectureinthewatersidearea中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一半以上。

山水之间的城市空间塑造研究

山水之间的城市空间塑造研究

山水之间的城市空间塑造研究山地滨水区域以其起伏多变的自然地形、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和独特鲜明的人文背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存空间(图1)。

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地滨水环境的原生性较强、自然特征明显,同时也具有生态基础敏感脆弱,易受损伤且不易复原的特点。

因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依山傍水地区的规划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过去山地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往往缺乏整体观念,规划手法单调,片面地追求图纸上的空间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区域中的空间塑造,这样规划容易失去对城市发展应有的指导作用,而最终也将破坏山地滨水地区城市形象的塑造。

北岭片区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北部,南连七星岩风景区,北靠北岭山,东接城东新区,西连火车站北岭山麓片区,南侧七星岩水域与北侧北岭山山体构成的对景是北岭片区最主要的景观资源。

本文以肇庆市端州区北岭片区的城市规划实践为例,针对以空间形态规划为主的传统方式,探讨山地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塑造的方法。

(图2)一、山地滨水区空间的多重属性山地滨水区地处城市山水景观之间,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景色最为优美、生态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段,也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开放空间,它拥有开敞的自然尺度和宜人的水体景观。

山地滨水区一侧为山体,一侧为水体,中间是有序的城市空间,由于城市空间与山体景观、滨水景观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孤立的处理,应将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纳入城市整体开放空间体系,从整体、宏观的设计角度,加强山地滨水地段景观规划与原有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

而作为承接这两个空间的城市滨水区就必然成为体现这种宏观设计思路的重点地段。

肇庆市端州区北岭片区城市设计就是符合这一区域特点的设计实例。

北岭片区位于七星岩风景区与北岭山之间,其东、西侧紧邻肇庆市区。

因此,如何完善城市景观体系,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衔接就成为该项规划的重点。

由于山地滨水区拥有山体、水域与城市的多重属性,强化和拓展滨水,傍山景观带的这一属性,必然要求山体、水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即以自然景观带为载体承受山体水域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渗透,使三者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贵阳山地建筑形态初探

贵阳山地建筑形态初探

贵阳山地建筑形态初探摘要:当今贵阳已从以前的“穷山恶水”发展成一个现代都市,我们在感慨经济全球化使城市发展如此之快的同时也意识到现代化正逐步使贵阳丧失“山水城市”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贵阳地区影响山地建筑形态的因素及现状山地建筑特地及因素分析入手,从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创造优美视觉环境,传承地域文化特色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创造贵阳地区特有的山地建筑。

关键字:贵阳山地建筑建筑形态中图分类号:q15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正文:贵阳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自然环境独特,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和汉族人口的迁移地,人为氛围浓厚。

但在快速建设的浪潮下,城市的文化特征逐渐被淹没,城市面貌乃至建筑风格文化缺失,自然资源被破坏,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被侵蚀。

上述种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地反映了彰显文化,突出山地城市生态特殊性对贵阳发展的重要性,正是山地城市建筑形态设计所应考虑到的问题。

贵阳山地建筑特点1.1贵阳山地建筑影响因素影响山地建筑最主要的因素便是地形地貌。

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5%,形成了峰林、溶沟、峡谷、溶洞为一体的绚丽景观。

流传民间的俗谚:“地无三里平”就清楚的反应出贵阳的地貌特征,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

而贵阳市内所有影响建筑的山体以小山头(俗称包子山)居多,连成片状的山脉较少,这种山体分布就会对建筑群体布局的影响较大。

除过地形地貌的影响贵阳地区特有的文化也对山地建筑形态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贵阳地处黔中腹地,道路崎岖,水道又多不畅通,古代与外界交往受到很大局限,因而许多古代文化便日记月累地沉淀下来,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至今仍在贵阳古老的乡镇、村寨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融合,积淀了包含深厚的地域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

贵阳文化是由多元文化元素构成,整体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融,互相促进的多元体系。

1.2贵阳山地建筑特点相对于平原城市的规整,贵阳城市多山、多水及起伏的地势变化,建筑上依山就势。

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

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

册顯D esign V ie wStudy on Guidelines of Urban Design in Mountain City and W a­terfront Space-------Taking Downtown in Bijie as an Exam ple山地城市临山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例文/毕节市旅游幵发集团有限公司胡传粳【摘要】以毕节市中心城区为主要硏究对象,在梳理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基础上,对毕节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宏观格局控制及中观关键要素控制等诸多内容进行探讨,硏究临山空间和滨水空间的城市设计。

【关键词I山地城市;城市设计;中心城区;临山空间;滨水空间〇引言201 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幵放、共享”发 展理念,对城市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加 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 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 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鼓励幵展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贵州省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着力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一体化发展和城乡风貌建设活动的重要纲领。

在此背景下,对山地城市临山空间和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导则的硏究具有重要意义。

C f iH-911现状分析1.1自然山水特征毕节市地处贵州,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典型岩溶山区。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且海拔相对高差较大,垂 直气候变化明显。

毕节市中心城区拥有虎踞山、南山、纱帽山等3座城中山形成的城市公园及阳山、青龙山、营盘山、云龙 山等58座城边山,形成独特的城市郊野公园;同时,拥有倒天河、堡河、落脚河等8 条主要河流和倒天河水库、碧阳湖、归化 水库等3个集中水面,悠长的滨水岸线和峡谷壮丽秀美。

山地建筑设计的探讨

山地建筑设计的探讨

山地建筑设计的探讨一、前言山地建筑设计是一个以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设计理念,在山地建筑中规划出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极富特色的形态特征的建筑。

二、山地建筑设计的必要性1、提高资源利用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不够,或者土地遭受污染,将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我国人口在不断地快速增长,而耕地资源却在日益的减少,这就促使这二者之间出现了一定的矛盾,也就显现出平原耕地的珍贵性,对此,合理开发并利用土地、对每一寸耕地进行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且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因此,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开发山地建筑则可以应用更多的山地资源、节约空间,也就得到了多数国家以及城市的应用。

2、为了获取资源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一直依赖于自然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采以满足人类对各种资源产生的需求和依赖。

由于70%的地球面积是山地,而且山地都是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形成的,很多地下资源都蕴含于山体之中,为了获取资源,人们也不得不向山地开发。

3、为了回归自然在现代生活中,城市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

城市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人们又承受着紧张、烦躁的心理压力。

在城市中长期的生活会使人们更加渴望自然,渴望宁静,渴望新鲜的空气,渴望清澈的流水。

而科技的初衷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而不是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

古人讲“近山而志高,临水而聪慧”。

为了更接近自然,植被好、具有自然形态的山地地形渐渐的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地住宅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

人们住在山地建筑物中,会油然而生的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它不但能够为人们减轻心理的压力与痛苦,使人们重拾信心,也能攀登高山强健体魄。

同时人们对山野的喜爱源自于人们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是回归自然心态的一种表现,在这方面,最经典的建筑作品就是坐落在幽静的山谷中,横跨小溪跌水,溶于自然风光之中的美国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

基于山地滨江公园的城市更新建造思考

基于山地滨江公园的城市更新建造思考

基于山地滨江公园的城市更新建造思考摘要:重庆为一座山城,长江嘉临江汇聚于朝天门码头,形成了独特的“两江四岸”发展格局。

随着城市更新的逐步加快,两江四岸作为重庆的门面被提了上来,两江四岸滨江公园中的规划设计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氛围,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对此,本文针对重庆市山地滨江公园的更新建造进行介绍,详细剖析滨江公园空间布局,以期充分发挥滨江公园的实质性作用。

关键词:滨江公园;城市更新;两江四岸一、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百姓的生活日益提升,人们对城市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近些年,伴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推进,城市公园更新也越来越多,重庆市两江四岸得益于国家推出的城市更新方向,需要对重庆市两江四岸进行打造成为重庆市独特的城市名片。

一、城市更新概念解析城市更新是一种针对已建成老旧城区不满足发展需要进行的一种改造行为,随着改革开发的持续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城市已体现出居民对所居住的环境不满足的情况,急迫的需要改善自己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重庆市两江四岸滨江公园建成时间较早,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急需对滨江公园进行改造,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山地滨江公园重庆滨江公园跑步道通过联系健身、运动、休闲、交友、居住、人文景观、娱乐等方面的场所,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滨江步道系统,一方面,提升了滨江公园的畅通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滨江公园的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滨江公园进行放松、健身等活动。

(一)分级贯通根据重庆市地形特征,为达到分级贯通的目的,滨江公园根据标高情况分为三个区域进行全线贯通,分别为175米以下区域,175~185米区域和185米以上区域,以达到重庆市山地城市的地形特征,保留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文化格局。

根据重庆市水文资料显示,175m以下区域常年将淹没3~6月,此区域内主要为草本和灌木,是长江和嘉陵江沿岸的消落带。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_以重庆主城为例

山地城市滨江路的规划建设和防洪标准———以重庆主城为例楼肖华 周 涛〔摘 要 〕 滨江路是山地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以重庆主城为例 ,重新审视了主城两江已建和规划 未建滨江路在城市景观 、生态 、亲水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江河水位变化及洪水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 并提出山地城市滨江路的合理规划建设模式和防洪设计标高设置建议 。

〔关键词 〕 滨江路 ;山地城市 ;规划建设反思 ;防洪标高〔中图分类号 〕 U412. 1 + 3〔文献标识码 〕 A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重要部分 。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 ,促进滨水地带的用 地开发 ,山地城市普遍开展了滨江道路规划建设 ,以 满足城市交通乃至城市防洪的需求 。

随着近年山地 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扩大 ,滨江路的规划建设普遍存 在道路与山地景观环境不协调 、与生态环境保护相 背离 、与市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初衷相违背的情 况 。

实际上 ,滨江路是城市滨水地带重要的基础设 施和组成部分 ,其功能除了交通 、防洪外 ,还是展示 城市景观 、风貌 ,满足居民休闲 、娱乐 、亲水的重要载 体和纽带 ,其建设模 式 应充 分考 虑 这些 根本 因 素 。

另一方面 ,滨江路防洪标高 ①的设置决定着滨江路 规划建设标高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滨江路抵御洪水 的能力 ,并随之影响 滨 江路 及滨 江 地带 的景 观 、风 貌 、亲水性等综合功能的发挥 。

因此 ,有必要从城市一 引言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

广义上讲 ,山地包括地理 学划分的山地 、丘陵和崎岖不帄的高原 ,它们约占全 国陆地面积的 69 % ,其中山地约占 33 % ,丘陵约占 10 % ,高原约占 26 % ,其余 31 %为盆地和帄原 。

而 山地城市是指主要分布在上述山地区域的城市 [ 1 ] 。

据相关统计 ,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 ,山 地居住的人口也占全国人口的一半 。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改造与提升——以重庆市“巫山两江四岸”为例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改造与提升——以重庆市“巫山两江四岸”为例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改造与提升——以重庆市“巫山两江四岸”为例发表时间:2020-01-09T09:10:13.1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作者:方小桃赵丽莎刘茜茜任晓蓉周延[导读] 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因其复杂的场地高差、有限的使用空间、消落带植物不易存活等因素,成为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市 400015摘要: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因其复杂的场地高差、有限的使用空间、消落带植物不易存活等因素,成为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中较为特殊的一类。

巫山两江四岸项目对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法进行了整体探索,通过对其生态、功能、文化、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优化,促使巫山两江四岸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巫山1 引言滨水公共空间是水域与城市居民的衔接带,是城市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利用与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1]。

一项成功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能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形象,更能增加政府税收、吸引社会投资[2]。

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开始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的综合开发[3]。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对滨水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于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兴起[4]。

而山地滨水公共空间因其设计难度高、地域差异大,成为滨水公共空间中的特殊板块,而重庆滨水公共空间尤具代表性。

重庆市巫山县水域宽广、山体秀丽、“巫山红叶”景观资源得天独厚,对其滨水公共空间进行开发,是促进当地旅游开发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2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2.1项目概况巫山两江四岸项目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此次探讨范围西至规划巫山长江二桥,东至巫山长江大桥,北至龙门桥,南至南陵景区。

红线范围约为427公顷,全线长度约为68公里。

2019年,为响应《巫山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关于巫山县生态环境工作总体要求,推进巫山县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启动“巫山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研究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研究

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复杂性与独特性研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不断的深入化,山地城市建设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城市设计从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技术等方面对城市空间形态提出全面的设计方案。

研究基于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构成要素,探讨山体城市空间设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最后根据规划前沿背景,理出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思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标签: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独特性;可持续发展1、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复杂性1.1城市空间布局的复杂陸山地城市建设与平原城市有很大的差异,山地城市可建设用地的分布分散,城市的空间设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常见的山地城市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四种:组团式、带状式、串联式、星座式,1.2城市道路交通的复杂性山地道路系统规划作为山地城市空间设计的支撑,是山地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形象与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城市建设与地形结合的特征,其走向、布局、尺度都适应客观环境,因城市地形的特殊性,不同的地形有不同的道路结构。

1.3城市景观设计的复杂性山地城市景观构成十分丰富,包括复杂的地形地貌及独特的人文特色。

山地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主要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构成城市景观设计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植物、水体及气候等,通过人们的主观意愿进行加工、改造,使城市环境与生活保持一致。

1.4城市建筑设计的复杂陸山地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地形及气候等方面,其对建筑的选址和建筑质量地基的要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地形的复杂性导致建筑接地的方式与平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別,主要包括地表式、架空式、覆土式。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还包括建筑尺度、建筑色彩、建筑风格、建筑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得从视觉效果上达到怡人的尺度。

1.5城市天际线的复杂性山地城市的天际线反映了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其组成要素包括建筑单体、环境特征以及建筑群体之间的疏密关系。

在山地城市中,山体作为背景出现,而前景则是错落有致、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姓名:尹聪指导教师:钟纪刚教授魏宏杨教授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门类:建筑学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二O一O年十一月IIThe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Waterfront Architecture in Mountainous City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ArchitectureByYin CcongSupervised by Prof. Zhong JigangProf. Wei HongyangMajor: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heory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Chongqing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Nov, 2010中文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地城市中的滨江区域已成为建设的重要地段,建设开发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塑造和改善山地城市滨江环境来推动城市整体空间发展,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不协调的破坏性建设,如一些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的山地城市滨江建(构)筑物等,对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空间形态、整体景观形象和自然生态环境均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构成了严重威胁。

山地城市滨江区域受地形条件影响,其建筑空间形态又往往呈现出立体性、多视角性与自然肌理相融入等多种显著特征;由于山地城市与滨江区域的土地景观资源及其稀缺,其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往往呈现出地域的特殊性,而正是这种与场地条件共生的建筑和城市空间有着联系紧密的互动关系,才迫使论文的开篇需对传统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的起源发展以及空间开发特征进行整体、系统的梳理认识,以此为后文的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做一个最基础的铺垫。

本文研究从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溯源开始,通过对开发过程中暴露的山地城市滨江区域建筑空间形态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借助相应的研究机制,提出当代特定的山地滨江条件下建筑空间形态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论基础,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框架,限定研究范围,并对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论述了传统山地城镇滨江建筑空间的起源发展、开发特征等。

山地滨江城市的雏形是过去传统的山地滨江场镇。

解读、分析这些传统场镇建筑空间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的沉淀下来,更好的吸收传统之中的营养。

开篇首先回顾传统山地滨江城镇建筑空间的起源发展、开发特征是为了来开启对当代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探讨,并以此打开学术视野。

第三章以前一章的传统山地滨江城镇建筑空间形态研究为基础,从中提炼出对当代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并承上启下的概括出了当代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第四章以现有研究结合具体的调研资料为引导,分层次的剖析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外部空间形态要素,并力图找到调适与建筑空间形态关联的建筑外部环境空间的方法。

系统的解读外部空间各要素的显著特征,发掘出山地城市滨江建筑外部空间总体结构、局部组团、以及形成的内外机制的调适方法,使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得到较全面的调适。

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首先建构山地城市滨江建筑形态构成的内外机制,随后深入分析建筑空间形态的具体处理方式,再次建构山地城市滨江建筑最具代表意义的特殊空间形态,最后拓展到与建筑形态相关联的城市互动空间的建构。

通过广泛调研,提炼出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从而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值得借鉴的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建构方式。

第六章总结全篇。

关键词: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II英文摘要ABSTRACT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area in the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uilding region. The main objective of building is to shape and improve the waterfront through shaping and promoting the environment of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area to develop the overall urban spatial. But in the processof pursuing maximized benefits, it brings some disharmony and destructive construction inevitably, such as many waterfront and mountains buildings (structures) uncoordinat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which causes serious damage to the form of urban space, the overall visual image of landscape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poses a serious threat. Sitting between two rivers and with salient features of mountain-water city , in spite of such significant favorable conditionsof landscape of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area, though in the two rivers region of Chongqing ,yet the form of the space has not been developed and researched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out its good value of landscape, dig out the great potential of landscape, so problems of building space patterns, which exposedin the waterfront and mountains region of Chongqing , are representative and typical.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utting into the urban design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topic from three layers: macroscopic layer (the spaces of the whole city),medium scaled layer(building complexes),microscopic layer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blems space form of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regions, it establishes appropriate mechanism of study and put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form of architectural space , responsib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region. Then it may give a supplement. to urban space morphology in the waterfront and mountain area.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parts.The first chapter, puts forward an argument,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e thesis and the framework of its content, limit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re-defines the key concepts.The next chapter deals with character of development with traditional building space in mountain and warterfront town, etc.Aand the mountain and warterfront city is the beginn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town.Analysing these features of the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town we can be settling down better, can be absorbing more nutrients.TheII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irst looking back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space in mountain and warterfront town means opening the design of the form of contemporary mountain and warterfront city, and opening academic field.Chapter III researches theae based on the form of building space in traditional town .And consulting with significance guid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building space forms of mountain and warterfront city. and summing up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design logicly.Chapter IV analyzes el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waterfront mountain-based city in multi-levels, and tries to build up the public space associated with construction space form guided by existing research data and specific surveys. This system sums up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elements, explore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space formation in a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city looking forward to of laying down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more in-depth study of construction form.Chapter V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of the spatial form of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architecture has focused on the interaction with urban spatial form. First of all, analyz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form of the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building. Secondly, deeply analyze the compositing mechanism of the elements of the morphological .Thirdly, study the composition of specific architecture form. Finally, it expands to the urban space associated with architectural form. Through extensively researching, it extracts a representative form of construction to careful study and analysis. Thus, it inducts and summers up the 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front and mountainous building systematically.Chapter VI summarizes the full articles.Keywords: mountainous area, waterfront architectural , spatial formIV目录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I)图表目录 (IX)1 绪论 (1)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1 问题提出 (1)1.1.2 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1 研究目的 (2)1.2.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3)1.3.1 研究范围 (3)1.3.2 研究方法 (4)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5)1.4.1 滨江、山地 (5)1.4.2 建筑空间形态 (10)1.5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11)1.5.1 研究内容 (11)1.5.2 基本框架 (12)2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 (13)2.1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溯源 (13)2.1.1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空间区位 (13)2.1.2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起源发展 (16)2.1.3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开发历程与特性 (22)2.2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特殊性 (24)2.2.1 与平原滨江建筑的区别 (24)2.2.2 防灾减灾等安全因素 (26)2.3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现状 (34)2.3.1 滨江路的修建 (34)2.3.2 沿江市政设施的修建 (35)2.3.3以市场为主导的滨江建筑修建 (36)2.4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问题 (39)V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1 亲水空间遭破坏 (39)2.4.2 功能、景观隔离 (39)2.4.3 生态保护不足 (40)2.4.4 空间关系薄弱 (41)2.5 本章小结 (41)3 山地城市传统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启示 (43)3.1 因地制宜自然生长 (43)3.2 规划设计启示 (44)3.2.1 骨架生成 (44)3.2.2 内容生长 (47)3.2.3勾勒轮廓 (50)3.2.4 优化调整 (52)3.3 建筑设计启示 (54)3.3.1 “融入”——划整为零 (54)3.3.2“共构”——互依互衬 (55)3.3.3 “对峙”——超然突现 (55)3.3.4 “退”——亲水、近水 (56)3.3.5 “接”——过渡空间的衔接 (57)3.3.6 “架”——空间穿插 (57)3.3.7 “挑”——空间延伸 (58)3.4 本章小结 (58)4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外部形态空间环境调适 (59)4.1 外部空间形态的整体结构调适 (59)4.1.1 外部空间整体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59)4.1.2 外部形态整体结构调适 (65)4.2 外部空间形态的局部组团调适 (66)4.2.1 外部空间局部组团的主要影响因素 (66)4.2.2 外部空间形态的局部组团调适 (67)4.3 外部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外机制调适 (76)4.3.1 外部空间形态形成的内部机制(外部空间的自身设计逻辑) (76)4.3.2 外部空间形态形成的外部机制(外部空间设计的城市逻辑) (77)4.4 本章小结 (78)5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建构 (79)5.1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形态空间构成机制建构 (79)VI目录5.1.1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形态构成要素建构 (79)5.1.2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的内外机制建构 (95)5.2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空间形态建构 (97)5.2.1 场地特征与空间形态建构 (97)5.2.2 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建构 (100)5.2.3 群体组合与空间形态建构 (103)5.3 山地城市滨江建筑与城市的互动空间形态建构 (106)5.3.1 建筑空间形态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 (106)5.3.2 建筑空间形态的“形状”层面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建构 (106)5.3.3 建筑空间形态的“表现”层面对城市空间的互动建构 (108)5.4 本章小结 (109)6 结语 (111)致谢 (113)参考文献 (115)附录 (119)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表目录图表目录1 绪论图1.1 攀枝花鸟瞰 (1)图1.2 重庆夜景鸟瞰 (1)图1.3 中国河流和湖泊分布示意图 (5)图1.4 中国主要山系分布图 (5)图1.5 山位分析立体图 (7)图1.6 论文框架结构图 (12)表1.1 山地高度划分指示表 (5)表1.2 山地滨水地带分类表 (8)表1.3 山地滨江地形叠加分类 (10)2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图2.1 甘肃隆德县与秦安县城市选址与河流山体的分布关系 (14)图2.2 合川县城总体规划图 (15)图2.3 重庆市市区扩展示意图(止于1946年) (15)图2.4 石柱县西沱镇平面示意图 (15)图2.5 巫山县大昌镇平面示意图 (16)图2.6 独特的山水格局 (17)图2.7 功能分区示意图 (17)图2.8 景观分析图 (18)图2.9 石柱县西沱镇平面示意图 (19)图2.10 古镇垂直街道实景 (20)图2.11 古江州格局图 (21)图2.12 重庆城市山水格局演变历程 (21)图2.13 竖向空间和天际线的变化关系 (24)图2.14 特殊的建筑空间类型 (25)图2.15 以“江”为街看山地城市滨江建筑 (25)图2.16 以“山”为道看山地城市滨江建筑 (26)图2.17 一侧临街一侧临水剖面示意及实景 (28)图2.18 两侧有建筑物的景观通廊示意与实景 (29)图2.19 桥下空间利用示意及实景 (29)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20 牛滴路滨江段消落带设计 (31)图2.21 滑坡的基本形式及成因 (32)图2.22 挡土墙的边坡设计剖面图 (32)图2.23 挡土墙在山地上的利用 (33)图2.24 挡土墙路錾 (33)图2.25 无锡新疆石油工人太湖疗养院的疗养食堂 (34)图2.26 滨江路的现状实景 (35)图2.27 重庆桥空间现状实景 (35)图2.28 滨江市政现状实景 (36)图2.29 重庆滨江建筑修建现状 (38)表2.1 研究技术路线表 (27)表2.2 三峡水库水位标高变化示意 (30)3山地城市传统滨江建筑空间形态的启示图3.1 车行骨架空间的组织 (44)图3.2 随着场地坡度加大车行道路的走向变化 (45)图3.3 车行噪声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45)图3.4 步行骨架空间的组织 (46)图3.5 生长内容的六种类型 (47)图3.6 无锡新疆石油工人太湖疗养院的空间结构 (47)图3.7 攀枝花市中心的炳草岗大楼道商业街 (48)图3.8 日本东京尤加里文化幼儿园 (48)图3.9 川南罗城古镇 (49)图3.10 四川资中县恒升当铺 (49)图3.11 日本横滨桐荫学校女生部 (50)图3.12 竖向空间和天际线的变化关系 (50)图3.13 山地滨城市江建筑节点与背景的协调 (51)图3.14 广西北部村落平安寨 (55)图3.15 镇江金山寺 (55)图3.16 圣维塔来河村住宅 (56)图3.17 滨江路内拓形成滨江休闲公园示意 (56)图3.18 滨江路利用地形高差人车分流 (57)图3.19 接模式的典型形态 (57)表3.1 坡地小气候风 (53)图表目录表3.2 通风间距计算公 (54)4山地城市滨江建筑的外部形态空间环境调适图4.1 六种不同的外部虚空空间的层次 (59)图4.2 水平基面的四种典型类型 (60)图4.3 基面抬起的布达拉宫和圣.米歇尔山城堡 (60)图4.4 ACROS福冈台阶状基面 (61)图4.5 ACROS福冈屋顶花园基面 (62)图4.6 垂直界面的高度对空间的影响 (62)图4.7 外部形态空间整体结构实例分析 (64)图4.8 外部形态空间不同条件下的空间感受一 (66)图4.9 外部形态空间不同条件下的空间感受二 (66)图4.10 居住外部空间绿地组团结构的四种典型模式 (67)图4.11 丹霞地貌实景 (70)图4.12 喀斯特地貌示意图 (70)图4.13 重庆市土壤图 (71)图4.14 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车行道路空间类型 (74)图4.15 建筑与车行道路空间关系的典型模式 (75)图4.16 日本淡路梦舞台实景 (75)图4.17绿化与场地的关系 (76)表4.1 山地滨江外部空间系统 (59)表4.2 垂直界面的四种典型空间限定模式 (64)表4.3 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外部空间式形态与整体结构模式 (65)表4.4 外部空间与建筑组团结构的几种典型类型 (68)表4.5 自然地形空间示意图 (72)5山地滨江城市建筑空间形态建构图5.1 山地滨江建筑的景观生态构思示意图 (80)图5.2 山地滨江建筑的不定基面性 (80)图5.3 六甲山集合住宅实景与断面 (81)图5.4 水平切入地下的陇东庆阳县南大街张宅 (83)图5.5垂直切入地下的敦煌莫高窟 (83)图5.6 当代掩土建筑演绎发展的模式比较 (84)图5.7 筑台的多种表现形式 (8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8 爨底下村分区筑台建造实景及分析 (85)图5.9 提高勒脚的多种表现形式 (85)图5.10 错层与其他多种接地方式结合的表现形式 (85)图5.11错层带来的丰富内部空间 (86)图5.12错层布局的通风散热示意 (86)图5.13西藏的布达拉宫 (86)图5.14日本神户六甲住宅 (86)图5.15注重建筑形态的保持私密性细节设计示意 (87)图5.16掉层的几种类型与使用状况比较 (87)图5.17 跌落与掉层的示意与实景 (88)图5.18 单元跌落和开间跌落示意 (88)图5.19 忠县石宝寨实景与剖面示意 (89)图5.20 附崖和其他几种接地方式结合使用示意 (89)图5.21 柯布西耶“新建筑5点”代表建筑实景 (90)图5.22 重庆洪崖洞效果图 (91)图5.23悬挑实例剖面示意图 (92)图5.24竖向空间和天际线的变化关系 (92)图5.25复合地貌组合类型 (98)图5.26由岸线形成的场地特征 (100)图5.27 日本MIHO美术馆全景 (100)图5.28特色车行空间形态实景 (101)图5.29特色步行交通空间形态实景 (102)图5.30坡度影响踏步组织 (102)图5.31建筑之间的交通立体化示意与实景 (103)图5.32 居住建筑群的三种组合方式 (104)图5.33 群体组合的六种统一方法 (105)图5.34 标志性建筑形态实景 (107)表5.1 建筑空间形态构成关系图 (79)表5.2 地滨江建筑的主要接地方式 (82)表5.3 山地滨江场地特性及相应建筑形态表达特征 (97)1 绪 论1 绪论1.1 问题提出及研究背景1.1.1 问题提出 在我国的山水城市之中,山地滨江区域的整治和开发正逐渐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