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A4
18.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19.社会化失败:个人接受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相冲突的亚文化的过程,是对社会目标的背离。

1.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社会现象”,其学科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目的在于教育的本质性功能,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3.社会学中社会制度是指反映人们在某一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

4.教育制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5.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6. 教育需求是社会及个人对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一般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或家庭)需求。

7. 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态;而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人口、职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等组成的体系和比例关系。

8. 教育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9. 社会流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10.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的过程,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流动出现了以群体为基本特征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基本矛盾比价尖锐的历史时期。

11. 代际流动是指家族中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

12. 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会。

13. 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

14. 机会公平就是人们对社会给其所有成员创造相同的外部条件并对他们采取相同的原则、制度、态度、行为的一种状态和对此的评价。

15.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的投入与其产出的社会效益的比值。

16. 教育分流是指教育系统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型分别培养,并且帮助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

17. 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8.社会变迁的机制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引起社会结构性变化。

19.教育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教育模式的整体转换过程,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主体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以及教育环境现代化等众多方面。

20. 社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若干社会群体或人群通过某种互动连接起来的,由共同文化维系的区域性社会。

21. 教师文化是由在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角色行为所构成的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非规范文化。

22.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时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的一种群体文化。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B5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B4
6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7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塞兰德提出。

认为人们在经历社会化过程中与谁交往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

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与这类群体交往越密切,犯罪的手段、动机和可能性越高。

8、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9、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10、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11、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12、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13、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4、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从某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变动现象。

15、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16、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17、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8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19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

只有当文化内容的变化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0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动。

21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22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点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3心理缺陷说:是解释行为失范的一种理论,认为个体产生越轨、犯罪的行为是因为存在心理缺陷,不知道限制自身的越轨冲动,心理缺陷的原因在于童年的社会化失调。

24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25.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26.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27.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8.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29.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31.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32.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33.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4.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35、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36、教师角色社会化:是指某些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37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对全体教师的期望,二是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

38、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39、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40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团结。

41.社会化失败
判断对错
1.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

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4.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错。

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5.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

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6.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

错。

不能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应视为一种社会行为。

7.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关注的是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8.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错.是韦伯
9.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10.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


11.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


12.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错。

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13.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

未必。

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14.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错。

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15.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

错。

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16.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

错。

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17.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

隐性知识
18.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

错。

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19.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错。

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20.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错。

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21.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材低用等是“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22.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

错。

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而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23.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错。

一种失范性教育问题
24.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改造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型将直接诱发教育失范。

错。

也可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25.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26.过程性教育问题是指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

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

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

未必。

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

隐性知识
6.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 )
7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
8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 )
9.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 )
10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 )
11.以孔德、涂尔干等人为代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思路是偏重个体事实。

(错,偏重社会事实,这些事实在个体以外P8)
12.互动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体、小群体而非社会结构。

(对)
13.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错,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人)
14.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15.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
16.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
17.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 )
18.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
19.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20.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21.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22.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
23、在社会学研究史中,注重社会事实,推重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的人是孔德、韦伯等人。

错。

孔德、涂尔干等人
24、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错,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该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26、布鲁克弗发表的《教育社会学》一文,标志着现代教育社会学的正式确立。

错。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

27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

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8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29.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

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30.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

未必。

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31.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

隐性知识
32.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错。

关注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

33.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

错。

不能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应视为一种社会行为。

34.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35.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错,关注的是个人行为所赖以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行为的群体特征与功能.
36.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错.是韦伯。

37.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38.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教师的权威影响较大。


39.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权威影响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加大。


40.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教师评价手段和专业素质在对其权威影响中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错。

不一致,评价手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而影响减少,专业素质则相反。

41.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

未必。

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42.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

错。

学生成绩的高低还与成就动机、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43.作为课堂控制的手段,惩罚是最好的手段。

错。

是种消极的控制手段。

44.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主要依赖于显性控制机制。

错。

显性控制机制和隐性控制机制。

4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

隐性知识
46.在一般意义上,教育制度常常被认为是“文明社会”或先进社会的一个特征。

错。

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古老的制度之一。

47.社会整体渐变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错。

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48.社会整体渐变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错。

社会整体渐变的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它不是以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49.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材低用等是“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50.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

错。

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而教育平等是指教育权利平等和机会均等。

51.学校中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错。

一种失范性教育问题。

52.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改造观念的过程,观念转型将直接诱发教育失范。

错。

也可间接诱发教育失范。

53.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种伴生性教育问题。


54.过程性教育问题是指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教育问题。


8.简述手段—目标说
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他认为是社会手段和目标的不统一造成了极度的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

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

默顿指出越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9.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10.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