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卷古诗鉴赏题集录(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试卷古诗鉴赏题集录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6分)(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两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⑴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

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

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5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1)联系全诗,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

(2分)
答:
(2)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2.(1)“割”字照应上句“剑芒”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2分)(2)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四.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江亭月夜送别(其二)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答:
四(6分)(1)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3分)
(2)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3
分)(此题为开放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五(6分)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

意思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
六.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二题。

(6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未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

(3分)
杜诗:①;②。

周诗:①;②。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3分)
六.(1)杜诗:(1)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②春雨水量可观。

[评分标准:本题3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噫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⑧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

本题不
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日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答:
(1) 。

(2)
七.(6分)(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

意合即可。

)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6分)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外官已有六年。

(1)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

请简要分析。

(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17.(6分每题3分)
(1)先写时令;远景近景结合,写树上红叶,充分体现季节特征;写树叶中夹杂的疏黄,浓
淡相宜,格调优美。

(三条每条一分,意思对即可。

)
(2)而对自己仕宦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

(意思对即可。

)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淦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
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觅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6分)
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

(4分,每空1分)
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

(2分)
九.阅读下面三首诗,做后面两个小题。

(6分)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1)故乡来人,有所问询,三位诗人萦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试简释其中蕴含的共同人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风格和语言两个方面简要说说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1)
(2)风格平易(风格平淡),语言浅近(语言质朴)。

(意思正确即可)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十.(10分)(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

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

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

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

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

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

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评分标准:第(1) (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

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
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

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

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十一.(6分)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

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

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意思对即可,3分。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亭夜月送别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在这首诗中,能透露离情的字眼其实不止一个“寒”字,请举两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6分)首句中的“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次句中的“飞月”既表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视时间之久,表达了诗人别情之浓和
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中的“寂寞”看似写外界景物,实则与诗人在送友人离去之后内心孤独惆怅之情(举出两例即可)。

(每例3分,言之成理即可。

写出词语1分,分析正确2分)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

)(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

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

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

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

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评分标准:能说出表现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2分,语言贯通、言之成理1分。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分水岭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
(2)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有情”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十四.(1)不能。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说它有情是一种主观感觉,用“似”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2分)“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

(1分)(2)本诗写溪水与诗人“同行”、“惜别”都为了写溪水的“有情”,可见“有情”是全诗的关键。

(3分)
十五.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回答问题(6分)
房兵曹胡马①病马③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毛骨岂殊众④,驯良犹至今。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
①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40年或741年),诗人当时在河北,山东一带漫游。

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

②骁腾:壮健,快捷。

③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诗人流落秦州。

④这句意思是,你的皮毛筋骨和那些受宠得意的同类难道有什么两样。

(1)两首诗都是写马,但感情基调不相同,第一首诗,第二首诗。

两匹马,一雄健,一病弱,但它们具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就是。

(3分)
(2)在第一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联,说说理由。

(3分)
十五.(6分)(1)(3分)答题要点:第一首诗是激昂向上的,第二首诗是抑郁低沉的。

共同品质是:忠诚(忠诚于主人:可以信赖。

)一空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答题要点,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可以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阐述理由。

空泛作答只得1分。

示例:第一联:写马的出身不凡,勾勒出马神清骨峻的形象;语言凝练而形象。

(答出第一点即可给满分,只答“语言凝练而形象”,给2分)
第二联:以“竹批”比喻马耳之坚挺直竖,以“风入”形容马奔跑之迅疾轻快,一静一动写出马非凡的气概。

用词准确形象。

第三联:运用虚写(抒情)表现马纵横驰骋,超越任何险阻,值得信赖的本领和品质。

诗人完全把马当作了生死相依的挚友,感情强烈而真挚。

第四联:“骁腾有如此”一句总括全诗,含义极为丰富,既是写马纵横驰骋的非凡本领,又是对房兵曹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

(意思对即可,3点答对其中的两点得满分)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⑴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
⑵这首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

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十六.(1)在借景(物)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比、反衬、用典上任选一种赏析即可。

(表现手法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答案示例:
①借景(物)抒情。

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

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

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用典。

“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使读者产生不尽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⑤虚实结合。

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

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描写、抒情、对偶、反问等,能够结合文本恰当分析酌情给分。


(2)“应”,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怀土思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凄切缠绵的情怀。

(正确理解“应”1分,结合文本简要赏析2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