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7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沟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期中考试题(卷)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当时分封制度遭到较大破坏
C.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D.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2.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心理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右图描绘的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
景,反映出当时
A.懂得休耕轮作B.开始推广牛耕
C.注重精耕细作D.铁犁尚未出现
4.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中都有一定数量
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主要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

这反映了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D.秦朝建立后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5.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

我国北方
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南向北房 B.北向南房 C.东厢房 D.西厢房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8.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9.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
私人手工业征税物。

右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
市。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B.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被官府控制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10.“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
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

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
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
A.基本性质 B. 职权划分 C. 主要目的 D. 内在缺陷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12.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经济地位优越②政治地位低下③遭受全社会的鄙视④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3.隋唐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

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 B.曲辕犁的出现及推广 C.耦犁技术的普及D.高转筒车的发明
14.“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说明了
A.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5.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农业技术进步C.土地集中加剧D.海外贸易拓展
16.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

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

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

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696万贯(千文),金14872两,银62万两。

这种情况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暴露科举制录取的弊端
C.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D.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
17.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掌管边缘民族地区事务 D.管理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事务
18.在“军机处”景点的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
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20.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政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

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A.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B.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2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2.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23.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
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官僚政治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形成与否
C.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D.经济重心南移与否
2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25.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

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

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此得出的认识是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2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激化中日矛盾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加剧内忧外患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2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2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29.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从经济角度分析,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C.“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D.“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30.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 B.工商皆本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31.(28分)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无不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在历史的长河里绽放着他独具特色的魅力。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材料三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

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

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

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四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

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五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以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

(2分)说明“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2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此观点。

(4分)
(2)据材料四,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

(6分)“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3)根据材料五,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4分)
(4)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32.(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

(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
(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33.(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农耕图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
3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
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缋,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 “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沖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10分)
(2) 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5分)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1——5BACCA 6——10DABAC 11------15DBBAB 16-----20CDDAB 21-----25CDCDB 26----30CCCDA
31
(1)历史背景: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

(2分)政治绩效:维
护国家统一。

(2分)
观点: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要针对当时的实际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动的。

(2分)“针对当时实际政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2分)
“不断变动”:元朝初年为临时机构,后成为正式机构;职责范围不断调整,日渐增多。

(2分)
(2)特点:以使用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野蛮的生产方式并存。

(3分)
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正处于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新旧生产方式并存的复杂性。

(3分)
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关卡,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

(4分)
(3)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的特点;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4分)
(4)认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或强化等方面叙述,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32
34.(12分)评分标准:
第一等(10-12分):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
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6-9分):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3-5分):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0-2分):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示例:《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

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33
【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