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技术史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科学技术史(一)
☐一、实验科学传统的建立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三次自然科学革命
☐近代化学
☐近代数学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数学的方法论意义的发现
☐“数学的方法论”以数学为方法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代表人物:伽利略、开普勒和笛卡儿。
☐伽利略在《实验者》一书中指出:自然界这本宏大的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它的印刷符号是三角形、圆形及其他几何图形,没有这些图形,人类就连其中一个词也不可能读懂,而只能在一片混沌中徘徊。
☐“世界是一本以数学语言写成的书。
”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
☐早期的开普勒深受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神秘主义宇宙结构论的影响,以数学的和谐性去探索宇宙。
☐在第谷资料的帮助下和伽利略的影响下,开普勒通过对行星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抛弃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学说,逐步走上真理和科学的轨道。
☐爱因斯坦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开普勒的惊人成就是证明下面这条真理
的一个特别美妙的例子。
这条真理是: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78页。
)
☐不仅把数学视为一门特殊知识,而且把它当作一种科学规范和普遍方法。
☐笛卡尔认为数学中借已知求未知、并循着一定的次序和途径由一个问题讲到另一个问题的方法完全适用于整个经验自然科学。
☐笛卡儿认为,数学的概念与证明,能够而且必须应用于一切世俗科学。
1637年笛卡尔发表了最有名的著作《正确思维和发现科学真理的方法论》通常简称为《方法论》。
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对西方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验科学传统的形成
☐吉尔伯特:英国著名的医生、物理学家
☐开创了电学和磁学的近代研究。
1600年《论磁》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他对磁的研究成果。
使他在物理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位置。
☐吉尔伯特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强调通过实验直接研究自然,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而不是直觉或推测。
☐他指出,我们的哲学应该从我们勤奋地加以观察的事物中成长起来,只有付诸“可靠的实验”即明显地感觉得到的实验才能使科学得以繁荣昌盛。
吉尔伯特以自己特别的号召力以及他在磁、电现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功表明他是近代实验科学传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他认为地理大发现和各种实用发明
“改变了全世界的整个面貌和事态”。
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
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
他的名言明显地表达了他的影响深远的工具主义的科学观。
☐马克思对他的方法论评价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第一节、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三次革命
☐(天文学、生理学、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近代化学的形成
☐第四节、近代数学及光学、电磁学、热学的成果
第一节、近代自然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
☐二、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
☐三、文艺复兴与科学解放
☐四、达·芬奇——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
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
一、手工工场与技术进步
(一)手工工场的出现
☐十四世纪始,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式
(二)手工工场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
☐向自然科学提出了大量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
☐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意义
(三)我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的作用
☐传入经过
☐重大意义
二、远航探险和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三、文艺复兴与科学解放
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二节、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引言——自然科学和神学的对立
☐一、近代天文学革命——从哥白尼到开普勒
☐二、近代生物学革命——血液循环的发现
☐三、近代物理学革命——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引言
自然科学和神学的对立
☐科学的每一发现,都打击着宗教迷信。
☐从科学的本性来说,它与宗教迷信是绝不相容的。
☐自然科学要生存,要发展,只有进行反对宗教禁锢的思想革命。
☐自然科学反对宗教的革命,先从天文学开始发难。
地心说体系的建立
•毕达哥拉斯学派:正圆
•柏拉图:地心、地静、匀速圆周运动
•欧多克斯:开创地心体系 27个同心天球组成的同心球—水晶球体系
•亚里士多德: 50多个同心天球组成的同心球体
•阿里斯塔克:提出日心说
•希帕卡:欧多克斯地心体系的完善者、“本轮”“均轮”
•托勒密:地心说的集大成者 70多个同心天球组成的同心球体
日心说体系的提出、传播、完善
☐阿里斯塔克
☐哥白尼
☐布鲁诺
☐伽利略
☐第谷·布拉赫
☐开普勒
☐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
☐提出日心说
☐* 太阳与固定的恒星不会运动。
* 地球绕太阳运行。
* 地球的轨道为圆形。
* 太阳位于该圆的中心。
* 固定的恒星距离太阳与地球极为遥远。
(一)哥白尼学说产生的背景
☐旧理论与观测事实的矛盾。
历法改革和航海的需要,对天文观测比过去精确得多,托勒密体系与观测数据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托勒密地心体系日益暴露出其不可解决的矛盾。
☐哥白尼等科学家基于数学和美学因素的考虑。
哥白尼在思想上倾向于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天体应该有简单完美的运动,也应该有简单完美的数学描述。
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在这一点上还不能算“合格”。
所以他想到如果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那么对天体运行的理解和描述就可能会简单得多。
(二)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1、哥白尼的出发点
☐在地心说基础上不能建成一个同观测一致的完满体系。
2、日心说的提出及要点
☐地球不在宇宙中心,它是一颗普通行星,既自转,又绕太阳——
中心天体旋转。
☐宇宙的中心是太阳。
☐天体的视运动是由于地动所致。
☐天体视运动,地面观测者直观观测到的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工作:行星运动的解释
(三)哥白尼日心说的重大意义
1、天文学
☐揭示了太阳系的真实结构,基本正确反映了天体运动的客观情况,颠倒了一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2、哲学
☐它引起了整个宇宙观、世界观的巨大变革。
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的自然观支柱,从社会文化心理层面讲,日心说对地心说的背叛也是对近千年形成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浓厚宗教情结的挑战。
☐哥白尼日心理论引起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哥白尼的著作宣布不服从权威和教条,宣布了自然科学就是要按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认识自然。
3、太阳中心学说的提出是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起点。
(四)哥白尼日心说的不足
1.太阳并非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中心。
宇宙非有限的是无限的。
2.地球并非是引力的中心。
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不全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4.日心说仅仅提供了几何上比较简单的宇宙模型,没有回答与地球
运动有关的大量力学问题。
5.天体(行星)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只是近似而非精确。
☐因为这些错误,所以日心说只能算是学说,而较地心说,却相对好一些。
因为它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
二、太阳中心说的传播
1、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谐世界》1584年出版
☐宇宙无边,无中心;
☐太阳不是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中心;
☐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系之类天体。
2、伽利略
☐用天文观测材料直接间接地支持了哥白尼学说;
☐1632年,出版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
☐布鲁诺(G i o r d a n o B t u n o,1548-1600),意大利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宗教哲学。
☐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布鲁诺信奉哥白尼学说,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为异教徒并被革除了教籍。
公元1576年,年仅28岁的布鲁诺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国长期漂流在瑞士、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他四海为家,在日内瓦、图卢兹、巴黎、伦敦、维登堡和其他许多城市都居住过。
尽管如此,布鲁诺仍然始终不渝地宣传科学真理。
他到处作报告、写文章,还时常地出席一些大学的辩论会,用他的笔和舌毫无畏惧地积极颂扬哥白尼学说,无情地抨击官方经院哲学的陈腐教条。
☐布鲁诺的专业不是天文学也不是数学,但他却以超人的预见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
☐他在《论无限、宇宙及世界》这本书当中,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他认为宇宙是统一的、物质的、无限的和永恒的。
在太阳系以外还有无以数计的天体世界。
人类所看到的只是无限宇宙中极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
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
☐他还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
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二)科学上的发展
1、第谷·布拉赫(T y c h o B r a h e,1546-1601)
☐提供了详尽准确的天文观测材料
2、开普勒(K e p l e r,)的发现
☐《宇宙的和谐》行星运动三定律
☐意义
——揭示了行星运动的真实图景
——完成了行星的运动学研究
既向力学研究提出了课题,又指出了方向。
第谷·布拉赫
(Tycho Brahe,1546-1601)
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
☐第谷于1559年入哥本哈根大学读书。
☐1560年8月,他根据预报观察到一次日食,
这使他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562年第谷转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却利用全部的业余时间研
究天文学。
1563年第谷观察了木星合土星(两行星在天空靠在一起),并写出了他的第一份天文观测资料,同时注意到合的发生时刻比星历表预言的早了一个月。
他领悟到当时用的星历表不够精确,于是开始了长期系统的观测,想自己编制更精确的星历表。
1566年第谷开始到各国漫游,并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攻读天文学。
从此他开始了毕生的天文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572年11月11日,第谷看到仙后座有一颗新的明亮恒星,便使用他自己造的仪器对这颗星进行了一系列观测,直到它1574年3月变暗到看不见为止。
前后16个月的详细观察和记载,取得了惊人的结果,彻底动摇了亚里士多德的天体不变的学说,开辟了天文学发展的新领域。
☐1572年,第谷发现仙后座中的一颗新星(银河系的一颗超新星)。
☐后来受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在汶岛建造天堡观象台,建造了许多大型精密的天文仪器。
☐经过20年的天文观测,第谷发现了许多新的天文现象,如黄赤交角的变化、月球运行的二均差,并重新测量了岁差数值(每年51'')。
☐1600年第谷与开普勒相遇,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助手。
次年第谷逝世,开普勒接替了他的工作,并继承了他的宫廷数学家的职务。
第谷的大量极为精确的天文观测资料,为开普勒的工作创造了条件,他所编著经开普勒完成,于1627年出版的《鲁道夫天文表》(Rudolphine Tables)成为当时最精确的天文表。
☐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但他的宇宙观却是错误的。
第谷本人不接受任何地动的思想。
他认为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而太阳率领众行星绕地球
运动。
他的体系是属于地心说的,这一体系十七世纪初传入我国后曾一度被接受。
☐第谷对天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所做的观测精度之高,是他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的。
第谷编制的一部恒星表相当准确,至今仍然有使用价值。
可以说,作为丹麦天文学家的第谷,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开普勒(J o h a n n e s K e p l e r1571-1630)
德国天文学家
☐开普勒利用第谷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开普勒经过大量的计算,编制成《鲁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颗恒星的位置。
直到十八世纪中叶,《鲁道夫星表》仍然被天文学家和航海家们视为珍宝。
☐开普勒主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光学》、《宇宙和谐论》、《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彗星论》和《稀奇的1631年天象》等。
1609年在《新天文学》中提出了他的前两个行星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认为每个行星都在一个椭圆形的轨道上绕太阳
运转,而太阳位于这个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运动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认为行星运行离太阳越近则运行就越快,行星的速度以这样的方式变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十年后开普勒发表了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周期的平方与到太阳之间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T21: T22=R31 :R32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行星画出一个一太阳为焦点的椭圆——打破圆的和谐
☐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划过相同的面积——打破运动的和谐
☐各行星周期的平方与各自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数学化描述
开普勒定律的意义
☐首先,开普勒定律在科学思想上表现出无比勇敢的创造精神。
远在哥白尼创立日心宇宙体系之前,许多学者对于天动地静的观念就提出过不同见解。
但对天体遵循完美的均匀圆周运动这一观念,从未有人敢怀疑。
开普勒却毅然否定了它。
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创见。
☐其次,开普勒定律彻底摧毁了托勒密的本轮系,把哥白尼体系从本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它带来充分的完整和严谨。
哥白尼抛弃古希腊人的一个先入之见,即天与地的本质差别,获得一个简单得多的体系。
但它仍须用八十几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表观运动。
开普勒却找到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用七个椭圆说就全部解决了。
从此,不须再借助任何本轮和偏心圆就能简单而精确地推算行星的运动。
☐第三,开普勒定律使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得到明晰概念。
它证明行星世界是一个匀称的(即开普勒所说的“和谐”)系统。
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受来自太阳的某种统一力量所支配。
太阳位于每个行星轨道的焦点之一。
行星公转周期决定于各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与质量无关。
而在哥白尼体系中,太阳虽然居于宇宙“中心”,却并不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没有一个行星的轨道中心是同太阳相重合的。
二、近代生理学革命——血液循环的发现
二、近代生理学革命
——血液循环的发现
☐盖仑
☐维萨里
☐塞尔维特
☐哈维
☐胡克(略)
☐沃尔弗(略)
☐林耐(略)
盖伦
☐盖伦认为肝是有机体生命的源泉。
是血液活动的中心。
☐盖伦认为血液无论是在静脉或是动脉中,都是以单程直线运动方法往返活动的,而不是作循环的运动。
☐心间隔上有小孔,血液能通过小孔,往返于心脏左右两边。
☐他所进行的解剖对象主要是狗而不是人。
☐近代科学诞生前,医学生理学中居统治地位的是盖伦的生理学说。
☐第一个敢于起来批判盖伦学说的是比利时医生、近代解剖学奠基人维萨里。
他的《人体结构》敢于向绝对权威挑战,指出了盖伦的200多处错误。
他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心是思维器官”的观点,认为脑和神经系统才是思维器官。
他针对盖伦的错误见解,指出:心室间隔不能有缺损。
他还通过亲自解剖,而发现男女具有同样多的肋骨。
☐由于他触犯教义、怀疑权威,并因为他解剖尸体,而遭到教会的迫害。
(一)维萨里——开辟道路
1、主要贡献
☐实践:一边执刀解剖,一边讲解。
医学必须以解剖学为依据,指出盖仑关于人体说法的许多错误。
☐写出专著:对人体各部分进行了较准确科学的描述。
☐2、意义
☐打击了医学中的传统观念;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开辟了发现血液循环的道路。
☐安德烈·维萨里(A n d r e a s V e s a l i u a)
☐《人体构造》
☐他在书中写道:解剖学应该研究活的、而不是死的结构。
人体的所有器官、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密切相互联系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活力的组织单位。
☐这部著作的出版,澄清了盖仑学派主观臆测的种种错误,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正轨。
可以说,《人体机构》一书是科学的解剖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二)塞尔维特——发现小循环
肺循环理论
维萨里门生
☐1、主要贡献
☐在《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描述了血液循环的过程,
发现了小循环——“肺循环”理论。
☐2“肺循环”理论内容
☐(1)心脏是血液最初的本源;(2)血液的再生过程——血液从右心室经过肺动脉流向肺部,同“吸入的空气”相混合,其中“烟气”通过呼吸被清除掉,恢复鲜红颜色的血液再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并进入左心室。
又向全身输送。
☐他还认为在肺中存在着一些很巧妙的装置(看不见的微血管),并且极微细的肺动脉分支和肺静脉分支相连结;并预见到血液按心肺循环流动的生理意义。
☐限于当时条件,他未能提出有系统的循环的概念,“循环”一词未被使用。
但后人基于他的功绩,常将肺循环称为“塞尔维特循环”。
☐3、意义
☐正确解释了血液的心肺循环;
☐统一了盖仑所说的二个独立的血液系统,为发现全身的血液循环开辟了道路;
☐主张灵魂本身就是血液,把超自然的神灵归结为自然物,有进步意义。
☐他的肺循环学说违反教义,因此尽管他逃过了异端裁判所的制裁,却又落入加尔文教派的手中。
1553年10月27日在日内瓦被活活烧死。
(三)哈维的发现
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
1、哈维的工作,他通过实验发现:
☐血液的流向;血液的流量;血液循环的路线;
☐预言:在静脉和动脉的末端有一细小通道把二者联系起来——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意义
☐提出了血液在人体内不断循环,即大循环的理论。
推动了比较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把血液循环说与太阳中心说进行类比,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物质运动的统一性。
☐他活体解剖过80多种动物,亲自观察动物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经过12年的科学实验,建立了完整而正确的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论。
主要内容:左心室→主动脉→动脉→小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静脉→大静脉→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
☐为了让人们接受他的观点,证明人的血液循环也与动物是一样的,他还在人身上反复地实验。
他请了一些比较瘦的人(容易在身上找到血管)。
他把那些人手臂上的大静脉血管用绷带扎紧,结果发现靠近心脏的一段血管瘪下去,而另一端鼓了起来。
他又扎住了动脉血管,发现远离心脏的那一端动脉不再跳动,而另一端,很快鼓了起来。
证明完全与动物的血液循环是一样的。
☐他在书上告诫人们:“无论是教解剖学或学解剖学的,都应当以实验为依据,而不应当以书籍为依据;都应当以自然为老师,而不应当以哲学为老师。
”
☐直到哈维逝世以后的第四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被意大利马尔比基教授改制为显微镜用于医学上,观察到毛细血管的存在,才真正证实了哈维理论的正确性。
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的被确认,标志着当时的科技在医学领域中的显著成就。
☐哈维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的工作标志着新的生命科学的开始,属于发端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维因为他的出色的心血系统的研究(以及他的动物生殖的研究),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革命的巨匠。
他的《心血运动论》一书也像《天体运行论》、《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体系的对话》、《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著作一样,成为科学革命时期以及整个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三、近代物理学革命
——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近代以前的力学
☐□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
☐ₗ牛顿开创的时代
经典力学
即牛顿力学
由牛顿最后
总结完成。
☐经典力学理论主要内容是: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F(合)=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正反比。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对“力和运动”提出过许多观点,他的著作一度被当作古代世界学术的百科全书,在西方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致他的很多错误观点在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
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这个问题。
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
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
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
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
☐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
☐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导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6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通过科学实验,对力学现象进行准确的研究。
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等,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力学逐渐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了很大的进展。
☐开普勒是第一位要求用因果关系来诠释星体运动的科学家。
他从第谷·布拉赫对火星的天文观测资料里发现了火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差不多于同时,伽利略用抽象的数学定律来解释质点运动。
传说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不同质量的球来试验它们是否同时落地。
虽然这传说很可能不实,但他确实做过斜面上滚球的数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