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

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以加强感叹或疑问的程度。

这种句式我们把它称为主谓倒装句,也叫谓语前置。

谓语前置主要用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河曲地方的智叟讥笑地阻止他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一、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

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流畅顺口。

特点是用“者”煞尾,意为“的”,或用“之”做后置的标志。

(1)表数量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做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指南录后序》)——坐在桂公塘围堤里,数千敌骑从围堤门口经过,差点儿落在敌人手里死去。

(2)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大多要借助于一定的结构助词作为形式上的标志。

主要格式如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报秦王的人。

例句中“可使报秦”做“人”的定语。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马,吃一顿可能吃尽一石粟。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佩带着闪光的长剑啊,带着高耸的切云帽。

二、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词组,这个词组叫“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

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

常见的格式如下:(1)[乎……]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只能做补语。

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

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

(2)[于……]由“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

①表示比较。

例:长于臣。

(《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

②表示处所。

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

(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

④对象。

例:赵氏求救于齐。

(《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3)[以……]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