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4讲 选考命题社会热点透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透视(5份)(5份打包)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热点透视1
科学发展,共他和谐(一)热点扫描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经济健康、和平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这成为近几年的高考长效热点。
(二)知识链接1.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关于民本(人本)方面的思想。
2.工业革命的影响。
3.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4.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5.欧美国家缓和社会矛盾的实践。
【考向示例】(2014年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必然造成农村的相对衰落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A、B两项错误,C项正确。
农民远离故土,无法形成“城镇”,因此,D项是错误的。
答案为C。
1.古人造字意蕴深远,“伪”者“人为”也。
“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现哪家学派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解析:A“伪”意为虚假不真实。
“伪”者“人为”也,故应反对人为。
由此可知“伪”字的造字最能体现道家思想。
2.(2014邯郸调研)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五个基本保障项目是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补助、老年补助、未成年人补助。
这项法律旨在() A.恢复国家信誉B.鼓励建立工会C.扶助弱势阶层D.调整劳资关系解析:C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保障项目分析可知,其目的是扶助弱势阶层,故C项正确;A项是金融方面措施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项是工业方面措施,不符合题意;题干不涉及劳资关系,故D项排除。
()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先生遗像和廖恺先生遗像。
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第一部分板块四选考四
知识点内在联系与逻辑框架
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
理解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农耕文明的关系,西
方民主制度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等。
革命斗争与民族解放
探讨近代中国革命斗争与民族解放的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阶段革命任务的变化和革
命力量的壮大。
思想文化与时代变迁
分析思想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如文艺 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启 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等。
04
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阅读材料类型及特点分析
历史学家撰写的专著或论文,具有系 统性和深度,但可能存在作者的主观 解读。
反映当下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报道,具 有时效性和现实性,但需要注意报道 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原始史料
历史著作
教材教辅
新闻报道
包括古籍、碑刻、文书等,具有真实 性和直接性,但语言古奥,需要一定 的文言文基础。
内容范围
选考四主要涉及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 说等四个模块。
特点分析
选考四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思想性、 全球性等特点,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 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等能力。
命题趋势与重点难点
命题趋势
近年来,选考四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对 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考查,强 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重历史知识 的综合运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辅 导与测试课件第一部 分板块四选考四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选考四概述与考试要求 • 知识点梳理与体系构建 • 典型题型分析与解题技巧 • 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 实战演练与模拟测试 • 备考心理调整与应试策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4部分 高考讲座(三)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
高考讲座(三)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答题讲练“全国卷第42题”,有人称为“开放型试题”,也有人称为“探究型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
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历史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1.命题特色——试题命制灵活化、探究化(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
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其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大多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应试策略——学科思维史论化、素养化(1)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
”(2)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
(3)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
(4)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方法: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
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
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
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攻略特色专题讲练课件 特色专题讲练专题三 聚焦社会热点(73张PPT)
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的历
史举措和政策必将成为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角度一:对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 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 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考查;考查对古代以农立国的思
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
影响的考查,理解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 角度二: 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近现代不同历史时
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 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二
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角度五: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重视民生:新经 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忽视民生: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 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政治问题。每年的两 会热点之重就是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 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我们 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基石。梳理古今中外有关民生问题的重大举
措,借鉴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教训,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角 度,复习时应格外重视。
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
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角度三: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新中国 成立之初农村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文革”进一步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新时 期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角度四:近现代西方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文
命题视角
角度一: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
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练酷讲义: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含答案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2)均衡化①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③世界史: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
(1)情境化(2)前沿化3.试题设计——立意高远,凸显能力(1)材料化(2)探究化①从具体所涉及的考点看,全国卷重点考查的是历史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一些高频出现的考点如儒学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经济结构变动、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设探索、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美苏冷战等内容显然属于双重主干知识,既是现行教材的主干知识,又是学科绝对主干知识。
这方面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探究化的特点。
(1)平稳化(2)主流化①高考考查侧重点大多是积极、进步的内容,重点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正面影响,对消极、落后、负面的内容考查较少。
既然历史高考选择题的题型以材料式的选择题为主,也就是说,题干的表现形式就是给出各种形式的材料,如文字、图片、表格等,那么解题时同学们只要能够迅速、准确地依托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掌握研磨选项的技巧,将题干与选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主动甚至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笔者将依据多年备考经验总结的“四诊法”与大家共享。
1.诊断时空时空范围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它往往有助于排除与该时空条件无关的选项。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4情景素养新题型挥斥方遒新高考第3编命题情境__四大命题情
第三编命题情境——四大命题情境研考高考标准必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命题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个方面。
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内容研读一、新高考“命题情境”之“学术情境”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高考命题新情境中的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1.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1)客观题命制思路:给出学者的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论或驳论,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所涉史事的来源从教科书内变为教科书外。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2题引入云梦秦简《日书》中关于善马标准的规定,考查军事战争对相马术发展的影响。
②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
如2022年浙江6月选考第4题引入历代职官的演进,考查不同朝代职官的排序。
③增加异质学术情境的数量,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
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2题引用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主观题的命制思路①给出学者的观点,要求判断支撑该观点的证据。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16题,要求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观点。
②给出学者的事实叙述,要求推测其意欲得出的观点。
如2021年山东高考第16题提供多角度史料,要求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③给出多个学术观点,要求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
如2020年山东高考第16题,根据提供的三幅人口密度图判断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试题解答的应对策略(1)关注两类知识。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社会热点专项练(五)含解析
社会热点专项练(五)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
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反映出,孔子()A.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B.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C.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D.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解析:依据材料“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孔子强调周天子权威,强调的是维护礼制,由材料“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可以看出孔子维护周礼,以周制为正统,整个材料共同反映了孔子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
答案:B2.[2020·山东淄博摸底]下图是宋代的一幅墓葬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与汉唐时期墓葬壁画突出表现墓主身份地位的盛大场面不同,宋代墓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
这说明宋代()A.中原地区经济衰退B.封建等级观念的逐渐削弱C.男女家庭地位平等D.追求和睦的理想家庭模式解析:根据材料“与汉唐时期……的盛大场面不同,宋代墓葬壁画以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其强调伦理纲常,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和睦、日常生活和顺成为理想的家庭模式,故选D项。
材料无法反映中原地区的经济状况,排除A项;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强调三纲五常,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男女的家庭地位并不平等,故排除B、C两项。
答案:D3.清代潘耒盛赞顾炎武:“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土风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潘耒认为顾炎武()A.脱离了传统儒学的束缚B.思想的社会影响广泛C.传承了陆王心学的精髓D.具有求实批判的精神解析:根据题干“详考其得失”“民土风俗”“元元本本”“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可以看出潘耒认为顾炎武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体现的是求实的批判精神,D项符合题意。
最新-2021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从历史到现实全方位诠释6大热点主题 热点主题1 精品
2.经济上:铁器使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 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百家 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社会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礼崩乐坏, 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5.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比较稳固的共同体,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 成。
(二)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后的机遇与挑战:从封建制度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转型
关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天朝上国”在闭关锁国中步 键 入近代前夜;国门洞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成 词 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败。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 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啡、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 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
(3)思想上: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 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独 关键词
立自主登上国际外交舞台,彰显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 (1)美苏“冷战”: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 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行敌视中 国的外交政策。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 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 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新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热点2脱贫攻坚民生福祉
热点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脱贫攻坚 民生福祉
第四部分 热点聚焦
历史
[热点解读]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表示,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 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 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全面小康圆满收官,我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 摘帽,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时光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筚路 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人间奇迹!
4.宋朝的社会保障内容涉及灾害保障、弱势群体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 几乎涵盖了以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的全部内容。 5.明朝初年政治清明,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延续了宋朝的做法。明朝设 有养济院是以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为主的社会慈善机构。明太祖曾 两次发布诏令,宣布对孤寡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 6.康雍乾盛世期间,不仅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也有了社会福利的雏形。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栖流公所职能增多,管理方式变化,体现传统的社会治理方 式发生变化,故选C项;栖流公所属于社会管理机构,不是经济结构,排除A项;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指的是主权丧失,材料中栖流公所职能增多不是 主权丧失,排除B项;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除D 项。
5.(2020河北廊坊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 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 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 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 救济的特点是( )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考研究学案
高考研究高考研究(一) 选择题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历史选择题根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依次考察,三局部的题量根本稳定,均为4道。
中国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中国近现代史那么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世界史的命题也相对均衡。
具体统计如下:一、中国古代史(4题)2021年2021年2021年3年模块汇总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卷Ⅰ卷Ⅱ卷Ⅲ政治经济文化24题汉代儒学地位汉字演变历程西周重史传统分封制影响春秋战国商业文字开展演变?墨子?中的科技夏商时期政治战国以前农业3题2题4题25题汉代庄园经济科举制的影响汉承秦制西汉王国问题官修史书特点西汉经济开展唐朝藩镇割据西汉小农经济宋朝选官制度6题3题—26题宋朝重史传统宋朝土地政策唐朝书法艺术唐朝史料实证经济重心南移唐朝自耕农宋朝手工业唐三省六部制古代医学开展3题4题2题27题明朝地方体制清朝两岸关系明朝商品经济明朝商品经济明朝君主专制宋朝史料实证明朝朝贡贸易明清昆曲文化明朝文化气氛4题3题2题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阔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局部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局部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化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拟成熟的全功能题型。
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察深度逐年加强。
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表达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
这说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察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察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察考生的主观认识。
2021高考通史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社会热点专项练4
社会热点专项练(四)一、选择题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
这表明儒墨两家都()A.忽视了个人利益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C.追求个性的自由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B[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排除。
]2.在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不会永远存在。
西汉董仲舒指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
”隋朝王通说:“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
夷狄之德,黎民怀之。
”据此可知()A.王朝存续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行德B.古代王朝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儒家思想逐渐背离先秦的孔孟之道D.儒家的民族思想逐步走向开明包容D[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三统之变”只有“中国”有,“近夷遐方”是没有的。
而王通认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
因此西汉儒家的民族思想较为保守,而到隋朝时已逐步走向开明包容,故D项正确;A、B两项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出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
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A.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B.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C.反映了古代自然灾害频发D.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A[由材料“贤良……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可知,与天象变化有关导致统治者重视,这种情况是受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主张的影响,故A项正确。
2021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二轮提优导学(江苏专用)社会热点 32_【要点整合】
要点整合一、学问链接(一) 中美关系的历程1. 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斗:美国趁火打劫,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1844年)、《天津条约》(1858年),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2) 八国联军侵华战斗:美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斗,战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 解放战斗: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2. 中国现代史(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①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逼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② 1953年朝鲜战斗停战以后,美国舰队连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逼。
(2) 中国重返联合国①由于美国实行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始终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美国连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②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中美关系正常化① 20世纪70年月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开头缓和。
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1971年4月,在日本进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平安事务助理基辛格隐秘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③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头走向正常化。
2021高考通史历史统考版二轮复习社会热点专项练2
社会热点专项练(二)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
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以上现象说明上海() A.成为全国时尚中心B.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学生普遍崇洋媚外D.西式生活方式的发展D[根据材料“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可知,西式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故D 项正确。
]2.下图为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的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B.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C.外商企业压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D.20世纪前后民族企业发展迅速D[在近代中国,外商企业依仗着不平等条约长期保持着对民族企业的压制状态,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始于1924年,与图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通过图中数据不难看出,与1872—1894年相比,民族企业在1895—1913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增幅甚至大于外商创办的企业的增幅,故C项错误;通过图中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的民族企业在20世纪前后发展迅速,故D项正确。
]3.右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
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C[材料“一夜风吹一尺长”反映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渴望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的愿望,故选C项;寓意不反映讽刺,故排除A项;改造不涉及产业比例,故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排除D项。
] 4.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