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7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吊"译为安慰,“私”译为偏爱,“诳”译为欺骗,“妻子”译为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2)“比”译为等到,“视”译为对待,“从兄弟”译为同堂兄弟。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私”“妻子”“比”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似乎天地荒芜,.
3.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相对应的一项
①大明湖畔,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②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③笔诤时政,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①李清照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B。 ①老舍 ②李白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8。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答案】5. C 6. 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分析概括。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如本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是为了凝聚族人。
点睛: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备受”和“倍受”,前者说“备”,是从范围的角度而言,后者说“倍"是从程度的角度而言.(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积贫积弱”和“积重难返”,后者言“难返”,这与语境中 后来的“独立富强”矛盾.(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5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B.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D。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处,从“屈辱”到“崛起”,可以知道前面是叙述中国曾经的状况,后面是现在的情况,如使用“积重难返”则不合语境。备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第二处,从语境来看,应是强调当初所受磨难的范围,应使用“备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4。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结合题干提示,注意诗句内容的分析,抓住关键字词,综合利用所学的文学知识,本题难度较大,提倡使用排除法。如本题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7. (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8。 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扭转世风”;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
【解析】
选自:《震川先生集》 作者:归有光 年代:明代
C。 ①老舍 ②苏轼 ③白居易 ④屈原
D。 ①李清照 ②李白 ③白居易 ④屈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①“大明湖畔,故居在垂杨深处”指的是李清照的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李清照的文集,“文采有后主遗风”指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婉约风格。②“酒”和“月”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放眼已无高力士”是运用了李白作诗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典故,“旷怀犹忆谢将军”中“谢将军”出资李白《蜀道难》中写到的谢灵运。③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咏写时事;并建了杭州西湖白堤。④“何处招魂”“当年呵壁”“应识九歌心”分别指的是屈原的代表作《招魂》《天问》《九歌》,屈原在《离骚》中常常用“香草”自喻,而“三户地"是指楚地,也指屈原的故国楚国.故选D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 ④①③②B。 ④③①②C. ③①②④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从材料首句两个分句的意义和结构可知,第一处横线必须选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可知后面第三处必须选第②句;据此可排除其它三项。故选C。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释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B。 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7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吊"译为安慰,“私”译为偏爱,“诳”译为欺骗,“妻子”译为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2)“比”译为等到,“视”译为对待,“从兄弟”译为同堂兄弟。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私”“妻子”“比”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似乎天地荒芜,.
3.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相对应的一项
①大明湖畔,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②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③笔诤时政,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①李清照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B。 ①老舍 ②李白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8。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答案】5. C 6. 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分析概括。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如本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是为了凝聚族人。
点睛: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备受”和“倍受”,前者说“备”,是从范围的角度而言,后者说“倍"是从程度的角度而言.(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积贫积弱”和“积重难返”,后者言“难返”,这与语境中 后来的“独立富强”矛盾.(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5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B.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D。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处,从“屈辱”到“崛起”,可以知道前面是叙述中国曾经的状况,后面是现在的情况,如使用“积重难返”则不合语境。备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第二处,从语境来看,应是强调当初所受磨难的范围,应使用“备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4。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结合题干提示,注意诗句内容的分析,抓住关键字词,综合利用所学的文学知识,本题难度较大,提倡使用排除法。如本题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7. (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8。 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扭转世风”;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
【解析】
选自:《震川先生集》 作者:归有光 年代:明代
C。 ①老舍 ②苏轼 ③白居易 ④屈原
D。 ①李清照 ②李白 ③白居易 ④屈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①“大明湖畔,故居在垂杨深处”指的是李清照的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李清照的文集,“文采有后主遗风”指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婉约风格。②“酒”和“月”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放眼已无高力士”是运用了李白作诗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典故,“旷怀犹忆谢将军”中“谢将军”出资李白《蜀道难》中写到的谢灵运。③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咏写时事;并建了杭州西湖白堤。④“何处招魂”“当年呵壁”“应识九歌心”分别指的是屈原的代表作《招魂》《天问》《九歌》,屈原在《离骚》中常常用“香草”自喻,而“三户地"是指楚地,也指屈原的故国楚国.故选D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 ④①③②B。 ④③①②C. ③①②④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从材料首句两个分句的意义和结构可知,第一处横线必须选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可知后面第三处必须选第②句;据此可排除其它三项。故选C。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释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B。 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