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疾病中医治疗(最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疾病
一、颈椎病
(一)、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
1、颈型颈椎病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
2、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3、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
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花感。
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5、交感型颈椎病
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及咽部异物感等。
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
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药物:葛根20g,白芍30~60g,威灵仙15g,川芎12g,当归12g,延胡索12g,羌活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
加减:上肢麻木严重者,威灵仙、羌活均增至20g,加独活12g,木瓜12g,地龙10g;伴头痛头晕、欲呕或呕吐者,加天麻12g,半夏12g,藁本12g;下肢无力、步履困难者,加山茱萸12g,鹿角胶(烊化)12g,黄芪15g。
用法:每日1剂,文火煎汁,两次相兑,分2次服。
10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河南中医》
2、毫针疗法
主穴:百会、风池。
配穴:C4~6 夹脊穴,天柱、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外关、合谷。
操作:病人取俯伏坐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用直径0.38mm,长度40~65mm 毫针刺入穴位。
针百会时,沿头皮平刺30~40mm。
颈、肩部疼痛明显者迎经脉循行方向刺入,施行快速捻转,强刺激使针感沿经脉放散到颈部;颈、肩部麻木明显者随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捻转角度小,用力轻。
风池穴可深刺3O~45mm,针尖向鼻尖斜刺,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向头顶颞部、前额扩散。
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中国民间疗法》
3、温针灸
主穴:风池、颈1、颈2夹脊穴或局部结节或压痛处。
操作:用3寸毫针,刺入1~1.5寸深,针柄处加艾条,灸3壮。
1次/d,10次为1个疗程。
《中医药导报》
4、实按灸
主穴:以阿是穴为主,若无明显压痛,取颈夹脊穴。
操作:用普通药物艾卷,将艾卷的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在穴位上覆盖5~7层白棉布并用左手固定,右手持艾卷并将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按在白棉布上,当患者感觉到灼热时立即将艾卷提起,稍待片刻,再重新按下,若艾火熄灭,重新点燃,或用 2~3支艾卷点燃轮流交替使用。
每穴按灸 5~10次,灸至局部皮肤呈现红晕,并使患者感觉到灸火的热力透达组织深部为度。
每日 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2天,治疗2个疗程。
《实用中医药杂志》
5、雷火灸
主穴:风池、大椎。
操作:点燃2支药,固定在灸具上,选取风池、大椎穴,距离皮肤 2~3cm,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灸的时间不能少于10min,每个穴位来回灸为一次,灸9次为1壮,每壮之间用手压一下被灸处,灸3~4壮,每天1次。
疗程为 10d。
《临床医学》
6、热敏灸
主穴:在头颈肩部及上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初始多在易出现热敏现象的颈夹脊穴、百会、大椎、至阳、手三里、阳陵泉等穴位附近或皮下有硬结、条索状物等反应物部位。
操作:按下述 4 步骤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和温和灸,先行回旋灸 2 min 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当某穴位出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 (或微热) 远部热、表面不热(或微热) 深部热或其他非热感等(如酸、胀、压、重等) 感传时,此即是热敏化穴,探查出所有的热敏穴后,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至感传消失、皮肤灼热为止。
完成 1次治疗的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
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7、温和灸
主穴:天柱穴(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旁开 1.3寸处)。
操作:用 1.2cm×20cm 青艾条,灸双侧天柱穴,每次 30~50分钟,每天 1 次,20 天为 1 个疗程。
注意施灸穴位处应除去毛发,并防止局部烧伤皮肤。
《中国中医药》
8、耳穴贴压
主穴:颈椎、神门、枕、肾。
配穴:眼花者配屏间,头痛头晕者配缘中、心、肝;耳鸣者配耳中、内耳、内分泌;恶心呕吐者加交感、肾。
操作: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双侧耳穴。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 3~4天换贴1次。
《河南中医》
9、耳穴按摩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双手掌擦患者耳廓数下,以大拇指指腹沿皮质下-脑垂体-对耳轮内侧缘-耳屏前;沿耳轮4-耳轮3-耳尖循环按摩,以打通任督二脉,再用两手拇指、食指提捏对耳屏,由前下方向外上方来回按摩。
每日1次。
《中华中医药学刊》
10、灵龟八法
主穴:根据灵龟八法逐日按时开穴法,按照谢氏的《灵龟八法开穴简表》,采用按时取穴法,分别选取列缺-照海、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4组中的1组进行针刺。
操作:常规消毒后,先针刺开穴,得气后针刺配穴(如列缺为开穴,则照海为配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针1次。
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
《新中医》
11、刺血拔罐
操作:患者取坐位,低头,充分暴露颈部,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取七星针由上而下叩刺:(1)督脉经从哑门叩刺到大椎穴;(2)足太阳膀胱经从天柱穴叩刺到风门穴;(3)足少阳胆经从风池穴叩刺到肩井穴。
医者充分运用腕力均匀叩刺,忌粗暴用力,令局部出血为度,如有明显压痛部位须重点叩刺,叩刺后加拔罐数只,可吸出大量瘀血。
隔日叩刺1次,每次选用2条经脉,交替叩刺,10天为1个疗程。
《上海针灸杂志》
12、水针刀
操作:以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维生素 B
等注射液配制松解液,选择肌结
12
节、肌条索或韧带、肌腱粘连处进行左右上下疏松剥离治疗。
确定治疗点,严格无菌操作,局部常规消毒,无菌孔巾覆盖,刀口线与肌纤维、韧带或肌腱方向一致,快速进刀至皮下,抽无回血,注射0.5~1ml,先行浅筋膜松解,然后进刀至肌纤维、韧带或肌腱中,再次抽无回血注射松解液3ml,行左右上下疏松剥离治疗。
若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放射样疼痛,应该调整进刀方向。
治疗完毕即出针,以干棉签压迫针孔,术毕创可贴贴伤口,每次3个点,每7天一次,连续 3次观察疗效。
《光明中医》
13、推拿手法
操作:第一步,肌群放松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拇指指腹或掌根进行推揉、点按颈项部双侧的肌群,然后用滚法或揉法放松颈肩部及上背部紧张痉挛、僵硬的肌肉,手法渗透有力,至肌肉深层温热,大约10min。
第二步,反应点松解法。
该步重点对颈后部两侧及肩上部、上臂僵硬的肌肉、结节点及按痛点进行施术,用一指禅推法、拿法和弹拨法,手法轻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约10分钟,使患者肌群放松。
第三步,穴位点按法。
点按风池、缺盆、天宗、极泉、肩井、肘髎、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灵活运用,对症选穴,疏通经络,松弛颈肩臂部肌肉,约6分钟。
第四步,牵引旋扳法。
医者立于患者后方,双肘支于患者双肩,双手掌托于患者头两侧的乳突处,四指扶患者双下巴,拇指扶头后发际,向上牵拉,约 1~2 分钟,然后左右侧各进行一次旋转扳法。
第五步,臂丛牵抖法。
医者双手握患者手掌,于手掌向上及向下的旋前旋后位分别牵抖患肢3~5次。
以上治疗每日1次,连续7次,休息3天后再治疗2次为1个疗程。
《福建中医药》
14、小针刀
治疗点:取颈背压痛点或颈椎病变部位1~4 点为治疗点。
操作:选用汉章牌小针刀Ⅰ-3 型,Ⅰ-4 型。
患者取坐位,将头支撑稳妥,或健侧卧位,头部适当垫枕,保持脊柱水平位,颈部尽量前屈。
常规消毒,以1%利多卡因液治疗点局麻,接着按针刀进针四步规程:即定点,定向,加压分离,操作进针,使刀口线与脊柱纵轴方向一致。
垂直刺入皮下直至病变部位。
此时患者多有酸胀、麻痛感,术者则感到刀下沉紧,沉滞及坚韧感,遇有骨质则为坚硬感。
在该处进行
纵行疏通剥离二、三刀,再横行剥离二、三刀。
有骨刺感时在其上铲削二、三刀。
拨出针刀后向病变部位每点注入混合药液2ml(内含利多卡因20mg,维生素B
1 100μg ,强的松龙5 mg)局部轻度按摩,左右旋转及提拉头部数20mg,维生素B
12
次,4天施术1次,3次为1个疗程。
《中国误诊学杂志》
15、穴位埋线
主穴:颈穴1与颈穴2(分别位于C5和C7棘突旁开1.5寸处,均为双侧);配穴:颈型加大椎、大杼;神经根型加大杼、肩井;椎动脉型加完骨。
操作:先令患者俯伏坐位,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垂直快速进针。
当针尖到达皮下组织及斜方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角向枕部透刺,寻找强烈针感向头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创口贴敷固定。
每20天埋线1 次,每次为一个疗程,共 5 次。
《光明中医》
16、穴位注射
主穴:颈夹脊穴(指相应病变椎体处棘突下旁开5分取之)。
操作:药物选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L (含5mg) 、骨肽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1mL。
患者取坐位,头前倾10°或30°。
采用一次性 5mL空针 (加长型针头)。
选准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针尖与颈椎成 70°角进针,深入 1.2 ~1.5 寸 ,待针感传导至枕、肩、臂、肘、指等处时 ,将上述3种药物混合液缓慢注入穴位。
每次取患处颈夹脊穴 4个穴位 ,每穴分别注入1mL混合药液。
然后用 TDP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 )照射患处 30分钟。
隔日1次, 5次为 1个疗程。
《世界中医药》
17、药石蒸熨
药物: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附子 20g,肉桂15g,桂枝20g,麻黄30g,细辛15g,羌活20g,丁香15g,川椒15g,艾叶20g,红花 20g,当归 20g,川芎30g,威灵仙30g,伸筋草 30g,透骨草30g。
操作:药袋的制作: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细末后装入 30cm×10cm的薄布袋内备用。
另精选直径 1.0~1.5cm 的鹅卵石 (或光滑无角的砂石)2kg,置锅内以武火翻炒15min,装入另一稍大的布袋内备用。
将如法炒热的石袋放在床头置枕部
位,再把药袋放在石袋上方。
嘱患者取仰卧位,颈后部正对药袋。
如温度过热可垫数层纱布调整,以颈部感觉略烫为度。
当温度降低则适时减取所垫纱布,可翻转石袋保温。
每日治疗1次, 每次蒸熨45~60分钟。
10天为 1个疗程。
《辽宁中医杂志》
18、药物竹罐疗法
药物:桂枝30g,防风20g,红花20g,露蜂房10g,女贞子 30g,威灵仙20g等。
置于以干毛巾缝制的口袋内,封口,用3000ml水充分浸泡后,煎煮,待药液沸腾后,保温于45℃左右,以备拔罐时用。
竹罐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径 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 6~8cm或 8~10cm长的竹罐,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
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
操作:拔罐部位分别以大椎、双侧肩井、双侧天鼎及双侧肩胛骨内上角为中心,共拔7个罐。
先将竹罐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 1 min,然后用镊子夹出,再用手将其中的沸水或药液甩干再放于治疗部位,借助于沸水或药液的热力排出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
每次留罐 7~10分钟。
1次/天,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二、落枕
(一)、临床表现
落枕又称“失枕”、“失颈”,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又称颈部伤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般表现为头向患侧倾斜,一侧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及上臂扩散,颈项活动受限,并有明显压痛。
现代医学认为是颈部肌肉痉挛所致,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或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所致,一般无器质性病变。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药物: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生姜各12g ,薄荷、甘草各 6g。
加减:寒气重者去柴胡、薄荷,加桂枝5g,细辛4g;痛剧者加乳香6g ,没药6g;有内热者加石膏30g,葛根15g;体实者去人参;瘀滞重者加当归12g;兼湿
热者去人参,加黄柏8g,苍术12g。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药渣用毛巾包好趁热敷患处。
治疗1~5天。
《广西中医药》
2、颈三针
主穴:天柱、百劳、大杼。
操作: 使用环球牌30 号不锈钢毫针, 取坐位,常规消毒进针,天柱、百劳选用1.5 寸毫针,直刺1寸,得气后行提插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天柱穴酸胀感可放射至头后部,大杼穴选用1寸毫针,直刺0.8寸,局部酸胀,向肋间放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治疗同时嘱患者做颈项各项活动。
《山西中医》
3、手三针
主穴:后溪穴,向掌心垂直刺入 1.0~1.5寸;中渚穴,以 30°向腕部斜刺1~1.5寸;三间穴,垂直刺入 0.8~1.0寸;均取患侧穴位。
操作:患者取坐位,微握空拳稍放松,穴位定位后,皮肤常规消毒, 选用华佗牌 30号 2寸毫针,针刺后溪、中渚、三间穴, 然后快速提插捻转针柄行强刺激手法,得气后,令患者起立,做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旋转活动, 范围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待感到疼痛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者提插捻转针体以加强刺激,同时,再令患者活动颈部,如此反复进行。
待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即可起针,每日治疗 1次。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透刺法
主穴:风池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患侧朝上)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 (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 0.30mm×50mm一次性无菌毫针。
采用挟持进针法,快速进针,针尖向对侧风池穴,进针 40~45 mm,施捻转泻法 (捻转频率为 90次 /分钟,捻转幅度为 180°)1 分钟,使针感沿后项向肩背部传导,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运针1次。
《中医药导报》
5、温针灸
主穴:阿是穴、后溪、落枕穴、列缺。
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或侧卧位,消毒后取 0.35×40mm 毫针于压痛点处及穴位处垂直刺入,行提插捻转,用泻法,得气后取约2 cm 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
距皮肤2~3cm,从其下端点燃施灸,留针30分钟,治疗中如患者觉烧灼感,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减热感。
《针灸临床杂志》
6、穴位注射
主穴:阿是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头略前倾。
取局部疼痛最明显的一点即阿是穴。
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 4 ml,局部常规消毒,进针有酸胀感且回抽无血后,缓慢推注药液 2 ml,出针以消毒棉签按出针孔。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7、平衡针刺
主穴:主穴取颈痛穴,辅穴取肩痛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采用平衡针法,颈痛穴位于无名指与小指指掌关节结合部的正中点,手呈半握拳姿势取之。
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
针感以局部酸麻胀痛为主。
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侧1寸,针刺体位取坐姿膝直位。
亦采用交叉取穴,应用提插针刺手法,以远距离(足面足趾)触电式针感为佳。
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泻法,针感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15 分钟,并嘱患者尝试活动颈部。
《上海针灸杂志》
8、揿针
主穴:阿是穴、肩中俞、肩外俞、肩井。
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将灭菌揿针(苏州华佗牌)埋在上述穴位上;接着在15分钟内让患者颈部旋转屈伸进行配合的运动治疗,并同时对感受的新阿是穴(疼痛阳性点)再补埋揿针(其间“让患者颈部旋转屈伸运动、感受其他阿是穴、补埋揿针”的治疗次数为2~3次)。
《江西中医药》
9、巨刺法
主穴:昆仑。
操作:患者双下肢伸直端坐在诊疗床上,用28~30号1.5寸华佗针灸针针患病对侧的昆仑穴,如双侧患病针双侧,施捻转补法,使局部有热感并有针感沿小腿外侧向上传导为宜,留针30min,每lOmin行针1次。
针刺得气后保持患者坐姿不变,嘱患者开始小幅度做前屈、后仰、侧屈及旋转颈部活动,一般宜向痛甚方向活动,运动幅度逐渐加大,患者有越来越轻松的感觉,直至针刺结束。
《中国民间疗法》
10、腹针疗法
主穴: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配穴:颈项双侧疼痛加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加下脘、商曲(双)。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25 mm×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快速针入上述穴位,调整到规定深度后留针 30 min起针。
进针深度:中脘深刺,针尖至腹壁肌肉层之上;滑肉门中刺,针尖至脂肪层中;商曲、下脘浅刺,针尖入皮下即可。
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1、眼针
主穴:根据眼针8区l3穴分布规律,采用病位取穴法,选取患侧眼部上焦区(位于眼外眦与眼眉外 1/4连线之眶缘皮下)。
操作:取长 15 mm(直径0.35 mm)短毫针,先用左手向鼻侧压住眼球,并使眼眶内侧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与皮肤约 15度角,用平刺法自外眦沿眶缘刺向眼眉方向,进针约8 mm,一般不用手法,如针后无得气感,可稍提针,重新调整方向再刺,或可刮针柄数次促其得气。
得气时可有触电样及酸麻、发热、发凉、窜动感。
如仍未得气,则可在健侧眼对称部位之上焦区再刺一针,然后嘱病人活动颈部,直至疼痛大减或消失。
留针5~15min。
《人民军医》
12、腕踝针
主穴:根据腕踝针区域划分,落枕部位多发生在上5区和上6区,所以,腕部刺激点选取患侧上5和上6。
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选取30号1.5寸毫针,左手用舒张或提捏手法固定穴位,拇、食指固定针柄,中指紧贴针身,使针尖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
进皮后,针尖朝向头部,将针体放平,与皮肤呈10度左右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层缓慢刺入约1.4寸,以针下有松软感,而病人无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宜。
同时,嘱患者做各方向的转颈运动,动作轻柔,但幅度尽可能的大。
留针30~60min,其间,不行针刺手法。
每日1次,3次为l疗程。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13、电针
主穴:悬钟、后溪。
操作:让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放松全身肌肉,暴露穴位。
先取双侧悬钟穴,术者持2.5寸毫针双手同时进针,直刺1.5~2寸。
后选双侧后溪穴,直刺0.3~0.5寸。
根据病人体质分别采用强刺激或中强刺激手法。
使之产生酸胀沉麻感,然后接通G6805治疗仪。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次15~20 min。
治疗期间令患者前后左右转动头颈部。
活动范围由小逐渐增大。
《临床医学》
14、艾灸疗法
主穴:大椎穴、大杼穴、天柱穴、天宗穴、肩中穴、阿是穴。
配穴:背部疼痛加后溪;头痛恶寒加风池。
操作:艾条悬灸,每穴灸治5~10min。
如该处出现跳痛、蚁咬、针扎、热流串动感觉时,适当延长艾灸时间,至以上感觉减弱为宜。
《武警医学院学报》
15、指针
主穴:天宗穴。
操作: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点按双侧冈下窝中,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中1/ 3交点处之天宗穴。
力量由轻渐重,同时嘱患者向左右前后缓慢活动头部,活动至最痛处时适当停留再放松,如此反复,1~2min 后疼痛开始缓解。
十多分钟后疼痛基本可缓解,活动可基本恢复正常。
继续点按 5 min 以上即可结束治疗。
《海军医学杂志》
16、耳穴贴压
主穴:颈、颈椎、神门和相应压痛区(点) 为主穴,肝、脾为配穴。
操作:单耳取穴,首先取患侧耳穴,先在一侧耳廓以75 %酒精局部消毒,再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贴布贴在所选穴位上,嘱患者每日按压3~5 次,每次按压2~3 min,以耳穴发热或出现热痛胀感为宜,贴压1天。
两耳交替,一般2次治愈,强刺激治疗,1 次可缓解症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17、指掐耳穴
主穴:枕、颈、颈椎。
操作:落枕当天用指掐双侧耳穴1次, 次日再用指掐耳穴1 次。
(1)患者取坐位, 医者与患者面对面,将左手大拇指置于患者右耳上方, 右手食指置于患者左耳下方, 拇指指甲尖分别对着“枕、颈、颈椎”耳穴, 寻找到痛点后, 用食指顶住耳后,拇指在上方与之对掐50至100次,用力以患者能承受为度。
(2)患
者也可自己操作, 但拇指与食指的放置刚好与医生的相反,即将大拇指置于耳后,用食指指甲尖对着相应的耳穴,寻找到痛点后, 用拇、食指上下对掐50至100 次,力度以自己能承受为度。
(3)无论是医生帮助治疗还是患者自己操作,手法均宜由轻到重,以指掐耳穴有胀痛感, 所在部位发热、发红, 且能忍受为度, 同时嘱患者轻轻转动头颈。
第2天继续用此法指掐上述耳穴, 以巩固疗效。
《陕西中医》
18、走罐
主穴:依据经络循行部位,确定走罐范围。
依据疼痛、压痛部位辨别所累及的肌束。
胸锁乳突肌压痛点在肌束走行区;斜角肌压痛点在胸锁乳突肌起点深处及第一肋水平处;斜方肌疼痛可牵涉到枕骨和全部胸椎棘突;肩胛提肌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处, 疼痛可向枕部、肩臂部放射。
若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受累则主要在颈侧部、颈后三角以及胸锁乳突肌走行区施术;斜方肌、肩胛提肌受累, 则在颈后部及斜方肌走行区施术。
按经络循行部位确定走罐范围。
天柱-肩髃, 哑门-肩贞,哑门-至阳或命门, 大杼-膈俞或肾俞, 附分-膈关或志室。
操作:采用大、中、小号玻璃火罐, 先在选定的走罐部位的皮肤上涂抹润滑油,采用大小适当的火罐拔罐, 循经往返运动, 至皮肤潮红或红紫, 并出现成片的痧疹为度。
一般背部用中号或大号罐,颈部用中号或小号罐, 骨缝及关节处多用小罐。
每日1次,2 次为1疗程。
《福建医药杂志》
19、刺络拔罐
主穴:肩背部痛点阿是穴。
操作:取肩背部压痛明显的阿是穴 1~2个/次,常规局部消毒后,梅花针轻叩后加拔火罐,至局部出血少许。
《光明中医》
20、推拿疗法
操作:分三步,(1)放松颈部肌肉:患者取坐位, 医者站其后。
先将云香精( 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搽在患侧颈部, 等待片刻云香精稍干后, 再在患侧颈部涂擦少许医用凡士林;医生一手扶患者头顶部,另一手在颈部操作。
注意冬天医生手较凉时, 应搓热双手后才能操作。
开始时, 医生用掌根揉法以放松患侧颈肌,力度由轻到重, 经操作3~5分钟后, 患者颈部明显发热, 颈部肌肉此时可得到放松。
(2)点按阿是穴并活动颈椎:一手扶头, 另一手大拇指在患侧颈部(以棘突旁、胸锁乳突肌等处为重点) 寻找压痛的最痛点(即阿是穴, 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