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学习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完整word版)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教育学基础笔记

(完整word版)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山香教育)学习的基本理论

(山香教育)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以下不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是( D )。

A.信号学习B.言语联结学习C.规则学习D.言语信息学习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B )。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C )。

A.学会新知识B.发现学习的规律c.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D.建立认知结构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A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B )。

A.感受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6.苛勒通过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所提出的学习理论属( B )。

A.联结学习理论B.认知学习理论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D.社会建构论8.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 C )、社会性和情境性A.主观性B.客观性C.主动性D.主体性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B )。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ll.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D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c.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B )。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C )。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 C )学习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D )。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资料

1、设备巡检的五字经是:听、摸、查、看、闻;2、润滑管理中五定:定点、定质、定量、定期、定人;三过滤:领油大桶到贮油桶、从贮油桶到油壶、从油壶到润滑部位。

3、设备管理中的四懂:懂原理、懂构造、懂性能、懂工艺流程;三会:会操作、会保养、会排除故障。

4、压力容器的合理维修有哪些?保持压力容器防腐完好无损,防止介质和大气对其腐蚀,安全附件按规定校验,保持齐全、灵敏、准确,固定件必须完整可靠及时清除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和消除容器的振动现象。

5、润滑剂的作用:冷却、洗涤、密封、防锈、减振、传递、润滑。

6、谈谈你对治理跑冒滴漏的意义和认识:影响厂容厂貌,危害生产,影响无泄漏工厂的验收,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易中毒,如果到处跑冒滴漏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会造成生产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会给职工带来伤亡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

7、滚动轴承常见的故障及原因是:1)、轴承发热:①润滑油供应不充分或选号不对②有杂物侵入③安装不正确;2)、声音不正常:①轴承滚道剥落或滚道损坏②支架散③轴承严重缺油④滚道和钢球有麻点;3)、传动不灵活:①轴承附件如密封件有松动或摩擦②轴承被油污或污物卡住③轴承内外环与轴承箱配合不好过松或过紧。

8、离心泵不打液主要原因是:(1)介质温度过高,形成气蚀(2)吸液口堵塞(3)机体和密封件漏气(4)叶轮螺母松动,叶轮与轴键磨损,键不起作用(5)叶轮片冲刷严重(6)电机反转(7)泵抽空(8)泵空气没排除形不成真空等。

9、叙述齿轮油泵的工作原理:当泵启动后主动轮带动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以相反的方向旋转,齿轮与齿轮之间有很好的啮合,两个齿轮的齿将进口处的油刮走一些,于是形成低压吸入液体进入泵体的液体分成两路,在齿轮与泵壳的空隙中被齿轮推着前进,压送到排油口形成高压而排液。

10、吹风气回收锅炉主要设备有那些:燃烧炉、蒸汽过热器、锅炉本体、第二空气预热器、软水加热器、第一空气预热器、引风机、送风机。

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教育理论基础提纲精简山香版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继承性:前后相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生产性民族性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教师编制—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精简版

教师编制—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精简版

教师编制—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精简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班级与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通过指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对影响集体。

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

班集体的特征(简答):(一)明确共同目标(二)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三)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四)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五)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

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的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一)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的了解和研究。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分析书面材料2.调查法3.观察法4.谈话法(二)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五)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六)建立学生档案(七)操行评定。

个别教育工作重点是先进生和后进生的教育。

1.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2.尊师重道: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含义(一)广义的学习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3(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

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答复“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答复“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防止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整理山香教育

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1.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7.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8.新的教学观表现如下:(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以下不是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的是( D )。

A.信号学习B.言语联结学习C.规则学习D.言语信息学习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B )。

A.苛勒B.斯金纳c.布鲁纳D.奥苏伯尔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C )。

A.学会新知识B.发现学习的规律c.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D.建立认知结构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A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B )。

A.感受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6.苛勒通过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所提出的学习理论属( B )。

A.联结学习理论B.认知学习理论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D.社会建构论8.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 C )、社会性和情境性A.主观性B.客观性C.主动性D.主体性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B )。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B.领导者和参谋C.管理者D.示范者ll.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D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c.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B )。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语言联结学习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C )。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辨别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 C )学习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言语信息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D )。

A.蜜蜂采蜜B.猴子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C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概念学习D.辨别学习18.学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A )。

A.规则学习B.辨别学习C.概念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19.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只能储存( B )信息项目A.5个B.7个C.9个D.11个20.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就叫( B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21.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A )创立的。

A.巴甫洛夫B.列昂捷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2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C )。

A.中性反应B.条件反应C.无条件反应D.操作反应23.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D )。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24.“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 A )现象。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行为强化25.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 B )。

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比较D.获得27.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的是( C )。

A:获得B.消退c.泛化D.分化2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D )。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29.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D )。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31.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一反应联结34.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B.顺应C.图式D.反射3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 )。

A.苛勒B.托尔曼C.桑代克D.巴甫洛夫37.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 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3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B.布鲁纳c.苛勒D.加涅3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暗适应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4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C )。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或其他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C )。

A.刺激分化B.刺激比较C.刺激泛化D.行为强化42.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43.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5.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6.加涅认为,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策略。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

8.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来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1.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态度的学习。

12.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三类。

1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4.斯金纳认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5.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16.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7.格式塔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8.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率、练习率和准备率。

19.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0.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2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是建立在小猫“迷笼”实验基础上的。

2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知识结构一般都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来呈现。

25.完形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6.奥苏泊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8.在教育心理学的认知领域里有很大影响的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29.奥苏泊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一个维度为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方面,学习因此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31.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33.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35.负强化与惩罚的含义不同(填“相同”或“不同”)。

36.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7.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38.格式塔的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39.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40.教师在教授概念时常常以定义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这是一种接受学习41.关于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中先后提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4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43.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4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45.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46.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47.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说明,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8.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需要新知识的学习经历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

49.意义学习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50.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它属于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51.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