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_教育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也有个体得个性化)(二)教育得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
(育人性)2、教育得社会属性(1)永恒性。
人类社会——教育(2)历史性。
古与今——不同(3)继承性。
古与今一一不同(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相对独立性。
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7)民族性。
国与国-不同(三)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得人。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山香版--教育学--第六章-教学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特别重要)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教学的特点:(看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具体:(1)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社会)(2)教学是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个体)(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本身)(教学的地位: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三、教学的一般任务(常见的简答题)(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记忆推荐:双基和德智体美五项基本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障;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第二节教学过程(会出现大题)一、内涵(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三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媒体)、教学环境一般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完整word版)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3教育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五、校园文化1、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造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八、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要求..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1、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调控、评价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理想教育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精神是;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2、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是: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3、这也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也个性发展的统一五、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低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七、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八、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十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十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两者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职业1、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性质、任务、过程、对象、手段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的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2、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巧妙结合(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七、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会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在: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3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八、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九、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教师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6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7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2、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教育十一、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十二、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从对象上看;包括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从形式上看;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认知方面;表现为相互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情感方面表现为;彼此之间融洽的各种状态;行为方面;各种共同活动中是否协调一致;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果..十三、为什么说教师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2、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3、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4、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但课程目标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演..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课程标准的意义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5、在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概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八、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3、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4、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5、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九、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泰勒的目标模式: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教育应该实现什么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组织什么经验实现这一目标3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腾豪斯英的过程模式: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十、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GIPP评价模式背书过程:斯塔弗尔比姆美背景模式、输入模式、过程模式、成果评价4、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十一、教科书编写遵循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理论与实践统一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4、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5、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十二、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特点。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4、教育起源……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学说(朱熹)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马克思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山香教育)山香教育学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选1.由于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想方设法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的有效进行。
A.社会活动B.教育活动C.生产活动D.集体活动2.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3.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A.生产活动B.精神活动C.社会活动D.精神运动4.教育从本质上是()活动。
A.认识B.实践C.交往D.学习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学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6.决定教育永恒性的是教育的()A.目的B.内容C.方法D.功能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8.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9.历史上著名的“文翁兴学”,所兴之学属于()A.官学B.私学C.书院D.私塾10.雅典人提出“和谐发展的人”,主要是指下列哪些方面和谐发展的人()A.德、智、体、美B.体、智、德、美C.智、德、体、美D.体、德、智、美11.教育与劳动从分离到结合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2.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13.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体现了()A.教育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B.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C.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D.教育公平14.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A.自然形态的教育B.自我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相隔离。
晏阳初四大教育山香口诀
晏阳初四大教育山香口诀摘要:一、晏阳初简介二、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来源三、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内容1.文艺教育2.生计教育3.卫生教育4.公民教育四、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意义与影响正文:晏阳初(1890-1976),原名晏祖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山香口诀”,旨在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来源与晏阳初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民,使他们能够摆脱愚昧和贫困。
因此,他提出了四大教育山香口诀,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
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内容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这四类教育分别针对人的精神、物质、生理和道德需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1.文艺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通过文艺教育,使人们具备审美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丰富精神生活。
2.生计教育: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人们的生产技能和创业能力。
通过生计教育,使人们能够自食其力,改善生活条件,实现经济独立。
3.卫生教育: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素养。
通过卫生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4.公民教育: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通过公民教育,使人们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保护环境,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四大教育山香口诀的意义和影响在于,它为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山香的角度,分别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进行阐述。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指的是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或预期的效果。
在山香版教育学中,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2.培养合格公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道德准则和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并能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教育的目的还包括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这不仅指的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更关注身心健康、幸福感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
总之,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合格公民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制:学校是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山香版教育学倡导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教师培养与评价: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与评价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山香版教育学强调培养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并进行多样化的教师评价,激励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
4.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保障教育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山香版教育学主张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教育规划、教育经费分配、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管理。
综上所述,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以学校体制为核心,注重课程设置、教师培养与评价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完善,以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山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新课改、教育法律法规等)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填空)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多选名词解释)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点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的本质属性(★★★★单选多选):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单选多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生物起源说(★★★单选)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与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由苏联教育学家提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5.教育的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6.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单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对矛盾,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最基本的矛盾。
7.教育的功能(★★★填空辨析)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8.六艺的内容(★★★判断):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古代中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剖析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材重点笔记——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山香名词解释(全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5、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教育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6、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7、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问题以一定的教育事实为基础。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8、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山香 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填空题1.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说法,代表人物分别是托儿诺与沛西·能、孟禄、前苏联教育学家。
其中劳动起源说又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相符。
2.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3.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4.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为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等。
5.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6.西周时形成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7.宋元明清教学的基本教材与考试依据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和《诗》、《书》、《礼》、《易》、《春秋》。
8.古代印度的教育被控制在佛教和婆罗门教手中。
9.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也叫书吏学校。
10.古代希腊与罗马贵族子弟聘请家庭教师,较低阶级弟子才进私立学校。
1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12.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13.以“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为教育特征的是现代社会。
二、名词解释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