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贵州省名校高一(下)地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贵州省名校高一(下)地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用来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是
A.震级B.震源C.烈度D.震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
【详解】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故用来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是烈度。
故选C。
2.下表反映我国部分人口迁移情况。
完成下列小题。
1.表中两大人口迁移事件的共同点是()
A.类型相同B.动机相同C.规模相仿D.距离相仿
2.有学者认为事件一不属于“逆城市化”现象,其依据是当时()
①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③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④城市的工作岗位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由表中的信息可知,事件一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影响,人口迁移方向是由城市向农村,主要的迁移人群是知识青年;事件二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农村的农民工离城返乡,人口是由城市向农村迁移,因此表中两大人口迁移事件的共同点是类型相同,而人口迁移动机、规模和距离不同。
A符合题意。
故选A
2.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产业高度集中,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出现城市中心衰落,人口向农村回流的现象,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受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
而事件一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当时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符合逆城市化的特点。
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由于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出现了人口由市区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向外扩散的现象,导致市区中心的衰落。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3.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结构坐标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商品谷物农业B.②为水稻种植业
C.③为混合农业D.三地的商品率都很高
2.根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市场适应性差B.①②机械化水平高
C.②科技水平低D.③生产规模小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①地畜牧业占近60%、种植业约占40%,商品率达90%,为混合农业,A错。
②地种植业约占80%,
畜牧业和商品率都低于20%,为季风水田农业,即水稻种植业,B对。
③地畜牧业约占90%,商品率较高,为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C错。
D错。
2.结合上题分析,①是混合农业,市场适应性强,A错。
②是水稻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低,B错。
②科技水平低,C对。
③的生产规模大,D错。
【考点定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特征。
【名师点睛】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出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
注意图中各因素所占比重大小,比重越大,说明占主要地位。
4.图甲为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图乙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部分中心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海市与南京市都是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而上海市的规模又远大于南京市。
与南京市相比,上海市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A.地形平坦B.海港较多
C.内河航运发达D.劳动力成本低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区位优势条件不包括
A.气候温和,物产丰富B.水资源充沛,水系发达
C.交通条件便利D.土地成本低廉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与南京市相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与泰州市相比,扬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D.与南通市相比,上海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4.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A.交通拥挤,环境恶化B.大量人口从城市迁往郊区
C.城市化水平较低D.中心城市衰落
【答案】1.B
2.D
3.C
4.A
【解析】
1.上海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中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故B正确。
上海与南京均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南京是长江上最大的内河港口;上海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
故A、C、D错误。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所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城市集中,低价较高,因此土地成本低廉说法错误。
故D正确。
3.城市级别越高,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广,服务种类越多,服务功能更全面。
结合图例可知,上海城市级别最高;南京城市级别高于无锡;泰州与扬州城市级别相同。
因此ABD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
问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故C正确。
4.长三角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故A正确。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B、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组属于基础题目,较容易。
解答时第2、3小题需注意题干要求:“不包括”、|“不正确”。
5.修建水库改变的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降水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地下径流
【答案】B
【解析】
考查水循环环节。
修建水库是改变地表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改变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
故选B。
6.图甲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B、C、D、E,分别是纺织、钢铁、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乙是该城市2016年五个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最可能盛行的风向及可能的城市分别是()
A.东南风上海B.西南风巴黎C.西北风北京D.东北风孟买
2.由此可知,下列工厂布局不合理的是()
A.自来水厂B.纺织厂C.饮料厂D.高新技术产业
3.2016年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口数量没有变化及人口数量增加最快的分别是( )
A.A、C 、E B.B、D、E C.B 、C 、D D.A、B、E
【答案】1.B
2.C
3.D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属于季风气候区的城市,其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由材料信息可知D属于化工,可知化工行业对空气的污染较为严重,若该城市为上海,冬季时节其是盛行西北风的,那么D处的化工行业对主城区的大气污染比较严重,故A错误。
同理可知该城市也不可能是北京,故C 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地处西风带内,该市常年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的盛行西风的较为准确的风向为西南风;化工行业与钢铁行业对空气都有一定的污染,读左图可知钢铁以及化工行业是布局在该市的东北方向上的,而巴黎是盛行西南风的,则可知该市的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大致是布局在该市的盛行风的下风向的,其对市区的空气污染较小,因此可知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最可能盛行的风向及可能的城市分别是西南风、巴黎,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冬季盛行东北季风,而图中对空气有一定污染的钢铁和化工行业大致是布局在该市的东北方向上,若该市为孟买,那么当其处于冬季时,这两大行业对主城区的空气是有一定的污染的,故D错误。
故本题选B项。
2.读左图可知饮料厂是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饮料制造为普通的制造业,不应当
把饮料厂布局在高新技术产业区,由此可知图中布局不合理的是饮料厂,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读人口迁移差额率图可知A地的人口迁移差额率的值是负值,其值最小,可知该地的人口是处于净流出的,可知且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值最小,可知A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小的,由此可以排除BC选项。
读图可知B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即依靠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抵消本地净流出的人口数量,可知B地的人口数量是不变的,由此分析可知A错误,D正确。
故选D项。
【点睛】
第3题由注释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可知,当人口迁移差额率的值为负值时,可知当人口是处于净流出的,理解这一点对于解答本题来说较为重要。
7.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读图回答下列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导演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B.18时至次日6时C.8时至16时D.6时至18时
【答案】1.D
2.C
【解析】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是四地温度最高点。
故选D。
2.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
故选C。
【点睛】
热力环流的实质是同一水平面的两个区域冷热不均引起气压差异和空气运动,所以只要是冷热不均或存在热力差异的两地,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如陆地和水面的热力性质有较大差异,在同样受热或受冷条件下
温度变化幅度不一致,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
结合热力环流的实质,不难理解海陆风。
8.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淡水资源缺乏,下图为马尔代夫大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马尔代夫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①珊瑚退化②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③雾霾严重④水土流失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马尔代夫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珊瑚退化,①对。
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②对。
该国环境质量良好,雾霾不严重,③错。
岛屿是珊瑚岛,海拔很低,河流少,落差小,侵蚀能力弱,水土流失问题少,④错。
A对。
9.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一192年气温增幅等值线分布图。
完成各题。
1.该城市在1970~192年城市化进程中,地域扩展最快的方向是
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
2.图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绿化面积增加B.郊区积极发展农业
C.城市空气质量改善D.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答案】1.C
2.D
【解析】
【分析】
1.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气温也不断上升,因此气温上升最快的地区为地域扩展最快的地方。
图中增温幅度最大的是市中心东北方向。
故选C。
2.城市化与工业化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对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降低绿化面积和空气质量、地面硬化、水文地貌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变化、消费观念的变化等,需要具体分析。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
故选D。
10.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于日落时正好飞越日界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4时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正确表示此时昼夜分布状况的是(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A.①B.②C.③D.④
2.若飞机继续飞行5小时到达洛衫矶,到达洛杉矶(西八区)时,当地已是
A.清晨B.正午C.傍晚D.午夜
【答案】1.A
2.A
【解析】
1.依题意可知,当120°E为16点时,飞机经过180°处正日落,则180°处此刻为20时;从上海至洛杉矶航线应在北半球,则北半球应昼长夜短。
①图表示北半球昼长夜短,A正确。
②北极附近出现极夜,③南极附近出现极昼,④全球昼夜平分,BCD错误。
故选A。
2.从题中可看出,北京时间16点飞机经过日界线,再飞行5小时到西八区,则此时东八区为21时,故西八区应为21-16=5时,为清晨。
A正确。
故选A。
11.读“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回答问题。
由表可以看出( )
A.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10倍
B.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图中数据分析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5045m3,美国约为514m3,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为美国的10倍,A正确。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我国人口总量大,水资源总量高于法国,B错误。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C错误。
澳大利亚沙漠气候面积较大,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地广人稀。
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表格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能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口和水资源总量的基本概况进行比较分析即可。
12.下图是某三个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a、c两地中青年男女比例失调严重的主要原因()
①a地战争频繁②a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③c地人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④c地近年来纺织服装工
业大力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对b地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鼓励当地人口向经济更发达的地区迁移B.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C.实施“提前退休”政策D.对产妇实施“带薪休假”政策
【答案】1.B
2.D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1.由图可知a地20-40岁男性明显减少,可能是战争导致,与发展高等教育无关,①正确,②错误;c 地0—14岁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所以不可能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③错误;中、青年女性明显增多,可能与当地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等女性从事的职业有关,④正确。
故选B。
2.由b图可知,该地人口年龄结构下窄上宽,说明少儿所占比重低、出生率低,60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大,老龄化问题严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和“延迟退休”政策等,对产妇实施“带薪休假”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1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风速降低,降低风速进而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错;植被的出现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携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B、C错;植被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容易形成沉降,D对。
考点:本题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4.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读青海湖流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青海湖与布哈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湖调节了布哈河水的季节变化
B.布哈河水量增加会使青海湖的湖岸线增高
C.布哈河水含盐量高,所以青海湖水含盐量高
D.冬季,青海湖水补给布哈河水
2.多年平均数据显示,3月海心山与湖面相对高度最大,原因是
A.入湖河水最少B.蒸发最弱
C.气温回升快,蒸发强D.各河进入汛期
3.下列用地理环境整体性解释有关青海湖及附近的地理现象,合理的是:
A.人类引湖水灌溉→青海湖水位下降
B.全球变暖→河流水减少→青海湖水位下降
C.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河流向心状汇聚
D.鸟岛远离湖心→鸟类天敌少→鸟类众多
【答案】1.B
2.C
3.C
【解析】
1.青海湖位于布哈河的下游,对布哈河水不能起到调节作用,A错。
布哈河为青海湖的重要支流,布哈河水量增加会使青海湖水量增加,湖岸线增高,B对。
布哈河水主要为冰雪融水,含盐量不高,青海湖水含盐量高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流水只入不出,湖水长期蒸发导致的,C错。
青海湖位于布哈河的下游,湖水不能补给布哈河水,D错。
故选B。
2.青海湖入湖河水主要以冰雪融水为主,3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较大,入湖河水较多,A错。
3月气温较高,蒸发较强,B错。
3月太阳高度增大,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导致湖面下降快,与海心山相对高度
最大,C对。
各河进入汛期,补给水量增加,湖面上升,海心山与湖面相对高度变小,D错。
故选C。
3.青海湖为咸水湖,不可能引湖水灌溉,A错。
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河流水增加,青海湖水位上升,B错。
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河流向心状汇聚,逐渐形成青海湖,C对。
鸟岛远离陆地,受其他生物影响小,鸟类天敌少,鸟类众多,D错。
故选C。
15.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A.自给农业B.种植农业C.种植园农业D.混合农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详解】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这种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因地制宜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D 正确,故选D。
【点睛】
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即个别地区和个别农场,生产农作物和牲畜两种产品.该农业类型由来已久,是在经历了植物培育和动物驯化后开始出现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猪、羊等.
16.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发展程度和速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
下表为我国上海、广东、新疆和海南四省(市)的城镇化率和发展速度统计。
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1990~2000年,2000~2011年四省(市)间城镇化发展表现出
A.城镇化水平差距扩大B.城镇化水平总体提高
C.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D.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
2.近年来,广东和海南城镇化发展保持较高速度的根本动力是
A.经济发展B.人口迁移C.政策调控D.生态改善
【答案】1.B
2.A
【解析】
1.A、四省(市)间城镇化差距有些省份之间差距缩小,有些之间差距扩大,A错误;
B、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四省(市)间城镇化水平在两个时间段总体都在提高,B正确;
C、四省(市)间城镇化发展速度有的加快,有的减慢。
上海1990~200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约22%,2000~2011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约1.1%,城镇化发展速度减慢,C错误;
D、四省(市)间城镇化发展速度有的加快,有的减慢。
新疆1990~200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约1%,2000~2011年城镇化水平提高约11%,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D错误;
故选B。
2.城镇化是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业活动变为工业活动或第三产业。
广东和海南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因此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镇化快速提高。
地区间经济差距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正确,B错误;政策调控、生态改善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因素,CD错误。
故选A。
17.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其最大的特点是高耗能。
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
2010年之后,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其独特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前,我国的数据中心选择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技术雄厚B.资源丰富
C.交通便利D.劳动力丰富
2.南方最大数据中心最终选择落户贵安新区最主要是
A.政策优惠B.电力成本低
C.自然灾害少D.原料丰富
【答案】1.A
2.B
【解析】
1.数据中心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先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都是其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因素最为关键。
2010年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应是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广阔,人才众多,技术力量强,吸引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中心并非资源型或劳动力指向型产业,B、D错,交通因素也不是选址的最主要因素,C错。
据此分析选A。
2.数据中心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中心的计算机运作以及设备降温需要充足的电能,贵安新区附近水能丰富,用电成本较低,而且贵安新区气候凉爽,更有利于设备自然降温,且环保节能,符合数据中心设备自身发展的需要。
政策不是最主要因素,该类产业并非原料指向型产业。
自然灾害少并不是贵安新区的独特优势。
据此分析选B。
【点睛】
数据中心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中心的区位条件是技术先进;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靠近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人才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等。
18.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大力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产是我国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家发改委却紧急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的项目审批。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题。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图分析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A.全球化生产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D.清洁生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循环经济。
【详解】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从产品的源头到末端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9.下图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