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液
中考化学科粤版精讲本 第七章 溶 液 第16课时 溶液浓稀的表示 结晶现象
②溶剂a.量取水的过程中,仰仰视(选填“仰视”或“俯视”)读数 偏多 b.烧杯或试剂瓶中有少视量水
(2)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①溶质a.天平使用不正确,如称量前没有调平天平且指针偏右 偏多 b.砝码生锈或沾有污渍 ②溶剂a少 b.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有一部分洒出
入试剂柜中
(2)用浓溶液稀释配制稀溶液:用已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
液(密度约为1.04 g/cm3)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计算 所需6%的氯化钠溶液2255g(体积2244mL),水2255g(体积2255mL)
用量量筒筒量取所需氯化钠溶液(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胶胶头头滴滴管
量取 滴加)和水,倒入烧杯中
管
混匀
用玻玻璃璃棒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装瓶 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入
贴标签 试剂柜中
配制结果有偏差的原因分析 (1)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a.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与砝码位置 放反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 ①偏溶少质bc..固向体烧药杯品中中加含固有体杂时质,有少量撒到外面 d.溶质未完全溶解就装瓶存放
二、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考情分析】2019、2017 桂林,2019、2018 北部湾考查,主要考查该实 验中的几个步骤及相关操作:溶解、过滤、蒸发,以及这些操作中的注 意事项。
1.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药匙、 量筒、托盘天平、砝码、坩埚钳、粗盐、蒸馏水、剪刀、火柴。
第16课时 溶液浓稀的表 示 结晶现象
知识点1: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浓度的常用方法。 □1 溶溶质质量与 □2 溶溶液
第七章 溶液
十一.混合物的分离
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 质,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和结晶是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1、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或者说除去液体中混 有的固体物质. 过滤使用的仪器和用品:铁架台(附铁圈)、漏斗、 烧杯、玻璃棒、滤纸.
过滤必须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例4、如图所示为过滤装置,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0、如右图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 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 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C A、活性炭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11 、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 “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 可以形成低温的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 的( )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溶液为无色
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四、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 浊液(或乳状液) 乳浊液的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五、悬浊液: 定义: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 合物叫做悬浊液(或悬浮液)
去污原理分析:
这些晶体.
②采用结晶的方法可以分离提纯两种固体物 质.如分离NaCl和KNO3的固体混合物
例5、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溶液时,下列操作正确 的是( C )
A.把浑浊的液体倒人蒸发皿内加热
B.开始析出结晶时,停止用玻璃棒搅拌
C.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D.待液体彻底蒸发后停止加热
粗盐提纯的步骤: (1)溶解 (2)过滤
A.食盐 B.硝酸铵 C.蔗糖 D.熟石灰
12、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 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BD ) A.硝酸铵和水 B.锌和稀硫酸
第七章溶液热力学与相平衡基础
U nB
单组分体系的摩尔热力学函数值
摩尔焓(molar enthalpy)
摩尔熵(molar entropy)
H
* m,B
H nB
S
* m,B
S nB
摩尔Helmholz自由能(molar Helmholz free energy)
A
* m,B
A nB
G
* m,B
G nB
摩尔Gibbs 自由能(molar Gibbs free energy)
A nB AB
B
S nB SB
B
G nBGB
B
G GB ( )T , p ,nc ( c B) nB
=B
化学位的定义
广义定义:
U H i ( )S ,V ,n j (i j ) ( )S , p,n (i j) j ni ni A G ( )T ,V ,n j (i j) ( )T , p ,n j (ji) ni ni
用普遍化关系求算逸度和逸度系数
(1)普遍化维里系数法
ln
p
0
Bp dp Bp RmT p RmT
pr ln ( B0 B1 ) Tr
(2)普遍化压缩因子法
ln i ln ln
0
1
i ( )
0
1
三、纯液体逸度的计算
fi 1 ln S fi RmT
7.3 偏摩尔性质与化学位
有关概念
溶液(solution)
广义地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彼此以分子或
离子状态均匀混合所形成的体系称为溶液。
溶液以物态可分为气态溶液、固态溶液和液态
第七章 溶液ppt
0.05
温度/℃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硝 酸 钾
氯化铵 氯化钾 氯化钠
讨论: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 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硼酸
60
70
80
90
100
温度/℃
200
溶 190 解 度 180 /g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2、20℃时,把40克硝酸钾放到 100克水中,是否所有硝酸钾都溶 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
固体溶解性的分类
20℃的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一般称为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注:上表只适用于固体物质
溶 200 解 度 190
180
g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度: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需要用哪些仪器呢?
实验证明
溶解时吸热的是_____,因为它溶于水温度__.
溶解时放热的是_____,因为它溶于水温度__.
溶解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
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有的温度降低
(吸热反应)。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如:
四、溶液的导电性探究
第 七 章 溶 液
教学目标
7.1 溶解与乳化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建立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些溶液能导电 等) 3知道乳化现象,认识乳浊液 4从微观角度初步认识溶解时吸热或放热 现象
初三化学笔记 第七章 溶液
第七章溶液第一节溶解与乳化1.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它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溶剂一般为液体。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体积不能相加。
注意: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不是溶液。
加入溶剂中被分散的物质不一定是溶质,如Na 2O加入水中和水发生反应生成NaOH,溶质为NaOH;CuSO45H2O加入水中,结晶水成为溶剂,溶质为CuSO4。
2.溶液的特点(1)均一性:是指溶液的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和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3)混合物。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根据溶液的名称确定:一般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或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当其中有水时,习惯把水看作溶剂。
(4)物质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若生成物能溶于水,则生成物为溶质。
4.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2)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溶质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溶解越快。
(3)搅拌:搅拌可以加快溶质溶解。
5.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可溶的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
如NaOH、浓硫酸等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NH4NO3等物质溶解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而氯化钠等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散开并向水中扩散过程,此过程需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此过程会放出热量。
第七章 溶液反应动力学
§7.1 溶液中与气相中反应的比较 研究液相反应比气相反应复杂,这是因为与气态、晶态 相比,我们对液态的了解甚少,对于气相反应,由于气体分子 只占整个体系体积的极少部分(如氦分子在标准状态下仅占总 体积的0.2%),因此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重要。气相中的 质点可用分子运动论来描述,而液相则不同,它既不像气态那 样杂乱无章的无序,又不像晶体那样排列规整有序,因此就增 加了液相反应的复杂性。 溶液中的反应与气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溶剂分子的 存在,因此,研究溶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就成为溶液反应动力 学的主要内容。
则:
dN B RA g 4 r DB (7.6) dr 对上式积分,因为稳态扩散g是常数,故可得:
2
RA
rAB
dr 4 DB 2 r
NB
dN
0
B
RA 4 (rA rB ) DB N B s 1
(7.7)
实际上A分子不是静止的,故DB处应代之以 即NA≠1,所以总反应速率为:
§7.2 笼效应
当我们考虑液体中分子相对运动时,就会遇到两个复杂
的因素。首先在液相中,三分子或更多数目的分子同时 碰撞的几率是相当高的。其次,就是液体中分子间的相பைடு நூலகம்互作用是很强的,因而在考虑分子碰撞时不能忽略分子 间作用。这两个因素使液体中分子碰撞的详细计算成为 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定性的描述液体 中分子的碰撞行为。
A M
A* M
如果溶剂分子只是起介质作用,则液态分子的高度 密集,使大量存在的溶剂分子与反应物分子的频繁碰撞 而传递能量,起到了第三体M的作用,保证了上述平衡 条件的存在,这就是它们具有相近速率常数的重要原因。 对于许多反应,特别是包括离子的反应,溶剂的 影响是很显著的,例如著名的Menschutkin型反应 (C2H5)3N+ C2H5I→(C2H5)4N+I曾在许多溶剂中被研究过,表7.2给出了它的动力学参 数。
化学第七章溶液和溶质
化学第七章溶液和溶质化学第七章溶液和溶质在化学中,溶液是一个常见的概念。
溶液由两个或更多的物质混合而成,通常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溶液和溶质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一、溶液的定义和特性溶液是由溶剂溶解溶质而形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是被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液是均匀混合的,其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分散在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之间。
溶液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盐水是一个常见的溶液,其中水是溶剂,而盐是溶质。
当溶解固体时,我们通常说固体溶解物在液体中。
对于气体溶解在液体中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气体溶解。
溶液的性质取决于溶剂和溶质的特性。
溶剂通常是无色、无味、透明且易于流动的物质,而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的性质受到溶解度和浓度的影响,也取决于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溶解度和浓度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能够达到的最大浓度。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这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溶解度通常用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来表示。
浓度是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量度。
我们可以通过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体积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摩尔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三、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溶剂分子或离子与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或断裂。
溶解过程可以是放热的(放热反应)或吸热的(吸热反应)。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压力。
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就越大。
温度升高可以增加溶解度,而压力升高对固体溶解物没有太大影响,但可以增加气体溶解物的溶解度。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高聚物合成工艺-第七章 溶液聚合
介质pH值
pH<4,NaSCN易分解,生成的硫化物有阻聚和链转 移作用,pH>7,CN水解,生成NH3,又会与聚 丙烯腈作用生成共轭双键并形成脒基而显黄色,故 控制pH值在4.8~5.2。
引发剂和分子量调节剂
常用偶氮二异丁腈,分子量调节剂异丙醇,用量为 0.2%~0.8%和0~3%。
浅色剂二氧化硫脲
7.5.2 聚丙烯腈结构、性能和应用
• 白色粉末,密度1.14g/cm3,大分子链中丙烯腈以头 -尾相连。由于主链强极性侧基-CN的相互作用, 分子呈无规结构,不易结晶,一般认为有三种不同 的聚集区域,非晶的低序区、非晶的中序区和准晶 的高序区。
• 聚丙烯腈具有独特物理和化学结构,呈某些特性。 热弹性
聚合时间与温度
聚合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聚合转化率,聚合物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聚合温度的影响也极大。 温度低,引发速度慢,温度高,则产物的颜色 太深。同时温度的高低还会影响转化率和分子 量。通常聚合时间为1~2小时,聚合温度控 制在35~55℃。
添加剂及杂质
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提高聚合反应的初速度。 “NaClO3-Na2SO3”体系聚合时,加入Fe2+可 加速聚合。氧等杂质起到阻聚作用。
= Xn0
+ CS [M]
7.2.3 溶剂对聚合物分子结构、形态的影响
• 在无溶剂存在的自由基聚合反应中,随单体转化 率增高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大,自由基向已生成的 大分子链进行链转移的几率增多,因此产生支链 结构。在溶剂存在的反应体系中,可降低向大分 子进行链转移的机会,从而减少大分子的支链, 降低支化度。
二氧化硫脲的加入量为0.5~1.2%,可改善聚合物色 泽。
7.5.1.3 聚丙烯腈水相沉淀溶液聚合工艺
• 水相沉淀的特点及工艺流程
基础化学第7章缓冲溶液
由此得出:
缓冲溶液具有抗酸性、抗碱性和抗稀释性.。
【例题2】 在0.10mol·L-1NaH2PO4溶液300ml中 加 入0.10 mol·L-1NaOH溶液200ml 和400ml , 求混合溶液的pH值。 解:(1)在NaH2PO4溶液中加入200ml0.10 mol·L-1NaOH溶液后有如下反应, 过量
pH 4.75 lg 0.055 4.75 0.56 5.31 0.015
即缓冲溶液的pH值由原来的5.15升至5.31
(3)加入100ml水后,溶液的pH值:
[HAc] = 0.020 1000 0.018 (mol·L-1) 1100
[NaAc]= 0.0501000 0.045 (mol·L-1) 1100
缓冲比在 1 ~ 10 具有有效缓冲作用
10
1
pH = pKa ±1
pKa + 1~ pKa -1
常用缓冲系的缓冲范围
缓冲系
HCl-KCl
H2C8H4O4- NaOH KHC8H4O4- NaOH
HAc-NaAc
KH2PO4- NaHPO4 H3BO3- NaOH
NaHCO3- Na2CO3
pKa 缓冲范围 1.0~2.2
7.0
指示剂
溴麝香草酚蓝
颜色 绿 绿
绿
加酸 黄 黄
绿
加碱 蓝 蓝
绿
黄 6.0~~绿~~~7.6 蓝
2.定义:
把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 稍加稀释而保持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称 为缓冲溶液。
把溶液能够抵抗外来少量强酸、强 碱或稀释而保持pH值基本不变的作用称 为缓冲作用。
第七章溶液
第七章溶液7.1溶解与乳化一、溶液1.概念: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注意:a.溶液可以有颜色。
b.溶液的质量= 溶质质量(未溶解的不包含在内)+溶剂的质量c.水无论多少均做溶剂二、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三、乳化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豆浆四、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放热:氢氧化钠NaOH(固体)、浓硫酸H2SO4 、生石灰CaO吸热:硝酸铵NH4NO3不变:大多数如氯化钠7.2物质溶解的量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注意:a.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b.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c.当温度确定时,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例: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NH4NO3 192g, CaCO3 0.0013g, NaCl 36g, Ca(OH)2 0.17g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三、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
四、固体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注意:(1)条件:一定温度下(2)标准:100克溶剂中(3)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克例: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23.8克。
含义:20℃时,100克水中溶解氯化钾23.8克达到饱和状态。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 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科学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7.2.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点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A项错;向饱和溶 液中再加入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液质量也不会 增加,故C项错;对同一种溶质而言,只有在同一温度下, 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故D项错;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等方法转化为饱 和溶液,只有增加溶质的方法才会使溶质质量增加,其余 两种方法不会使溶质质量改变。
夯实基础·逐点练
(4)将50 ℃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10 ℃,则 溶液变为硝酸钾的__饱__和____溶液。
(5)向20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 g水,则溶液 变为硝酸钾的__不__饱__和__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6.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
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D )
4.【中考·丽水】20 ℃时,在两只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分 别加入30 g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浓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夯实基础·逐点练
【点拨】由图可知,NaCl固体未完全溶解,所得 溶液一定是20 ℃时的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小 于80 g;而蔗糖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刚好饱 和,也可能不饱和,其浓度比NaCl溶液浓度大。
夯实基础·逐点练
5.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1)把硝酸钾固体放到硝酸钾溶液中,固体减少, 则原硝酸钾溶液为_不__饱__和___溶液。 (2)将常温配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80 ℃,变 成_不__饱__和___溶液。 (3)10 ℃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钾固体, 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___饱__和___溶液。
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
③8g硝酸铵和12g尿素(CO(NH2)2)的混合物硝酸铵的质量 40% , 分数_______
42%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 40% 。 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 35%至46.7%之间 ④硝酸铵和尿素的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范围是_______
第一节 溶
液
均一的 、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 稳定的 混合物。 。 ______ ____________
混合物 稳定性 2、特征:均一性 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
3、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状态是 溶质: 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质,不属于溶液的任何一部分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是液体 溶剂: 不指明溶剂的溶液, 其溶剂是水 4、命名: 溶质 溶剂 (水可省略) 溶液 如: 氯化钠水溶液 (氯化钠溶液)
硫酸铜水溶液 (硫酸铜溶液)
练习一 溶液 溶 质 盐 酸 名称 氯化氢 化学 式 溶 剂 名称 化学 式 HCl 水 H2O 澄清的石 灰水 氢氧化钙 Ca(OH)2 水 H2O 碘 酒 碘 I2 酒精 C2H5OH 硫 酸 铜 溶液 硫酸铜 CuSO4 水 H2O 稀 硫 酸 硫酸 H2SO4 水 H2O
计算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溶质必须是已溶解的,未溶解的不是溶液的一部分 2、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100% 溶液质量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2 下表是有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求算,请填空 溶质质量 1 2 25g 4.5g 30g 溶剂质量 100g 85.5g 溶液质量 125g 90g 溶质的质 量分数 20% 5% 25% 20%
第七章 溶液(二) -学生版
知识点部分: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知识点的认识】溶液的概念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由此可见,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即溶质)和另一种物质(即溶剂)两部分组成.但是,溶液不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是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因为其中的溶剂虽然是一种,而溶质可以是多种的.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很多种,但主要因素包括:物质的形状或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溶剂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当物质的形状或颗粒越小,溶解的越快;溶剂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的越快;还有,搅拌时也能加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当然,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它们区别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其特点除具有溶液的基本特性(即均一性、稳定性)外,还具有针对性(即它们只有针对某种溶质来说,才有意义;否则,就说不准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了);例如,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是针对硝酸钾来说,它是饱和溶液,而针对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来说,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是不能再溶解的;但是,加入氯化钠等其它可溶性的物质是能够继续溶解的.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识点的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如图所示:但是,还需要注意的以下4点:1.当采用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改变温度的方法,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时,是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如硝酸钾、氯化铵等)来说的.如果针对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固体(如氢氧化钙等)来说,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降温度正好相反(即将上述相互转变方法中的升温改为降温,降温改为升温),才能实现相应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变.2.当需要增加溶剂的量,来实现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按照需要的量来加,切不可过多(为了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3.当需要蒸发溶剂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注意只是蒸发掉多余的溶剂,并且要求是恒温蒸发之.4当需要加入溶质的量,来实现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变时,一定要注意加入的溶质应该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保持一致,切不可加入其它的和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不一样的溶质.5.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知识点的认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一般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克(符号为g).在未注明溶剂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对于溶解度的意义的表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某物质;另一种是在某温度时,100g水里溶解多少克某物质,溶液达到饱和状态.6.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的认识】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温度和压强.具体的变化规律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可以简记为4个字,即“温反压正”;其含义是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关系,与压强成正比关系.7.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知识点的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并且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定性表示法,另一种是定量表示法.定性表示法就是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概念表示;定量表示法就是用一定温度下(气体还强调压强为101kPa),一定量的溶剂(一般是水)里溶解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气体的体积)来准确地表示.它们的内部联系是通常把室温(即20℃)时的溶解度大于或等于10g的,叫易溶物质,大于或等于1g但小于10g的,叫可溶物质,大于或等于0.01g但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小于0.01g的,叫难溶(或不溶)物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难溶解在水里,却很容易溶解在汽油里.外部因素是温度、压强(是对气体来说的).例如,除了气体和氢氧化钙等特殊的固体溶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反比以外,一般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成正比;还有气体的溶解性也与压强成正比.例题练习部分:1.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A.碳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一氧气浓度不同B.硝酿钾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不同一温度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同C.香水要密闭保存一分子不断还动D.水与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一分子构成不同2.在做鸡蛋放在食盐溶液里的实验时,玻璃棒的主要作用是()A.防止打破鸡蛋 B.加速食盐溶解 C.增加食盐溶解量 D.防止液体溅出3.为了探究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水的温度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③,可探究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对溶质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影响4.可以加快固体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的措施有:①加热;②搅拌;③将固体溶质研细;④增加溶剂的量.一般可行的是()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②③5.汶上县第一实验中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食盐、蔗糖和淀粉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你认为他们做这个实验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A.溶质颗粒大小 B.溶剂的温度C.溶剂的种类 D.溶剂的质量6.为了使蔗糖快些溶解,小明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知识采取了下列做法,其中不会加快蔗糖溶解速度的是()A.研成粉末 B.用热水溶解 C.用筷子不断搅拌 D.多加水7.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方法能够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①溶解时不断搅拌;②把大颗粒的固体碾成粉末;③增加水的用量;④溶解时给物质加热;⑤减少水的用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B.乳化后形成的乳液与溶液同样稳定C.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在溶解时,溶质微粒的运动比溶剂微粒快9.有关饱和溶液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饱和溶液里再加入任何物质都不能溶解B.温度不变下,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不变C.20℃时,向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110gD.20℃时,从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取出5g,剩下的95g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洗涤剂能够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C.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11.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热力化学第七章 溶液热力学基础
( nV ) 1/ 2 VB 16 . 6253 2 . 6607 n nB B 0.2388 n B T , p , n A 16.6253 2.6607 0.5 0.2388 0.5 18.6261 cm 3 mol1
M t ni M i
( nU ) ( nU ) ( nU ) dni d ( nU ) d ( nS ) d ( nV ) i ni nS ,nV ,n ( nS ) nV ,n ( nV ) d ( nU ) Td ( nS ) pd ( nV ) dni i ni nS ,nV ,n j
i 组分的化学位μi
7.1 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1. 均相开系的热力学关系式和化学位
U、H、A、G热力学关系式
d ( nU ) Td ( nS ) pd ( nV ) i dni d ( nH ) Td ( nS ) ( nV )d ( p) i dni
p 2 B22 y1 12 RT
二元系维里方程基本式
7.2 逸度和逸度系数
5. T和p对逸度的影响 T和p对逸度关系的全微分式
ln f ln f d ln f dT p T p dp T
*
ln f HH 温度对逸度的影响: RT 2 T p
华北科技学院
化工热力学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第七章 溶液热力学基础
7.1 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1. 均相开系的热力学关系式和化学位
对于含有nmol物质的均相开系,总内能可写成: nU U t f (nS , nV , n1、n2 ni nN ) 全微分为:
粤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与乳化第课时乳化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第七章 溶 液
课堂小结
第22页
第七章 溶 液
当堂检测
知识点1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作用 1.下列物质能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是( ) A.蔗糖 B.食盐 C.面粉 D.植物油
[答案] D
第23页
第七章 溶 液
2.洗涤在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乏。下列洗涤办法中利用了 乳化原理是( )
A.用汽油洗去手上油污 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油污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碘 D.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铁锈
第17页
第七章 溶 液
[课堂速记]
第18页
第七章 溶 液
[应用示例] 例2 小明设计了趣味试验装置(如图7-1-1),其气密性 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固体和 液体也许是( C)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氢氧化
第七章 溶 液
第6页
第七章 溶 液
二 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1.物质溶解过程发生____种改变:两一是分子或离子从溶质中分散开并向水中扩
散需________热量;二是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会______热量。不同溶质吸热和放热吸不取同,造成溶液温度升降不同。 2_.__溶__液__温__度__升_高__是溶因于为水水使合得过溶程液放温出度热升量高_。_____扩散过程吸取放热量出,比如:
第26页
[解析] C 氯化钠溶解,无明显吸放热现象;硝酸铵固体 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温度减少,造成瓶内压强减小,会观测到 液体倒吸;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使瓶内温度升高,造成瓶 内压强增大,因此会观测到有“喷泉”产生;铜和稀硫酸不反 应,因此无明显现象。
第20页
第七章 溶 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溶液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前六章里,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其中有一些反应就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有关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初步知识,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进一步认识溶液的分类,理解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学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及物质的简单分离方法。
指点迷津本章知识的学习将为下一章酸、碱、盐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章重点为:1.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2.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本章难点为:1.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如何计算给了溶液体积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3.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学好本章一定要对本章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掌握了如上知识脉络后,应能处理以下问题:1.判断给定物质或化学反应的产物是不是溶液,即能区分悬浊法、乳浊液和溶液; 2.能否确定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及溶液的种类; 3.明了溶解度及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4.饱和溶液的性质及其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5.结晶与结晶水合物的问题;6.溶液的热效应及溶解的体积问题。
溶液—特征:均一、稳定—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 液—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一分类不限定条件粗略分类浓溶液稀溶液给定温度条件下分类饱和溶液降温或减溶剂或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一量度溶质溶解性的量度——溶解度固体溶解度(意义、计算)气体溶解度含溶质的量的量度——溶液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质量百分比 浓度(意义、计算)体积比浓度(意义)混合物的分离过滤(意义、操作)结晶(意义、操作)学法指要例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B .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C . 酒精和水以任意比例互相溶解时,均称为酒精水溶液D . 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一种不稳定的乳浊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特征。
应从正确理解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宏观特征等入手。
A 答案正确,它就是溶液的定义;B 答案错误,因为有些溶液是有色的,如KMnO 4 溶液呈紫色,CuSO 4溶液呈蓝色;C 答案错,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区分主要以量的多少为标准,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D 答案也错,因为植物油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的不是乳浊液,而是溶液。
故选A 答案。
例2 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克A 和80克B 的固体中各加水150克,加热溶液,同时都蒸发50克水后,冷却到t 1℃,这时( ) A .只有B 析出晶体 B .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C .两者均无晶体析出D .A 、B 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思路】 读图→找特殊点→计算→推导→得出结论.【解析】观察右图可知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在t 1℃时质量分数相同(均为40%),设它们的溶解度均为S ,有40:S=60:100,604000=S 克,故B 正确,由于t 1℃时,944.03194)50150(8080:,31)5150(5050:<<=-+=-+这样B A ,故B 有晶体析出而A 无晶体析出。
上述分析过程也证实了C 、D 不成立。
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纵坐标,以温度为横坐标的图像中的曲线与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速升型与缓升型也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两线的交点反映其溶解度相等,当饱和溶液的浓度为x%时,溶解度xxS -=100100克。
在分析问题时,把这种图像的曲线错误理解成溶解度曲线,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
例3(1)如何用密度为1.84克/毫升、98%的浓H 2SO 4配制密度为1.14克/毫升、20%的稀硫酸200毫升?(2)如何用纯碱(Na 2CO 3·10H 2O )100克配制8%的碳酸钠溶液? 【解析】(1)稀H 2SO 4质量为:200毫升⨯1.14克/毫升=228克 设需用98%浓H 2SO 4的质量为x 克 228克⨯20% x x ⨯=98%,465.克46 .5克÷1.84克/毫升=25毫升 应加水228克-46.5克=181.5克(2)用含结晶水的固体配制溶液时,应先算出溶质克数,再根据溶液浓度求出溶液量,最后求出需要加水的克数。
设100克纯碱含Na 2CO 3x 克。
Na 2CO 3·10H 2O~Na 2CO 3286 106100克 x x=37克37克÷8%=462.5克(溶液) 应加水462.克-100克=362.5克 【解答】(1)在250毫升烧杯中先加入181.5毫升蒸馏水,用小量筒量取25毫升浓H 2SO 4,慢慢注入水中,搅匀。
(2)用托盘天平称取100克含结晶水的纯碱,放入大烧杯中,用量筒量取362.5毫升蒸馏水注入大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例4 往200克10.6%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15.4克不知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掉218.2克水,然后降低温度至20℃,刚好成为饱和溶液,而且没有晶体析出。
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解析】要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必须先求反应后所得到的氯化钠溶质、水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可以根据碳酸钠的质量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20℃饱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则可以根据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溶液和蒸发掉的水的质量求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碳酸钠溶液质量+盐酸质量=氯化钠不饱和溶液质量+CO 2的质量二氧化碳质量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来,碳酸钠溶液、盐酸的质量已知,这样可以求出生成氯化钠的溶液的质量了。
设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为x 克,二氧化碳为y 克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质量为:200克+115.4克-8.8克-218.2克=88.4克 设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Z 克(88.4-23.4)克:23.4克=100:z z=36克 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例5 将17.9克锌粒放入40毫升(密度为1.29克/毫升)稀硫酸中,反应停止后将剩余锌粒取出,洗净干燥后称其质量为4.9克,试求:①参加反应的锌粒及稀硫酸各多少克?②此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③标准状况下生成氢气的多少升?(标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9克/升)④生成的硫酸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设参加反应的H 2SO 4为x 克,生成的氢气为y 克,生成的硫酸锌为z 克.参加反应的锌为17.9克-4.9克=13克,参加反应的稀硫酸为:40毫升⨯1.29克/毫升=51.6克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106 117 44200×10.6% xy106:117=200×10.6%克:x x=23.4克106:44=200×10.6%克:y y=8.8克H 2SO 4(稀)+ZnZnSO 4+H 2↑98 65 161 2x 13克 z yx=19.6克 y=0.4克 z=32.2克升升克克44.4/9.04.0=硫酸质量分数:%38%1006.516.19=⨯ 溶液质量:13克+51.6克-0.4克=64.2克 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50%1002.642.32=⨯ 故参加反应的锌粒为13克,稀硫酸为51.6克,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8%;生成的氢气在标况下为4.44升,生成的硫酸锌溶液浓度为50%。
注意:在完成多步相关的化学计算时,应明确:凡是能从原始数据求出的,一定不用求出的数据去计算。
这样就能防止一步计算出错,步步计算都错的情况。
思维体操解法发散,即通过一题多解而进行的发散思维。
例1 100℃时某化合物的饱和溶液315克,冷却到20℃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4%,并析出117.6克无水固体,求100℃时这种化合物的溶解度。
【扩散分析】有关溶解度计算的解题方法很多.只有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灵活掌握解题方法,开阔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解法1 求100℃时某化合物的溶解度,需求饱和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题中给出了原饱和溶液的质量及降温析出固体的质量,由这两个数据之差可知析出晶体后得到的20℃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之后再加上因降温析出的固体质量,就是100℃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进而求出溶剂的质量,最后依溶解度概念求出100℃时的溶解度. 20℃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315-117.6)克⨯24%=47.376克 100℃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43.376克+117.6克=164.976克 溶剂质量:315克-164.976克=150.02千克 100℃时的溶解度:克克克克110100024.150976.164=⨯解法 2 求高温下的溶解度,可根据温度变化溶剂不变的原则,利用两个溶解度之差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的关系解出.设20℃时的溶解度为x 克,100℃时的溶解度为y 克.1002410024%100100⨯-=⨯+x x x 或 x=31.6克100℃时饱和溶液 降至20℃时析出晶体100+y y-31.6 315 117.6 (100+y):315=(y-31.6):117.6y=110克 或直接代公式求解:117.6=31.5⨯yy +-1006.31y=110克解法3 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求出10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容解度的概念求解.设100℃时315克饱和溶液中含溶质x 克,其溶解度为y 克.1001653156.117y x =-- y=110克 例2 在20℃时,将24克某盐加入80克水中,正好达到饱和.若将此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为10℃,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使该盐的溶液仍为饱和状态?(10℃时某盐的溶解度为20克)解法1 先求出20℃时的溶解度,然后根据20℃和10℃的溶解度差值求出饱和溶液析出的晶体,再根据10℃的溶解度求出溶解这些晶体需加入的水量. S 20℃=克克克克剂质308010024100=⨯=⨯W WX 析出晶体=W 饱和溶液⨯ =(80+24)克⨯克克克8)30100()2030(=+- X S W S C C水质克克=⨯=⨯=︒︒1001008401010 解法2 20℃饱和溶液降温至10℃,虽有晶体析出,但加入一定量的水就能使其溶解,24克某盐将又成为10℃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因此可以直接利用10℃ 时的溶解度,求出24克某盐溶于多少克水中达饱和,最后所需溶剂量减去原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就是应加入的溶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