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总结精编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__陶渊明__,一名__潜__,字__元亮__,自号“__五柳先生__”,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文《饮酒(其五)》。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2.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滋味好。
(2)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够。
3. 一词多义
(1)寻
(2)遂
(3)舍
(4)志
4.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欲穷其林:尽。
(2)形容词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名词用作动词
未果:实现。
5. 重点实词
(1)缘溪行: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花。
(3)复前行:再,又。
(4)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便舍船:就。
(6)才通人:仅仅、只。
(7)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8)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9)桑竹之属:类。
(10)鸡犬相闻:听到。
(11)悉如外人:全,都。
(12)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13)并怡然自乐:都。
(14)具答之:详细。
(15)咸来问讯:全,都。
(16)具言所闻:详细。
(17)皆叹惋:都。
(18)延至其家:邀请。
(19)此中人语云:告诉。
(20)既出:已经。
(21)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先前的。
(22)及郡下:到。
(23)诣太守:拜访。
(24)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25)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6. 重点虚词
(1)为
(2)之
(3)其
(4)所
(5)问今是何世:代词,相当于“哪”“哪个”。
(6)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7. 重点句子翻译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省略句,“尽”后省略介词“于”)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接着便出现一座山。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省略句,“酒食”后省略宾语“招待他”) 其他人各自再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招待他)。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南阳的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
8. 文章探究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
__它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在当时不能变成现实;_它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柳宗元__,字__子厚__,世称“__柳河东__”,__唐__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积累】
1. 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2. 一词多义
(1)清
(2)从
3.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使……凄凉。
使……寒冷。
4. 重点实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走。
(2)伐竹取道:砍伐。
(3)水尤清冽:格外。
凉。
(4)近岸:靠近。
(5)青树翠蔓:藤蔓。
(6)蒙络摇缀:缠绕。
(7)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表示约数。
(9)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10)俶尔远逝:忽然。
(11)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12)斗折蛇行:前行。
(13)其岸势犬牙差互:形状。
(14)不可知其源:源头。
(15)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包围。
(16)悄怆幽邃:凄凉。
深。
(17)不可久居:停留。
(18)乃记之而去:离开。
5. 重点虚词
(1)以
(2)而
(3)其
(4)为坻:成为。
(5)似与游者相乐:介词,跟,同。
6. 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省略句,省略主语“潭边”)
(潭边)青翠的树木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7. 文章探究
文章借山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通过写凄清幽静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凄苦孤寂之情。
(三)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庄子》内篇中的《__逍遥游__》。
庄子,名__周__,战国时期哲学家,__道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__33__篇。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2. 重点实词
(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记载。
(3)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旋风。
(5)去以六月息:离开。
气息,这里指风。
(6)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7)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3. 重点虚词
(1)之
(2)而
(3)其
(4)以
4. 重点句子翻译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物的书。
(2)去以六月息。
(状语后置句)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5. 文章探究
作者详细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其用意是什么?
它们虽然形体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
(四)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礼记正义__》。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__儒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__戴圣__编纂的。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学学半:同“”,教导。
2. 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主张,意见。
(2)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3. 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弗食,不知其旨也:吃。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教学相长:增长。
4. 重点实词
(1)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2)教然后知困:困惑。
(3)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5. 重点虚词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6. 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 文章探究
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能使教的内容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
在不断地教与学中,自己的学识会不断提高。
(五)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__韩愈__,字__退之__,__唐__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__韩愈__、__柳宗元__、__欧阳修__、__苏轼__、__苏洵__、__苏辙__、__王安石__、__曾巩__。
“说”是古代的一种__议论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
(2)食马者:同“饲”,喂。
(3)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
2. 古今异义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
今义:道路。
3.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侮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2)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行千里路。
(3)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竭尽。
4. 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3)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4)食不饱:吃。
(5)才美不外见:才能。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等同。
(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8)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
(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10)执策而临之:马鞭。
面对。
5. 重点虚词
(1)其
(2)之
(3)虽
(4)骈死于槽枥之间:介词,在。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副词,犹,尚且。
介词,跟,同。
(6)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却。
6. 重点句子翻译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倒装句,定语后置)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又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7. 文章探究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自喻指什么?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