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复习纲要
分析化学复习详细版
分析化学复习详细版分析化学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化学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下面是一份分析化学的详细复习资料,包括常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和技术。
一、定性分析方法1.火焰试验:通过不同元素在火焰中产生独特的颜色来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2.沉淀反应:根据化合物在溶液中形成沉淀来判断其成分。
3.气体反应:根据化合物与酸或碱反应生成气体的类型和产量来判断其成分。
4.酸碱滴定:通过添加酸碱溶液来确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5.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来判断其成分。
二、定量分析方法1.极谱法:利用溶液中物质的电极电位和电流的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2.光度法:通过测量溶液中化合物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和透过性来确定其浓度。
3.电解分析:利用电流通过溶液中的物质的电化学反应来测定物质的浓度。
4.火花光谱法:通过将化合物激发成光源,然后测量其发射光谱来确定其成分。
5.气相色谱法:利用化合物在气相中的分离性和不同成分的保留时间来测定其浓度。
三、常用仪器和技术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和透过性。
2.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测量溶液中金属元素的浓度。
3.气相色谱仪:用于分离气相中的化合物并测定其浓度。
4.离子色谱仪:用于分离水溶液中的离子并测定其浓度。
5.质谱仪:用于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质量。
以上是分析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记住,理解原理和应用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关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祝你考试顺利!。
分析化学专业综合考试复习提纲
分析化学专业综合考试复习提纲1概论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的主要特点1.3分析化学中的量和单位2误差与数据处理2.1误差的基本概念(平均值;中位值;准确度;精密度;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2.2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2.3显著性检验(检验两组数据的精密度显著差异的方法-F检验法;检验两组数据的总体平均值间显著差异的方法-t检验法;异常值检验方法-Q检验法、Grubbs检验法、Dixon检验法)2.4回归分析法2.5减小测量误差、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6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3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3.1沉淀分离法3.1.1溶度积原理3.1.2氢氧化物沉淀与pH值的关系3.1.3利用无机共沉淀剂分离的方法;利用有机共沉淀剂分离的方法3.2液-液萃取分离法3.2.1萃取过程的本质3.2.2分配比;萃取百分率;分离系数3.2.3重要的萃取体系3.2.4萃取分离操作3.3离子交换分离法3.3.1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3.3.2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力的规律3.3.3离子交换平衡分配系数及分离因数3.3.4动态法离子交换分离操作4重量分析法4.1沉淀形成的过程4.2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4.3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4.4沉淀条件的选择4.5应用均匀沉淀法和有机沉淀法的优缺点4.6 重量分析计算中的换算因素5滴定分析法5.1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5.2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5.3溶液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滴定度5.4滴定分析法的计算5.4.1滴定剂与被滴物质间的计量关系(化学计量点)5.4.2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5.4.3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直接配制法;标定法)5.4.4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5.5酸碱滴定法5.5.1酸碱离解平衡(酸碱反应质子理论;平衡常数)5.5.2酸碱溶液的pH值计算5.5.3酸碱缓冲溶液(缓冲容量;缓冲范围;选用缓冲溶液的原则)5.5.2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5.5.4酸碱滴定法滴定曲线;滴定误差5.6络合滴定法5.6.1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络合物稳定常数;各级络合物的分布)5.6.2副反应系数(酸效应系数;络合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系数5.6.3氨羧络合剂EDTA络合物的特点5.6.4络合滴定基本原理(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滴定误差;酸度的控制)5.6.5络合滴定的方式(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间接滴定)5.7氧化还原滴定法5.7.1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诱导反应)5.7.2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前的预氧化或预还原)5.7.3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氧化还原平衡,得失电子相等原则)5.7.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5.8沉淀滴定法5.8.1银量法滴定曲线5.8.2按不同指示剂和滴定方式分类的银量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杨司法) 5.9吸光光度法5.9.1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溶液对光吸收与颜色的关系;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的加和性和吸光度的测量)5.9.2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摩尔吸光系数ε;桑德尔灵敏度S)5.9.3 影响吸光光度法准确度的因素(仪器测量误差、对比尔定律的偏离)5.9.4显色反应(络合反应;离子缔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成盐反应;催化显色反应;消色反应)5.9.5显色条件的选择(显色剂用量;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干扰物质的及其消除)5.9.6重要的显色剂(无机显色剂;有机显色剂)5.9.7多元络合物及其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异配位体络合物;离子缔合络合物;胶束增溶络合物)5.9.8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微量组分的测定;差示光度;光度滴定;络合物组成测定;摩尔吸光系数测定)6 原子吸收光谱法6.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6.2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结构6.3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廊(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多普勒变宽;碰撞变宽)6.4原子吸收测量的基本关系式(朗伯定律)6.5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光源、原子化器、分光器、检测系统)6.6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效应(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光谱干扰)6.7背景校正方法(用邻近非共振线校正;连续光源校正;赛曼效应校正)6.8测定条件的选择(分析线;狭缝宽度;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原子化条件;进样量)6.9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6.10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灵敏度、检出限7原子发射光谱法7.1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激发电位;共振线)7.2 原子能级与能级图(光谱项;电子跃迁选择原则)7.3 原子谱线的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统计权重;跃迁几率;激发电位;激发温度;基态原子数)7.4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自吸现象;自蚀现象;共振变宽)7.5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基本结构的三部件及其作用:7.5.1激发光源(直流电弧;交流电弧;电容火花;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炬(ICP)) 7.5.2分光系统(棱镜;光栅)7.5.3检测器(感光板;光电倍增管或电荷耦合器件(CCD))7.6 原子发射光谱仪的类型(摄谱仪;光电直读光谱仪)7.7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7.7.1 定性分析(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铁谱比较法)7.7.2 定量分析(校正曲线法;标准加入法;摄谱法;光电直读法))7.8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的原理7.8.1 定量分析的关系式7.8.2 内标法(内标元素与分析线对的选择)7.9 原子发射光谱的干扰与校正(背景的来源及扣除;离峰校正法;等效浓度法) 7.10 ICP-AES仪器的主要装置及分析性能7.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检出限8 电位分析法8.1 能斯特方程式8.2 电极的组成及作用:8.2.1 pH玻璃电极8.2.2 参比电极(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8.2.3 指示电极(惰性金属电极;金属-金属离子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8.3 直接电位法8.3.1 pH的电位法测定8.3.2 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离子活度(或浓度)(标准曲线法;一次标准加入法;连续标准加入法)8.4 电位滴定法8.4.1 测定原理、滴定装置及滴定曲线8.4.2 终点确定方法(E-V曲线法;ΔE/ΔV-V曲线法;Δ2E/ΔV 2-V曲线法)8.4.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8.4.4 自动电位滴定仪原理9 电解与库仑分析9.1 电解分析的基本原理9.1.1 电解装置与电解过程9.1.2 分解电压与析出电位关系9.1.3 过电压与分解电压关系9.2 电重量分析法与电解分离9.2.1 恒电流电重量分析法9.2.2 控制阴极电位电重量分析法(电解时间的控制)9.3 库仑分析法9.3.1 基本原理(法拉第第一定律;法拉第第二定律)9.3.2 装置与过程9.3.3 库仑计(氢氧库仑计;库仑式库仑计;电子积分库仑计) 9.4 恒电流库仑分析──库仑滴定9.4.1 库仑滴定的特点9.4.2 库仑滴定的应用(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
分析化学复习纲要重点复习
分析化学复习纲要第三章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本章重点:1.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和二者之间的关系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办法3.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4.有效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5.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和t分布6.显著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的目的和方法7.可疑值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和格鲁布斯检验)一、有关误差的基本概念1)系统误差2)随机误差3)相对误差4)真值5)偏差6)平均偏差7)相对平均偏差8)标准偏差(样本标准偏差、总体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9)相对标准偏差10)中位值 11)准确度 12)精密度二、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N(μ,σ2)呈现对称性、单峰性和有界性三个特征。
2)标准正态分布N(0,1)也成为u分布, u=(x-μ)/σ。
3)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标准正态分布的区间概率可以查u分布表。
三、对有限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初步方法:1)总体和样本的概念2)t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区别和联系3)描述测定值集中趋势(平均值和中位值)和分散性(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极差)的有关计算4)置信度和置信区间的含义,真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5)显著性检验的含义(判断差异是由系统误差还是由随机误差所引起)和方法(t检验-准确度检验,F检验-精密度检验)6)可疑值的取舍(区分可疑值是由随机误差引起还是由过失所引起)和方法(Q检验和格鲁布斯检验)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对分析数据进行处理时,要按“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规则合理保留各步计算中的有效数字位数。
2)分析数据计算时,对数据要先修约再计算。
3)加减法运算,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即绝对误差最大的)那个数为依据来修约,然后再计算。
乘除法运算时,以有效数字最少的(即相对误差最大的)那个数为依据来修约,然后再计算。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2)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对照实验、空白实验、校准仪器、辅助方法)3)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4)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第四、五章酸碱滴定法本章重点:1. 质子条件的书写2. 分布分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根据质子平衡式进行数学处理)4. 缓冲溶液pH的计算和配制5. 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变色点及选择指示剂的原则6. 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包括酸碱滴定的滴定曲线、突跃范围、终点pH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的终点误差计算)7. 各种酸、碱准确滴定和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断条件。
期末考-分析化学复习提纲
分析化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 分析化学简介一、分析化学的定义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二、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按分析对象: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按测定原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第二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一、误差的分类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根据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分为有:方法误差: 溶解损失、滴定误差仪器误差: 刻度不准、砝码磨损试剂误差: 不纯操作误差: 滴定管读数误差、颜色观察二、准确度与误差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δ表示 误差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RE %表示x δμ=-%100%100%x RE δμμμ-=⨯=⨯三、精密度和偏差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相对偏差:绝对偏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平均偏差: 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练习: 用甲醛法测定某铵盐试样中氮的含量,五次测定的结果如下:20.43%,20.61%,20.33%,20.78%,20.50%。
计算平均值、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四、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1. 有效数字位数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一位欠准数字2. 在0~9中,只有0既是有效数字,又是无效数字3.单位变换不影响有效数字位数4.pH ,pM ,pK ,lgC ,lgK 等对数值,其有效数字的位数取决于小数部分(尾数)数字的位数,整数部分只代表该数的方次例:pH = 11.20 → [H+]= 6.3×10-12[mol/L] 两位(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1、“四舍六入五成双,五后有数就进一,五后没数要留双”0.32554 → 0.3255 0.36236 → 0.3624 10.2150 → 10.22150.65 → 150.6 75.5 → 76 16.0851 →16.092有效数字计算规则(1)加减法:当几个数据相加减时,它们和或差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以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据为依据。
分析化学总复习纲要
《分析化学》总复习纲要第一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一、1、误差分类1)定义:又分系统中固定原因造成的误差。
特征:单项重现性,与分析人员操作无关。
来源:方法、仪器、试剂、主观习惯。
2)、偶然误差定义:由分析过程中某种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特征:大小、方向不定;在分析过程中随机发生的,与分析人员操作粗细有关。
2衡量尺度:误差 受系统误差影响。
3、精密度:多侧平行测定值的相互接近程度。
1)受偶然误差影响2)意义:表示分析数据可靠程度,衡量分析人员操作熟练程度。
4、精密度和准确度之间的关系:精密度高的准确度不一定好,准确度高的要求精密度也要好。
二、 有关有效数字要掌握的内容:1、 什么叫有效数字?2、 有效数字位数如何确定?特别注意对数位数确定。
3、 有效数字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如何?4、 分析结果的习惯表达方法。
三、 滴定分析概论1、 基准物的基本条件是什么?2、 标准溶液有几种配制方法?过程如何?标准溶液浓度标定如何计算?3、 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C 、滴定度T 、 特定组合单元浓度T 与C 关系: aA + bB = cC + dDA -标准物B -被测物 则 T B/A =b/aC A .M B .10-3 4、 分析结果计算:滴定物与被测物之间的物量关系。
第二章 酸碱滴定一、 酸碱溶液的分布系数表示及应用对于H n A 弱酸溶液,有n+1种型体共存,任一种型体H n-x A x-的分布系数为:CKa Ka Ka H Ka H H Ka ka Ka n n nxn x A H x xn .] [.....................][][][.......211121δδ=+++=-++-+--注意:1、δ只与溶液酸度有关,与C 无关; 2、n 元酸,δ-pH 曲线上就有n 个交点,交点对应的pH =pKa,如:pH=pKa1 pH=pKa2 pHH 2A 溶液分布系数图二、 溶液pH 计算1、 质子条件建立—pH 计算基础零水准法应用:a 、选零水准物;b 、找得失电子产物;c 、写质子条件。
大学分析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二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二、数据处理 1、可疑值得取舍 4d法 Grubbs法
Q检验法 2、平均值与标准值得比较:t检验法
3、两个平均值的比较: 先F检验再t检验法 有效数字 三、有效数字 修约规则 计算规则
第三章 滴定分析
一、几个概念
2.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一、配合平衡 K 、 β 二、EDTA及其配合物
EDTA的性质 配合物的特点
Y(H)
三、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 酸效应系数α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 共同离子效应系数αY(M) 配位效应系数αM(L)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αM 水解效应系数αM(OH) 条件稳定常数K' lg K ' = lg K – lgαY - lgαM
一元弱酸溶液pH计算公式的推导、近似公式的应用 两性溶液pH值得计算
三、酸碱指示剂 作用原理、指示剂的用量、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四、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强碱——强酸 强碱——一元弱酸 强碱——多元弱酸 五、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混合碱的分析 1.双指示剂法 2.BaCl2法 特点、影响突跃的因素、 准确滴定的判断条件
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甘汞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 玻璃膜电极 电极构造、电 极反应、作用 氟离子选择电极 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
直接电位法
电位滴定法
pH的测定 氟离子含量的测定
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
一、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朗伯-比尔定律; A= k bc 适合于平行单色光 溶液 2.比尔定律的偏离及其原因
注意写出配平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分析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分析化学概述1、定义: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含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学科。
2、定量分析过程取样、试样的分解、消除干扰、测定、分析结果计算及评价。
二、分析方法的分类1、按分析对象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
2、分析化学的任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3、按试样用量分: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固体(m) >0.1g 0.01~0.1g 0.0001~0.01g <0.1mg 液体(V) >10mL 1~10mL 0.01~1mL <0.01mL4、按组分在试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质量分数w% >1 0.01~1 <0.01B5、按测定原理和操作方法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化学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使试样中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组成的化合物,再通过称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据分离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沉淀法和气化法。
滴定分析法:将巳知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滴定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直至到达化学计量点,据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据反应的类型,可分为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
(2)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这类方法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进行测量,故将它们称为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包括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等。
(3)化学分析法与仪器分析法的关系:仪器分析法的优点是迅速、灵敏、操作简便,能测定含量极低的组分。
但是仪器分析是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的,如试样预处理、制备标样、方法准确度的校验等都需要化学分析法来完成。
因此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是密切配合、相互补充的。
只有掌握好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学好和掌握仪器分析法。
分析化学总结期末复习大纲2
物料平衡( MBE )
在平衡状态,某组分的分析浓度等于其各型体的平衡 浓度之和的数学表达式。
例:浓度为c的Na2SO3溶液,对于Na+和SO32-?
电荷平衡( CBE )
在平衡状态,溶液中正离子所带电荷总数与负离子 所带电荷总数相等的数学表达式。(电中性原则)。 例:浓度为c的CaCl2
质子平衡 溶液中酸失去质子数目等于碱得到质子数目。
一、酸碱质子理论
1、酸: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物质(包括
分子和离子)都是酸;
例: HAc → H+ + Ac-
酸
碱
NH4+ → H+ + NH3
酸
碱
2、碱: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都为碱。
例: NH3 + H+ → NH4+ Ac- + H+ → HAc
碱
酸
3、两性物质: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H2O + H+ → H3O+
pK a,3
12.35
若
pK
a
与所需pH值不相等,依所需pH值
调整ca/cb。
七、酸碱滴定
0.1000 mol/LNaOH滴定0.1000 mol/LHA (pKa=4.76)
NaOH a
mL
组成
0.00 0.00 HA
10.00 0.50 HA+A-
18.00 0.90 HA+A-
19.80 0.99 HA+A-
第6章络合滴定
EDTA 副反应、副反应系数的计算(需掌握具体
公式)、酸效应曲线、 条件稳定常数 影响EDTA滴定的因素 金属指示剂 络合滴定的准确滴定判别式 终点误差
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分析化学复习要点一、概论1、分析化学定义:指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信息的一门科学2、分析化学三要素:理论、方法、对象3、分类:(1)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鉴定试样的组成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形态分析——研究物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形态(2)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3)按分析原理分: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又称经典分析法,主要有滴定分析(容量分析)和重量分析(称重分析)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利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分析法、光谱法、质谱法、色谱法、放射化学分析等(4)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5)按被分析组分相对含量分:常量组分——>1%微量组分——0.01%~1%痕量组分——<0.01%4、定量分析操作步骤: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取样——试样处理——试样测定——结果计算、表达、书面报告5、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要定量进行,即反应程度必须达到99.9%以上;反应速率要快;容易确定滴定终点6、滴定方式(1)直接滴定法:标准液直接滴定待测液(2)返滴定法:定量加入过量标准液,待反应完全后,用另外一种标准液滴定过量标准液。
当待测物与滴定剂反应缓慢时用该法(3)置换滴定: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出另外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置换后的产物。
比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重铬酸钾时,由于产物的不确定性,需要让重铬酸钾先与碘化钾定量反应产生碘单质,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单质(4)间接滴定法:如Ca2+的滴定中先将其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7、基准物质:(1)定义:能直接用于配置和标定标准标准溶液的物质(2)要求: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纯度高;性质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时无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bC
③多元酸
[H+]=
多元碱
K a1C
[OH-]=
K b1C
④混合酸HA+HB [H+]=
K HAC HA K HB C HB
混合碱A+B [OH-]=
K AC A K B C B
⑤ 两性物HA-
缓冲溶液HA+A[H+]=KaCHA/CA
[H+]=
K a1K a 2
两性物HA2[H+]=
* 物质的颜色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
选择性吸收作用而产生的。 * 光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A = Kbc ε = · M * 吸光光度法误差的主要来源.
C
0.434 T C A T lg T
A
当T=36.8%(A=0.434)时浓度测量误差最小; 读数范围A为0.15~0.8(或T为15~70%)
酸效应 最高酸度 水解效应 最低酸度
第七章
*条件电极电位:
氧化还原滴定法
0.059 COx lg n CRe d
o/
*滴定曲线的计算:
终点前的系由被滴物对应电对求出; 终点后的系由滴定剂对应电对求出; 终点时的系由1 = 2及反应的计量关系导出:
o/ n11o / n 2 2 eq n1 n 2
( Ka≥10-7 ) ( Kb≥10-7 )
* 终点指示剂:其变色点pKHIn应接近 终点pHeq 。
* 多元酸等能分步滴定的条件 c· Ka1≥10-8 Ka1≥105Ka2 (依次类推)
第四章
* 逐级稳定常数K
配位滴定法
fi
与累积稳定常数βi 的关系:
[ML] 1 K f1 [M][L] [ML 2 ] 2 K f 1K f 2 2 [M][L] [ML n ] n K f 1 K f 2 K fn n [M][L]
*理论终点pM
[ MY ] [M ] ' kMY
'
1 1 1 1 ' ' pM lg kMY lg[ MY ] lg kMY pcM 等 2 2 2 2
*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K′ c
* 准确滴定的条件:
log(c
' M 等 fMY
k
)6
*对于含M、N离子的体系,准确滴定M而 不受N干扰的条件是: cM Kf MY ≥106 cM Kf MY / cNKf NY≥106 *准确滴定的酸度控制: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如何写出PBE:
1)选零水准 零水准选择:原始组分、大量。 Na+、K+、Cl-、NO3-无质子得失,不参与。 2) H2O必选 3) 得H+ 组分在[H+ ]一边,失H+组分在[OH-] 一边 4) 两端相加(包括相应系数)相等
※溶液酸度的最简式
①强酸 [H+] = C ②一元弱酸 [H+]= K a C 强碱 [OH-] = C 一元弱碱 [OH-]=
* 副反应系数
[总浓度] [平衡浓度]
注:[总浓度]指未参与主反应的总浓度!
性质:
1 1 2[平衡浓度]
[总浓度]
[平衡浓度] 1 相关概念: [总浓度] 分布系数
* 条件稳定常数 K′
log k
' MY
log kMY logM logY ( H )
缓冲溶液B+BH+ [OH-]=KbCB/CBH
K a 2 K a3
(目视滴定法中,用最简式计算即可达到一般要求)
* 酸碱滴定过程中体系的pH值会发生变化,并在 理论终点附近出现pH突跃~其大小与理论终点的 位置取决于酸碱的强度(Ka、Kb)和浓度。
* 弱酸(碱)能准确滴定的条件 弱酸:c· Ka≥10-8 弱碱:c· Kb≥10-8
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法及浓度表示法; (包括基准物质的概念及其应符合的条件)
3.掌握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要点:
n c V
滴定度
m c V M
TB / A
a 3 CB M A 10 b
n A nB a b
被测物与滴定剂关系
百分含量计算
a c B VB M A %x b 100 G
*影响突跃大小的主因素:
两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之差△12o/ 越大,滴 定突跃△ 越大。
*滴定突跃范围:
0.059 3 0.059 3 o/ ( ) ~ (2 ) n1 n2
o/ 1
*掌握KMnO4法、K2CrO7法、碘量法: 标液、指示剂、条件、应用等
第九章 可见吸光光度法
* 高浓度示差法
关于考试:
时间:待定 题型(参考): 一、是非题(10小题,共10分) 二、选择题(15小题,共30分) 三、填空题(每空1~2分,共20分) 四、简答题(2小题,共10分) 五、计算题(4小题,共30分)
答疑:考试前三天
第一章
1.误差处理
定量分析误差
准确度、精密度及二者关系、减免方法 2.误差计算
d xi x n
d d r 100% x
S
x x
i
2
n 1
s CV 100% x
3. 4d法、Q检验法 4.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本章的基本要:
1.理解滴定分析的有关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