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敬佩之情。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

2. 文中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把握。

3. 写作练习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写作练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苏武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传记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人物传记,激活学生对传记类文体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本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苏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1.2.2 生字词:重点掌握“节”、“辱”、“艰”等词语的含义。

1.2.3 句式特点:分析文中的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1.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翻译。

2.2.2 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

3.1.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3.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学方法3.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4.1 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苏武的事迹,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4.2 培养品德素养: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养分,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4)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这节课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二、概述文章内容,理清苏武遭遇想一想: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明确: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恰巧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苏武被牵涉其中而被扣留在胡地19年,最终回到汉朝的故事。

三、分析课文内容,感知苏武魅力(一)被牵连而想到自杀(学生齐读文章3、4段,两人一组讨论)讨论:(1)苏武为什么要自杀?(请大家想一想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明确:苏武自杀前说道:“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的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变故,他为什么会说出“负国”之类的话?你如何理解?)(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武什么样的品格?明确:国家利益至上,以死报国,为国着想,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所以我的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主要使臣,要承担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

(3)苏武的自杀行为产生了什么反响?明确: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卫律为什么会吃惊?)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层面上同一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惠等哭,说明打动了同伴;单于壮其节,敌国的最高头领也被打动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透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二)拒绝劝降(三)(学生分角色朗读第5段,充分体会苏武和卫律两人的性格不同)小组讨论:卫律劝降的手段?(1)卫律劝降手段:威吓、利诱、逼迫——劝降三部曲。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A、威吓——不动(苏武)B、利诱——不应(苏武)C、逼迫——骂律(苏武)(2)李陵劝降(学生齐读第7段)思考:李陵是如何劝降的?明确:手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A、挑拨君臣关系——君臣如父子,无所恨(苏武)B、断绝亲情之念——一概不理(苏武)C、宣扬叛徒哲学——一概不理(苏武)(四)幽禁流放(学生自读第6段)思考:幽禁流放期间苏武经历了什么?什么支撑他顽强地活下来了?明确: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牦尽落。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武的忠诚、坚定和人格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对苏武忠诚、坚定、坚韧不拔等品质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将苏武的精神品质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苏武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武会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讨论题,深入分析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各自对苏武的理解和感悟。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共识。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苏武和其他文本中的人物。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色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苏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感悟。

4.2 评价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参与度。

学生对思考题和讨论题的回答质量。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苏武传》文本。

5.2 辅助材料:苏武的历史背景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六、教学步骤6.1 文本解析引导学生细致阅读《苏武传》,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苏武传》,它选自《汉书·苏武传》,主要讲述了汉使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企图软化他,迫使他投降,但苏武不辱使命,历经磨难,持节不屈,最终回到了汉朝的故事。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苏武勇敢、坚贞、忠诚、爱国的形象,展示了他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特点。

难点: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苏武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武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3. 讲解分析:对文章进行逐段解析,分析苏武的形象,讲解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以及阅读文言文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的形象特点2. 文言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苏武传》的内容,简要概括苏武的形象特点。

答案:苏武的形象特点是勇敢、坚贞、忠诚、爱国。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你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的心解技巧。

(1)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2)根据上下文,推测未知词义;(3)分析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提高了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讨论交流环节,部分学生对苏武形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文言基础知识集约1)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 究性。
课堂活动
朗读课文,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语句和段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苏武传》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 情感体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四教案《苏武传》
汇报人: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06
0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中出现的重点 字词和句式
添加项标题
个人背景: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忠诚于汉朝,曾多次出使 匈奴。
添加项标题
作品背景:《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的事迹。
添加项标题
教学背景: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可以了解汉朝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中必修4语文教案

12 苏武传一、读准字音栘.中(yí) 缑.王(gōu ) 弹劾.(hé)斧钺.(yuè) 厩.监(jiù) 窥.观(kuī)丈人行.(háng) 遗.单于(wèi) 浞.野侯(zhuó) 没.胡中(mò) 煴.火(yūn) 旃.毛(zhān)阏氏..(yān zhī) 牧羝.(dī) 汤镬.(huò)旄.节(máo) 雨.雪(yù) 更.嫁(gēng)自分.已死(fèn) 霑.衿(zhān)二、辨识通假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3.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4.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表现)5.请毕今日之(“”通“欢”,欢乐)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已”,已经)三、一词多义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动词,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发出,派出)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引⎩⎪⎨⎪⎧虞常果引.张胜(动词,招供,牵攀)引.佩刀自刺(动词,举、拿)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调转)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使⎩⎪⎨⎪⎧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名词,使者)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动词,让)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 以⎩⎪⎨⎪⎧少以.父任(介词,因为)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表顺承)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介词,凭借……的身份)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介词,把)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 四、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于壮.其节 ( )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以身膏.草野 ( )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欲斗.两主 ( )____________________ 5.羝乳.乃得归 ( )____________________ 6.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 )____________________ 7.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____________________ 8.得夜.见汉使 ( )____________________ 9.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兄弟亲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使动用法 使……归 2.意动用法 以……为壮 3.使动用法 使……肥沃 4.使动用法 使……相斗 5.名词作动词 生子 6.名词作动词 结网;用檠矫正弓弩7.使动用法 使……堕 8.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 向上 10.形容词作动词 做亲近之臣五、古今异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武使匈奴,明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太夫人已不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卧起操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导入新课:1、阅读课本117页《<汉书>的价值》,完成下面《汉书》与《史记》对比的练习:提示:《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体例纪、表、志、传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两书合称为:史汉三、推进新课:1、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人物——苏武。

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对大汉的忠诚,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间 230 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学生回答。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明确: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北海牧羊等。

2、苏武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1)出使匈奴,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斥责卫律,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2)被扣幽禁,苏武受尽折磨,但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苏武的形象,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2)问题探讨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苏武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4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学生齐读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父亲: 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主要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

2024年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苏武生平及其忠诚事迹,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和分析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忠诚的崇高情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句的翻译。

苏武忠诚品质的分析和讨论。

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武牧羊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和《苏武传》的文学价值。

预习检查提问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苏武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分享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为新课教学做铺垫。

新课讲解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疑难句子和关键段落。

结合课文背景,分析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忠诚品质和文章深层含义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课堂互动水平。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强调苏武的忠诚精神和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利用黑板或白板进行板书,突出教学重点。

提供文言文词典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停顿。

进行文言文词句翻译的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忠诚品质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4.12《苏武传》教学设计1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苏武传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与汉书,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苏武身上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3.对课文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1.了解班固与汉书,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苏武身上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班固与汉书。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㈢提出目标。

学习本课,我们的共性目标是:1. 了解班固与汉书。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个性学习目标:二、探索生趣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请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请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请用“”标出关键句或主旨句,请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请在相关的文字旁批注你的阅读感受,如对内容、主旨、语言、表现手法等的看法等,请结合学习目标、课后练习,将不能解决和有不同见解的问题逐一列举出来:在阅读程中,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音厩( jiù )监数(shuò )窥(kuī)观遗( wèi )单于没( mò)胡中阏氏(yānzhī)煴(yūn)火(或以为课本注音“yún”有误。

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马畜(chù)弥山㈡课堂探索:探究本文结构:方法指导:精读课文,并与同学商讨,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本文的结构,体会其妙处,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讨论完成课后第一大题第一小题):1.划分段落,归结段意:第一部分:(1~2)出使状况(原因、背景、人员)义不受辱第二部分:(3~8)坚守气节卫律威迫李陵劝降第三部分:(9~10)得返汉朝2. 本文的结构有何妙处?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3.本课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探究文意:方法指导:结合注释,基本疏通文意,对不懂之处,先查工具书或问同学,实在不能独立解决的,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三、总结固趣㈠自主归结。

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3.归结应形成的能力:4.归结应掌握的学习方法:5.归结学习的作用:⑴学了本课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有何作用?对学习写作有何作用?对提高阅读能力与掌握阅读技巧有何作用?⑵本文有哪些思想或作者及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思想品质或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如何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这些思想行为或生活态度使之成为我们的行为指南?㈡自主反思1.反思学习效果⑴本课哪些学习目标已经达成?哪些还似是而非?哪些尚未达成?⑵对于掌握得似是而非、尚未达成的目标应怎样弥补?2.反思学习态度学习本课你的学习态度怎样?如果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怎样改进?如果学习态度积极,是由于什么原因?将来如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3.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本课你运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恰当?为什么?学习本课你学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如果学到了,那是什么方法?你将怎样运用于将来的学习中?㈡学习体验1.学习本课能引起你对社会生活的哪些联想?2. 学了本课你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体验?㈢老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对本课应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纳。

3.思考本文是如何写人的?我们应如何评价苏武的行为?第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知识。

2.理解苏武的精神,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㈠创设情景。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

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李慈铭在《汉书札记》指出: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本课,其共性目标是:1.积累语言知识。

2.理解苏武的精神,并进行现代审视。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拟一个个性目标:二、探索生趣㈠积累语言:1.学生交流整理的文言知识:2.在老师指导下归结强化:⑴通假字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⑵虚实词有大石当中流(对着,向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相匹敌)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当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着、把着)当高罪死《史记。

蒙恬列传》(判罪,判赵高死罪)⑶名词活用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状语,抬。

⑷使动用法空以身膏草野膏:名词使动,使……肥沃。

欲因此时降武降:动词使动,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斗:动词使动,使……争斗。

⑸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意动,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意动,以……为乐。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许多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某些义项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往往不一样。

请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填写下表。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是什么?作者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对表现内容、表达主旨、增强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何作用?细节描写与对比。

细节描写,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对比,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

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

这样对比描写,突出了苏武的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的精神。

一与张胜对比。

作者张胜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

二与卫律对比。

以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与李陵对比。

以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突出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

2.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对你在写作中有何借鉴作用?㈢自由探究回顾本文学习目标和课文内容,探究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究自己感兴趣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先探究课外练习,再自由探究):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

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

(引自教参)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

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

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引自教参)3.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

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

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①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

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

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