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四章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传承其中的积极、优秀之处。

学法指导
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并结合语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的思想。

3.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知道孔子和老子的关系吗?
《师说》里说孔子曾以老子为师。

传说孔丘千里迢迢拜见老子,老子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
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
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回到鲁国,"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簧的结局。

四、小结。

【四章大意】
第十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无”
的用处。

第二十四章从反面强调了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谦恭自守,急于表现和贪功冒进是没有好结果的,因为它不
符合大道与大德的根本,它只会使我们遭受挫折和失败,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痛苦。

第三十三章论述个人品行修养。

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

“死而不亡”,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

第六十四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少成多的道理。

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慎重对待,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 “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 “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

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

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五、拓展阅读
《〈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明确: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

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

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

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在《老子》中,几乎通篇都充满了“不争”的理念。

如“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合理的竞争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亚当•斯密曾说:“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

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 “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气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

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

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应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
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和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

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道家:
老子:强调“道。

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椁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五十四章)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老子教我们低调做人(宁静致远,平平淡淡)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

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经晚了一步。

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处理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

《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

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补充资料:
【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01车后部
(1)轴,是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

轴中间粗,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2)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

通常用火烤木料后稼成弧形拼接而成。

车轮的边框,叫辎(wang)o
(3)毂(gti),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面有一圈禅眼,用来插辐条。

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4)辐,连接耦和毂的是辐,也称辐条,即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轮圈。

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本奇。

(6)W (wdi),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

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害的金属条,防止者脱落。

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

古人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

不但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9)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02车前部
(1)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

辕亦被成为辅,“马车称辑,牛车称辕;单根称辑,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中国古独辑马车的结构》孙机),可曲可直。

(2)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3)轴,驾车时正好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轴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交叉点为中
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

轴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03车附件
(1)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

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声,《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2)切,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

行车时必须先将朝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

所以启程又叫发初。

另外,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

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

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

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嶙(xian)o
五、拓展探究
1.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 “无” ?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发挥作用。

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

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鹫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一个人有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3.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
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
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
不亡二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
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明确: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气“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气“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二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5.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明确: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
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大生
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

同时也告诫人们,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
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6.写法赏析
①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老子善于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车” “器” “室”三种常见的事物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②善用逆向思维
老子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

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难。

③句式运用独具一格
《老子》一书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同时又注重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句式整齐之中又富于变化。

选文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整齐的句式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散句的运用,使句式富有参差变化之妙,使语句有起伏顿挫之感, 使文章的抒情更加自由而充分,说理更加明晰而透彻。

7.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①辩证分析“有” “无”的关系;
②告诫我们不要“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不可急躁冒进;
③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身;
④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文中不少经典语句,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

我们要在新的时代中辩证思考,取精华弃糟粕,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修养。

8.本文节选《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明确:(1)辩证地看待事物。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用之用”。

(2)人贵在自知。

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一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

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告诉人们能够战
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成功需要慎始慎终,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准备,开始后要注重坚持,
结束时要慎终如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
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强调“慎始,,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
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 真吾师也!”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详见配套PPT)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晚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
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
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
传世的《道德经》。

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气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其中1-37章的《道
经》在前,38-81章的《德经》在后。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
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

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
韵之美。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作品简评】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一一《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2.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争”“柔弱” “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①道本思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

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

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不自生,故能长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②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4.解题
《〈老子〉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三、初读文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堤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