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科学取向研究

合集下载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中国当前正 在进 行 一场史 无前例 的基 础教育
理 解 的能力 。 其次 , 国际性 与 民族性 之间 又具 有 内
在 统一性 。 一方 面 , 国际性 依赖于 民族性 。 只有尊
课 程改革 。本次 课程 改革 的显 著特 色是 国际视野 与 全球 意识 —— 把 中国课 程 改 革 自觉 融入 世 界 , 将之 视 为世界课 程改革 的有 机构 成 。 当前 , 世界各 国课程 改 革所 针 对 的共 同 问题 是 什 么 , 追 求 的 所 共 同价值 取 向有哪些 ?理 解这 些问题 对建 构我 国
课程 改革 的价值 坐标 有深 远意 义
重 民族 和 文化 个性 , 尊重 民族 和 文 化 差异 的基 在
础 上展开 交往 , 能生成 国际性 。另一方面 , 才 民族 性 依赖 于 国际性 。 只有 在与异 文化 、 民族 的不断 异 交 往 中 , 民族 、 文 化 的 自我 意识 才 能 不 断提 本 本 升, 民族 、 文化 的个性才 能不断完 善 。 本 本 在 国际化 时代 , 际性 与 民族性 的 内在 统一 国 即 形 成 了 民族 和 文化 交往 中 的“ 多元 主 义 ” pu (l rl m) ai 价值观 。在 民族和 文化 交往 中 , s 多元 主 义
作者简介 : 张华 , , 8年 生. 男 16 9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 究所教授 、 育学博士 , 教 兼任教育部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专 家 工 作组成 员 ,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 协会(AA S 委员 , I C ) 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 委员台常务理事
维普资讯
与高质量之 间的张 力 }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 界之 间的张 力。由此形成的主要价值取 向包 括 : 多元主义教育 价值观 ; 教育民主与 教育公平的理念 ; 主体教育观 . 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 意识。 关键词 : 多元主义 ; 教育民主 ; 生活世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

教育科学文摘2019年第4期教学与课程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曹茂甲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5期,约9000字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 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向和发展方向,具有规范、定向和驱动等功能,影响并 支配着实践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建国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变迁具有以下 规律与特点。

借鉴模仿期(1949 —1957年):完成社会改造的“阶级性”价值取向建国初期,如何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 造成为当务之急,教育无疑被打上“阶级珞印”。

该阶段的课程改革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课程体 系,但却严重受限于国家政治指令,停留于政策解读 的层面,以苏联教育经验为信条,课程价值观念和课 程实践形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课程目标以国家需 求为导向,政治化、阶级性倾向严重;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偏深过难、变动频繁;课程组织和实施过多地模 仿苏联,缺乏本土开发与创新;以工农业生产为标准 的单一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内在生命价值和真正学习需求。

曲折探索期(1958 —1985年):促进经济恢复的“工具性”价值取向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二五”计划,受“大跃 进”影响,扩大规模、缩短学制、精简课程成为当时课 程改革的主题。

尽管后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 髙”为方针对错误路线进行调整.但没有彻底改变局 势。

十年文革,教育异化为阶级斗争工具,致使调整 以来取得的成果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后,教育战线 开始拨乱反正,课程体系得以恢复和调整,为促进经 济恢复而提供人才保障依然是其主要任务。

从1958年到1985年近三十年间,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主要围绕着培养促进经济恢 复的人才而进行。

较上一阶段相比,知识传播效率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初步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然而,这种过分追求效率的课程改革模式过于强调课程的工具价值,缺乏对课程社会价值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关注,指向于“育才”而非 “育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年第$%期世纪之交,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好“奠基工程”的职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从做为一种教育理念正式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总的来说成效并不明显,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正如陈至立同志所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人为地把实施素质教育同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义。

无疑,“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所谓“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付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教育,其出发点、着眼点、着力点都落在应付考试上。

它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庭和社会的上空,且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致使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几乎到了欲解不能、欲罢不忍的地步。

客观地讲,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均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使中小学教育渐趋异化的根本所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理论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立和对抗性质。

自从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考试;存在考试就必然带来教师和学生研究如何考试并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和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希望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也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本应获得赞扬而非贬斥。

能在大型的、综合性的考试中获取好的成绩,不仅表明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具有较好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但是,手段和工具不能倒置为目的和宗旨,一旦倒置就成为反过来控制教育全过程、使教育发生异化的巨大力量。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价值取向的研究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价值取向的研究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A c a d e m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l a S c i e n c e
No . 2
A p r . 2 0 1 3
【 理探索】
关 于教 育研 究方法论及 其价值取 向的研究
王 慧 霞 。 张 斌
( 1 . 天 津市教 育科 学研 究院, 天津 3 0 0 1 9 1 ; 2 . 天津工业大 学艺术 与服装学院 , 天津 3 0 0 3 8 7 ) [ 摘 要 】 方法论 对于教 育研 究具有 重要 的意义。教 育研 究能否取得预期 的效果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论 的 正确与否。回顾 2 0世纪人类教育发展脉络, 其价值取 向主要表现为重视 教 育研 究领域 中人 文主 义的回归, 即重视
向和 理论水平 层次, 还应该对 基本的研 究范 式和 研究方法以
认识世界、 解决问题, 对真理方法的 热爱, 应胜于 对真理 本身的迷恋。 这句 名言 揭示了方 法对人类的重 要意义。 很 显
然, 对于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 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了。 现代科学方法论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是关于科学 认识活动的体系、 形式和方式的原理的学说, 也可以说就是
研究中, 我们认为, 方法论所包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性 与逼近真理的有效规则两个层面, 最为关键的是科学研究活 动 中的“ 认识手段” , 即研究人员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 思维
及完成研究工 作所 需要的条件、 设备等 诸多 外在的 和内 在的 因 素有所了 解。 l 9 世纪下半叶, 在现 代自 然科学取得许多突 破性进展的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抓住和分析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方式,是影
响现代教育发展、改善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研究阐释了不同的原则,以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跨文化、跨社会和跨学
科的问题,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一,教育科学研究以目标为导向,注重实际价值,以服务社会
和公民为中心。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实用性、灵活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教育科学研究着眼全局,突出总体观点,具有辩护性。


出基本原则,加强教育规划和决策,并深入论述教育理论,研究相关
问题。

第三,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前沿科技,倡导学科交叉。

以不断
发展的新科技和工具,从宏观全球视角来研究国际教育,更新和丰富
教育研究的方法。

第四,教育科学研究强调计量化,具有数据化和实证性教育研究。

致力于建立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协调、有机联系、交互促进的多方
式研究方案,以便更准确地识别教育问题、探讨其根源和服务。

教育科学研究是影响现代教育发展、改善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应展示出多方面研究的特点,把握科学研究的良好机制,在认知优化的同时,有效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综上,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以目标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和公民为中心;突出总体观点,具有辩护性;倡导学科交叉;强调计量化,具有数据化和实证性教育研究。

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才能正确阐释不同的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建立教育改革的有效机制,以促进未来教育的发展。

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_0

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与注重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相比较,现在的教育科研方法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质的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运用形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而且容易为教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叙事就是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各种生命事物身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

它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

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

叙事普遍地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有力方式。

因此,叙事学一直受到文学、艺术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1 / 9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叙事研究即借鉴了文艺理论中的叙事学。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一种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

这种研究方式的前提在于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他们过着故事化的生活。

叙事研究是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的,是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叙事正是这样完成的。

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 20 世纪80 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倡导的。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反思明庆华摘要:教育科学研究很难摆脱研究者自身价值取向的影响,这是因为研究者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之前乃至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一定的选择倾向,这种倾向客观上既影响对研究课题的选择及对选题的认识,还会影响研究的目的、过程、手段及科学性。

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在价值取向上仍存在着一些偏差现象,值得反思。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笔者对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关注较以往增多,但困惑也越来越多:为什么我国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而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解释却仍旧乏力?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动辄古今中外宏篇大论而不直面鲜活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为什么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和成果越来越多而中小学教师却认为能具体指导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很少?诸如此类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我们究竟为什么(为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其实,教育教学研究者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面对客体时,常常会考虑到实践的意义或客体的价值,这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不可回避的价值取向问题。

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存在及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认识的一种主观反映,也是人自主性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活动的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不同,所作出的选择就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

当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着人的趋避取舍。

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进行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而个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相悖的,所以个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也不可能总是相符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幼儿园科学探究取向主题课程的理论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科学探究取向主题课程的理论与实施要点

科学探究幼儿园探究取向主题课程根植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环境,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发现、提问、探究、合作、分享等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实施活动,奠定幼儿的素养基础。

阳光幼儿园的探究取向主题课程主要由主题的萌发、课程活动网络图的形成、探究课程的推进等组成,教师会详细记录幼儿探索活动的历程,并进行统整。

探究取向主题课程体现了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遵循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注重幼儿活动经验的统整,对我们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因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欧盟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较为重视教育改革,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文化传承和国际理解、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素养。

幼儿园探究取向主题课程根植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环境,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发现、提问、探究、合作、分享等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培养幼儿良好的知识、能力和个性,为幼儿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探究取向主题课程的含义探究取向主题课程是由探究取向与主题课程两个概念构成,是一个复合型的专门用语。

幼儿园探究取向主题课程是强调探究精神的主题课程,也称为幼儿园主题探究课程。

Campbell和Harris (2001)提出至少六种主题的中心焦点可供主题教学选择,包括:文学、课题、概念、事件、问题以及立场。

主题课程是师生共同选定与生活有关且涉及多学科面向的议题或概念,作为学习之探讨议题;并设计相关的学习经验,以统整该主题脉络相关的知识,以及试图“理解”该主题与“解决”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

幼儿园的主题定义是“幼儿的学习活动系从生活经验出发,统整所有课程领域,重视学习兴趣,强调身心发展的基础,满足个别差异的需求,以一个现实生活议题为中心的完整学习活动,这个中心议题就是主题。

”探究取向则是指以探究为方向、为趋向,属于课程取向的一类特征。

杜威在《逻辑:探究的理论》一书中将探究界定为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进行有控制或有导向的转换,把它的构成分子及其关系变成明确的状况,把原先的情境变成是统一的整体。

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引言:幼儿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提供早期教育,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基本价值取向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的研究,以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是通过系统和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发展潜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其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体发展为导向幼儿园课程应注重培养幼儿的个体发展,关注每个幼儿的特长和需求,促进他们在认知、语言、运动、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课程旨在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满足各个幼儿的成长需求。

1.2 全面教育为基础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全面教育,即注重幼儿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德育等各方面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幼儿园课程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1.3 科学研究为支撑幼儿园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

科学研究能够为幼儿园课程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借鉴,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指导,并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的意义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以个体发展为导向,注重幼儿个体的特长和需求。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在智力、情感、体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潜力。

2.2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注重全面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样的学习体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取向应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设计和实施。

近年来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

近年来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

近年来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研究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取向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关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革新,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发展、寻求超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1.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美国,二战以来的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而推行。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围绕着中小学阶段学生学术素养低下的严峻现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学生学术素养的课程改革运动,如“学科结构主义课程改革”“回归基础教育运动”“高素质教育运动”等。

这些运动大多是以振兴优等教育、培养天才为目标,有严格的学术标准,重视学术性科目,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言的教学。

这些高难度学术课程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厌学、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又由于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体制牢固的国家和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极度盛行等因素使得教育质量下降,这次课程改革失败了。

60年代末,美国开始对课程政策作出调整,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提倡课程的多样性以及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改变结构主义课程式改革,强调学术课程的倾向。

1985年,美国教育促进会在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将迅速地变化。

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

所以,科学、数学的技术教育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对科学研究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取向的看法

对科学研究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取向的看法

对科学研究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取向的看法发表时间:2019-08-22T15:13:50.37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马文静[导读] 本文通过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进行介绍,对科学研究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取向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

马文静(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科学研究中,因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矛盾日益突出。

本文通过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进行介绍,对科学研究中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取向做出了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中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这将指引我国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

关键词:科学研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209-01 1.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内涵 1.1 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它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

功利主义是以行为的目的和效果衡量行为价值的一些伦理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

这些学说通统被称为“目的论”,或者称为“效果论”。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哲学家边沁指出: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者不赞成,因此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而且也要包括政府的每一个措施。

也就是说,功利主义是不考虑一件事情的目的、手段的,而只需要考虑它是不是能实现某种结果,是不是能给人们创造财富。

一个行为的对或错,不是取决于行为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个行为的总体结果是善或恶。

1.2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

从皮尔士到詹姆士,直到杜威,实用主义日渐成为一个完整的伦理学流派。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

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不应采取唯科学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而应追求求真、扬善、达美的完美统一。

其中求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教师不仅要保证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更应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而且在科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全面考虑活动本身的探究价值,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究需要;扬善是最重要的科学内核与价值追求,科学只有用于善的目的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渗透情感教育,努力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关爱环境的情感与意识;达美是科学追求的自在自为境界,幼儿科学教育必须融合审美教育,让幼儿在审美愉悦中更深刻地体验到生命与自然的美好,更坚定地维护科学扬善的价值追求与求真的精神态度。

在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唯科学知识至上的价值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忽略了对儿童求真的科学精神、求善的科学道德、求美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致使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单纯科学知识的片面教育,无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改变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确定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努力实现“求真”、“扬善”、"达美'’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求真的科学态度从“常识”到“科学”再到“科学领域”,幼儿科学教育变化的不只是名称,更是教育观念。

“科学领域”与“科学常识''课程相比,摒弃了单纯的科学主义的价值观。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教授的科学知识当然要准确,这是实施幼儿科学教育的前提,因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规范,在限定的范围内,是有对错之分的。

从这一意义出发,笔者是不赞成有些教师因为害怕扼杀幼儿的想像力而不敢纠正幼儿的错误认知。

论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合理取向

论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合理取向

VO . 4 NO 3 I2 .
论 中学数学教 师开 展教 育科学研 究的合理取 向
魏 杰 李 霞
( 北师范大学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 院 , 肃 兰州 707) 西 甘 3 0 0
[ 摘 要 ] 中学 数 学 教 师 的 * - 学研 究 应 在 关 注科 学 性 的 基 础 上 , 注 重 人 文 性 和 艺 术 性 ; 仅 应 当立 足 于 自身 的 教 学 t g科 更 不
而 与此 不相 协 调 的 是 : 中学 数 学 教 师 为什 么进 行 教
但 各 自的追求 不 同 , 般而 言 , 育 专 家 的研 究 是 要 一 教 发 现 与揭 示教 育 规律 , 构建 和 完 善教 育 理 论 体 系 , 促 进 数学 教 育科 学 地发展 ; 中学 数 学教 师 的教 育 研究 , 当然 也期 望发 现 规律 、 获得 教 育 科研 成 果 , 更 关 注 但 的应 是改 进教 学 方法 , 提高 教 育 质量 , 时也 是 为 了 同 更好 地 实现 自身 价 值 。对 中学 数 学 教 师 来 说 , 们 他 的教 育科 研 主 要 是 在 中学 数 学 教 育 活 动 现场 进 行 , 从 问题 的提 出到 问题 的解 决 都 紧紧 围 绕 着数 学 教 育 实践 展 开 , 们 在 数 学 教 育 活 动现 场 获 得 第 一 手 资 他
解决 实 际 问题 的 同时 , 主 动 地 构 建 个 人 的 专 业 内 还 涵, 发展 他们 的个 人 理论 。 2 中学 数 学教 师开 展教 学研 究 的合 理取 向
2 1 追 求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统 一 .
中学 数学 教 师 进 行 数 学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 开 始 一 是 为 了促进 数学 教 育 事 业 的发 展 、 师 教 学 工 作 的 教 改 进 、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提 高 以及 实施 素 质 教 育 而 逐 教 步 推进 的 , 是从 数学 教 育 的实 践 出发 , 结合 我 国数 学 教 育现 状 和 进 一 步 发 展 需 求 的历 史 必 然 。 然 而 , 长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美 丽 人 生 ,“ 题 即 课 题 ”、 问
20 0 6年 1 1日 月
“ 教学 即研究 ”、 成果 即 成 “ 长” 成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 的
生 动 写 照 ,在 生 活 中 走 进 教
传统教研模 式的变革
◎ 山东诸城 市教 育局 李砚祥 胡治禄 郝 忠勇

育 , 教育 中走 进研究 , 助 在 有 于教育世界 的整体升 华 。我 们 提倡在 中小学进行 教育科
仿 的规则 、 技术 和方法 , 搞科 研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 出
1 于对教学 “ 佳途径”、 最优方案”和 “ 最 “ 最好 方法”
; 的追逐。事实上, 如果教育被我们当作寻求某种技术
I 就可以来 解决教 育本 身存在并且不断变幻的问题 , 这
样 的期冀 只能增加人 们对教育科学研究 的失望 、 疑 怀 j 与批判 。 中小学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在情境式 、 体验式 、
I 活式 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展开研究 , 于科学性 而 生 相对
言 , 多 的 时 候 会 诉 诸 于 人 文 性 , 为 “ 多 教 育 问 更 因 许 l 不是单一地通过科学和技术就能解决的 , 要通过 题 而
『 人文关怀 、 艺术手段 . 甚至是搭建非理性的 ‘ 云梯 ’ 来
解决 , 充分体现 人文精 神的力量 ”。 笔者 以为 , 教育既 不能 随意当作一般意义上的 自然科学 ,通过 “ 高精
科学研究是通过界定概念 、 完成推理 、 寻求技术取胜 ,
倒 不 如 说 是 对其 解 释 力 、 教 学 的 结 合 度 及 其 对 教 学 与
实践的指导性 的确证 。由此可见 , 中小学教师进 行教 育 科学 研究 ,事实上是对 自己的教学 实践予 以 “ 琢 磨 ”和 “ 打磨 ”的过 程 : 琢磨”依靠头脑 , 打磨 ” “ “ 依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关 键 词: 基础最育课程; 价值取向; 改革
中图分类号: C2.7 43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61 9620)1 05 5 A 17. 1(020. 0. 0 0 0
作为培 养人 才的蓝 图 和学 校教育 的心脏 。 程 在 一定 程度 上被荒 芜和 销 蚀, 课 哲学 、 学 、 科 艺术 三者 是 实现 学校教 育 目的 的 学 程 或跑 道 。课 程要 现 代 难 以在课 程中获碍 统 一。
求绝 对化 的知识 及其 授受 上 , 术精 神和 内在活 力 的文化体 悟 能力 及文化 水平 的方式 , 中既有 主体 学 其
收稿 日期 : 2 0 -81 0 1 —0 0 作 者 简 介 : 刘 旭 东 (9 4) 男, 16 -, 西北 师 范 大 学教 育 科 学 学院 副教 授 , 育 学 博 士 。 教
论基 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价 值取 向
。 刘 旭 东
( 西北 师 范太 学 最 育 科 学 学 院 , 肃 省 兰 州 7 0 7 ) 甘 30 0
内 容 摘 要: 课程要现代化, 前提是其价值取向要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现代课程应与文化为价值取向. 知
识是 构 成课 程 的基 质 , 须 符 夸两 十 条件 :1 必 须 盟过 适度 提 蚌 ;2 必 须 符 告 学 生年 龄 特 点 。 基础 最 育 课 程 但 () () 应 准确 反 映 现 代 科 学技 术 高度 分化 , 以 高度 塘 合 为 目的 的 发 展 特 征 。 且
维普资讯
20 o 2年 2月
内 蒙古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育 科 学版 ) 最
F b ,0 2 e .2 0
Vo. 5 No 1 1L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
不 仅 要 让 学 生 理 解 最 基 本 的 科 学 知 识 , 更 重 要 的 是 让 他
们 从 学 习 中 体 会 对 社 会 生 活 有 重 要 影 响 的 科 学 事 实 、概 念 等 ,并 能 在 日常 生 活 中应 用 。 因 此 , 在 科 学 教 材 的 编 排 上 .应 穿 插 当 今 时 代 有 影 响 力 的 科 普 知 识 、最 新 的 科 技 动 态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科 学 就 在 身 边 , 有 触 手 可 及 的 可
- *— + - - 一 — —
质 的飞跃 。在数 学问 题 的探索 教学 中 ,重要 的是让 学生
真 正 领 悟 隐 含 于 数 学 问 题 探 索 中 的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使 学 生 从 中 掌 握 关 于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方 面 的 知 识 ,并 使 这 种 “ 识 ” 消 化 吸 收 成 具 有 “ 性 ” 的 数 学 思 想 ,逐 步 学 会 知 个 用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指 导 思 维 活 动 ,这 样 在 遇 到 同 类 问 题 时 才 能 胸 有 成 竹 , 从 容 对 待 。 在 问 题 解 决 过 程 中 ,学 生 通 过 比较 不 同 的 方 法 , 体 会 到 数 学 思 想 在 解 题 中 的 重 要 作
技 术 进 入 了有 史 以来 发 展 最 快 的 历 史 时 期 。 在 以相 对 论 、
Hale Waihona Puke 个人终 身 发展 的全 过程 。其 中 ,少年 时期 是一 个 关键 时
期 。实 施 初 中 科 学 课 程 ,也 正 是 基 于 这 样 的考 虑 。 3科 学 教 育 要 联 系 社 会 生 活 。通 过 有 效 的 科 学 教 育 . .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作者:白彩敏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9年第05期摘要初中科学课程的实施是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的再次体现,其核心理念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该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科学课程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策略素质教育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发展。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初中教育将学科进行了跨学科的统筹规划,实施了科学课程教学,其核心理念在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其良好的教育诉求,探究该学科诸如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分析初中科学课程崇尚过程的分析、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能力的养成,力求在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其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取向表现为:1科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在以相对论、量子论、DNA双螺旋结构和板块学说的提出为标志的科学革命的推动下,科学理论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得到迅猛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球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诸多问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

同时,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2科学教育要向大众普及。

科学与人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向大众普及科学教育能够教会他们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当科学学科的大众教育真正得到普及时,人们就会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社会的发展则会突飞猛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种价值取向:基于课程研究范式的考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种价值取向:基于课程研究范式的考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种价值取向:基于课程研究范式的考察黎聚才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上旬)》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科学实证主义”取向、“再概念化”取向、“后现代主义”取向。

这三种取向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将三种价值取向进行整合,从人的价值存在和发展需求出发,确立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引领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黎聚才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方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基于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现状的调查 [J], 李惠
2.新时代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基于美、英、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J], 何晓微
3.核心素养视域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 [J], 匡文凯
4.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J], 宋世云
5.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J], 宋世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科学取向研究
本文作者:宋修玲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教育的变革最终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而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变革总是细微的、渐进的。

在讨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科学管理取向之前,让我们先来观察下面三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事件。

场景一:某课堂上教师们按照事先商定的主题选择各自的观察位置,或坐于教室前方综观全局,或坐于学生身侧见诸于细微。

大家手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例表1、例表2),边听课边记录。

课后根据记录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得出推论,然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例表
1[1]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怎样?说明: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

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听讲,被动参与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

例表2[2]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实践分配之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何?
事件二:某学校中为系统、全面、根本性地变革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教学中开展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探索。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教学目标)?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朝向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通过“基于标准的教育与评价”建构了从模块到单元、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体系、评价体系,
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指向、确定的标准,让教学行为与策略的改进有明确依据。

这有效克服了当前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简单依赖个人经验”等现象,带来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也不再是仅仅基于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各种科学设计的评价方法来证明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不断获得与目标紧密联系的自己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3]事件三:某工厂里正在进行工人搬运铁块的实验。

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是由一组记日工搬运的,工人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是标准工资,每天搬运铁块的重量是12~13吨,对工人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谈话或者开除,有时也可以选拔一些较好的工人到车间里做等级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资。

研究者观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从中挑出了四个,又对这四个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的背景、习惯和抱负,最后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这个人非常爱财并且很小气。

研究者要求这个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给他1.85美元的报酬。

通过仔细研究,使其转换各种工作因素,来观察不同的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例如,弯腰搬运,直腰搬运,行走速度,握持铁块的位置等因素,通过精细的观察试验,并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

研究者认为,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由现在的12~13吨提高到47吨,工人并不会感到疲劳,采用计件工资制,工人每天搬运量达到47吨后,工资也会升到1.85美元。

这样施密特按照这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资。

其他工人也渐渐按照这种方法来搬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很多。

[4]
对比上述三者,我们可以找寻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明确的标准、科学的过程、可操作的工具、有效的评价。

事实上,场景三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所做的著名的三大实验之一。

泰罗首次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学,建构了科学管理的范式,开创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先河。

而事件二发生在近几年的无锡锡山高中。

锡山高中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实施“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引人瞩目。

至于场景一,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定都不会陌生,课堂观察已经从专家的理论逐渐成为日常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

什么是科学管理?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

协调,不是不和。

合作不是个人主义。

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

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5]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切合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的特点。

"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所指导的以课标分解方法、学习目标叙写规范、目标导引教学和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技术路径,并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来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模式。

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团队的合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它所倡导的。

不难发现,科
学管理的取向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进行一场并不悄悄的革命。

以南京市教研系统近三年的几次主要大型培训为例,更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不只是南京,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研员之家已经为全国各地教研员开办了30余期培训班。

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逐步从市级、区级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教研反馈向校本推进,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方式。

如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最初的遭遇相似,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技术为特征的“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无论在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那里,都遇到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支持者认为“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能够成为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效率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课标的分解技术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难度还是时间上都有困难,希望专家们把各学科的课标分解好,给一线教师去用。

课堂观察最好能把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量表全部开发出来,甚至提供一些量表的常模,比如一节课到底多少次提问算合理?一节课几次合作学习合适等作为参考。

反对者则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复杂性、场景性无法用机械的、技术的手段去研究;以生命的体验、意义的获得为标志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难以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话语、毫无生气的数据来表达。

面对这一有着鲜明科学管理取向的教学实践变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工具性?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影响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