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A卷学业水平达标)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A卷学业水平达标)2
单元质量检测(三)
(A 卷 学业水平达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巩固(共15分,第1~3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 毕:全少长咸.集 咸:都茂林修.竹 修:修整
B.⎩⎪⎨⎪⎧ 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人之相与. 与:交往崇.山峻岭 崇:高
C.⎩⎪⎨⎪⎧ 修短随化. 化:变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D.⎩⎪⎨⎪⎧ 喻.之于怀 喻:比喻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趣列.叙时人 列:一个一个地
解析:选B A 项,修:长,高。

C 项,化:指自然。

D 项,喻:明白。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
鱼虾而友麋鹿 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⑦火尚足以明.
也 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①③④
B .②⑤⑦
C .③⑤⑥
D .②④⑧
解析:选 C 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形容词作动词,⑧形容词作名词。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于是)邀请客人一同喝酒,吟咏。

B.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屡次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D.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

解析:选A “属”应为“劝人饮酒”。

4.名句默写。

(6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2)《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答案:(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二、阅读鉴赏(47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5~8题。

(19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旁边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殊:不同
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由:原因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临:诵读
解析:选D 临:面对。

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与“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刀劈狼首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选C C项与所给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A项,“以”是“拿,用”的意思。

B项,“以”是连词,表目的,“来”的意思。

D项,“以”是“认为”的意思。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文化史上,《兰亭集序》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其文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课文中的“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句。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

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后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

它规定了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选 D 没有规定必须在“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分)
译文: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分)
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1)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

(2)(这样)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3)(我)本然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

许多贤才都来了,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辉映环绕在
亭子的四周,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用(它)来做流觞的曲水,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

虽然没有盛大的管弦齐奏的场面,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

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看地上繁多的事物,(这样)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
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

”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本然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他们)之所以抒发感慨,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吧。

(二)课外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每小题3分)
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
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

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

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

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

隐为其表,逸为其实。

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

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

“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

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


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

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

而安殊不以屑意”。

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

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

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

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

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
程。

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

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

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

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

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

(有删改)
9.“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 )
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

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

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

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

解析:选D 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

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

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

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

解析:选 A 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谢安也在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C
项,应是自然感发情怀,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

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

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

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

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

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

解析:选C 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9分)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

少好学明经
..,著名节,
为郡吏。

州举茂才
..,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
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天下。

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日暮议者罢。

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

”胜以手推常曰:“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
皆曰宜复。

胜曰:“当如礼。

”常复谓胜:“礼有变。

”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

”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
太子师友祭酒印绶
..,即拜。

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亡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
/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解析:选A A项,原文标点: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由嘉。

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
为名。

文中指精通经义。

B.茂才: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解析:选B B项,“西汉”应为“东汉”。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

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
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了皇帝。

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

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了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了争执。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

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解析:选B B项,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了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
译文:
(2)吾受汉家厚恩,亡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名誉好、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等事,(说)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
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

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

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

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

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

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

”傍晚时分,讨论(才)结束。

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
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

”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

”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

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

”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

”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

”夏侯常生气了,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

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

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
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的印绶,前往龚胜的家里拜他为官。

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就是推辞不接受,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

三、语言表达(8分)
16.把下面的一句话扩展成50字左右的语段,使其更加丰富,要运用比喻、排比、拟人三种修辞中的一种。

(3分)
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在句中扩展)苏东坡怀亘古之旷达,携百代之洒脱,走南疆北疆,历黄州惠州,把酒临风,高唱“大江东去”,穿越千
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示例二:在句尾扩展)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走来,向你走来,向他走来,从昨天向今天走来……
(示例三:在句首扩展)身系眉州父老的期望,心系海南百姓的嘱托,带着文章太守的英气,带着书画大家的豪气,苏东坡,穿越千年的时空,向我们走来。

17.王安石通过游览褒禅山,告诉了我们神奇雄伟的景色常常在险而远的地方,必须“尽吾志”以赴之和深思慎取的道理。

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复杂而多变的大千世界又有什么感想呢?请你针对自己所熟悉的某一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00个字左右)(5分)
答:
解析:针对的内容可以是自己身边的小事情,也可以是国际国内的大形势,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空话比不上一次实践。

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

俗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有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

(示例二)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虽然在今天,人生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鲜血,生活也不全是惨淡,但我要说:敢于正视困难、正视“荆棘”的人也是真的猛士。

朋友,青春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

让我们挺起胸膛,走自己的路吧!(论述“要正确对待生活”)
四、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
弟子问大师:“天底下谁最睿智?”
“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者。

”大师答。

“谁最强大?”
“善于自控者。

”大师答。

“谁值得尊重?”
“自重并敬重邻里者。


“大师所言,皆显而易见。

”另一弟子说。

大师微微一笑:“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却视而不见。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或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对话类材料,从弟子问、大师答的内容看,主要表述了下面几个观点:睿智的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强大的人善于自控,值得尊重的人是自重并敬重邻里的人。

同时,
另一弟子说大师说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师则说虽显而易见,但很多人视而不见。

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的立意可以有:①善于学习才能睿智、善于自控才能强大、学会尊重才值得尊重;②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③浅显中蕴含真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