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学基础概念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地质学基础(第八章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第八章地质构造)
第二节
第 八 章 地 质 构 造
褶 皱
根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 根据褶皱面的弯曲形态: 圆弧褶皱:褶皱岩层(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 圆弧褶皱:褶皱岩层(褶皱面)呈圆弧形弯曲; 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且两翼等长, 尖棱褶皱:两翼平直相交,转折端呈尖角状,且两翼等长,如两翼长度 不等,可称“膝折褶皱” 不等,可称“膝折褶皱”; 箱状褶皱:两翼陡,转折端平直,褶皱呈箱状,常常具有一对共扼轴面; 箱状褶皱:两翼陡,转折端平直,褶皱呈箱状,常常具有一对共扼轴面; 扇状褶皱:两翼岩层均倒转,褶皱面呈扇状弯曲; 扇状褶皱:两翼岩层均倒转,褶皱面呈扇状弯曲; 挠曲:缓倾斜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陡,形成台阶状弯曲; 挠曲:缓倾斜岩层中的一段突然变陡,形成台阶状弯曲; 构造阶地:陡倾斜褶皱岩层中一段突然变缓,形成台阶状弯曲。 构造阶地:陡倾斜褶皱岩层中一段突然变缓,形成台阶状弯曲。 根据翼间角大小可以将褶皱描述为: 根据翼间角大小可以将褶皱描述为: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180; 平缓褶皱:翼间角120—180; 开阔褶皱:翼间角70—120; 开阔褶皱:翼间角70—120; 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 闭合褶皱:翼间角30—70; 紧闭褶皱:翼间角<30; 紧闭褶皱:翼间角<30;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两翼近于平行 两翼近于平行。 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两翼近于平行。
第二节
第 八 章 地 质 构 造
褶 皱
褶曲: 褶皱构造的每一个单独的弯曲, 褶曲 : 褶皱构造的每一个单独的弯曲 , 无论 是向上或向下, 是向上或向下,都是褶皱构造的一个基本单 位。 褶曲分两种: 褶曲分两种: 背斜(anticline) 背斜(anticline) :岩层向上弯曲,核心 岩层向上弯曲, 部分的岩层较老,外侧岩层较新。 部分的岩层较老,外侧岩层较新。 向斜( syncline) 向斜 ( syncline) : 岩层向下弯曲 , 其核 岩层向下弯曲, 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外侧岩层时代较老。 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外侧岩层时代较老。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构造地质学概念总结

层理的判别:成分变化、结构变化、颜色变化、层面原生构造

沉积岩层顶底面的判别(7):1斜层理(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2粒序(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3波痕(Ripple Marks)、4层面暴露标志(泥裂、雨雹痕)、5生物标志 (Fossils)、6冲刷槽和冲刷印模、7火山岩原生构造(枕状熔岩的形状、冷凝边及烘烤边、气孔的变化、)
平行不整合:两套产状相互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间存在地层缺失,但产状彼此平行。
角度不整合: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被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的判别标志(6):1地层标志(时代、岩性、古生物)、2地层产状的不同、3古风化面(古土壤、古铁帽等表生地质现象)、4变形特征、5变质和岩浆岩特征、6底砾岩
倾角(dip or dip angle):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的夹角。表示方法:0~90&ordm;。
倾伏向(trend): 倾斜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向。
倾伏角(plunge):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

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产状(attitude):构造的空间表示,构造的空间产出状态,包括形态和方位。
走向
(strike):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所指方向。360&ordm;方法、第1、4象限法、
倾向(dip direction):倾斜平面上与 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表示方法:同走向。
底砾岩: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地层底部,代表长期沉积间断以后,一个新的沉积时期开始的产物。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它是介绍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地质构造)、阐述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形成这些构造的作用力方向、方式和性质的学科。

课程从介绍岩石变形的基础力学与流变学理论出发,重点介绍褶皱、节理、断层、劈理、线理等中小尺度上发育的构造型式及其形成的力学条件与运动学过程。

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韧性剪切带构造等重要构造型式的主要特点作为课程中的主要介绍内容。

第一章、概述一、构造地质学及其内涵在山区高速公路两侧的峭壁上、在基岩出露的地方或在水库旁的悬崖上,我们总可以看到很多自然界的岩石具有成层性(层理、片理或劈理等),而且这些岩层经常发生变形,弯曲(褶皱)或破裂(断层或节理),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

这些由自然力(或地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成层性以及岩层的弯曲或破裂现象就是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就是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包括地球岩石圈内岩石变形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几何学特点,产生这些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条件,以及这些地质构造形成的基本过程(或形成机制)与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质构造的规模变化很大,从地壳尺度或全球规模、地区尺度或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或手标本规模、显微乃至亚微尺度。

在不同的尺度上,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

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多限于对中比例尺区域规模、露头尺度和手标本尺度地质构造的描述、分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构造地质学学科研究中的渗透与应用,却大大地拓宽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尺度与研究领域。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特点表现为,在传统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上,宏观更宏观,从手标本尺度向区域乃至全球尺度发展;微观更微,从应用显微镜的微观尺度到利用电子显微镜的亚微尺度的研究。

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内容包括几个主要方面:地质构造的几何学,主要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描述、产状与形体方位分析以及各种地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组合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运动学,主要指地质构造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运动方式、运动方向与基本规律;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包括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及其变化、动力来源;地质构造的成因分析,主要讨论地质构造的形成环境、形成条件、岩石变形机制与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基础-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的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构造尺度)十分悬殊。

大到数百、数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小至一定范围的露头、手标本甚至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到。

地下水的赋存、活动及富集程度与其所处地质构造的性质、特征密切相关。

一、劈理、线理(一)劈理的类型与特征劈理、片理、片麻理等是指岩层在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统称作面理。

劈理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岩石沿一定方向分裂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构造。

劈理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其发育状况与岩石中的所含的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关。

按力学成因,可分为流劈理和破劈理两类;按结构形态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按劈理与岩层层理和构造的关系,分为层间劈理、轴面劈理、顺层劈理和断裂劈理、区域劈理。

其特征见表1-4-1。

(二)劈理的观察与研究在岩石强烈变形和变质的岩石出露区,对劈理除大量测量各种劈理的产状要素,并标绘于地质图或构造图上。

分析劈理与更大规模的褶皱、断层和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的生成关系。

观测时应注意区分劈理和层理,查明两者之间的几何关系和空间展布规律,适当采集定向标本,为室内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物质基础。

表1-4-1 劈理类型及其特征(三)线理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次生平行、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根据成因,线理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

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根据尺度,线理划分为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

小型线理主要类型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主要类型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及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等。

见表1-4-2。

表1-4-2 线理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图1-4-1 线理的类型A. 矿物集合体定向排列显示的拉伸线理;B.柱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生长线理;C.面理揉褶形成的皱纹线理;D.交面线理图1-4-2 北京西山石香肠的各种形态图1-4-3 砂岩层和板岩层接触面上的窗棱构造图1-4-4 硅质片岩中的石英棒图1-4-5 铅笔构造图1-4-6 不同类型的压力影A.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的石英纤维;B. 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生长的四组石英纤维;C.单斜对称的石英纤维二、裂隙(节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裂隙,系指岩石中的破裂但没有发生位移小型构造。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地质构造的概念第二章:1.岩层的概念;2.层面的识别;3.怎么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4.水平岩层的特征;5.“V”字形法则;6.岩层的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的大小关系,真倾角和视倾角的大小关系;7.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两种类型。

角度不整合的两种类型;8.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第四章:1.褶皱的概念;2.褶皱的基本要素;3.褶皱的形态描述(构造盆地和穹窿构造);4.褶皱的里卡德分类的依据及7种类型;5.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概念;6.兰姆赛分类的三类五型;7.同沉积褶皱的概念;8.褶皱的组合形式;9.纵弯褶皱作用、特点和两种基本形式;10.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五章:1.节理的概念;2.节理的分类;3.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异同;4.节理组的交切关系有几种;5.节理组合与节理系的概念;第六章:1.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2. 滑距和断距的概念和分解,地层断距是在什么剖面上测的;3.断层的分类,正、逆、平移断层的概念;4.地垒、地堑的概念,正断层的组合形式;5.推覆构造、飞来峰、构造窗的概念,逆断层的组合形式;6.平移断层左行和右行的划分;7.断层效应(整节)8.断层的识别标志;9.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的几种方法及各方法指示断层哪一盘的运动方向;10.断层岩的类型;11.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12.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发育部位;第七章:1.霹理的概念和分类及各类型的概念;2.劈理的域结构;3.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分别有哪些;第八章:1.岩浆岩体的产状的概念;2.侵入岩体的产状和喷出岩体的产状;3.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4.岩体形成时代的关系★赤平投影(怎么在图上确定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变形与运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球的构造特征、岩石变形、地震活动、地壳运动等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本文将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 构造:构造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尺度的地质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形态、变形和变质,包括构造体的组成、构造运动和变形特征等方面。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内部的应力释放所造成的地震现象。

它包括地震的震源、发震过程、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等内容,对于了解地球深部结构和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岩石变形:岩石变形是在地球内部作用力的作用下,岩石所表现出来的形状、大小、方向等的改变。

常见的岩石变形包括折叠、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现象。

4.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构造内部的平动、绕轴旋转和形状变化等现象。

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地震活动等。

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地表地质、构造地貌以及岩石等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和取样,了解地质体的类型、构造形态、变形特征等信息。

2. 测量与制图:构造地质学研究中的测量与制图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包括地质测量、地震测量、地面形变测量、地电磁测量等方法,通过精确的测量数据和制图,揭示地球构造特征和变形状态。

3. 实验与模拟:实验与模拟是构造地质学的辅助手段。

通过实验室中的岩石物理实验、地震模拟实验等,模拟地球内部的力学过程和物理现象,探索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机制。

4. 地球物理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地球物理仪器和方法,对地球内部的物理属性进行探测和测量,以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

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电磁勘探等。

5. 数学与计算机模拟:数学和计算机模拟在构造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

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模拟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岩石变形等过程,深入研究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机制。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表层变化和地球历史演化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地质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地球的构造、岩石和矿物、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则是指地质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研究内容。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构造,即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薄壳,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地壳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内部层,由高温、高压的岩石组成,地幔的物质在地球上起到支撑和传递应力的作用。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地核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还包括岩石和矿物。

岩石是地壳和地幔中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由矿物颗粒或质体组成的固体物质。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不同类型。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单位,是自然界中由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还涉及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

地质时间是用来描述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单位,主要包括年代、纪、期、世等。

地质历史研究地球上的地质过程和事件,在时间尺度上追溯地球的演化历程,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变和各个地质时期的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和领域。

其中包括矿床学,研究地球中各类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分类,揭示地球内部岩石圈的特征和演化;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动,包括地震、地壳运动等;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

此外,地质学还与环境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等交叉学科密切相关。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气象地质学研究地质与气象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地质过程的影响;海洋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如海洋沉积物及其演化过程;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紧密联系,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学中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层的物质性质及地质过程的探测。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地质构造认识 (准备知识)
•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把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
地壳组成物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 分类

(一)内力地质作用 :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
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发
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叫内力地质作用。
• 沉积岩与岩浆岩之间新老关系:
(二)地质年代表
• 时代单位
地层单位
• 宙………………………宇
• 代………………………界

纪………………………系

世………………………统

期………………………阶
地质年代表
• 第二部分 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岩层与岩层产状
•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在岩层和岩体
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叫地质构造。 • 因此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
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 4、岩性对比法 : 岩性对比法是以岩
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岩石性质方面的 特点为对比基础。认为在一定区域内的 同一时期的岩层,其岩性特点基本上是 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此法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故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地区。
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 岩浆岩之间相互穿插关系,也可以确定 岩浆岩的相对年代 。
三、 断裂构造
• 1.断层要素
• 为了阐明断层的 空间位置和断层面两 侧岩块的相对运动关 系,给与断层各部分 以各种名称,称为断 层要素。
• (1)断层面 岩层断裂 并发生明显相对位移 的断裂面,称为断层 面。
(2)断层线 断层面与 地面的交线称为断层线, 就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 露界线。 (3)断盘 断层面两侧 相对位移的岩块称为断 盘。

地质构造教案

地质构造教案

地质构造教案引言: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的变形与运动的科学。

了解地质构造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地震活动、构造地貌以及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地质构造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实际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地质构造知识。

一、地质构造的概念与分类1.1 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壳表面的各种形态、构造和运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与运动以及地壳上的地质现象。

1.2 地质构造的分类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构造和外因构造。

内因构造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与运动,例如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外因构造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沉降、褶皱、断裂等现象。

二、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2.1 内因构造的形成机制内因构造的主要形成机制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运动等。

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内部构造现象,它由于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和相对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2.2 外因构造的形成机制外因构造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外部力量的作用,例如地质作用、气候作用、河流侵蚀等。

这些外部力量会导致地壳的抬升、沉降、褶皱和断裂等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3.1 石油勘探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于石油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石油聚集的主要区域和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3.2 地震监测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活动的可能地点和发生概率,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3 岩石和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于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主要区域和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四、案例分析与实地观察4.1 案例分析:巴拉那河盆地的地质构造巴拉那河盆地是南美洲的一个重要沉积盆地,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通过对巴拉那河盆地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沉积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岩石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质构造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质结构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它既属于内构造,也属于外构造。

它是一种地质发育过程的总称,是由多种地理学科的知识综合而成的,反映地壳的整体状况。

地质构造的概念包括了地形学、构造地质学、地质调查与地质勘探,主要研究物质结构、地质历史、地质综合等内容。

地质构造是一种地质综合,主要研究物质结构、地质历史以及地质构造关系的总称。

它的内容由多种地理学科的知识综合而成,反映地壳的整体状况。

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科学家们会根据物质结构、地质历史以及地质构造关系来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地质构造是从地质运动与构造体系中推出的基本概念。

它受到了流体力学、热力学、地质力学、地壳结构、地球物理等科学理论的影响,可以综合考虑地质运动对地质结构的影响。

地质构造的概念还会根据不同的地质学科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更新发展。

地质构造涉及到地质运动、构造带、构造体系等概念,它们在地质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地质构造也是地质学里综合性研究的类型之一,它涉及到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变化等综合研究。

地质构造的研究体系分为宏观概念、中级概念和小观概念三个层次,宏观概念是指地质构造系统的概念,它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整体状况;而中级概念是指构造带、构造体系等概念,它主要反映了地质构造的构造体系;而小观概念则体现地质构造过程中的小细节,比如构造体系结构、构造历史、构造发展等。

总之,地质构造概念是一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总称,它受到地质学多种科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变化等综合研究。

它的研究体系也不断更新改变,从宏观到小观的概念就像是一个层层推进的研究体系,在深入理解地质构造过程中极其重要。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层理:沉积岩中最普遍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在剖而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岀开的一种成层构造。

三种基本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还有过渡类与特殊类的层理,如斜波状层理。

面向:指成层岩层顶而法线所指的方向,即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的方向。

产状:出产地点的岩层而在三维空间的方向与状态。

基本产状分为面状构造与线状构造。

而状构造有层理、节理、断层等。

线状构造包括所有呈线状习性的构造和各种平而的交线,如褶皱枢纽、轴迹和线理等。

而状构造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面状构造表示方式:(1)象限角表示法:疋向Z倾角,例如走向北东60。

,倾向150 °、倾角40 °,写成N60 •EZSE40(2)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方位角Z倾角表示。

如330 °Z35 °(NW3O °Z35 °),表示倾向是(从正磁北顺时针测量的方位角)330。

,倾角为35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倾伏向和倾伏角或用英所在平而的侧伏角和侧伏向来表示。

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基本都相同的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是未经构造运动的岩层,保留着原始状态。

沉积岩形成时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倾斜状态叫原始倾斜,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1)在地质地形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2)水平岩层的成岩顺序为上新下老。

(3)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而的标高差。

(4)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与地而坡度与岩层厚度。

倾斜岩层:由于地壳运动,原始水平的岩层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岩层。

倾斜岩层的出露特征:(1)当地形和岩层产状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

厚宽薄窄(2)当地形和厚度不变时,靈头宽度取决与岩层倾角。

角小出壺大,角大出露小。

直立岩层露头宽度最小,近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时受地形的影响。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看了就不会迷路哦一、节理(一)基本概念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

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

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

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

构造地质学知识点

绪论、第一章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尤其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结构构造的一门学科。

岩石圈:有地壳及部分上地幔组成的全球连续的刚性层圈。

(构造圈)地质构造:由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中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的痕迹。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中岩层岩体发生变形变位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内力作用。

构造运动类型:水平运动: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即垂直地球半径。

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垂直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

构地的研究方法:(一)技术方法:1,野外调查;2,钻井:取岩心;3,地球物理技术(重磁电震);4,模拟技术(二)思维方法:1,历史—力学分析方法;2,类比方法;3,辨证法。

地质学三大理论支柱: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

第二章水平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基本平行,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相同的岩层。

地质图:用规定的花纹和符号,按一定的比例尺将地表出露的各种地质界线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地质界线:各地质体的边界。

水平岩层的特征(识别):1、在地形地质图上,水平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正常层位,新地层在高处(上方)老地层在下方。

3、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形坡度两个因素。

4、水平岩层厚度等于顶底面的高差。

构造运动:(1)广义:地壳运动;(2)狭义:引起地壳中的岩体,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地质构造的一种内力作用。

倾斜岩层:岩层面与水平面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岩层上各点具有不同的水平高度。

单斜构造:倾斜岩层在较大范围发育。

产状三要素:(1)走向:A,走向线两端的方位B,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延长线(2)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投影的指向(3)倾角(a )走向线: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倾斜线:顺岩层面与走向线垂直的线。

视倾角:斜截剖面上的倾角叫视倾角。

tan B=tan a*cos w横截面(正交剖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与褶皱枢纽垂直的剖面。

岩石产状的确定:(1)野外直接测量——罗盘(2)间接获取:A,地质间接方法:三点法B,地球物理方法:测井:地球倾角测井(真)厚度(h):岩层顶底面的垂直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1、层理:是沉积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它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V字法则:当岩层倾向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岩层界线的弯曲度小于等高线的弯曲度;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同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大于等高线的弯曲度。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也叫真倾角。

视倾角:岩层的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之间关系为:tanβ= tanα.cosω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中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有沉积间断,不整合面为古侵蚀层。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既缺失部分地层,彼此产状有不相同。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接受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等),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

平行不整合:表明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简断,且不整合面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不整合面也是古剥蚀面,能够反映上覆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角度不整合:反映该地区上覆地层沉积前曾经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事件。

地层不整合是研究地质发展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岩石地层学上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

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地层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确定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层中最新的一层时代为下限,以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的时代为上限。

3、应力应变分析内力:同一物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应力:内力均匀分布时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应力。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dF上的应力叫正应力。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dF上的应力叫剪应力。

压应力:使物体经受压缩的正应力。

张应力:使物体经受拉伸的正应力。

点应力状态:指通过受力物体内一点的各个方向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

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岩石变形方式: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旋转。

线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

剪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一般要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破裂变形三个变形阶段。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共轭剪切破裂角。

剪裂角是指最大主应力轴σ1与剪切破裂面夹角。

剪裂角的大小取决于内摩擦角的大小。

脆性岩石的内摩擦角比塑性岩石的大。

在同一形变环境里,页岩的内摩擦角比砂岩的小,则页岩的剪裂角比砂岩的大。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应力椭球体:当物体内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σ3为半径做出的一个椭球体,用于表示该点的全应力状态。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蠕变:在应力不变的情况下,应变随时间的增加缓慢持续增长的情况称为蠕变。

松弛:当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称为松弛。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增大,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韧性增强。

4、褶皱(1)概念: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叫轴面。

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

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褶皱分为:直立、斜歪、倒转、平卧、翻卷褶皱。

据翼间角大小分为:平缓(120-180)、开阔(70-120)闭合(30-70)紧闭(《30)等斜(0)范海斯分类:平行褶皱:各岩层呈平行弯曲,褶皱层真厚度不变;相似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或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2)里卡德褶皱分类:里卡德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三个变量绘制出一个类似岩石命名分区图的三角投影网图,并根据三角网图内各项数据的规律变化,将三角投影网图划分为七个区,分别代表七种特征的褶皱类型。

Ⅰ.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Ⅱ.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80°。

Ⅲ.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

Ⅳ.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 °–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Ⅴ.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角和倾伏角0°-10°。

Ⅵ.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倾伏角10°-80°)。

Ⅶ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倾向和倾伏向一致,倾角和倾伏角大致相等,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90°。

以上七类褶皱反映了轴面和枢纽产状的连续变化系列,因此包含了自然界可以出现的各种产状的褶皱。

三角投影网图上所划分的七个区,分别代表七大类型褶皱产状的变化范围。

图内各区范围的大小也大致反映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现的几率大小及其过渡类型的一般变化规律,其中Ⅵ区范围最大,表明斜歪倾伏褶皱在地壳中最常见,它是产状变化最大的一类褶皱。

这一分类使对褶皱形态的研究从定性描述提高到半定量的水平,为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褶皱形态和产状特征提供了条件。

(3)兰姆赛分类: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等倾斜线型式和厚度变化所反映的相邻褶皱面的曲率关系将褶皱分为三类五型:(略)Ⅰ类这类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故外弧倾斜度也总是小于内弧,根据等倾斜线的收敛程度可分为三个亚类;ⅠA等倾斜线向内弧呈剧烈收敛,各线长短差别极大,内弧曲率远大于外弧,为典型顶薄褶皱;ⅠB等倾斜线也想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各线长短大致相等,褶皱层真厚度不变,内弧曲率任大于内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ⅠC等倾斜线想内弧轻微收敛,转折端等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的略长,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趋势,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为平行褶皱向相似褶皱的过渡型式。

Ⅱ等倾斜线相互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Ⅲ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呈倒扇状,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顶厚褶皱。

兰姆赛用数学概念表达和划分褶皱类型,对研究褶皱形成机制有一定意义。

(4)同沉积褶皱:是在整体沉降背景下,一边沉积一边褶皱形成。

特点:褶皱两翼的倾角一般是上部平缓,往下逐渐变陡,褶皱总的形态多为开阔褶皱;在背斜顶部岩层变薄(有的层位甚至缺失),而两翼岩层厚度则有增大趋势,在向斜中泽中心部岩层厚度往往最大;岩层的岩石结构也明显收构造影响,即背斜顶部常沉积浅水的粗粒物质,而向斜中心部位泽沉积细粒物质。

常见的褶皱组合类型有穹窿和构造盆地,雁行式,隔档式和隔槽式,复背斜和复向斜雁列褶皱:又称斜列式褶皱,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和向斜,它可由不同规模和级次的背斜或向斜所组成。

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紧闭的,形态完整清晰呈线状延伸,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组成,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态与隔档式相反,其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呈线状排列,而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成箱状。

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有纵弯,横弯,剪切,柔流。

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用。

纵弯褶皱:1. 纵弯褶皱是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其地质条件是地壳水平运动。

2. 纵弯褶皱各单一岩层有自己的中和面,当单一岩层彼此粘结很牢成为一个整体的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纵弯褶皱时,在不同部位可能形成一系列有规律的内部小构造。

3. 当单一岩层受到顺层挤压时层面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致岩层通常通过下列两种方式形成褶皱,一种是弯滑作用,多形成水平褶皱;一种是弯流作用,多形成相似褶皱或顶厚褶皱。

横弯褶皱:1.横弯褶皱是岩层受到垂直层面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包括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岩浆或岩盐底辟作用及痛沉积褶皱作用。

2.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整体处于拉张状态,一般不存在中和面。

3. 横弯褶皱作用一般形成顶薄褶皱。

4. 横弯褶皱引起的弯流作用是使岩层物质从弯曲的顶端向两翼流动,易于形成顶薄褶皱。

确定褶皱形成时代的主要方法有角度不整合分析,岩性厚度分析。

(4)顶厚褶皱与相似褶皱的区别:1. 发育岩性不同:顶厚褶皱一般形成于强弱互层的近地表地层中,相似褶皱则发育在岩相较均一、结构较细的岩层中。

2. 形成环境不同:顶厚褶皱多是近地表环境,相似褶皱多为中、深厚环境。

3. 形成机制不同:顶厚褶皱是弯流作用形成,相似褶皱是剪切褶皱作用形成。

4. 物质的流动方式不同:顶厚褶皱顺层由翼部向转折端流动,相似褶皱则是沿一系列剪破裂面由下向上穿层流动。

5、节理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根据节理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按节理的力学成因可将褶皱分为剪节理,张节理。

剪节理:由剪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

张节理:由张应力作用形成的节理。

剪节理的基本特点:1. 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2. 节理面叫平直光化,有时具有应剪切滑动留下的擦痕。

当剪节理未被矿物充填时是闭合的,如被矿物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3. 发育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都切穿砾石和砂粒等粒状矿物。

4. 典型的剪节理经常组成共轭X型剪节理,节理往往成等距排列5. 主剪节理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